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牛再熟悉不过了。牛是儿时的伙伴,牛是大人劳作的帮手,牛总能唤起我们对童年美好的回忆。牛是一种能与人进行心灵沟通的动物,它见过人间冷暖,感受过人类真情,它会流眼泪,有灵性又有情感。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老牛一生是辛勤的象征。“牛”是个象形字。早期的牛字就是牛头,突出了牛角、牛耳的特征。牛是六畜之一。我国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开始驯养牛了,它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不可缺少的角色。
牛,词典中的解释为身体大、力气大、供役使。除此之外,它给人的印象是老实、忠诚、听话、卖力、能吃苦。这种本性是绝大多数动物都无法相比的。鲁迅曾在诗中赞扬那些鞠躬尽瘁的人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牛有温顺的一面,也有倔强的一面。形容一个人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是“老黄牛”;形容一个人固执,则说他有“牛性子”“牛脾气”。
《左传·哀公十七年》说:“诸侯盟,谁执牛耳。”后来,人们把“执牛耳”引申为在某一方面居于领导地位。
牛还被用于战争,如史籍中所记之“火牛阵”。火牛阵是战国时期齐将田单发明的战术。燕昭王时,燕将乐毅破齐,田单坚守即墨。公元前279年,燕惠王即位,齐将田单派人向燕军诈降,使其麻痹大意,随后在夜间用千余头牛,角上缚兵刃,尾上缚苇灌油,以火点燃,火牛前冲,其后是五千齐国勇士,最终燕军大败,田单陆续收复七十余座城池。
牛在古代中国,一则用于耕田,二则用于祭祀,而耕田和祭祀恰恰是古人物质生活和精神信仰的核心内容。《汉书·魏相丙吉传》中记载了_一则“丙吉问牛”的故事。西汉宣帝时期,丞相丙吉外出,遇到行人斗殴,路边躺着死伤的人。然而,他却不闻不问,驱车而过;属下感到很奇怪,但没有追问。过了一会儿,丙吉看到老农赶的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立刻让车夫停下,并上前询问缘由。下属更加不解,便问丙吉为何如此重畜轻人。丙吉回答说:“行人斗殴,有京兆尹等地方官处理即可,我只要适时考察其政绩,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这样就可以了。丞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所关心的应当是国家大事。如今是春天,天气还不太热,如果那头牛是因为天气太热而喘息,那么就说明现在的气候不正常,如此则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农事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我问了牛的事。”这个故事既表明了丙吉的为官之道,又从侧面反映了牛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礼记·曲礼》中说:“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脂肥,羊日柔毛,鸡曰翰音,犬日羹献……”可见在古代祭祀中,牛的品级最高。《曲礼》又记载“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所以,在古代社会,只有天子、诸侯和大夫才有资格享用牛牲。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出现了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这也就形成了后来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后汉书·臧官传》中有“奉牛酒以劳军营”的记载,牛酒不是一种酒的名字,而是古代用牛和酒作为赏赐、慰劳和馈赠的物品。司馬迁《报任安书》开篇便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走”是指“奔走于牛马之间”掌管牛马的仆人,以后便用作自谦之词,如同说“敝人”“鄙人”。
牛,确实造福了百姓,人们也忘不了牛。弘一大师诗云:“忆昔襁褓时,尝啜老牛乳。……念此养育恩,何忍相忘汝。”《南史》中记述了陶弘景画牛明志的故事: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脱朝服于神武门,上表辞谢。梁武帝时,屡次下诏礼聘,陶弘景都不肯出山,并画了两头牛:一牛散放于水草间,自由自在;一牛头戴金笼头,被人拉着缰绳,又用棍子驱赶。梁武帝看到画后笑着说,此人是不会出来帮我做事了,我岂能强人所难。
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画斋称为“师牛堂”,他画了许多关于牛的精品佳作,比如《牧牛图》,图中牧童骑着老牛在春天里缓缓行走,背景是烟雨远山。说起画牛,传说东晋王献之应桓温之请画扇,因落笔有误,就势画成一头牛,并题《柠牛赋》于扇。我国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牛畜图,当数唐代宰相韩混的《五牛图》,这也是他仅存的一件画牛真迹。五头牛神态各异,呼之欲出,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被誉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清乾隆御题曰:“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商隋想像间。舐龅讵惟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说起“牛年大吉”一词,也是颇有渊源。《周易》中有许多有关“牛”的卜辞,凡是得“牛”的便是“吉”,如“童牛之牿,元吉”(用木架架住公牛的角,大吉大利)、“畜牝牛,吉”(饲养母牛,必获吉祥)。
2021年是辛丑年,正所谓“丑时春到户,牛岁福临门”,让我们在牛年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多一分耕耘,就会多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