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佳卓嘎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uxte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饭后,我向商店走去。在门前一辆越野车旁边,一副似曾相识的面孔進入我的视野。为了保险起见,我急问店主白玛次旺:“这是阿佳卓嘎吧?”他点下头。
  我立即转向这位牧家妇女:“扎西德勒!阿佳卓嘎。”
  她看着我,脸上挂着一丝微笑,没有愕然的表情,只是想辨认一下打招呼的这个人是否相识。
  卓嘎给我的第一印象,她是一位普通的牧家妇女,她确实刚从牧场回来。她身材不高,头戴一顶线帽,挺合适。上衣是一件后面带着几点泥巴的皮夹克,系在腰间的藏裙脏很旧,脚穿一双表面附着干泥巴的皮鞋。
  她的这个形象,与先前在央视栏目中看到的相差太远,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她的尊重。她在牧场是这个样子,回到家中是这个样子,与邻里交往是这个样子。这是原本的她,与牛没有距离的她,与家人没有距离的她,与左邻右舍没有距离的她。
  时隔一天,我起个大早,吃些糌粑,天一放亮,徒步去牧场。
  恰巧,卓嘎的二女儿在家,她可做翻译。
  炉子里的劈柴没有充分燃烧。女儿一膝着地,探着身子,伸着头,使劲往里吹气。吹一下,迎面冒出一股烟,她的头往后一缩。反复吹,劈柴上终于冒出火苗,满屋子都是烟。我找到小时候烧锅的感觉,烟熏得睁不开眼,跑外面揉揉再进来。此时,好不容易进屋的我,出外揉眼显然不合适,只有努力保持正常状态。卓嘎和她的女儿确实是正常状态,这种烟熏火燎的情形每天都会经历,而且不止一次。换个角度看,如果哪天从山上湿漉漉地下来,进到屋里没有烟与火,心里才拔凉呢。
  我向卓嘎的女儿作了自我介绍并声明:“我是报社的,但不采访,不报道。”
  她有些奇怪:“那你干什么?”
  “来看看你们平常的生活。你的妈妈上了央视后,全国人民都知道她和你的姨妈。”
  女儿翻译后,卓嘎笑了,不出声地笑,只能从表情判断出来。
  女承父业。对卓嘎和央宗来说,当初可能连祖国的概念也不清楚,是在爸爸的言传身教中,明白了这里的土地像手指一样,与祖国紧紧连在一起;这里的山水草木也像手指一样,连着全国人民的心。姐妹俩在连绵细雨中的草原上放牧牲畜。听话的牛儿吃着中国草,睡着中国地。看着警惕性极高的姐妹俩,蚕食者不敢靠近。
  火烧起来,锅里的牛奶很快煮沸。卓嘎用勺子把漂在上面的沫撇出来,倒进放在地上的小钢筋锅里。
  母女俩把大锅抬下来。女儿一勺一勺把牛奶舀进分离机上面蒙着纱布的漏斗里。卓嘎摇动把手,分离机发出嗡嗡的声音。
  卓嘎先用右手摇一会,然后换成左手摇。腾出来的右手休息不到一分钟,又拿起勺子把牛奶舀起来。
  地面是木板铺的。由于这里的阴雨天气和牧场生活环境,屋里所有的东西都显得脏而旧,任何一件器具放进博物馆,都让人相信它久远的年代和历史的价值。连挂起来的肉类也是如此。楼板更不用说,新泥和旧灰组成它的主色调。卓嘎席地而坐,双手有节奏地劳作着,面部带着不经意的微笑。
  半个多世纪里,卓嘎和央宗经历的太多。眼前的她,过着的仍是牧家生活。这是她熟悉的生活,这是她内心的世界。如果脱离了这片土地,如果远离了熟悉的环境,她就不是卓嘎。她也许讲不出什么道理,就这样执着地充实着自己,也充实着喜马拉雅山深处的祖国一隅。
  她往分离机里加牛奶时,我无意中发现她右手拇指关节突出,心中生出一丝隐痛。
  我来玉麦之前,看了一些卓嘎和央宗的资料。有个细节,记者追问过往时,她只说一句,大意是“都是过去的事了”。她是不善于表达,还是不忍触摸曾经的岁月。我想,二者兼而有之吧。
  卓嘎一点没闲着,她把分离出的牛奶水倒进用竹篾织得紧密的袋子。过滤之后,她用手使劲挤,然后提到楼下,放在台子上按平,搬来一块扁石头,往上放稳,压着。这一工作才算完毕。
  回到楼上,她把靠着墙的小型酥油桶拿过来,接着打酥油。
  我想拍一组姐妹俩在山坡上花丛中的镜头。
  卓嘎换件干净藏装,接把山上流下来的水往脸上一抹,进屋对着挂在墙上的一面镜子拢拢耳旁头发,和妹妹央宗一起向山上走去。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淡淡的流云,淡淡的清风,一遍遍抚过大漠戈壁嶙峋的筋骨。时光的刻刀也在不断雕琢世间万物的表皮,使万物逐渐呈现出凋谢的迹象。生命的轮回,只是针对一部分生存者而言,而另一部分则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徐徐老去,如山川、如人的容颜、如城堡……  锁阳城是一个特例,它留住了时光的韵脚,从而减缓了时间对自身的侵蚀,经千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壮丽如初,风雅如初,只是多了一丝岁月熏染后的成熟与沧桑之美。  莫道秋风凉,再
