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菜肴的特色之一就是讲究调味,所谓七滋八味是也,以滋味取胜,饮食时通过舌口,获得味觉,享受美味。味是中国菜的灵魂。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在悄悄改变,追求美食不仅仅在于味,更注重色、型和饮食文化的内涵。中国菜肴注重“色”由来已久,如何重“色”大有讲究,为此本文就菜品用色谈谈我的想法,一孔之见,望读者指正。
关键词:本色;调色;配色;点缀;润色
1 中国菜肴“色”的地位
色、香、味、形是传统衡量一个菜肴成功与否的标准,其中处于第一位的便是颜色、一盘菜上桌最先与人接触的也是颜色。色彩美观,对莱肴来说至关重要。厨师的美学修养体现在用色上,就是巧妙地运用原料的自然色,通过烹调后,菜肴的颜色以及用人工合成的色素,共同调配出赏心悦目的效果,以菜肴的美色“先声夺人”
“色、香、味、形”是我们对烹饪菜肴好坏的最直接和最显著的感官评价指标。“色”是烹饪的菜肴给人的感官视觉--可见的颜色或色泽,“色”为菜肴感官评价指标之首,可见其重要地位。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曰:“色恶,不食”。台湾著名哲学家张起均先生曾在他的《烹调原理》一书中提到:“先声夺人不如先色夺人”。美好的色泽一直是烹饪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色”是评价菜肴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烹调过程中,只要添加合适的调味品,掌握调味品的调色机理,运用独特的调味品调色工艺手段,就可以使菜肴达到诱人食欲的“色”,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味觉。
中国菜肴作为无声符号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通过其颜色、形状,身处的特定环境,自身蕴含的美好、吉祥寓意,生动、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纽带,民族文化为根基,向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使人们产生共鸣,使人们在品尝菜肴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是中国向世界展现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之一。
2 菜肴用色的原则
一道吸引人的菜,首先要好看。好看?就是菜肴色彩搭配恰当。怎样才能使菜肴色彩搭配得当,诱人食欲?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关。
2.1 “本色”就是充分利用烹饪原材料的天然色,菜肴所具有颜色有些是原料本身所含的各种天然色素所致,而有些是人工着色的结果。菜肴中色素的组成和含量,不仅直接与菜肴的感官质量有关.同时也与人们的营养和健康密切相关。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等色素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的来源.也可参与生理代谢,具有抗菌和防治疾病的作用。利用原料的自然色是烹调中应用最广泛的配色方法。如:芙蓉虾仁利用鸡蛋清天然的白色和虾仁的淡红相配,让人赏心悦目。再如:无锡的梁溪脆鳝,利用鳝鱼的黑褐色配以细细的,嫩黄色的姜丝,本色原料巧妙搭配相映成趣,这些菜肴就是充分运用本色原料做出的著名经典菜肴。
2.2 “调色”是在烹调中对一些本身色泽不太鲜艳的原料,通过调料的色或天然的色素,使其菜肴的色彩更加鲜明突出。如:“玉米鱼”,把鱼肉剞成玉米状,炸成金黄色后,浇上一层用浓缩橙汁调制的酸甜汁,不仅酸甜可口,而且具有嫩黄色的艳丽色彩,与自然界的玉米,无论是形状、色泽都极为相似,诱人食欲。再如:“三色鱼元”白色是本色、黄色是用南瓜汁调色、绿色是用青菜或小麦苗榨的汁来调色,一种鱼元,三种色彩,荤蔬搭配,营养丰富,不失为一道妙趣横生的金典菜肴。
2.3 “配色”就是将几种不同色泽的原料配在同一菜肴中,让其相互衬托增色。大致有顺色配和逆色配两种方法。顺色配,只限于暖色和中性色,如:炸双味,淡黄色的脆皮银鱼和金黄色的金钱银鱼饼,一种原料,二种烹调方法,二样口味,色彩和谐。逆色配,即暖色调或中性色调与冷色调互配,如此配色,给人以节奏感,层次感,色彩上的反差,更具视觉中击力,也更有韵味。如:黑白配的黑木耳炒鱼片,绿红配的菜心南乳肉等。
2.4 “點缀”是利用可食原料装饰菜肴,能够起到美化菜肴的作用。但是,本身就具有配料色彩和刀工技艺美的菜肴,如果再加以装饰点缀,反而会有适得其反、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我们应本着“既好看,又好吃”的原则烹制菜肴。这种方法若运用得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川菜的“香酥鸭”,用发酵面团做成的荷叶夹子围边点缀,不仅能够起到美化菜肴的作用,改变菜肴整体视觉效果,而且与鸭片同食可以解去鸭片的肥腻。虽然点缀所用之料微小,在菜肴中处于附属地位,但是它却有加深整体菜肴的意境之美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装盘的点缀,无论中菜、西菜,一般都以素菜作为烘托,不要喧宾夺主,要突出主菜本身。点缀的素菜,要在品种和形式上多变化,同一桌菜肴的围边点缀切忌千遍一律。
