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惧初冬的冷雨微寒,我与《雪峰诗刊》创作采风团队分乘四辆车,向目的地通道县溪口镇画笔村进发。
甩掉一路的蜿蜒,舍弃一路的秋色,车队在山间道上缓缓前行。约一个小时后,车终于停在画笔村老礼堂前的一块空地上。
刚下车,老熟人陆安宏热情地迎上来。安宏是一位退休干部,也是本地人,亦是一位擅长书法和研究风土人情的文化人,见到我们一行,他显得非常高兴。大家在安宏的引领下,穿巷子,走石阶,过门楼,访庙宇,围绕画笔寨子,听他讲述每一看点的历史与传说。
我向来无拘无束,喜欢自由自在。在大伙跟随安宏走访村寨古迹之时,我却悄悄离队,独自去寻找更有兴致的东西。
穿行在寨子的小巷,从百年古宅,到百年石阶,我仿佛闻到了从幽远时空飘然而至的一幅古风国画的意蕴。画笔寨子历史悠久,早在宋嘉定九年就有陆氏一族从新化迁入,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从宋嘉定九年至今整整八百年,时光悠悠,画笔古寨依然可见宋元明清留下的点点痕迹,依然可领略到宋元明清传下的遗风余韵。内家门楼的“千祥云集” 匾额叙说着这里的人文荟萃,外家门楼上的“万福来朝”匾额则彰显着尚武崇德之辉煌。
人文的东西像深扎于土壤下的植物根系,错综繁杂,是需要花很多精力去挖掘理顺的,我自知慵懒,担心清瘦的拙笔抒写不出画笔村荡气回肠的历史古韵。与其给自己加压,还不如抛下一切顾虑。于是,我便在冬日点滴冷雨中洒脱豁达开来,步履也有了轻快的感觉。
其实,我每到一处,最喜欢的还是欣賞当地的植物,这或许与我的职业有关。但若细细推敲,从植被保持的好坏,不难发现此处的历史背景与文明程度,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走着,思着,突然看到地面落满了黄色的杏叶。举头仰望,两棵高大的、一雄一雌的银杏树像巨人般立于高坎上,满树的黄叶把周围农舍映衬得金碧辉煌。粗略估计树龄约五百多年,树干表皮呈灰白色,树皮上一道道深深的裂纹镶满了岁月的沧桑。靠坎边的树根裸露着,像无数双有力的的巨手,紧紧地将石坎环拥。仔细观察,说不上是石坎保护着古杏的根,还是古杏的根保护着石坎,那相辅相成,相依相靠,竟然隐藏着抽象的哲学原理。
在乡间,但凡通过谐音而带吉祥之意的物体,全都附着黎民百姓的精神寄托与虔诚之心。银杏,当地土语“银”同音“人”,“杏”同音“兴”,连意为人丁兴旺。相传明代寨里一位孕妇在裸露的银杏树根上坐了一会,晚上得梦怀上了双胞胎,十月分娩果真生下的是一对男婴。这两棵根部缠绵在一起的雌雄银杏树,因托梦送子,而被寨里人取名为“送子树”。此后,凡新婚想生双胞胎的女子,都会来到银杏树根上坐坐,那些德行好、家风净的皆能如愿。传说充满了神奇,却不知这两棵送子树当今是否还灵验,但陆氏“思报效国,奋志诗书,掇科升秀,为官廉能,固属纯忠”的家风祖训应当是亘古的、永恒的。
离开古银杏,我径直往寨前的山上攀登,一条小小的曲径向山脊延伸,两旁是青翠的竹林,透过竹林可以看到几户农家的吊脚楼,隐约在山湾里,若将此景拍下来,取名为“山里人家”或“竹林人家”应是十分贴切。
往上再走二十多米,就到了从山下看到的寨前那块兀起的高地。站在这里,画笔全寨风貌尽收眼底。俯视整个寨子,原先走在巷里显得有些凌乱的房屋,突然像是列成了队形,一栋栋,一行行,井然有序,朝着一个方向排列。灰黑的瓦宛若片片麟甲,静静地发挥遮阳避雨的功能。南端枫叶的艳红,北端杏叶的金黄,恰到好处点缀其中,深沉里即有了明快的色彩。正值午时,几家烟窗冒出袅袅炊烟,几声公鸡的晌鸣,几声汪汪的犬吠,沉寂的古寨如从百年的梦中苏醒,有了生机,有了灵动。
先前和大家朝拜寨子一隅的显应祠时,我看到一块光绪二年的“后龙碑记”。从字意理解,此“后龙碑记”也属“禁约”之列。“爰是合族共商老幼同心,欲定封禁一切竹木杉横等树,并严禁毋许砍伐。”“禁杉横竹木等树永远不许砍伐焚烧,挖山锄地,犯者公罚。”可见,画笔民众早在清朝末期就有了生态保护意识,并立碑共同维护。难怪至今村寨周边树龄两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四十余棵。而这些古树亦因其传神的故事而被冠以形形色色的名称,诸如“除邪树”“惩恶树”“成仙树”“锯不倒树”“九锤罗樟”“法老古杉”以及那一雌一雄的“送子树”等。一棵古树,一段故事。故事里的古树有的已经难觅踪迹,但古树中的故事却千古传说,就像寨旁那条永不干枯的涓涓溪流,绵长而悠远。
我伫立之处的正前方,也是画笔寨子的后山,生长着一百多棵古杉群落。据安宏介绍,这些古杉树龄也有120多年,虽然树皮几经泛白,但依然葱郁,充满了生机。作为以杉木为主要房屋用材的地方,能把杉树保留一百多年,无疑是那块“后龙碑记”的作用。由此,我对老幼同心,自觉遵守禁约的画笔百姓又平添了几分深挚的敬意。
