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提倡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
On the primary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study carried out
Wei Yani
【Abstract】Curriculum reform is to promote a new round of inquiry learning; primary language is a primary research stud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from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 and solve independently asked a way of learning. In this paper, to carry out primary research study of language teaching theories and specific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nquiry learning
1.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知识
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为目标,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变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投入到问题中去。在问题中。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加工转化成自己理解的方式。从而收获更多。可以说这个“收获”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它可能是某个见解,某个活动的策划方案,或是某种意识的形成等等。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某种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分析、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它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实际上。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给学生以现成的答案和结论,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虽然接受了知识,却对知识不甚了解。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就能容易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2.重视和引导学生的全员和主动参与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和主动参与。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每个学生都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他们有能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理解和解释。他们还具有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进行自行研究的能力。开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知识。探索性学习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集体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例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就注意利用问题来调动全员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和进行预习,经过这一环节后。学生在课堂上纷纷提出了问题,如:“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围绕一个个问题,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前后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谈论。在彼此的交流中,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接着,教师又让组内同学分别讲解“水循环”、“煤炭的形成”、“风的形成”的内容,可以说,每个学生在课题小组中都担当了一部分研究的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他们对太阳产生的兴趣更浓厚了,在组内。一些知识面较广的同学纷纷抢着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知识告诉大家,例如:太阳风是怎样形成、什么是太阳黑子等等。这样一来,有些落后的同学。不但没走神,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强对知识的体验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是个高频用词和重要理念。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体验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亲历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学生必须亲历亲为。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过程如影相随。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通款曲,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悲欢,产生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陶冶。二是个人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伴随语文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一种主体行为。在体验中。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所经历的时代,而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体验不是凭空进行或只在情感活动中进行。而是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二纬中进行。情感体验有情感的纬度,又有了认知的参与。感悟、思考、理解后的体验才能深刻。宣传心理学“建议综合运用诉诸感性和诉诸理性的两种方式”,值得语文教学借鉴。比如是一堂课,开头动之以情,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并使他们全部心理生理活跃化:之后。向着被引起了兴趣的、进入兴奋状态的学生。合乎逻辑地逐一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着感悟、理解等认知的发展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会逐步深入。比如,《军神》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或是向长辈、大人(特别是做过大手术的人)进行调查其遭受痛苦的感受,切实地体验刘伯承的坚强意志。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学习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虽然说。小学生的这种“研究”本身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严密性,但通过这种研究,学生在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的过程中,学到了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还可以学会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方法。小学语文负载有丰富的文化,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并蕴含有丰富的创新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课题小研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学生“课题小研究”就是由老师提出一些小题目(或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些适合自己“研究”的题目)为了避免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或“研究化”,我们要求学生研究的课题都是学生平时经常接触和思考的问题,是学生通过努力后可以实现和完成的问题。比如:“太平乡的白色污染的现状及解决的办法”、“如何让废旧电池不再影响我们的环境”、“校园环保问题调查”、“太平乡自行车违章状况及对策”、“零花钱如何花的有意义的调查”等课题。
让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的具体步骤:①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提出课题)。②让学生写出课题研究的意义。③学生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④整理材料、形成结论。⑤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形成小论文。
通过开展课题小研究。小学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形成。学生对语文课更加感兴趣。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更能可贵的是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了。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益。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一直是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我们进行的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和尝试正是在这样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学空间是开放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是开放的等。通过让每个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收稿日期:2011-05-2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
On the primary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study carried out
Wei Yani
【Abstract】Curriculum reform is to promote a new round of inquiry learning; primary language is a primary research stud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from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 and solve independently asked a way of learning. In this paper, to carry out primary research study of language teaching theories and specific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nquiry learning
1.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知识
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为目标,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的结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变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它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投入到问题中去。在问题中。学生能够运用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和加工转化成自己理解的方式。从而收获更多。可以说这个“收获”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它可能是某个见解,某个活动的策划方案,或是某种意识的形成等等。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某种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分析、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它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实际上。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给学生以现成的答案和结论,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知识和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避免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虽然接受了知识,却对知识不甚了解。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就能容易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2.重视和引导学生的全员和主动参与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的全员参与和主动参与。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从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每个学生都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他们有能力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理解和解释。他们还具有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进行自行研究的能力。开展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获取知识、发现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知识。探索性学习在个体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集体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例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就注意利用问题来调动全员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和进行预习,经过这一环节后。学生在课堂上纷纷提出了问题,如:“科学家怎么知道太阳的温度的呢?”、“课题叫《太阳》”,为什么还用那么多文字写它与人类的关系呢?围绕一个个问题,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抓住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前后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谈论。在彼此的交流中,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接着,教师又让组内同学分别讲解“水循环”、“煤炭的形成”、“风的形成”的内容,可以说,每个学生在课题小组中都担当了一部分研究的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他们对太阳产生的兴趣更浓厚了,在组内。一些知识面较广的同学纷纷抢着把自己知道的有关太阳的知识告诉大家,例如:太阳风是怎样形成、什么是太阳黑子等等。这样一来,有些落后的同学。不但没走神,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强对知识的体验
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是个高频用词和重要理念。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体验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亲历性。“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学生必须亲历亲为。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过程如影相随。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通款曲,与文本中的人物同悲欢,产生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陶冶。二是个人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伴随语文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也就是一种主体行为。在体验中。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所经历的时代,而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体验不是凭空进行或只在情感活动中进行。而是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二纬中进行。情感体验有情感的纬度,又有了认知的参与。感悟、思考、理解后的体验才能深刻。宣传心理学“建议综合运用诉诸感性和诉诸理性的两种方式”,值得语文教学借鉴。比如是一堂课,开头动之以情,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并使他们全部心理生理活跃化:之后。向着被引起了兴趣的、进入兴奋状态的学生。合乎逻辑地逐一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着感悟、理解等认知的发展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会逐步深入。比如,《军神》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或是向长辈、大人(特别是做过大手术的人)进行调查其遭受痛苦的感受,切实地体验刘伯承的坚强意志。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学习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虽然说。小学生的这种“研究”本身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严密性,但通过这种研究,学生在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的过程中,学到了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还可以学会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方法。小学语文负载有丰富的文化,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并蕴含有丰富的创新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课题小研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展学生“课题小研究”就是由老师提出一些小题目(或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些适合自己“研究”的题目)为了避免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或“研究化”,我们要求学生研究的课题都是学生平时经常接触和思考的问题,是学生通过努力后可以实现和完成的问题。比如:“太平乡的白色污染的现状及解决的办法”、“如何让废旧电池不再影响我们的环境”、“校园环保问题调查”、“太平乡自行车违章状况及对策”、“零花钱如何花的有意义的调查”等课题。
让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的具体步骤:①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提出课题)。②让学生写出课题研究的意义。③学生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④整理材料、形成结论。⑤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形成小论文。
通过开展课题小研究。小学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形成。学生对语文课更加感兴趣。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和写作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高。更能可贵的是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了。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益。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一直是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我们进行的探究式学习的研究和尝试正是在这样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学空间是开放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是开放的等。通过让每个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收稿日期:201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