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中求在他的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中写道:“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绝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他的这句话强调了执行力的重要性。何为执行力?在学校背景下来解读,就是践行学校办学目标,保质保量地做好本职工作。执行力,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把办学理念、发展规划转化为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理想放飞的动力,靠的就是执行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升执行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知行合一,明确目标——提升执行力的核心
“知”乃“行”的前提,要以目标为导向激发教师的自律意识。学校发展目标是执行力的核心,明确目标,才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不同的职能部门才能在工作中有效配合,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提高管理层对执行力的认识。“执行”首先是一种意识。许多名校,能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支执行力强的管理队伍。重视执行,有强烈的执行意识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形成一种共同愿景。目标的决策形成与执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学校的“执行力”最终体现为教职员工的团队力量。要形成团队强大的执行力,需要让教职员工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保持行为的一致性,为共同目标而努力。要保持行为的一致性,就要确定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以时间为基础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确定合适的目标呢?其关键在于:准确定位,合理分解,有效转化,强化规范以及动态跟进。
改善学校领导的心智模式。学习是提升学校领导干部管理素养的重要方式。学习力决定执行力,要提高学校领导的执行力,必须要进行深入的、充分的、认真的、全面的学习。学校领导对上级精神的解读能力和领会能力,对政治方向和工作大局的把握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工作的开展。学校领导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对政策精神的领悟能力,真正做到使个人的科学发展与学校的科学发展保持一致,通过个人的科学发展带动学校各方面建设的科学发展。“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的边界就是生活的边界。学校领导通过系统学习、思考,可以从全局上理解事物,改变观念,提高逻辑推理、判断能力,进而提升个人的影响力。
二、内外兼修,构建组织——提升执行力的基础
学校组织体系是执行力的基础。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有序的管理。要提升执行力,必须提高管理的效率,建立一个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分级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建立体系完整、精简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机构精简是指管理机构要少,效率要高,而且要合理明确地划分管理权限。要优化职能部门的配置,避免出现重复执行、多头执行或者无人执行的情况,避免出现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等办事效率低的现象。
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渠道。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是校长直线领导中层,中层再点对点地管理教师。这种管理模式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传声筒”效应,直接影响执行效果。要提升执行力,提高管理效率,必须构建扁平化的管理渠道,建立一个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分级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有效发挥各管理层的主观能动性。
凝聚团队组织的执行合力。学校执行力的高低取决于管理团队的整体表现。建立协调一致的工作关系,才能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执行力,要在师生间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并在执行中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刚柔并济,规范机制——提升执行力的保证
科学的管理制度非常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领导,应该高瞻远瞩、统筹全局,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学校管理机制。有了制度保障,才能保证内部管理的公平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管理制度确定后,还要积极执行,切忌只喊口号不做事。必须通过执行实现有序管理,促使教师以制度为准绳,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强化每个管理人员的执行力。
改进学校现有的评估制度,建立动态、灵活、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坚持定期考核和长期考核相结合,终结性考核和可持续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统一标准,也要兼顾个体差异。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透明化,积极接受全校师生员工、各职能部门的监督。
建立严密的绩效评估机制。绩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明确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告诉被评估者评估指标的目标值和权重的分配;不断与教师沟通,发现提高绩效的关键因素;将评估结果与奖罚制度挂钩。建立评估体系的目的主要在于能够杜绝工作中“相互推卸责任,工作无人负责”的现象。
四、动静相生,完善体系——提升执行力的关键
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相互渗透、科学合理的执行监控系统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但再好的制度也必须在执行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事实证明,好的制度只有得到切实的执行,才能实现有序管理,使管理有法可依。