目光越过这古杉群落,更远处是茂密的由松、杉、阔、竹组成的原始次森林。那里百年以上的古树不计其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有如此多古风水林和古树名木的庇佑,画笔村寨风调雨顺、世代昌明自在情理之中。
寨子的南边主要以松杉为主。青松高耸,迎风而立,足有将军之相与气派。而杉是近年新造,成行成排,葱笼茂盛,尖尖的树梢,如利剑出鞘,直指苍穹。北边是漫山遍野的楠竹,风吹林动,此起彼伏,远看宛如怪兽拱动。一到春来,青青翠竹便散发出蓬勃生机。村寨前,便是日出的东方。像是为了烘托每天的朝阳,层叠的山峦被大片松林占据,林海莽莽,松涛阵阵,山色郁郁葱葱。每天的清晨,山顶上高高的松林,用张开的巨臂托起那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
在这个季节,无任从哪个角度看画笔的山山岭岭,红的、黄的、绿的、橙的,各种色彩足以让人目眩,而画笔古寨的每一处菁华,都是画家笔下那巨幅山水国画里的一画勾勒,一笔点缀。
天空骤然飘落几滴雨,滑落颈脖顿觉有些凉意,我赶忙下山。在寨子南端的道旁,一块石碑上记载:“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此刻,我突然感觉到,画笔古寨里的人或物,都被浸泡在浓浓的绿意和万紫千红的色彩中。
画笔人秉承古训,始终以生态优先,古寨才如此灵动,如此美丽,如此多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相信画笔的百姓会更加珍爱这份家业,在绿色理念的倡导下,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干出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
于我一个林业人而言,这幅泼墨巨制的画卷里,那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充满生机的万象林木,是我最钟爱的。但镶嵌在古韵国风里的画笔古寨,还有更多的古迹古事值得去追踪,沉浸其间,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笔一画显真灵。
甩掉一路的蜿蜒,舍弃一路的秋色,车队在山间道上缓缓前行。约一个小时后,车终于停在画笔村老礼堂前的一块空地上。
刚下车,老熟人陆安宏热情地迎上来。安宏是一位退休干部,也是本地人,亦是一位擅长书法和研究风土人情的文化人,见到我们一行,他显得非常高兴。大家在安宏的引领下,穿巷子,走石阶,过门楼,访庙宇,围绕画笔寨子,听他讲述每一看点的历史与传说。
我向来无拘无束,喜欢自由自在。在大伙跟随安宏走访村寨古迹之时,我却悄悄离队,独自去寻找更有兴致的东西。
穿行在寨子的小巷,从百年古宅,到百年石阶,我仿佛闻到了从幽远时空飘然而至的一幅古风国画的意蕴。画笔寨子历史悠久,早在宋嘉定九年就有陆氏一族从新化迁入,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从宋嘉定九年至今整整八百年,时光悠悠,画笔古寨依然可见宋元明清留下的点点痕迹,依然可领略到宋元明清传下的遗风余韵。内家门楼的“千祥云集” 匾额叙说着这里的人文荟萃,外家门楼上的“万福来朝”匾额则彰显着尚武崇德之辉煌。
人文的东西像深扎于土壤下的植物根系,错综繁杂,是需要花很多精力去挖掘理顺的,我自知慵懒,担心清瘦的拙笔抒写不出画笔村荡气回肠的历史古韵。与其给自己加压,还不如抛下一切顾虑。于是,我便在冬日点滴冷雨中洒脱豁达开来,步履也有了轻快的感觉。
其实,我每到一处,最喜欢的还是欣賞当地的植物,这或许与我的职业有关。但若细细推敲,从植被保持的好坏,不难发现此处的历史背景与文明程度,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走着,思着,突然看到地面落满了黄色的杏叶。举头仰望,两棵高大的、一雄一雌的银杏树像巨人般立于高坎上,满树的黄叶把周围农舍映衬得金碧辉煌。粗略估计树龄约五百多年,树干表皮呈灰白色,树皮上一道道深深的裂纹镶满了岁月的沧桑。靠坎边的树根裸露着,像无数双有力的的巨手,紧紧地将石坎环拥。仔细观察,说不上是石坎保护着古杏的根,还是古杏的根保护着石坎,那相辅相成,相依相靠,竟然隐藏着抽象的哲学原理。
