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地处我国内陆的甘肃省静宁县是全国十八个干旱贫困县之一,处于六盘山革命老区,自然环境恶劣,是深度贫困县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期被贫困困扰的静宁县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开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大幅度地压缩低效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政府提出了“南部苹果北部梨”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经过近40年的不断完善,这一思路基本变为现实,目前,全县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大关,苹果、梨等经济林(图1、图2)成为静宁农村的主导产业,2018年全县经济林挂果面积65万亩,果品产量78万吨,产值3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5 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全县3.1万户、15.4万人实现稳定脱贫,有30万人靠种植苹果过上了好日子(图3)。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山清水秀的金山银山,彻底的改变了生存的环境和生存现状,静宁人民正在昂首阔步的迈向小康。
1 不安分守已,追求生产效益最大化是静宁果业持续做大的动力
静宁自然条件恶劣,空气干燥,降水稀少,水资源贫乏,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千百年来温饱问题一直困扰着生于此、长于此的静宁人。为了生存,静宁人千方百计地想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价值高的作物,以维持生计,这样注定了静宁人的本性是不安分的,长期进行着改变生存现状的探索。改革开放后,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强烈的致富愿望,促进农村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发,种菜瓜”,瓜菜作为短平快的致富项目,被广泛地应用于静宁大地,农业种植效益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一亩园,十亩田”成为现实,种植瓜菜亩收入过了千元,实现了第一次效益大提升。
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分了责任田,家家都有技术员”、“包产到了户,户户有干部”,谋发展,促致富成为全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在种植瓜菜变钱的同时,广大农民在思谋着在土地上种植价值更高的作物,将生产效益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平凉地委、行署审时度势,提出了发展苹果产业、促进地域经济繁荣的发展战略,一时间“要想富,种果树”的口号响彻大街小巷,全市上下迅速形成合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苹果产业的发展中。静宁群众通过赴山东、陕西等苹果生产先进省份考察学习,解放思想,一批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的群众在政府推动下建立了第一批现代苹果园,也播下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从1986年到1996年短短的十年时间,静宁苹果种植面积突破了20万亩,苹果产业的雏形基本形成。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经营体制的变革,我国原先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集体栽植的一批苹果园,被分包到户,因规模过小,无法继续经营,大面积的被挖除,导致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大幅下滑,苹果的供给出现断层,种植苹果效益出奇的好。通过种植苹果,一部分农民迅速地成为了“万元户”,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热情,其他农民快速跟进,促进了苹果种植规模的快速扩张,到20世纪末,静宁苹果种植面积实现了翻番,种植面积达到了40多万亩,苹果种植基地初具规模,苹果的种植,促进静宁农村亩种植效益由千元向万元跃变,再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总体上,我国苹果产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由于苹果生产的高效性、开放性,决定了其极易被复制,在产小于销的情况下,价格上升,生产效益大幅提高。引导大量农民进行生产,当过多的农民进入这一领域后,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导致售价降低,出现卖难现象,引发损人害己毁树(园),从而重新进行洗牌,形成新的产銷平衡。这种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每7~8年一个周期,反复发生,大浪淘沙,不断将产能低下、品质低劣者淘汰出局,促进了中国苹果产业的不断优化。
