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的牛皮被戳破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aoum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陈桥兵变的正面意义,后人津津乐道的不是赵匡胤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而是他约束手下、市不易肆,没让百姓遭受战乱之苦,由此开创了一个文明与理性的新时代。
  也许有人嗤之以鼻——这不是他应该做的吗,怎能称为最大的政绩?要知道,那是个只信强权的时代,破城之后烧杀抢掠、中饱私囊再正常不過,甚至可以说是士兵作战的唯一动力。陈桥兵变10年前,号称“一代明主”的郭威发动政变后就曾下令:攻陷开封后,士兵可以肆意活动三天。结果,满城尸骸塞路,汴河水都变成了红色……这种情况仅持续了一天,赵匡胤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联名上报劝停。
  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当年开封血流成河的惨状、哀号不绝的百姓及彻底疯狂的乱兵抢匪,都给赵匡胤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稀里糊涂”地黄袍加身后,他立刻与诸位将领约法三章:第一,不能欺负少帝和太后;第二,不许欺辱后周文武百官,更不许滥杀一人;第三,一切行动听指挥。凡听令者,事成后重赏,否则一律灭九族。
  这么重大的事件,皇位来得蹊跷的赵光义怎能放过?于是,在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的过程中,他在这件事上做足了文章,不仅增加了“叩马进谏”的情节,还抢了赵普的很多戏份,于是,陈桥兵变“脱胎换骨、转世重生”了——
  正月初三,我以内殿祗侯、供奉官都知的身份,随我哥北上抗击外敌入侵。这天,大军井然有序、纪律严明,除了天上出现“二日互殴”的奇景外,没啥可记录的。当晚,大军在陈桥驿安营扎寨后,我刚要休息,看见都押衙李处耘风尘仆仆地跑过来,说: “刚刚大家做了个艰难的决定,要立你哥当皇帝!”
  一听这话,我当时就懵了,心想这个问题太严重了,于是带李处耘跑到赵普那里,想让他给我们出出主意。结果,我刚开口,那些“密谋造反”的将领就冲了过来。
  面对这些准备拥立我哥当皇帝的人,我跟赵普的第一反应是:不干!而且,我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 “我哥赤胆忠心,一定不会背叛大周王朝,也不会饶恕你们这些乱臣贼子!”
  最后,在我跟赵普的好言相劝下,这些将领各自散去。但大家已挑明让我哥当皇帝,就等于谋朝篡位,没退路了。于是,大家重新聚集起来,对我跟赵普亮了兵器,发狠话道: “你要不答应,就是把我们往火坑里推。”
  一听这话,我跟赵普只能继续和稀泥,“咱们不能鲁莽行事,不如先去打仗,等打败了契丹人再说。”这些将领依旧不答应,说: “我们估计都活不到明天日出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赵普只能乖乖就范。而我则告诉大家:改朝换代不仅是天命,更在人心,你们要严守军规,不得烧杀抢掠,这样才能共富贵。大家同意了,于是我跟他们许诺,等天亮后,我就劝我哥当皇帝,他们听后各自散去。
  第二天一早,我就跟赵普找到我哥说昨晚的事,还没说完,那些将领就冲了进来,把一件龙袍披在我哥身上,然后对他三跪九叩、高呼万岁,我哥就这样“被逼无奈”地当了皇帝。
  后来我哥要率军回朝,我第一时间跑了过去,拉住他的坐骑,恳请他回到京城后一定要禁止烧杀抢掠,否则我绝不放手。我哥这才茅塞顿开,立刻跟手下约法三章,大军井然有序地回到开封,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地完成了改朝换代。
  以上就是南宋史学家李焘采用了《新录》的资料,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录的陈桥兵变的全过程。
  完成“叩马进谏”这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后,赵光义从打酱油的角色一跃成了至关重要的人物,并在史书上留下高大上的光辉形象。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编造、杜撰、移花接木的办法,赵光义凸显了自己的雄才伟略、德高望重,更暗示广大臣民, “由于我在陈桥兵变中的杰出表现,从那时起,我哥就已打算把皇位传给我了,所以我就是合法继承人!”
  在赵光义多次暗示和指使及史官们的夸张编纂下,一个“命中注定要做皇帝”的赵光义就这样出现了。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赵光义对此深信不疑。而他这样篡改历史的原因是: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要是没些光辉事迹,怎能统率万民、成就威望呢?
