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NF - κB和IκB表达的影响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NF - κB和IκB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 HuEP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炎性反应损伤的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栓线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缺血脑组织NF - κB和IκB的表达,IL-1β蛋白含量采用ELISA法确定.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2h再灌注3h后缺血侧皮质IL- 1β含量显著升高至(86.2±25.2)pg/ml(P<0.05),再灌注24 h IL- 1β含量达高峰(867.2±74.3)pg/ml(P<0.01),72 h仍处于较高水平(185.5±24.4)pg/ml(P<0.01).EPO治疗组缺血再灌注3h、6h、12 h(164.1±11.6)pg/ml和24h缺血侧皮质IL- 1β含量显著降低,与病理组相应时间点相比,分别降低了55%、33%、56%和50%(P<0.01).脑缺血再灌注组各时相点NF - κB p65表达及活化明显增加,为Sham组的4~8倍(P<0.01),12h表达最高(P<0.01),是Sham组的13倍.EPO治疗组与病理组相应时相点相比,NF - κB p65表达显著减弱,EPO处理后1、3、6和12 h,NF - κB p65表达较相应的I/R组降低了33% ~40%(P<0.01).缺血2h再灌注1h后缺血侧皮质IκBα蛋白水平从248.6±4.2降低至195.3±4.8(P <0.01),6h降至最低(134.7±19.9,P<0.01).EPO治疗组可显著增高缺血再灌注组缺血侧皮质IκBa蛋白水平(P<0.01),各时相点分别增高了11%、34%、83%、40%、23%和20%.结论 EPO可能通过抑制NF - κB/IκB信号传导通路,减少炎性因子IL-1β的合成和分泌而达到保护脑损伤的作用。

其他文献
收集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5 月第四脑室泡状囊虫病合并梗阻性脑积水完整病历13例,对其诊断及手术治疗进行分析讨论.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9例,女4例;年龄16 ~ 65岁、平均42.8岁.既往脑实质内囊虫3例,都曾服药治疗,大便发现节片史2例.2.症状及体征:头痛11例、伴头晕3例,视乳头水肿8例,视力下降4例,行走不稳2例。
期刊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无骨折脱位犁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根据损伤情况及影像学表现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的ASIA分级.结果 本组患者单节段腹侧受压18例,采取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自锁定钢板固定术;多节段损伤(>2节段)39例,采取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20个月).
颅内动脉环是最常见的颅内血管发生变异的地方,由于特殊的血液动力学因素,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是颅内动脉环发生血管变异最常见的部位之一~([1]).由于胼胝体正中动脉(MACC)动脉瘤极为罕见~([2]),国内鲜见报道.我们对1例胼胝体正中动脉动脉瘤进行治疗,结合文献,对其治疗与预后进行探讨。
期刊
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占小脑脑桥角肿瘤的6%~8%,居后颅窝肿瘤的第三位。该部位肿瘤由于位置较深,又涉及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保护,手术难度较大。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小脑脑桥角脑膜瘤18例,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
Hajdu-Cheney综合征又称原发性骨发育不良伴肢端溶骨症.此病非常罕见,最早分别是1948年由Hajdu和Kauntze及1965年由Cheney三位放射科医生进行了个例报道~([1-12])。
期刊
目的 探讨额底外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方法 .方法 对采用经额底外侧入路手术的3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impson分级来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结果 肿瘤Simpson I级切除25例,Ⅱ级切除5例,Ⅲ级切除2例.术后发热4例,脑脊液鼻漏1例,电解质紊乱及血糖升高5例,视力减退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28个月,平均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额底外侧入路切除
2011年4月17日在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和北京市王忠诚医学基金会主办、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全国代表大会上进行了2011年度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手术治疗的10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分叉部4例,大脑后动脉P1-P2交界处2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小脑前下动脉1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表现者8例,以脑神经麻痹等占位效应为表现者2例;8例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2例行动脉瘤夹闭及残颈包裹术.术后随访6
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的发展与现状这种以毫米级以下误差精准地“交叉聚焦照射”,一次性高剂量摧毁颅内靶区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上个世纪50年代由瑞典的神经外科专家Leksell教授定义,60年代付诸于临床实践。
期刊
目的 研究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前后瞬目反射的变化,探讨术后迟发性面神经麻痹(DFP)的发生机制.方法 对印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前1d、术后第1、3、5天行瞬目反射检查,并观察DFP的发生.结果 56例术后未出现DFP,但瞬目反射检查仍表现为短暂的R1、R2潜伏期延长,且R1潜伏期于术后第5天,R2潜伏期于术后第3天恢复至术前水平.4例分别于术后第6-15天出现DFP症状,术后瞬目反射记录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