对关键的流程实行简洁、实效、指导性的监控。学校工作比较繁琐,管理者不可能对所有环节都亲自进行监控,实际上这样做也容易会被误认为“权力霸占”,这就要确定“关键”,并对关键的流程进行简洁、实效、富有指导性的监控。
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有些学校为了提高控制力,采用监视、偷听等非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搞得学校师生人人自危,这必然会影响执行效率。因此,必须采用公平、公正、合理、以人为本的监控手段,要尊重教职工、相信教职工,从教职工的需求出发,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工作。
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考核。定期检查常规工作,不定期地检查内涵性工作,避免执行人员投机取巧,应付工作,确保执行的稳定性。
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学校的中层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岗位要实行竞聘上岗,考查结果要与平时的工作表现挂钩。同时,每年组织一次民主测评,对执行不力、做不出成绩、群众满意度不到60%的中层干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必要的换岗,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拈轻若重,营造文化——提升执行力的根本
优秀的战略执行过程,既要有举重就轻的胆识,也要有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细节决定成败”,要注重细节的执行,以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系统到位的规章制度、恰当实用的工作方法及无漏可逃的监察制度,保证战略的成功。
形成学校的“细节文化”。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以负责的态度办好每一件事情,形成一丝不苟、遵照流程、不讲人情的做事习惯,反对“差不多”的马虎风气。抓好细节,并不只是做的问题,首先是要从细节处想好。要注意一件事情的全部规范要求,要考虑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这件事情的主要可能后果做出预测并有针对性地提前准备,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精细”。
有效分解战略目标,将其转化为日常的工作项目。战略目标是“九尺之台”,虽然宏伟,但却不失精细,其实现要靠一块砖、一抔泥地不断堆砌。在战略规划确定以后,应当责成各个职能部门或项目小组拟订细致的执行计划,学校主要领导或战略小组要仔细审查这些规划并存档,定期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
日常工作制度要严谨、规范,常规检查要持续、有效。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大量常规工作的支持。俗话说,前院大戏唱得欢,要保后院不冒烟。如果常规工作做不好,经常出现矛盾,无法保证工作质量,领导就要不断“救火”,学校的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
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就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会被历史所淘汰。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有效地执行学校各项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把大事分解,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精,为创建成功学校、有效提升学校执行力而尽心尽责。
(作者单位:浙江温岭市长屿小学)
一、知行合一,明确目标——提升执行力的核心
“知”乃“行”的前提,要以目标为导向激发教师的自律意识。学校发展目标是执行力的核心,明确目标,才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不同的职能部门才能在工作中有效配合,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
提高管理层对执行力的认识。“执行”首先是一种意识。许多名校,能从小到大,不断发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支执行力强的管理队伍。重视执行,有强烈的执行意识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形成一种共同愿景。目标的决策形成与执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学校的“执行力”最终体现为教职员工的团队力量。要形成团队强大的执行力,需要让教职员工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保持行为的一致性,为共同目标而努力。要保持行为的一致性,就要确定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以时间为基础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确定合适的目标呢?其关键在于:准确定位,合理分解,有效转化,强化规范以及动态跟进。
改善学校领导的心智模式。学习是提升学校领导干部管理素养的重要方式。学习力决定执行力,要提高学校领导的执行力,必须要进行深入的、充分的、认真的、全面的学习。学校领导对上级精神的解读能力和领会能力,对政治方向和工作大局的把握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工作的开展。学校领导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对政策精神的领悟能力,真正做到使个人的科学发展与学校的科学发展保持一致,通过个人的科学发展带动学校各方面建设的科学发展。“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的边界就是生活的边界。学校领导通过系统学习、思考,可以从全局上理解事物,改变观念,提高逻辑推理、判断能力,进而提升个人的影响力。
二、内外兼修,构建组织——提升执行力的基础
学校组织体系是执行力的基础。任何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有序的管理。要提升执行力,必须提高管理的效率,建立一个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分级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建立体系完整、精简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机构精简是指管理机构要少,效率要高,而且要合理明确地划分管理权限。要优化职能部门的配置,避免出现重复执行、多头执行或者无人执行的情况,避免出现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等办事效率低的现象。
