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生建设是关系着民心的重大问题,是最能影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领域,民生保障水平决定着人心向背和民心基础,甚至决定着我们党的执政根基,是最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的衡量指标。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对民生保障建设成果进行了总结,形成了诸多好的做法、有益经验,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民生建设;人民;就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民生制度范畴也被大大拓展。“十四五”规划也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在编制过程中把握我国发展大势,立足我国实际,贴近百姓冷暖,让规划的民生有了“温度”,使规划的民生更暖心、更灵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一、落实好民生保障制度的重点任务
1、健全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新时代民生就业保障的核心是在坚持就业优先的前提下,通过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进而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1]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是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这一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贫困劳动者、去产能职工等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2、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服务全民”,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体现公平性。实现“终身学习”这一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加强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三是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3、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关系国家长治久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覆盖全民”,就是要把更多的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健全保障项目,努力做到法定人员全覆盖。
二、正确把握民生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1、顺应人民对生活的期待
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为民这个最深的情怀,聚焦群众最关注的就业、教育、环境等问题,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突出表现在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展要求,回应群众现实需求,顺应群众内心期盼,抓紧制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
2、坚决兜牢民生底线
兜牢民生底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必须充分发挥社会政策托底功能,坚持全覆盖、突出保基本,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聚焦困难群体,围绕民生短板,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始终牢牢守住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这一民生底线。
三、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具有群众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特点,对于防护物资缺乏等问题可通过加大供给等途径缓解,但从长远看,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其服务能力,应建立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的领导和组织机构,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主要措施有:对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进行分级强化建设,真正发挥县级龙头、乡镇枢纽、村级网底的作用;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互联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投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2、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政府要加大投入,并鼓励社会资本、乡镇集体经济、乡村自治组织等加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在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同时,着力按照标准规范建设具备独立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的村卫生室,并配备必要设施设备。
3、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在现有基础上,适度加大农村“订单班”培养力度,扩大培养规模;通过改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留住现有人才;建立在岗培训、继续教育体制,发动、鼓励医学院校和城市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立稳固、长期合作和帮扶关系,免费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提供业务培训、进修机会、技术支持,有效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执业水平。充分发挥寒暑假回乡大学生、务工者等人员作用,组成志愿队伍,协助防控工作。
四、结论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始终保障民生、推动发展,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次扬帆起航。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破解了民生难题,夯实了民心基础,提高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达到补短板、强弱项效果的需要。在统揽全局和细枝末节处都积极贯彻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诠释了“规划为民”的深刻内涵。可以看到,一套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运行有效、系统完备、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富裕谱写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郭世英.新时代民生保障的制度内涵与实践进路[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02):176-181.
[2]佟海燕.强化民生保障大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J].山东人大工作, 2021,(05):48-49.
作者簡介
林绍梅(1996年2月),女,汉族,山东省莱阳市人,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林绍娟(1989年11月),女,汉族,山东省莱阳市人,山东铝业职业学院,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关键词:民生建设;人民;就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民生制度范畴也被大大拓展。“十四五”规划也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在编制过程中把握我国发展大势,立足我国实际,贴近百姓冷暖,让规划的民生有了“温度”,使规划的民生更暖心、更灵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一、落实好民生保障制度的重点任务
1、健全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新时代民生就业保障的核心是在坚持就业优先的前提下,通过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进而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1]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是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这一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贫困劳动者、去产能职工等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2、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服务全民”,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体现公平性。实现“终身学习”这一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加强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三是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3、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关系国家长治久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覆盖全民”,就是要把更多的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健全保障项目,努力做到法定人员全覆盖。
二、正确把握民生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1、顺应人民对生活的期待
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为民这个最深的情怀,聚焦群众最关注的就业、教育、环境等问题,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突出表现在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展要求,回应群众现实需求,顺应群众内心期盼,抓紧制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
2、坚决兜牢民生底线
兜牢民生底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必须充分发挥社会政策托底功能,坚持全覆盖、突出保基本,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聚焦困难群体,围绕民生短板,织密扎牢民生保障“安全网”,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始终牢牢守住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这一民生底线。
三、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具有群众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长期性特点,对于防护物资缺乏等问题可通过加大供给等途径缓解,但从长远看,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其服务能力,应建立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的领导和组织机构,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主要措施有:对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进行分级强化建设,真正发挥县级龙头、乡镇枢纽、村级网底的作用;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互联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投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2、改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政府要加大投入,并鼓励社会资本、乡镇集体经济、乡村自治组织等加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在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同时,着力按照标准规范建设具备独立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的村卫生室,并配备必要设施设备。
3、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在现有基础上,适度加大农村“订单班”培养力度,扩大培养规模;通过改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留住现有人才;建立在岗培训、继续教育体制,发动、鼓励医学院校和城市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立稳固、长期合作和帮扶关系,免费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提供业务培训、进修机会、技术支持,有效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执业水平。充分发挥寒暑假回乡大学生、务工者等人员作用,组成志愿队伍,协助防控工作。
四、结论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始终保障民生、推动发展,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次扬帆起航。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破解了民生难题,夯实了民心基础,提高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达到补短板、强弱项效果的需要。在统揽全局和细枝末节处都积极贯彻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诠释了“规划为民”的深刻内涵。可以看到,一套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运行有效、系统完备、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保障制度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富裕谱写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郭世英.新时代民生保障的制度内涵与实践进路[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02):176-181.
[2]佟海燕.强化民生保障大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J].山东人大工作, 2021,(05):48-49.
作者簡介
林绍梅(1996年2月),女,汉族,山东省莱阳市人,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林绍娟(1989年11月),女,汉族,山东省莱阳市人,山东铝业职业学院,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