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土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y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听人说日土县:“湖环绕而水清碧,山巍峨而草丰美。”向往了很久,偏不能成行,终于在2015年的夏季有了一次走近它的机会。
  从阿里往日土去的路上,一条河始终绕在左右,时而肥成一个水潭,时而瘦成一条细线,弯曲得天造人设,肥瘦得画情诗意,好似哪一位丹青高手在画面上涂抹了几笔。河岸边坐着几对青年男女,有的相依相畏,有的并排平躺,有的嬉戏打闹,不论做什么的,身边都斜躺着一把遮阳伞,有红的,有黄的,红的亮红,黄的明黄,对视着蓝天上的白云。河水清澈而冰凉,洋溢着雪的爽朗,伸手进去,冷得人直打激凌。两三只长条鱼摇着尾巴在水中游来,灰脊梁、白肚膛,精灵般机智,闪电般迅疾,才在眼前一晃,一眨眼就消失在卵石之间,水里头只留下蓝天白云和倒立的山崖,让人无端生出一种孤寂。
  路边的草出奇得好看,浓密处绿得深沉,稀疏处绿得简练,大块的像地毯,小块的像荷叶。近河处有几块湿地,长满爬地草,一片抢眼的深红,地块虽不大,色彩却夸张,映衬得整条沟一片通红。红绿之间嵌着一个个小水洼,一群群野鸭子在里边觅食,发现它们的过程最富诗意。先看见是一个个小点,黑的有,灰的也有,似动不动,像水鸟也像石头,等到小点变成大点,能看清它就是水鸟时,它们却“轰”地一声飞走了,半空中响起“扑拉拉”的拌膀子声,水面上只留下一圈圈波纹,越来越大,越来越浅,直推向远处的草丛。两只长腿鹭鸶在草丛中探了探头,伸长脖子“嘎嘎”地叫了两声,然后一纵身飞向了远处,天空中留下一个朦朦胧胧的弧形。
  越往里头走,景色越迷人。沟道宽成了展滩,草甸长成了草原,水洼肥成了湿地。一群群白色的绵羊在草丛里吃草,下半身掩在草里,上半身缓缓移动,似白云在蓝天上漫游,如帆队在大海中轻荡,看得人浑身舒坦。黑色的牦牛花撒在绿地上,绿草把黑牛衬得更黑,黑牛把绿草显得更绿,黑绿之间的空地上,是一些棕红青灰不等的马匹。马儿天性喜水,摇着尾巴排成队从湿地边上走过,湖水中便有了它们清晰的影子。有一只口渴了,前蹄子微屈,后腿子紧绷,拉长脖子低头喝一气湖水,抬头看几眼蓝天,然后叉开四腿在水边撒一泡尿,黄色的尿液把它的倒影一层层染浑。几个围着粉红色围巾的藏族妇女骑着摩托车从旁边经过,风把她们扯成了一张弓,线条曲美,悠然飘逸,给静止的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态的美。
  过日土县城十二三公里处,是来日土必去的跨境湖,一头在日土县境内,一头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这个海拔四千二百多米湖泊,总面积三百四十余平方公里,印度人叫它班公湖,日土人叫它错木昂拉红波,意为长脖子天鹅湖。湖是一个狭长的形状,长一百五十多公里,最宽处八公里,最窄处仅有五米,老远看去是一线瘦长瘦长的蓝。这蓝,像天蓝,但比天蓝蓝得幽深;像湖蓝,但比湖蓝蓝得鲜亮,就那么蓝茵茵地铺在峡谷之中。湖两边是大山,高峻险峭,顶上是长年不化的雪,太阳一照,闪着白光;山腰里全是风化后的石头,深褐色,多皱裂,像饱经沧桑老人的脸;山脚下是草甸,水草丰茂,色彩鲜艳,像一幅厚厚的绿毯。湖面上平如镜面,风尘尘不动,蓝的天、白的云、褐的山、绿的草,一齐映了进来,和湖中心的鸟岛连成一体,让人恍惚间不知哪儿是倒影,哪儿是实景。