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渠道。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是校长直线领导中层,中层再点对点地管理教师。这种管理模式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传声筒”效应,直接影响执行效果。要提升执行力,提高管理效率,必须构建扁平化的管理渠道,建立一个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分级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有效发挥各管理层的主观能动性。
凝聚团队组织的执行合力。学校执行力的高低取决于管理团队的整体表现。建立协调一致的工作关系,才能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的执行力,要在师生间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并在执行中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刚柔并济,规范机制——提升执行力的保证
科学的管理制度非常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领导,应该高瞻远瞩、统筹全局,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学校管理机制。有了制度保障,才能保证内部管理的公平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管理制度确定后,还要积极执行,切忌只喊口号不做事。必须通过执行实现有序管理,促使教师以制度为准绳,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制度的优越性,强化每个管理人员的执行力。
改进学校现有的评估制度,建立动态、灵活、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坚持定期考核和长期考核相结合,终结性考核和可持续性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统一标准,也要兼顾个体差异。对学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将评估结果透明化,积极接受全校师生员工、各职能部门的监督。
建立严密的绩效评估机制。绩效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明确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告诉被评估者评估指标的目标值和权重的分配;不断与教师沟通,发现提高绩效的关键因素;将评估结果与奖罚制度挂钩。建立评估体系的目的主要在于能够杜绝工作中“相互推卸责任,工作无人负责”的现象。
四、动静相生,完善体系——提升执行力的关键
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相互渗透、科学合理的执行监控系统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但再好的制度也必须在执行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事实证明,好的制度只有得到切实的执行,才能实现有序管理,使管理有法可依。
对关键的流程实行简洁、实效、指导性的监控。学校工作比较繁琐,管理者不可能对所有环节都亲自进行监控,实际上这样做也容易会被误认为“权力霸占”,这就要确定“关键”,并对关键的流程进行简洁、实效、富有指导性的监控。
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有些学校为了提高控制力,采用监视、偷听等非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搞得学校师生人人自危,这必然会影响执行效率。因此,必须采用公平、公正、合理、以人为本的监控手段,要尊重教职工、相信教职工,从教职工的需求出发,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工作。
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考核。定期检查常规工作,不定期地检查内涵性工作,避免执行人员投机取巧,应付工作,确保执行的稳定性。
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学校的中层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岗位要实行竞聘上岗,考查结果要与平时的工作表现挂钩。同时,每年组织一次民主测评,对执行不力、做不出成绩、群众满意度不到60%的中层干部、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必要的换岗,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拈轻若重,营造文化——提升执行力的根本
优秀的战略执行过程,既要有举重就轻的胆识,也要有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细节决定成败”,要注重细节的执行,以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系统到位的规章制度、恰当实用的工作方法及无漏可逃的监察制度,保证战略的成功。
形成学校的“细节文化”。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要以负责的态度办好每一件事情,形成一丝不苟、遵照流程、不讲人情的做事习惯,反对“差不多”的马虎风气。抓好细节,并不只是做的问题,首先是要从细节处想好。要注意一件事情的全部规范要求,要考虑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这件事情的主要可能后果做出预测并有针对性地提前准备,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精细”。
有效分解战略目标,将其转化为日常的工作项目。战略目标是“九尺之台”,虽然宏伟,但却不失精细,其实现要靠一块砖、一抔泥地不断堆砌。在战略规划确定以后,应当责成各个职能部门或项目小组拟订细致的执行计划,学校主要领导或战略小组要仔细审查这些规划并存档,定期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
日常工作制度要严谨、规范,常规检查要持续、有效。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有大量常规工作的支持。俗话说,前院大戏唱得欢,要保后院不冒烟。如果常规工作做不好,经常出现矛盾,无法保证工作质量,领导就要不断“救火”,学校的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
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就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会被历史所淘汰。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有效地执行学校各项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把大事分解,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精,为创建成功学校、有效提升学校执行力而尽心尽责。
(作者单位:浙江温岭市长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