静宁在苹果生产中积极进行自我更新,不断适应这种变化趋势,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在生产中不断地应用新品种,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通过大面积实施覆膜、覆草、覆沙(图4)措施,有效地克服了干旱的不利影响;通过大量应用作物秸秆和落叶还田等措施的实施,不断培肥土壤;通过稀树稀枝、稀果措施的应用,有效调配了树体营养分配,大幅度提高了果实品质,增强发展后劲,促进产量和质量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30年内,果园种植面积不但没减,反而始终保持扩张态势,目前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在面积稳定扩张的同时,种植品种不断优化,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苹果生产效益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年来,最高亩收入稳定在6万元以上,不断创造着种植业的神奇。
2 统而领之,握指成拳,集中发力,规模发展是静宁苹果产业持续做大的根本保障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苹果消费的都市化大消费之间的矛盾是我国苹果产业发展中的最突出问题,苹果产业的高度商品化,决定了其必须要进行规模化、基地化生产才能很好地与大市场有效对接。静宁苹果产业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农村主导产业的培育,政府不可或缺,自20世纪80年代静宁县将果品产业确定为富民强县支柱产业以来,静宁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通过整合涉农项目,应用整村推进的发展模式,进行整村整流域发展苹果产业(图5、图6),将海拔1 800米以下的土地,由政府提供苗木,基本上全部种植了苹果树,很好的发挥了统领作用,加快了苹果产业的规模开发步伐;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扶持苹果产业的产业政策和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等方式,在苹果产区李店、城川、八里建成三处苹果综合批发市场;在果产区建成62处现代化冷藏库,全县果农冷藏贮藏能力达到56万吨,70%以上的果品可实现就地贮藏,错季销售,可有效地避市场风险;建成果汁、果酒、果脆片等加工企业5家;在金果博览城、李店常津公司、城川陇原红公司搭建了电商平台,各乡镇苹果主产村建立了电子商务中心,普及了苹果现代交易方式,积极推进苹果交易线上线下双向发展;每年在产地举办苹果节,近年来接连在天津、上海、北京、长沙等大城市举行静宁苹果推介会,实现以销促产,始终保持静宁苹果畅销俏销的良好发展势头,成功地解决了一家一户没能力,无法解决,而在生产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推动,静宁苹果要发展到今天这一步,那完全是不可能的,因而静宁群众最切身体会是,静宁苹果之所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得益于“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的示范效应,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这是静宁群众种植苹果脱了穷根、过上好日子后发自内心的感叹。 3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精神是静宁苹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决胜之道
静宁苹果是通过一棵棵、一片片逐渐做大的,这其中充分释放了静宁人吃苦耐劳的本性,30多年来,静宁人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精神,将全部精力用于务作苹果上,上下齐心,共同发力,创建了全国最大的苹果基地,这种吃苦精神是少见的,不论八旬老翁,还是十岁幼童,只要能动,必然会参与到苹果生产中,或铲草、或疏花、或疏果、或套袋、或摘果,均会为苹果生产出一份力,精壮劳力更不用说,一般果农每年仅两天假期,前一年的三十,来年的初一,过年只歇两天,时间全用于侍候苹果树,特别是疏花、疏果、套袋、摘袋、采果、卖果等农忙季节披星戴月则是家常便饭。在当今浮躁成风的情况下,正由于静宁人的这一份执着、一份坚守,才踌就了这样的辉煌,收获了丰收的喜悦。近年来静宁苹果种植户年收入最高的已超过50万元,这样的收入每年可在县城买一套80平米的房子,或买4~5辆中档轿车。正由于静宁农民种苹果变得有钱了,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静宁变成了高消费区,房价与兰州、银川等大城市相当,虽然菜價、物价都高得有点离奇,但也都卖得火热。
种苹果可以改变命运,30年前,每当小麦成熟季节,静宁人会成群结队地去陕西赶麦场,去挣零花钱,形成当时很独特的客流“麦客”现象。30年后,静宁通过种植苹果,不但静宁人不再出门务工,每年到苹果开花和成熟季节,都会有大批的陕西婆姨到静宁帮助疏花、疏果、套袋、摘袋、摘苹果、装苹果,挣劳务费,静宁成为了重要劳务输入地,每年需季节性用工18万人次,静宁苹果产区每年支付劳务费2亿~3亿元,通过种植苹果,静宁人实现了华丽转身。
4 “精品化生产”是静宁苹果产业不断壮大的最大奥秘
全国种植苹果的地方不少,可是将苹果卖的价钱高且进入高端市场的不多,静宁却做到了。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静宁苹果已连续30年保持了全国苹果出园售价最高记录,近年来最高出园售价均在12.00元/千克以上,这一方面得益于静宁独特的气候条件,另一方面得益于静宁人精益求精的干事态度,静宁果农务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一个苹果从开花到卖给客商,要经过20多道工序,静宁果农务求将每道工序做到完美,给消费者呈上无可挑剔的果品(图7),以求果品卖价最高,提高果园经营效益,这就是静宁果农的“精品意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在静宁每个果农都想着将苹果务到极致,从而保证了静宁苹果销售始终保持着高价位运行,保证了生产的高效益,高效益促进了苹果产业的不断壮大,这便是静宁苹果不断做大的奥秘这所在。