  湖中心鸟岛不大,二三百米见方的样子,没长树,草也不怎么稠密,稀稀拉拉地长着几株叫不上名字的灌木,但并不安静。船刚一靠近,鸟群便“轰”地一声飞起来了,鸣叫着从头顶上掠过,脖子上顿时扇来一股凉丝丝的风。黑压压的一片,遮天蔽日的样子。鸟至少有五六千只,几十个种类,以斑头雁、棕头鸥、凤头鸭、赤麻雀为多。岛上遍地是鸟粪和碎石,除此之外就是鸟窝,一窝连着一窝,大小不等,形状不同,材质各异。鸟蛋静静地躺在窝中,有浅蓝的、肉红的、豆青的,还有月白的、桔黄的、翠绿的,让人看不够,爱不够,称奇不迭。我们看鸟蛋,鸟儿盯我们,黑压压地盘旋在头顶上空,扑楞着翅膀声嘶力竭地叫,一会儿像警告,一会儿像威胁,一会儿又像哀求,生怕人们伤害了它即将孵化成熟的新生命。
  游览过程中,日土县的朋友给我讲了几则和这里有关的神奇传说。说有一年,县上几个外地籍干部在湖上打鱼,捞到一条大鱼,通体红色,美丽非凡,一看就不像俗物,连忙将它放掉。谁知紧放慢放,湖心上便卷起一股怪风,刮翻了一只船,淹死了一个人,据说是湖神在这里显了灵,从此再没有人敢在湖里打鱼。还说1971年夏季,日土县法院的三个干部驾车到湖边玩耍,发现湖面上突然出现一个十多米长的异物向他们游来,速度飞快,势头凶猛,直搅得整个班公湖波涛汹涌,嚓嚓有声。几个人一下慌了神,连跑带撤,连爬带滚,眼看着那怪物就要危及到生命的紧要关头,一名法警拔出手枪向这怪物开了一枪。一缕蓝烟在枪口弥漫,一股殷红在湖中喷射,那怪物突然在水面立起,直挺挺地腾起丈余高,随即又沉入水中。人们都说是那是湖怪,是不是我没有进一步考证。
  看罢班公湖,我们又去了日土县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专门为看金丝野牦牛。金丝野牦牛是珍奇稀有的动物,近年来才发现,据说全世界唯独这里有。这里是羌塘草原自然保护区,一路上没遇一个人,没见一个村,除了崖壁上的岩羊和草地上的野驴外,便是茫茫的戈壁和高高的石山。到了金丝野牦牛活动的地方,日土的朋友要我们先停下来,等观察好了再行动。他说:“这些金丝野牦牛嗅觉灵敏,健跑如飞,由于经常见不到人,一有动静马上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必须选好地方,不然几百里路程的辛苦就得白费,好多人来这里都白跑了。这位朋友是个林业干部,对这些动物的习性非常熟悉,他用望远镜照了照,就带我们攀上了一个山岗。
  车子上了山岗,果然看到对面的山坳里卧着十来只金丝野牦牛,块头比一般的野牦牛大,膘情比一般的野牦牛好,光滑圆溜的躯体上披一身金色的毛发,两只光亮光亮的弯角高耸在头顶。我们正要细看,它们却发现了我们,打一个失惊,转身就跑,遍体金光闪闪,风一样卷上了山巅。等我们喘着粗气跑上山,十来只金丝野牦牛全没了踪影,只见四面山雪峰巍峨,沟壑间乱石纵横,崖壁像刀切成似的让人心惊胆战。几个人坐在山巅美美感慨了一番后,自我安慰说:幸亏用长焦镜头抓拍了几张照片,不然这回还真就白跑了!