点缀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1)局部点缀法。即用食雕、花卉等,摆在菜肴的一边作点缀,以渲染气氛,美化菜肴。此法多用装饰整原料(鸡、鸭等)烹饪的菜肴,也有的是为了使菜肴更加丰满,或者突出盛器进行局部的点缀。(2)对称点缀法。即用点缀花卉、花边等在菜肴的两边做出对称的装饰,使之协调。(3)半围式点缀法。即运用点缀物进行不对称点缀。点缀物约占盘的三分之一,主要是追求某种主题和意境。(4)中心点缀法。此法采用立体雕塑,摆放在盘子的中心,以突出意趣或主题。中心点缀法的使用在冷菜和酥炸类菜肴中较为常见。(5)全围点缀法。如“八宝葫芦鸭”,中间有一“葫芦鸭”,周围用12只小葫芦围之,大与小相称,立体感强。
2.5 “润色”就是使菜品更加光亮夺目,其手法有两种,其一,是在菜品上增加适量的香油和芡汁润色后,能使原来的色彩更加夺目,如在白斩鸡上涂层麻油、菜心焯水时加入适量的色拉油。但是用油要轻,适可而至。其二是以盛器润色菜肴,如:菜肴是白色为主的,如果配以青瓷盘,就能衬托出菜肴晶莹纯白的色泽,给人以清新之感。一道精美的菜点,如能盛放在与之相得益彰的盛器内,则更能展现出菜点的色香味形意来。如选用得当,不但能起到衬托菜点的作用,还能使宾客获得一种视觉艺术享受。
菜肴准确运用色彩,要以整桌宴席为起点,通盘考虑,合理搭配,使菜肴的色调与宴席的主题相匹配。菜肴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均有很大的影响,使用得当可增进食欲,反之其结果也相反。色彩是富有感情且充满变化的,在设计中能把色彩因素精彩绝妙的利用,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色彩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赋予人类为整个世界“上妆”的权利,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色彩的功能特点,创造出精美绝佳的菜品。
参考文献
[1]王宏玺.给美食一点颜色看看[J].中国烹饪,2004(2).
[2]白汉强.菜肴的色彩和食欲[J].中国食品,2007(10).
[3]朱文政.烹饪菜肴色泽的形成及其调配原则[J].烹调知识,2010(22).
[4]调味品的调色工艺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1(12).
关键词:本色;调色;配色;点缀;润色
1 中国菜肴“色”的地位
色、香、味、形是传统衡量一个菜肴成功与否的标准,其中处于第一位的便是颜色、一盘菜上桌最先与人接触的也是颜色。色彩美观,对莱肴来说至关重要。厨师的美学修养体现在用色上,就是巧妙地运用原料的自然色,通过烹调后,菜肴的颜色以及用人工合成的色素,共同调配出赏心悦目的效果,以菜肴的美色“先声夺人”
“色、香、味、形”是我们对烹饪菜肴好坏的最直接和最显著的感官评价指标。“色”是烹饪的菜肴给人的感官视觉--可见的颜色或色泽,“色”为菜肴感官评价指标之首,可见其重要地位。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曰:“色恶,不食”。台湾著名哲学家张起均先生曾在他的《烹调原理》一书中提到:“先声夺人不如先色夺人”。美好的色泽一直是烹饪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色”是评价菜肴质量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烹调过程中,只要添加合适的调味品,掌握调味品的调色机理,运用独特的调味品调色工艺手段,就可以使菜肴达到诱人食欲的“色”,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味觉。
中国菜肴作为无声符号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通过其颜色、形状,身处的特定环境,自身蕴含的美好、吉祥寓意,生动、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纽带,民族文化为根基,向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使人们产生共鸣,使人们在品尝菜肴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是中国向世界展现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之一。
2 菜肴用色的原则
一道吸引人的菜,首先要好看。好看?就是菜肴色彩搭配恰当。怎样才能使菜肴色彩搭配得当,诱人食欲?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关。
