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荣:以一生践行信仰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仰,让他67年如一日冲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第一线;让他在本应颐养天年时仍坚持工作,培养出博士49名,出版著作、教材50余部,发表论文260余篇;让他在疾病缠身的鲐背之年依然兢兢业业,开始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他,就是中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红色理论家”的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在他身上,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一门扎实的学问,是融入生命的信仰。
  2018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之前, 92岁的郑德荣老人身体已极度虚弱,但他强忍病痛,坚持写了9页手稿。4月19日,他的文章收到了大会入选通知。郑德荣很受鼓舞,期待能够参会。遗憾的是,5月3日,大会召开的前一天,信仰了60多年共产主义、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的郑德荣却永远地离开了他坚定一生的事业……“他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信仰。” 郑德荣的学生们含泪说。
  2018年6月6日,教育部追授郑德荣“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8年6月27日,中共中央追授郑德荣“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6年,郑德荣出生在吉林省延吉市。少年郑德荣眼中的故土,是“瓜剖豆析、山河破碎”。年少的经历让他不时拷问自我:“怎样才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
  1948年,郑德荣从国统区投奔解放区,跨进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那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有一种‘新生’的感觉。”
  在那里,郑德荣看到了共产党的干部和群众的紧密相连,懂得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使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积极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述,在马列主义中找到了人生奋斗目标的答案。从此,他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结缘。
  刻苦学习,留校任教,毕业后的郑德荣被分配到中国革命史直属教研室。工作仅一年,郑德荣光荣入党。从此“,郑德荣”这个名字便与中共党史研究紧紧相连。
  刚从事党史研究时,郑德荣更多是出于对一个年轻政党如何成为执政党的兴趣。研究越深入,他越觉得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学问、是一种真理。
  感性的认知慢慢聚拢,理性的判断渐渐升腾。
  20世纪80年代,郑德荣被借调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两年,接触到许多珍贵的党史资料。郑德荣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珍贵史料中的营养,也让他对自己的信仰更加坚定。
  郑德荣的二儿子郑晓光说:“那时国家有6个大的档案馆,他走了4个。很多档案只能看,不能复印,他就手抄下来。有的不允许抄,他就记在脑子里。”直到今天,东北师大政法学院的资料室里,还保存着十几盒已经发黄的党史资料,其中很多是郑德荣当年一笔一画抄写下来的。
  与人合著的《毛泽东思想史稿》是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开创了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创立概论体系的教材,印刷13次发行100多万册,至今在全国高校广泛使用;《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书,首次提出了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独到见解。在他推动下,东北师范大学于1981年成立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是全国高校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机构之一。
  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曾评价:“郑德荣的著作对宣传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推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贡献。”
  “史论结合、以史立论、以论见长”,他的很多成果,提出独到见解,填补学术空白,匡正传统观点,曾得到胡乔木、胡绳等著名党史学家的充分肯定。
  郑德荣的学术研究,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郑德荣的研究视野一直与时代同步。
  “党史研究,必须注重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郑德荣提醒自己,也告诫学生,“我们党史工作者,是在为中国共产党写‘红色家谱’,是为党做学问。入了这扇门,就必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立场坚定、对党忠诚。”
  生命与信仰一体
  学过中共党史的人,对“郑德荣”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