  日土宗遗址是一个著名的景点,去日土的人一般都要到这里看看,一为探幽寻古,二为观光赏景。遗址气势宏大,虽然只留下一些断壁残垣,但透过这些破砖碎瓦,仍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规模。站在废墟上极目眺去,远处的山峦灰蓬蓬地连绵起伏,近处的农田和牧场阡陌纵横,大小不等的湖泊匀称地点缀在其间,画一样的美丽。
  日土县城建在一块草坝上,城不大但很有特色。街道上宽宽展展,干干净净,房屋多是二层,藏式风格为主,也夹杂了一些新疆元素,让人觉得别有一番韵味。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上,整齐地栽植着一些班公柳和红柳树,杆儿深红,叶儿翠绿,风一刮就软软地摆。街上的人多为游客,口音有好几种,肤色也大不同,他们匆匆地停下车,或进商店买点东西,或进饭馆里吃口饭,然后就駕车往各景点去了。
  县城边上,是一条弯曲的河流,清澈的河水把县城浸润得一派生机。正是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只见河边坐满了纳凉的人,有河卵石上坐的,有草甸上躺的,有灌木丛中站的,有大石头背后隐的,三五一群,两人一伙,散散地拉话,悠闲地抽烟,谁也不碍谁的事。小娃娃们来的少,但仅有的几个也都淘气,不是扔一块石头溅起了河里的水,就是踢一个飞腿蹬翻了谁身边的饮料,整得娘老子忙忙跑过来招呼。有几对诧生的青年男女嫌人多,牵着手向河的上游走去,影子消失在灰蒙蒙的暮霭里。
  凉风轻拂过面颊,夜鸟鸣叫在幽谷,徜徉在日土县城的河畔上,我不觉得自己是在世界屋脊上行走,而像在南方的某个公园漫步。
其他文献
天黑得让人压抑,云重得令人生惧,地上草梢梢不摇,空中风尘尘不动,整个霍尔草原安静得没有一点点声息,人们只能听到自己轻轻地喘气。须臾,一股黄尘在远处的纳木那尼峰山边卷起,雨幕便呈帘子状斜挂在空中。正想问周围人风雨会不会来,头上的藏帽“日”地被风掀起,骨碌碌滚向路边的水渠,刚撵到水渠里去捡,它竟然又翻上公路,打着转儿滚向了远处的荒滩,和碎纸片裹在一起飘上了霍尔小镇的上空。  平时热闹繁华的边境霍尔小镇
期刊
行走在藏西高原的马攸木无人区,给人的感觉像走进了刚退潮的海滩。明明是海拔五千多米的地方,但卵石却多得出奇。大的如磨盘大,小的像拳头小,圆格臼臼形,光不溜溜面,一块挨一块地挤,石缝里偶尔还能觅得贝的壳、鱼的鳞等化石,怎么看怎么像个海底。  一些细矮细矮的针尖草,长在石泡子中间,稀稀拉拉地似有似无。站远了看,它是长草的,还有一点浅浅的绿,但走近了找,又不见几根。三两只鼠兔在石头林里穿梭,颜色和石头已融
期刊
连日下雪,天临明醒来推门到院子里看,才发现雪夜里什么时候停了,门口积起来一尺多厚的雪塄子。在雪色和月光的辉映下,天地间便明亮得白昼一般。乘着这清新的空气,我漫无目的地走出县城,走进一个叫吉让的村子。  村子里没有一点声息,四下里没有一个人影,听到的只有自己踏雪的脚步,看到的只是月光下自己的一袭瘦影,影影绰绰,跌跌撞撞,像牛皮灯影戏里的一只木偶。雪有半腿把子深,脚一踩一个前倾,腿一抬一个窟窿,就这么
期刊
札达县的土林举世闻名,2015年夏季,我专门走了一程。  翻过海拔5200米的巴尔兵站大阪,山就变成了土黄的、青灰的、铁红的、瓦蓝的、碳黑的各种杂色,说不完的样样,论不清的颜色,只有底色不变,火烧过一般焦灼。山也极不规则,横一道岭,侧一座峰,高得人望不到顶,压得人喘不过气,沟也深得看不见底,狭窄处只看见溪水扭着麻花蛇一般蜿蜒着向远处流去,稍宽处是一汪汪翡翠色的湖泊,湖水迎着太阳泛着绿光。路很窄,紧