5 不断提升苹果产业的科技含量,是静宁苹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长期坚持的第一要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此,静宁各级政府和广大果农都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形成以提高果农素质为重点的果农职业化培训格局,通过突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核心内容,利用扶贫、人社精准扶贫、农林项目等途径,每年培训果农(图8)15万人次,每个果农每年有一次受训机会,以了解果业变化的新趋势、果业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技术,为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果农对果园管理知识有迫切要求,在现实中,同样是种苹果,但收入差距很悬殊,在静宁有亩收入超过6万元的高效典型,也有亩收入不足5千元的低收入户。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对苹果生产核心技术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因而静宁果区有“一窍不得,少挣千儿八百”的说法,静宁果农深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务苹果时都有独到之处,静宁果农都很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除政府组织的培训外,还会自发的到果产区去观察、去交流,以便掌握更多的“窍”,只有掌握“窍”越多的人,才能务出最好的苹果;务出最好的苹果,才能多卖钱。因而在静宁果区,果农之间有浓厚的比、学、赶、超意识,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有资格成为合格果农,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一日不学,落后三秋,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吸收先进理念,掌握先进方法,才能不断地将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只有做大、做强、做优、做精,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更好效益,这是全体静宁果农的共识。
(作者联系电话:13993348628)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期被贫困困扰的静宁县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开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大幅度地压缩低效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政府提出了“南部苹果北部梨”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经过近40年的不断完善,这一思路基本变为现实,目前,全县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大关,苹果、梨等经济林(图1、图2)成为静宁农村的主导产业,2018年全县经济林挂果面积65万亩,果品产量78万吨,产值3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5 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全县3.1万户、15.4万人实现稳定脱贫,有30万人靠种植苹果过上了好日子(图3)。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山清水秀的金山银山,彻底的改变了生存的环境和生存现状,静宁人民正在昂首阔步的迈向小康。
1 不安分守已,追求生产效益最大化是静宁果业持续做大的动力
静宁自然条件恶劣,空气干燥,降水稀少,水资源贫乏,人多地少,土地贫瘠,千百年来温饱问题一直困扰着生于此、长于此的静宁人。为了生存,静宁人千方百计地想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价值高的作物,以维持生计,这样注定了静宁人的本性是不安分的,长期进行着改变生存现状的探索。改革开放后,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强烈的致富愿望,促进农村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发,种菜瓜”,瓜菜作为短平快的致富项目,被广泛地应用于静宁大地,农业种植效益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一亩园,十亩田”成为现实,种植瓜菜亩收入过了千元,实现了第一次效益大提升。