  可惜的是,在历史这个公正的“裁判”那里,赵光义彻底失败了。他只是骗了自己,却没骗到后来的人。
  书写这段历史时,李焘虽采用了《新录》的资料,完整地演绎了“叩马进谏”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高大上的赵光义,但他又“不怀好意”地加了一段注释,直接赋予这段历史一个全新的内涵。
  这段注释的意思大概是:据《旧录》记载,禁止士兵烧杀抢掠是太祖自己的主意,跟其他人没任何关系。而我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新录》里就是这么说的。
  连自己的臣民都骗不了,赵光义又怎能堵住后世悠悠之口?到了元朝,当时的史学家袁桷就直言不讳地说:“宋太祖的实录有新、旧两本,《新录》无非是史学家们添油加醋、无中生有,为拍赵光义的马屁而写的,没任何历史价值。”
  因此,袁桷编修《宋史》时删除了赵光义“叩马进谏”这个情节,彻底把赵光义打回原形。赵光义费尽心力连续修改三次《太祖实录》,却落了个自欺欺人的下场。这也应验了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那句经典台词——人人自有定盘针,公道自在人心。
其他文献
春秋初年,礼崩乐坏,天下陷入混战。在所有违背周礼的罪行中,弑君无疑是首恶中的首恶,而第一个吃弑君螃蟹的是在周室颇有贤名的卫武公的孙子姬州吁。可惜州吁志大才疏,最终自投罗网。  场景一:公元前759年,卫国都城朝歌,秋风萧瑟。95岁的卫武公一边吟唱着自创诗《懿》,一边望着院中飘落的枯叶,眼前浮现出一个挥之不去的带血阴影,那是他的哥哥共伯余。  几十年过去了,他仍忘不掉那个夜晚,在父侯的墓道里,他派出
东汉灵帝时,卖官成风,冀州人崔烈见大家都在买官,也动了心。他通过层层关系,弄到了“内部折扣价”,买了一个司徒之职。虽说是买来的官,但好歹也是三公之一,崔烈也必须考虑一下自己在外的形象和群众口碑。  一天,他儿子从官衙回到家,崔烈拉住儿子问道:“我如今位居三公,外间有何议论?”儿子回答:“您素有美誉,又历任卿守,出任三公本属当之无愧。不过,这次上位却让天下人大失所望,他们嫌这个‘三公’满身铜臭!”崔
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一路高涨,已有五个地方自称“哪吒故里”,并一本正经地给出了“证据”,对着一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睁眼说瞎话。其实,“碰瓷”名人故里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  曾子死后约1900年,他的墓被“发现”了。明朝成化年间,山东嘉祥县的官员上奏朝廷,说有个渔民在本县南武山南麓一个坍塌的洞穴里发现了一个悬棺,还有墓碑,上写“曾参之墓”。明宪宗喜欢新奇事,一听到这个重大消息,连下圣旨,
@四个的囧 找工作就像找对象,找不到是因为自己不配,勉强找一个,干两年就想换。真正的高手从来不用上网填资料也能经常被挖。  小山千早 建议大家尝试早睡早起,不抽烟不喝酒不网游,不吃消夜,多喝茶多养生,少说话多思考,这样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一个朋友都没有了。  Boiack 吃亏是福,那你吃吧,我不吃。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你退吧,我不退。能者多劳,那你能吧,我不能。我就是这么谦让
朋友圈  易燃易爆聞一多  今天给学生讲晚唐诗,我拿欧洲印象派的画来做对比,两者的创作手法都是点画,朦朦胧胧的,别有韵味。各位先生,都来交流交流最近有啥讲课心得吧。  罗常培:我的课堂上有两种学生,一种刻苦治学,一种有才。  易燃易爆闻一多回复罗常培:我的课堂上有两种学生,一种抽烟,一种不抽烟。  汪曾祺:和老师抽一个牌子的烟!  易燃易爆闻一多回复汪曾祺:今天上课怎么不见你?又玩消失了?  地理
“戴枷示众”是清朝法律中的驚悚元素,它不在“五刑”之中,却是官府惩罚犯人的常用手段。外国摄影师对此充满好奇,用镜头记录下相关场景,每帧背后都是一地鸡皮疙瘩。  三个女囚共用一个枷号,行动极其不便。  戴枷的犯人跪在街头,听任呵斥,毫无尊严。  犯人将肩膀枕在高处,再用砖头把枷面撑起,这样才能勉强躺下睡觉。  所谓“立枷”——犯人的脖子卡在牢笼上端,昼夜站立;有的犯人脚下垫着砖块,脖子一旦卡住,砖块
美国小说《守护者》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2岁女孩里尔和家人一起住在船屋,日子艰苦但快乐。那年的一个暴雨夜,妈妈难产,去往医院前,爸爸叮嘱里尔照顾好四个弟弟妹妹。谁也没有料到,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团聚。第二天,警察将五个孩子送往当地的儿童福利院——田纳西儿童之家,他们成为等待被领养的“孤儿”。  多年后,里尔才知道,警察和儿童之家早已串通好了。他们故意带走像自己这样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儿童之家售卖给需要领
《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的独门武功是打太极。但他绝对想不到,这门绝世神功后来居然成了一种圆滑油腻处事方式的代名词——打太极。你去办事,对方跟你说:这个事可以办,不过还要再等等……态度含糊拖拉,话里有话,让老实人死都不明白自己怎么死的。  张三丰如果看到后人这样“打太极”,一定很悲哀,因为他是个完全“不打太极”的人,做人做事爽爽快快、是非分明。  首先在感情上。  自打十几岁在少林寺见到
生命不息,作死不止。自古以來,总有些人作起来没完没了,一不小心把命作没了。  每条路都走到黑  《宋名士略考》中记载了一段墓志铭,说是有个叫杨一笑的道士,整天疯疯癫癫的。他刚开始学文,连续考了三年都没考上功名;随后又去学武,考试时没射中靶子却射中了旁边敲鼓的小吏,被赶出考场;后来他又跑去学医,终于有了点成绩,结果过分自信,乱研发方子,某次试药时把自己吃死了。  不过关于这个墓志铭的出处有点争议,有
14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2500万人死亡,而欧洲约有30%-60%的人死亡,由此,艺术和文学领域兴起了一个恐怖的主题:死亡舞,或者叫死神之舞。  死神之舞的热度在中世纪后期达到了顶峰。早期的死亡舞作品将题材重点放在向社会传达死亡的必然性,之后的艺术创作则更加严肃地描绘了死亡,并将死神塑造成独立的角色。  到了19世纪,艺术家对尸体本身不再感兴趣,而是将“死神”当作一个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