期刊
一、当代中国崛起需要电影对中国文化的深入表达  二十世纪晚期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处于中国重新获得世界认知的过程,中国与世界接触的过程中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标准,整体上把西方树立为一种发达文化典范,自身文化成为一种被批判的对象。文化不自信在电影中表现为对西方电影评价标准的迎合,获得西方世界的认可反过来成为在国内获得商业成功的价码,商业成就又助推了这种模式的深化。这种模式成就了一批导演、演员和电影,引
期刊
藏西札达县境内的穹窿银城,名气非常大,常听人提起。2015年秋季的一个周末,我相约几个朋友去了一趟。  听说路远,我们半夜里就从普兰出发,东方才露鱼肚白,就从噶尔县的门寺乡拐进象泉河峡谷。石峡在这里出奇地窄,两面峭壁刀立,壁上怪石狰狞,石上黑苔斑驳,向前看两边的崖壁实实地挤在一起,走跟前才发现一条窄路夹在石缝间努力地爬蜒,像扔在灌木丛中的羊肠子一样可怜。路边就是象泉河,河水翻着一波一波的白浪,发出
期刊
普兰有自己的味道,这是我的鼻子告诉我的。  在这里的任何一个地方,除了眼睛看耳朵听之外,只要用鼻子闻一闻,我同样能知道许多事情。  一股一股的鱼腥味灌进我的鼻子,我知道那是圣湖里下了雨,降雨是多少,持续有多长,当下是晴还是阴,我在鱼腥味里觅得到。一缕一缕的青草味飘进我的鼻腔,我清楚那是草原上起了风,风力够几级,风起哪座山,风速在增或是减,我会在青草味里找答案。一波接一波的泥土味直往我鼻子里钻,我知
期刊
对于一个初来乍到者,走进阿里,就好像走进了一个景美物特的秘境,又好像走进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梦中。怀着一种猎奇心理,我初识了这个世界屋脊之屋脊的天上阿里。  牛驮着夕阳走远  茫茫的戈壁上,风像一把无形的抹子,无遮无拦地从西北抹过来。山被抹得低低矮矮,草被抹得稀稀拉拉,就连山坡草地上的石头也都被抹得斜斜歪歪。灰漠漠的荒滩上,几头野牦牛排成“一”字形走过,一直向西边的雪山脚下走去。西斜的太阳像一只褪了色
期刊
二○一六年夏季的一个小晌午前后,我来到普兰镇的赤德村。  村子静静地躺在喜马拉雅雪山下,静静地像是睡在梦中。一条通往村里的水泥路直端端地向前延伸,一到村里便分成七股八叉。路面被风吹得干干净净,见不到遗落的柴草和石子,看不到人的踪迹和牲口的蹄印,只有一股子似云如煙的白气在路面上冉冉升腾。路边的杂草显得蔫不拉唧,平面落满了尘土,仄面翻出了灰白。  一道清澈的水渠绕着村庄汩汩流淌,平缓处流成绸缎样,急陡
期刊
在许多地方为酷热熬煎的五月,地球之巅的阿里才刚刚萌发了春意。  首先传递春消息的是狮泉河里的冰,河床一天天变瘦,冰面一天天变窄,冰体一天天变酥。等到河边泛出一汪汪消冰水,中线上化开一个个冰窟窿时,春天的脚步才快了起来。几日后,消冰水压垮了靠近岸边的冰沿,忽地缩下去和冰层下的河水合为一股时,水落冰出,半人高的冰塄子便裸露出来,蓝茵茵地青,绿铮铮地翠,水晶玛瑙般闪着五光十色。再过几日,当中线上的一个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