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分了责任田,家家都有技术员”、“包产到了户,户户有干部”,谋发展,促致富成为全民共同的奋斗目标。在种植瓜菜变钱的同时,广大农民在思谋着在土地上种植价值更高的作物,将生产效益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当时的平凉地委、行署审时度势,提出了发展苹果产业、促进地域经济繁荣的发展战略,一时间“要想富,种果树”的口号响彻大街小巷,全市上下迅速形成合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苹果产业的发展中。静宁群众通过赴山东、陕西等苹果生产先进省份考察学习,解放思想,一批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的群众在政府推动下建立了第一批现代苹果园,也播下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从1986年到1996年短短的十年时间,静宁苹果种植面积突破了20万亩,苹果产业的雏形基本形成。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经营体制的变革,我国原先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集体栽植的一批苹果园,被分包到户,因规模过小,无法继续经营,大面积的被挖除,导致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大幅下滑,苹果的供给出现断层,种植苹果效益出奇的好。通过种植苹果,一部分农民迅速地成为了“万元户”,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热情,其他农民快速跟进,促进了苹果种植规模的快速扩张,到20世纪末,静宁苹果种植面积实现了翻番,种植面积达到了40多万亩,苹果种植基地初具规模,苹果的种植,促进静宁农村亩种植效益由千元向万元跃变,再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总体上,我国苹果产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由于苹果生产的高效性、开放性,决定了其极易被复制,在产小于销的情况下,价格上升,生产效益大幅提高。引导大量农民进行生产,当过多的农民进入这一领域后,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导致售价降低,出现卖难现象,引发损人害己毁树(园),从而重新进行洗牌,形成新的产銷平衡。这种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每7~8年一个周期,反复发生,大浪淘沙,不断将产能低下、品质低劣者淘汰出局,促进了中国苹果产业的不断优化。
静宁在苹果生产中积极进行自我更新,不断适应这种变化趋势,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在生产中不断地应用新品种,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通过大面积实施覆膜、覆草、覆沙(图4)措施,有效地克服了干旱的不利影响;通过大量应用作物秸秆和落叶还田等措施的实施,不断培肥土壤;通过稀树稀枝、稀果措施的应用,有效调配了树体营养分配,大幅度提高了果实品质,增强发展后劲,促进产量和质量提高,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30年内,果园种植面积不但没减,反而始终保持扩张态势,目前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在面积稳定扩张的同时,种植品种不断优化,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苹果生产效益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年来,最高亩收入稳定在6万元以上,不断创造着种植业的神奇。
2 统而领之,握指成拳,集中发力,规模发展是静宁苹果产业持续做大的根本保障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苹果消费的都市化大消费之间的矛盾是我国苹果产业发展中的最突出问题,苹果产业的高度商品化,决定了其必须要进行规模化、基地化生产才能很好地与大市场有效对接。静宁苹果产业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农村主导产业的培育,政府不可或缺,自20世纪80年代静宁县将果品产业确定为富民强县支柱产业以来,静宁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通过整合涉农项目,应用整村推进的发展模式,进行整村整流域发展苹果产业(图5、图6),将海拔1 800米以下的土地,由政府提供苗木,基本上全部种植了苹果树,很好的发挥了统领作用,加快了苹果产业的规模开发步伐;通过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扶持苹果产业的产业政策和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本等方式,在苹果产区李店、城川、八里建成三处苹果综合批发市场;在果产区建成62处现代化冷藏库,全县果农冷藏贮藏能力达到56万吨,70%以上的果品可实现就地贮藏,错季销售,可有效地避市场风险;建成果汁、果酒、果脆片等加工企业5家;在金果博览城、李店常津公司、城川陇原红公司搭建了电商平台,各乡镇苹果主产村建立了电子商务中心,普及了苹果现代交易方式,积极推进苹果交易线上线下双向发展;每年在产地举办苹果节,近年来接连在天津、上海、北京、长沙等大城市举行静宁苹果推介会,实现以销促产,始终保持静宁苹果畅销俏销的良好发展势头,成功地解决了一家一户没能力,无法解决,而在生产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推动,静宁苹果要发展到今天这一步,那完全是不可能的,因而静宁群众最切身体会是,静宁苹果之所以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得益于“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的示范效应,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这是静宁群众种植苹果脱了穷根、过上好日子后发自内心的感叹。 3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精神是静宁苹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决胜之道
