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向我们展示了五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青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也经常遇到一些困惑,需要我们共同探索。
紧张的课时安排
现状 以省编信息技术(小学三年级下册)为例,教材共十四课内容,其中第三课为“指法”。根据学期周数,该课指法练习只能安排两个课时。可要让三年级学生通过两课时的学习就真正“熟练”掌握指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分析 教师讲解完要点之后,把一节课的剩余时间全部交给学生练习,那么每个学生也只能获得三十分钟的练习时间。如果扣除其他耗时,每人还剩多少练习时间呢?没有扎实的练习,何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策略
1 教材的重组。仔细分析该册教材,可发现2~7课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显然,不必而且不应割裂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所以,指法的练习不必也不应仅停留在第三课两课时的教学之中,而应该贯穿于这几课乃至所有课时的教学始终。重组这几课教材,该课的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就都获得了拓展和延伸。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指法”一课的导入,可以从打字、打文章入手:课前预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打打教科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这样的练习既不枯燥,也会让学生感兴趣。也可以从网上聊天、写邮件人手:练习的内容可以是今天的日记,也可以是刚会唱的一首歌;可以是枯燥的手指劳动,也可以是活泼的手指游戏……
呈定论的教学内容
现状 信息技术课上的许多教学内容(如指法)都是呈定论形式的。显然,这种呈定论形式的教学内容,以接受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会比探究的方式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分析 长期的接受学习下,三年级学生会觉得枯燥吗?如果让学生多加尝试、摸索,时间上如何控制?
策略
1 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观。基准键练习时,左右手食指各放在F、J键上是以定论形式呈现的。如果只注重教师与教材、电脑的对话,将这一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那么学生只是在消极地接受知识。可是,如果以学生为对话中心,让学生触摸、感受这两个键与其他键的不同之处,让学生闭上眼用两根食指去寻找,那么学生就主动地发现,建构了意义,甚至还创造了意义。
2 练习的多样化。练习指法的过程中,还能运用一些英语学习中的题目,让学生找找字母的左邻右舍,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记忆键盘的位置,也帮助三年级的学生复习了字母,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个体的差异
策略 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水平、学习的需求度、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速度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异。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学生。
分析 上课时当大部分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时,总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任务,甚至有个别学生每一小步都跟不上节奏,总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或者感觉无从下手。新课标要求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同时到达终点呢?
策略
1 “一对一”辅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总是开诚布公的,特别是好朋友之间更是诚心帮教。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以让他们找最信任的朋友(较高水平的学生)作为同桌来帮助自己。这样在上课时遇到问题,可以先问同桌,如果不能解决,再举手问老师。如此一来,课堂中的知识疑点大部分都能及时解决。
2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的搭配,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地改善课堂效果。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合作中会时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 改变方式,转平面的教学为立体的教学。上课时布置完每次任务,我都会走到学生中间,对掌握不好的学生手把手地进行辅导。这样的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加他们对老师的信任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改变教学方式,变平面式教学为立体式教学,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促使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紧张的课时安排
现状 以省编信息技术(小学三年级下册)为例,教材共十四课内容,其中第三课为“指法”。根据学期周数,该课指法练习只能安排两个课时。可要让三年级学生通过两课时的学习就真正“熟练”掌握指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分析 教师讲解完要点之后,把一节课的剩余时间全部交给学生练习,那么每个学生也只能获得三十分钟的练习时间。如果扣除其他耗时,每人还剩多少练习时间呢?没有扎实的练习,何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策略
1 教材的重组。仔细分析该册教材,可发现2~7课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显然,不必而且不应割裂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所以,指法的练习不必也不应仅停留在第三课两课时的教学之中,而应该贯穿于这几课乃至所有课时的教学始终。重组这几课教材,该课的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就都获得了拓展和延伸。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指法”一课的导入,可以从打字、打文章入手:课前预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打打教科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这样的练习既不枯燥,也会让学生感兴趣。也可以从网上聊天、写邮件人手:练习的内容可以是今天的日记,也可以是刚会唱的一首歌;可以是枯燥的手指劳动,也可以是活泼的手指游戏……
呈定论的教学内容
现状 信息技术课上的许多教学内容(如指法)都是呈定论形式的。显然,这种呈定论形式的教学内容,以接受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会比探究的方式取得更高的学习效率。
分析 长期的接受学习下,三年级学生会觉得枯燥吗?如果让学生多加尝试、摸索,时间上如何控制?
策略
1 以学生为中心的对话观。基准键练习时,左右手食指各放在F、J键上是以定论形式呈现的。如果只注重教师与教材、电脑的对话,将这一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那么学生只是在消极地接受知识。可是,如果以学生为对话中心,让学生触摸、感受这两个键与其他键的不同之处,让学生闭上眼用两根食指去寻找,那么学生就主动地发现,建构了意义,甚至还创造了意义。
2 练习的多样化。练习指法的过程中,还能运用一些英语学习中的题目,让学生找找字母的左邻右舍,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记忆键盘的位置,也帮助三年级的学生复习了字母,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个体的差异
策略 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水平、学习的需求度、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速度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异。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学生。
分析 上课时当大部分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时,总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任务,甚至有个别学生每一小步都跟不上节奏,总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或者感觉无从下手。新课标要求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同时到达终点呢?
策略
1 “一对一”辅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总是开诚布公的,特别是好朋友之间更是诚心帮教。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可以让他们找最信任的朋友(较高水平的学生)作为同桌来帮助自己。这样在上课时遇到问题,可以先问同桌,如果不能解决,再举手问老师。如此一来,课堂中的知识疑点大部分都能及时解决。
2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的搭配,实现了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这种互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会明显地改善课堂效果。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合作中会时刻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 改变方式,转平面的教学为立体的教学。上课时布置完每次任务,我都会走到学生中间,对掌握不好的学生手把手地进行辅导。这样的辅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加他们对老师的信任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改变教学方式,变平面式教学为立体式教学,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促使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