  他編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推出的全国高校通用党史教材,并被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为全国文科通用教材,再版5次,发行百万余册;他编写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被全国高校和中央党校采用;他主编的《中共党史教程》成了卫星广播教材……几十年来,这些教材广为传播,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别小看教材啊!这可是件大事。它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直接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郑德荣常对学界同行说,“党史教材更非同小可,政治要求高、导向性强,每一个论断、每一个细节都要一个个敲定,容不得半点含糊,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漫长的学术生涯,郑德荣似一棵党史研究领域的常青树。67年来,他共撰写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和教材50多部,发表高水平论文260多篇。而今,郑德荣撰写、主编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馆藏有30余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海外图书馆也有馆藏。
  随着年岁的增长,郑德荣非但没有放缓学术科研节奏,反而新见迭现、新作频出。
  一生50多本著作和教材中,有40本是60岁后出的。80岁到90岁的10年间,他先后出版个人学术专著5部,承担国家课题3项,发表论文70余篇,每年都要外出参加学术交流,并以高质量的文章参会。   不吃老本、超越自我,郑德荣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研究成果,堪称“人生黄昏时间的彩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论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横观》……一系列论文、论著,闪烁着最新的思想火花。
  2013年郑德荣患癌症,但他非常乐观,始终没有间断研究工作。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他仍旧活跃在“一线”: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1岁的郑德荣立即抱病组织团队,申报了“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几番论证、数易其稿,每次他都在学生的搀扶下到会,全程主持研讨;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92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纪念文章。
  几乎所有认识郑老的学生都表示,在他身上,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一门扎实的学问,是融入生命的信仰。
  学生成才比什么都高兴
  1983年,他成为全国高校中共党史学科最早的4位教授之一;1986年,他成为全国高校中共党史学科首批3位博士生导师之一;1991年,他带领的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在教育部直属院校147个社科研究机构的评估中名列第一……
  2016年,在郑德荣从教65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他曾动情地说道:“我人生最大的快慰有两件事:一件,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另一件,是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出于蓝胜于蓝。”
  学生,是郑德荣所钟情“红色事业”的一部分,也是他精神与感情的寄托。
  郑德荣的住所仍是30多年前学校分给他的老房子,书柜里满满的党史书籍,地上也堆着上年头的党史资料,有些图书馆难见的党史书籍,在他家都能找得到。他甚至能说出要查找的資料大致在书架的哪个位置、哪本书中,甚至指出在书中的哪个部分——这里,是个名副其实的“党史资料室”。
  “只有大量占有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到论从史出、言之有据、严谨求实。” 郑德荣爱读文献和资料,对学生也有着同样的“硬标准”。他要求学生有计划地大量阅读文献,一年至少阅读千万字以上,并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文献资料。
  郑德荣常对学生说,广博的知识是一种潜在的能力,研究党史,不能只局限掌握党史知识,还必须掌握与之关联的中外近代史、现代史以及哲学、外语等。
  郑德荣还对学生说:“离开严谨求实,不能称其为科学。”郑德荣的孙子郑凯旋也从事党史研究,写了一篇党史方面的文章,想请爷爷简单修改一下。郑德荣看后,不客气地指出文章质量不高,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经过数次修改后,郑德荣仍不满意,就逐字逐句修改,边改边给他讲述相关党史内容。就这样,本以为“三五天就能发表”的文章,一改就是半年,中间数易其稿。“学术上的任何瑕疵在爷爷那里都是混不过去的。”郑凯旋说。
  在后代眼中,郑德荣是一位严厉的长辈,在学生眼中,他却是一位慈爱的师长。
  郑德荣的博士生清晰记得,他的第一堂课,不是讲学术,而是讲做人。如今,郑德荣培养的49名博士,绝大多数都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骨干和领军人才。作为党史研究的大家,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郑德荣的学生,上至“50后”下至“90后”;他宣讲的对象,既有党的高级领导也有普通群众,他总能因人而异,深入浅出,让人入脑入心。很多学生表示,就是因为听了郑德荣的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产生了兴趣。
  近年来,由于郑德荣年事已高,学院不再给他安排本科课程,他不同意,依然定期给本科生做专题报告。学生们说,只要请老人家做辅导,不管年级高低、人数多少,他从不拒绝;不管多疲惫,只要登上讲台,依旧声音洪亮,底气十足。
  5月3日,郑德荣走了,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有关家事的遗言,最后一个完整的词是“不忘初心”。直到他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时,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终生热爱的党的事业,仍是他毕生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真理。