2.1 “本色”就是充分利用烹饪原材料的天然色,菜肴所具有颜色有些是原料本身所含的各种天然色素所致,而有些是人工着色的结果。菜肴中色素的组成和含量,不仅直接与菜肴的感官质量有关.同时也与人们的营养和健康密切相关。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等色素是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的来源.也可参与生理代谢,具有抗菌和防治疾病的作用。利用原料的自然色是烹调中应用最广泛的配色方法。如:芙蓉虾仁利用鸡蛋清天然的白色和虾仁的淡红相配,让人赏心悦目。再如:无锡的梁溪脆鳝,利用鳝鱼的黑褐色配以细细的,嫩黄色的姜丝,本色原料巧妙搭配相映成趣,这些菜肴就是充分运用本色原料做出的著名经典菜肴。
2.2 “调色”是在烹调中对一些本身色泽不太鲜艳的原料,通过调料的色或天然的色素,使其菜肴的色彩更加鲜明突出。如:“玉米鱼”,把鱼肉剞成玉米状,炸成金黄色后,浇上一层用浓缩橙汁调制的酸甜汁,不仅酸甜可口,而且具有嫩黄色的艳丽色彩,与自然界的玉米,无论是形状、色泽都极为相似,诱人食欲。再如:“三色鱼元”白色是本色、黄色是用南瓜汁调色、绿色是用青菜或小麦苗榨的汁来调色,一种鱼元,三种色彩,荤蔬搭配,营养丰富,不失为一道妙趣横生的金典菜肴。
2.3 “配色”就是将几种不同色泽的原料配在同一菜肴中,让其相互衬托增色。大致有顺色配和逆色配两种方法。顺色配,只限于暖色和中性色,如:炸双味,淡黄色的脆皮银鱼和金黄色的金钱银鱼饼,一种原料,二种烹调方法,二样口味,色彩和谐。逆色配,即暖色调或中性色调与冷色调互配,如此配色,给人以节奏感,层次感,色彩上的反差,更具视觉中击力,也更有韵味。如:黑白配的黑木耳炒鱼片,绿红配的菜心南乳肉等。
2.4 “點缀”是利用可食原料装饰菜肴,能够起到美化菜肴的作用。但是,本身就具有配料色彩和刀工技艺美的菜肴,如果再加以装饰点缀,反而会有适得其反、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我们应本着“既好看,又好吃”的原则烹制菜肴。这种方法若运用得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川菜的“香酥鸭”,用发酵面团做成的荷叶夹子围边点缀,不仅能够起到美化菜肴的作用,改变菜肴整体视觉效果,而且与鸭片同食可以解去鸭片的肥腻。虽然点缀所用之料微小,在菜肴中处于附属地位,但是它却有加深整体菜肴的意境之美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装盘的点缀,无论中菜、西菜,一般都以素菜作为烘托,不要喧宾夺主,要突出主菜本身。点缀的素菜,要在品种和形式上多变化,同一桌菜肴的围边点缀切忌千遍一律。
点缀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基本方法:(1)局部点缀法。即用食雕、花卉等,摆在菜肴的一边作点缀,以渲染气氛,美化菜肴。此法多用装饰整原料(鸡、鸭等)烹饪的菜肴,也有的是为了使菜肴更加丰满,或者突出盛器进行局部的点缀。(2)对称点缀法。即用点缀花卉、花边等在菜肴的两边做出对称的装饰,使之协调。(3)半围式点缀法。即运用点缀物进行不对称点缀。点缀物约占盘的三分之一,主要是追求某种主题和意境。(4)中心点缀法。此法采用立体雕塑,摆放在盘子的中心,以突出意趣或主题。中心点缀法的使用在冷菜和酥炸类菜肴中较为常见。(5)全围点缀法。如“八宝葫芦鸭”,中间有一“葫芦鸭”,周围用12只小葫芦围之,大与小相称,立体感强。
2.5 “润色”就是使菜品更加光亮夺目,其手法有两种,其一,是在菜品上增加适量的香油和芡汁润色后,能使原来的色彩更加夺目,如在白斩鸡上涂层麻油、菜心焯水时加入适量的色拉油。但是用油要轻,适可而至。其二是以盛器润色菜肴,如:菜肴是白色为主的,如果配以青瓷盘,就能衬托出菜肴晶莹纯白的色泽,给人以清新之感。一道精美的菜点,如能盛放在与之相得益彰的盛器内,则更能展现出菜点的色香味形意来。如选用得当,不但能起到衬托菜点的作用,还能使宾客获得一种视觉艺术享受。
菜肴准确运用色彩,要以整桌宴席为起点,通盘考虑,合理搭配,使菜肴的色调与宴席的主题相匹配。菜肴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均有很大的影响,使用得当可增进食欲,反之其结果也相反。色彩是富有感情且充满变化的,在设计中能把色彩因素精彩绝妙的利用,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色彩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赋予人类为整个世界“上妆”的权利,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色彩的功能特点,创造出精美绝佳的菜品。
参考文献
[1]王宏玺.给美食一点颜色看看[J].中国烹饪,2004(2).
[2]白汉强.菜肴的色彩和食欲[J].中国食品,2007(10).
[3]朱文政.烹饪菜肴色泽的形成及其调配原则[J].烹调知识,2010(22).
[4]调味品的调色工艺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