静宁苹果是通过一棵棵、一片片逐渐做大的,这其中充分释放了静宁人吃苦耐劳的本性,30多年来,静宁人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精神,将全部精力用于务作苹果上,上下齐心,共同发力,创建了全国最大的苹果基地,这种吃苦精神是少见的,不论八旬老翁,还是十岁幼童,只要能动,必然会参与到苹果生产中,或铲草、或疏花、或疏果、或套袋、或摘果,均会为苹果生产出一份力,精壮劳力更不用说,一般果农每年仅两天假期,前一年的三十,来年的初一,过年只歇两天,时间全用于侍候苹果树,特别是疏花、疏果、套袋、摘袋、采果、卖果等农忙季节披星戴月则是家常便饭。在当今浮躁成风的情况下,正由于静宁人的这一份执着、一份坚守,才踌就了这样的辉煌,收获了丰收的喜悦。近年来静宁苹果种植户年收入最高的已超过50万元,这样的收入每年可在县城买一套80平米的房子,或买4~5辆中档轿车。正由于静宁农民种苹果变得有钱了,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静宁变成了高消费区,房价与兰州、银川等大城市相当,虽然菜價、物价都高得有点离奇,但也都卖得火热。
种苹果可以改变命运,30年前,每当小麦成熟季节,静宁人会成群结队地去陕西赶麦场,去挣零花钱,形成当时很独特的客流“麦客”现象。30年后,静宁通过种植苹果,不但静宁人不再出门务工,每年到苹果开花和成熟季节,都会有大批的陕西婆姨到静宁帮助疏花、疏果、套袋、摘袋、摘苹果、装苹果,挣劳务费,静宁成为了重要劳务输入地,每年需季节性用工18万人次,静宁苹果产区每年支付劳务费2亿~3亿元,通过种植苹果,静宁人实现了华丽转身。
4 “精品化生产”是静宁苹果产业不断壮大的最大奥秘
全国种植苹果的地方不少,可是将苹果卖的价钱高且进入高端市场的不多,静宁却做到了。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静宁苹果已连续30年保持了全国苹果出园售价最高记录,近年来最高出园售价均在12.00元/千克以上,这一方面得益于静宁独特的气候条件,另一方面得益于静宁人精益求精的干事态度,静宁果农务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一个苹果从开花到卖给客商,要经过20多道工序,静宁果农务求将每道工序做到完美,给消费者呈上无可挑剔的果品(图7),以求果品卖价最高,提高果园经营效益,这就是静宁果农的“精品意识”,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在静宁每个果农都想着将苹果务到极致,从而保证了静宁苹果销售始终保持着高价位运行,保证了生产的高效益,高效益促进了苹果产业的不断壮大,这便是静宁苹果不断做大的奥秘这所在。
5 不断提升苹果产业的科技含量,是静宁苹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长期坚持的第一要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此,静宁各级政府和广大果农都高度重视,在全社会形成以提高果农素质为重点的果农职业化培训格局,通过突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核心内容,利用扶贫、人社精准扶贫、农林项目等途径,每年培训果农(图8)15万人次,每个果农每年有一次受训机会,以了解果业变化的新趋势、果业发生的新变化、出现的新技术,为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果农对果园管理知识有迫切要求,在现实中,同样是种苹果,但收入差距很悬殊,在静宁有亩收入超过6万元的高效典型,也有亩收入不足5千元的低收入户。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对苹果生产核心技术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因而静宁果区有“一窍不得,少挣千儿八百”的说法,静宁果农深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务苹果时都有独到之处,静宁果农都很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除政府组织的培训外,还会自发的到果产区去观察、去交流,以便掌握更多的“窍”,只有掌握“窍”越多的人,才能务出最好的苹果;务出最好的苹果,才能多卖钱。因而在静宁果区,果农之间有浓厚的比、学、赶、超意识,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才有资格成为合格果农,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一日不学,落后三秋,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吸收先进理念,掌握先进方法,才能不断地将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只有做大、做强、做优、做精,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更好效益,这是全体静宁果农的共识。
(作者联系电话:1399334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