在乡间,但凡通过谐音而带吉祥之意的物体,全都附着黎民百姓的精神寄托与虔诚之心。银杏,当地土语“银”同音“人”,“杏”同音“兴”,连意为人丁兴旺。相传明代寨里一位孕妇在裸露的银杏树根上坐了一会,晚上得梦怀上了双胞胎,十月分娩果真生下的是一对男婴。这两棵根部缠绵在一起的雌雄银杏树,因托梦送子,而被寨里人取名为“送子树”。此后,凡新婚想生双胞胎的女子,都会来到银杏树根上坐坐,那些德行好、家风净的皆能如愿。传说充满了神奇,却不知这两棵送子树当今是否还灵验,但陆氏“思报效国,奋志诗书,掇科升秀,为官廉能,固属纯忠”的家风祖训应当是亘古的、永恒的。
离开古银杏,我径直往寨前的山上攀登,一条小小的曲径向山脊延伸,两旁是青翠的竹林,透过竹林可以看到几户农家的吊脚楼,隐约在山湾里,若将此景拍下来,取名为“山里人家”或“竹林人家”应是十分贴切。
往上再走二十多米,就到了从山下看到的寨前那块兀起的高地。站在这里,画笔全寨风貌尽收眼底。俯视整个寨子,原先走在巷里显得有些凌乱的房屋,突然像是列成了队形,一栋栋,一行行,井然有序,朝着一个方向排列。灰黑的瓦宛若片片麟甲,静静地发挥遮阳避雨的功能。南端枫叶的艳红,北端杏叶的金黄,恰到好处点缀其中,深沉里即有了明快的色彩。正值午时,几家烟窗冒出袅袅炊烟,几声公鸡的晌鸣,几声汪汪的犬吠,沉寂的古寨如从百年的梦中苏醒,有了生机,有了灵动。
先前和大家朝拜寨子一隅的显应祠时,我看到一块光绪二年的“后龙碑记”。从字意理解,此“后龙碑记”也属“禁约”之列。“爰是合族共商老幼同心,欲定封禁一切竹木杉横等树,并严禁毋许砍伐。”“禁杉横竹木等树永远不许砍伐焚烧,挖山锄地,犯者公罚。”可见,画笔民众早在清朝末期就有了生态保护意识,并立碑共同维护。难怪至今村寨周边树龄两百年以上的古树就有四十余棵。而这些古树亦因其传神的故事而被冠以形形色色的名称,诸如“除邪树”“惩恶树”“成仙树”“锯不倒树”“九锤罗樟”“法老古杉”以及那一雌一雄的“送子树”等。一棵古树,一段故事。故事里的古树有的已经难觅踪迹,但古树中的故事却千古传说,就像寨旁那条永不干枯的涓涓溪流,绵长而悠远。
我伫立之处的正前方,也是画笔寨子的后山,生长着一百多棵古杉群落。据安宏介绍,这些古杉树龄也有120多年,虽然树皮几经泛白,但依然葱郁,充满了生机。作为以杉木为主要房屋用材的地方,能把杉树保留一百多年,无疑是那块“后龙碑记”的作用。由此,我对老幼同心,自觉遵守禁约的画笔百姓又平添了几分深挚的敬意。
目光越过这古杉群落,更远处是茂密的由松、杉、阔、竹组成的原始次森林。那里百年以上的古树不计其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有如此多古风水林和古树名木的庇佑,画笔村寨风调雨顺、世代昌明自在情理之中。
寨子的南边主要以松杉为主。青松高耸,迎风而立,足有将军之相与气派。而杉是近年新造,成行成排,葱笼茂盛,尖尖的树梢,如利剑出鞘,直指苍穹。北边是漫山遍野的楠竹,风吹林动,此起彼伏,远看宛如怪兽拱动。一到春来,青青翠竹便散发出蓬勃生机。村寨前,便是日出的东方。像是为了烘托每天的朝阳,层叠的山峦被大片松林占据,林海莽莽,松涛阵阵,山色郁郁葱葱。每天的清晨,山顶上高高的松林,用张开的巨臂托起那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
在这个季节,无任从哪个角度看画笔的山山岭岭,红的、黄的、绿的、橙的,各种色彩足以让人目眩,而画笔古寨的每一处菁华,都是画家笔下那巨幅山水国画里的一画勾勒,一笔点缀。
天空骤然飘落几滴雨,滑落颈脖顿觉有些凉意,我赶忙下山。在寨子南端的道旁,一块石碑上记载:“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动植物王国。”此刻,我突然感觉到,画笔古寨里的人或物,都被浸泡在浓浓的绿意和万紫千红的色彩中。
画笔人秉承古训,始终以生态优先,古寨才如此灵动,如此美丽,如此多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相信画笔的百姓会更加珍爱这份家业,在绿色理念的倡导下,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干出轰轰烈烈的一番事业。
于我一个林业人而言,这幅泼墨巨制的画卷里,那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充满生机的万象林木,是我最钟爱的。但镶嵌在古韵国风里的画笔古寨,还有更多的古迹古事值得去追踪,沉浸其间,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笔一画显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