期刊
今年的5月20日,正好是个周末。打开手机微信朋友圈,里面全是秀恩爱的,我一向是不喜凑这些热闹的。家里只有我和女儿俩,呆着无聊。正是顽劣年龄的女儿一直吵吵要我带她出去玩,因今年下乡驻村,平时工作日期间都住在村里,只有周末才能陪陪孩子和家人,为了弥补一下对她的亏欠,我决定带着这个小淘气去潇洒玩一回。可是去哪里呢?我脑海里将家周边的地方過滤了一遍,很快去年一次徒步的地儿进入我候选范围,她就是鸿雁起飞的地
期刊
园子里的蔷薇又开了。  我已在这园子里住了四年,这园子里的蔷薇也开了四年,一如校园里的蔷薇那般蓬勃。  校園的围墙总是爬满繁盛的蔷薇,白的像雪,散发着像云一样洁白柔软的气息。我喜欢白色,白的纸,配上黑的文字,让人心动。白的衬衫,白的蝴蝶结,白的长裙,像梦一样素淡。  校园里的桂花初秋就已泛白,星星点点,像老人的白发,但是太过浓郁,闻多了腻。牡丹太过高贵,不够接地气。玫瑰又过于妖艳,不如蔷薇充满野性
期刊
神仙居与其他名山相比,别具一格,山体巍兀独立,险峻无比,犹如刀劈斧削,迥然各异。神仙居的一山一水,一岩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不类他山,且有一景多变,移步换景,出人意料,匪夷所思的景观形态,一言以蔽之:“奇”——峰奇、山奇、石奇、岩奇。  形象逼真的将军恋美人、直指云霄的神笔画天、自然形成的瀑布群……这是神仙居西罨幽谷景观群留给人们的一组印象。  如今,随着神仙居景区不断开发拓展,又增添了两
期刊
一  墙壁是灰色的,玻璃是青色的,雨落下来是白色的。  我透过不断从窗上滚下的水纹望去,眼睛在对面建筑物浸着水的表面停留了一瞬,脑中忽然浮起不久前淅淅沥沥的雨从博物馆深红色木质屋檐滚下的场景。  新城的大楼在水雾中朦胧得快要从烟青中消失,古典园林中的红木翠叶白墙却是要用这水汽来衬的,如画布上的色块在清水中晕开。  雨打竹叶,水珠顺着叶脉滴落。  我伸手去接,暗绿色沾湿袖角。  二  雨看久了,会冷
期刊
今年的冬月十三,奶奶离开我就要快三十二年了,但奶奶的音容笑貌和心疼我的往事,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消失,而是在我的记忆深处越来越清晰。  小时候约有六七岁的样子,奶奶带我去赶场卖鸡蛋,奶奶卖完鸡蛋,牵着我的手说道:“琼琼,走,奶奶带你去吃羊肉。”  “吃羊肉?”听奶奶这么一说,我好惊讶。  “嗯,你长么大还没有吃过羊肉”,奶奶说着就把我带进了一家叫“徐羊肉”的羊肉馆子,在一张有些油腻陈旧的方桌旁边的
期刊
茶,可以拆解的意思是“人在草木中”,草木皆为大自然的馈赠,人,难得的是在红尘中投身人道。红尘际遇,皆有缘,因相欠,而相遇。  茶,热水冷水皆可泡;与花草相伴成花草茶如菊花茶,如金银花茶,热水泡茶,舒展嫩芽,轻盈飘逸;冷水泡茶,浸润其中,浓淡适宜,茶的本性不失,就如红尘中,虽在尘世,心亦归隐;喜乐安然,悲苦安然,笑看风云变幻,云卷云舒。  茶,渡得达摩一叶小舟;茶中禅意,非是言语所能道尽;茶,与器相
期刊
1990年9月,我从学校毕业跨地区分配至米泉长山子乡兽医站工作。  想着是北疆首府近郊的乡下,会比南疆出行沙尘尺八厚、沙漠尽头有人家的状况好得多。急于摆脱沙尘包裹的土包子气,怀揣着城市的梦想,我决定把这里作为进入城市的跳板。这个没有弹力的跳板却让我久久未能跳起,反而是越来越深地扎进村庄深处,转瞬便是二十一个春秋。  从单位正门闯堂而过可以看见横着的几间近乎塌陷的废弃土房,古老而颓废,是老站长一辈兽
期刊
远了,近了  春雨潇潇,万物初生。雨后新阳,思绪疯长。  ——题记  清风徐徐,阳光熙熙,春日花海,灿烂扑鼻。这样温柔致美的光景,只身一人,却显得有些凄静孤单,就像张国荣经典歌曲《秋夏秋冬》中的歌词那般:“春天该是很好,倘若你在场。”你不在场,春天再美,也失完整!  冬去春来,雪消阳起,有人远走,有人遗失,也有人,念念不忘。如果说离开是远的近义词,那记住是否就是近呢?  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仍是
期刊
今日已夏至,春归无觅处。  这一个春天,那一个春天。人生有多少春天?何日春归好?  在我的记忆中,春不是阳光明媚的。她总是阴雨连绵,让人多了些忧郁。  雪花飞舞不忍归,与彩蝶齐蹁跹。有时弄得枝折花落,伤残满地。这是天山木垒的春,天公怒颜无可欢。  拿今年的春来说吧!明日立夏,今日雪舞。一夜的细雨敲窗,一晚间温度骤降。飞雪取次花丛懒回顾,宠吻春花,不舍人间春色浓。春之末,夏之初,斑斓的色彩汇合,演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