其他文献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弹指一挥间;40年,水滴石穿。时间长河中,改革开放既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宏大命题,又是渗透在每个人衣食住行中的生活故事。  40年,从节衣缩食、满足温饱,到奔向小康,7亿多人口成功脱贫,伟大的变革让中国人民受益,中国的百姓,前所未有地感受着幸福与获得;  从凭票供应时的“想买买不到”,到足不出户尽享世界,从依赖进口,到自给自足,再到货通天下、利惠全球,中国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特别是在制造业,几代企业家脚踏实地,夯实着国民经济的重要根基,中国也成长为制造大国。  9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12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6家企业登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以及家喻户晓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这个夏天,我们走进了有“中国制造业第一县”之称的江苏省江阴市。从政策制定者到“海归”创业者,从上
期刊
2018年6月23日,中赞友谊医院妇产科,30岁的赞比亚妇女塞日马带着她的第4个孩子进行产后6周的母婴回访,为她检查的是中国大夫李海莲。李海莲用英语细致地询问着塞日马的状况……  李海莲是中赞友谊医院妇产科主任。13年前的2005年,她随丈夫、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副总经理、中赞友谊医院院长秦喜胜来到中赞医院。之前,这里没有固定的妇产科医生,当地产妇时常有人因医疗条件有限而导致死亡。自从李海莲来
期刊
中国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一个位于欧亚大陆,一个地处大洋之中,蓬勃发展的中国日新月异,充满活力的巴新多彩绚丽;从亚洲到美洲,中国和巴拿马虽相隔万里,但在2017年6月,中巴的建交开启了两国160多年交往史的新纪元,携手同行。  在习近平主席对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拿马两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两场图片展先后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巴拿马举行。  2018年11月12日,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外文局及中国驻巴布
期刊
影片讲述了一群慢粒白血病患者在生命与制度、道德与法律之间的沉浮与抉择,上演了一幕幕真实深刻的人间悲喜剧。  戏剧冲突是戏剧反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手段。影片中,父亲的医药费,离婚后儿子的归属,一开始就以激烈的矛盾展现了一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小人物——保健品商贩程勇。而打破僵局的契机来自于慢粒白血病患者呂受益,他的出现使程勇甘冒风险远赴他乡,“代购”与正版药价格悬殊的印度仿制药“格列宁”,为生活博一线生机。
期刊
“滴!您有一份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2018年初,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与观众见面,萌感十足的海报、创意无限的展现、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极具内涵的解说词吸引了大批粉丝。  “九九乘法口诀”最早出现在哪里?秦始皇留下了怎样的痕迹?漆盘上的“喵星人”怎样与一个女人的命运产生交织?“王者之音”曾侯乙编钟到底有怎样的时代回响?天马何以行空?……  7月下旬,《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中,
期刊
时间:20世纪90年代末  摄影:卢北峰  事件:中国迈入互联网时代  1998年12月,北京大学研究生宿舍,两台台式电脑牢牢地吸引着宿舍内三名学生的目光。通过一根电话线,他们面前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北京青年报摄影记者卢北峰记录下的这一瞬间,成为当时中国人开始上网的生动写照。  在此的4年前,中国才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因此,1994年被认为是中国进入互联网的元年。但当时,
期刊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中国青岛举行。青岛峰会是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后举行的首次峰会,同时是继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承前启后,意义深远。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发表题为《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凝聚了各方共识,提出了中国方案,擘画了发展蓝图,开启了共同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新征程。  总结历史进程,弘扬
期刊
深入科研院所、社区、党性教育基地、企业、农村……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后,习近平先后来到青岛、威海、烟台、济南等地考察。习近平表示,希望山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打好“三大攻坚战”。  经略海洋 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
期刊
“大美高原——林跃藏地油画展”在京开幕  7月14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四川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大美高原——林跃藏地油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遴选了林跃近十余年精心创作的30多幅作品,从风景到风情体现了林跃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其中,林跃耗时数年创作的大型油画作品《雪域盛装》《一代天骄》以及《守护》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惊异奇美的视觉冲击和蔚为壮观的心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