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话牛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ji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牛再熟悉不过了。牛是儿时的伙伴,牛是大人劳作的帮手,牛总能唤起我们对童年美好的回忆。牛是一种能与人进行心灵沟通的动物,它见过人间冷暖,感受过人类真情,它会流眼泪,有灵性又有情感。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老牛一生是辛勤的象征。“牛”是个象形字。早期的牛字就是牛头,突出了牛角、牛耳的特征。牛是六畜之一。我国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开始驯养牛了,它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不可缺少的角色。
  牛,词典中的解释为身体大、力气大、供役使。除此之外,它给人的印象是老实、忠诚、听话、卖力、能吃苦。这种本性是绝大多数动物都无法相比的。鲁迅曾在诗中赞扬那些鞠躬尽瘁的人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牛有温顺的一面,也有倔强的一面。形容一个人忠于职守、兢兢业业是“老黄牛”;形容一个人固执,则说他有“牛性子”“牛脾气”。
  《左传·哀公十七年》说:“诸侯盟,谁执牛耳。”后来,人们把“执牛耳”引申为在某一方面居于领导地位。
  牛还被用于战争,如史籍中所记之“火牛阵”。火牛阵是战国时期齐将田单发明的战术。燕昭王时,燕将乐毅破齐,田单坚守即墨。公元前279年,燕惠王即位,齐将田单派人向燕军诈降,使其麻痹大意,随后在夜间用千余头牛,角上缚兵刃,尾上缚苇灌油,以火点燃,火牛前冲,其后是五千齐国勇士,最终燕军大败,田单陆续收复七十余座城池。
  牛在古代中国,一则用于耕田,二则用于祭祀,而耕田和祭祀恰恰是古人物质生活和精神信仰的核心内容。《汉书·魏相丙吉传》中记载了_一则“丙吉问牛”的故事。西汉宣帝时期,丞相丙吉外出,遇到行人斗殴,路边躺着死伤的人。然而,他却不闻不问,驱车而过;属下感到很奇怪,但没有追问。过了一会儿,丙吉看到老农赶的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立刻让车夫停下,并上前询问缘由。下属更加不解,便问丙吉为何如此重畜轻人。丙吉回答说:“行人斗殴,有京兆尹等地方官处理即可,我只要适时考察其政绩,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这样就可以了。丞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所关心的应当是国家大事。如今是春天,天气还不太热,如果那头牛是因为天气太热而喘息,那么就说明现在的气候不正常,如此则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农事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我问了牛的事。”这个故事既表明了丙吉的为官之道,又从侧面反映了牛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礼记·曲礼》中说:“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脂肥,羊日柔毛,鸡曰翰音,犬日羹献……”可见在古代祭祀中,牛的品级最高。《曲礼》又记载“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所以,在古代社会,只有天子、诸侯和大夫才有资格享用牛牲。
  《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出现了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这也就形成了后来的牛郎织女的传说。
  《后汉书·臧官传》中有“奉牛酒以劳军营”的记载,牛酒不是一种酒的名字,而是古代用牛和酒作为赏赐、慰劳和馈赠的物品。司馬迁《报任安书》开篇便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走”是指“奔走于牛马之间”掌管牛马的仆人,以后便用作自谦之词,如同说“敝人”“鄙人”。
  牛,确实造福了百姓,人们也忘不了牛。弘一大师诗云:“忆昔襁褓时,尝啜老牛乳。……念此养育恩,何忍相忘汝。”《南史》中记述了陶弘景画牛明志的故事: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脱朝服于神武门,上表辞谢。梁武帝时,屡次下诏礼聘,陶弘景都不肯出山,并画了两头牛:一牛散放于水草间,自由自在;一牛头戴金笼头,被人拉着缰绳,又用棍子驱赶。梁武帝看到画后笑着说,此人是不会出来帮我做事了,我岂能强人所难。
  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画斋称为“师牛堂”,他画了许多关于牛的精品佳作,比如《牧牛图》,图中牧童骑着老牛在春天里缓缓行走,背景是烟雨远山。说起画牛,传说东晋王献之应桓温之请画扇,因落笔有误,就势画成一头牛,并题《柠牛赋》于扇。我国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牛畜图,当数唐代宰相韩混的《五牛图》,这也是他仅存的一件画牛真迹。五头牛神态各异,呼之欲出,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被誉为“神气磊落,希世名笔也”。清乾隆御题曰:“一牛络首四牛闲,弘景商隋想像间。舐龅讵惟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说起“牛年大吉”一词,也是颇有渊源。《周易》中有许多有关“牛”的卜辞,凡是得“牛”的便是“吉”,如“童牛之牿,元吉”(用木架架住公牛的角,大吉大利)、“畜牝牛,吉”(饲养母牛,必获吉祥)。
  2021年是辛丑年,正所谓“丑时春到户,牛岁福临门”,让我们在牛年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多一分耕耘,就会多一分收获!
其他文献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少人对这首节气歌朗朗上口。如今,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蕴含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内涵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产生的?其中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完整的“节气歌”是怎样的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产物。由于农耕生产与大自然规律息息相关,上古先民为了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总结了一年中时
期刊
刘子闲居①,有负薪之忧②,食精良弗知其旨③,血气交渗④,炀然焚如⑤。客有谓予:“子病,病积日矣。乃今我里有方士,沦迹于医,厉者造焉而美肥⑥,辄者造焉而善驰⑦。矧常病也,将子诣诸?”予然之,之医所。切脉、观色、聆声,参合而后言曰:“子之病,其兴居之节舛⑧,衣食之齐乖所由致也⑨。今夫藏鲜能安谷⑩,府鲜能母气⑾,徒为美疹之囊橐耳,我能攻之。”乃出药一丸,可兼方寸,以授予曰:“服是足以瀹昏烦而组蕴结⑿,销
期刊
《史记》是一部从多视角、全方位记述司马迁时代社会文化风貌的百科全书式的重要文献。对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映,是細致生动的。《史记》有关“芬芳”的文字,体现了秦汉社会在当时生态条件下对于来自自然的馨香气息的幸福享用。相关生理和心理体验,又升格为一种审美习尚,一种文化追求,甚至影响到信仰世界的若干迹象。由于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使“西域”异香得以传入,从而丰富了中原人的生活。一、山野自
期刊
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临川文集》卷二九)【赏析】  题中“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王安石晚年居金陵紫金山“半山园”时的邻人兼友人。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的解释,王安石居处,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为由城人山的一半,故以“半山老人”为号,园亦以此得名。杨德
期刊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①。《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②。”又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③。”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④,此霸王之船乘也。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
期刊
《家范》是司马光所著的家训,因其身后受赠温国公,又被称为《温公家范》。《家范》共十卷十九篇,首载《周易·家人》卦辞以及节录《大学》《孝经》《尚书·尧典》《诗经·思齐》诸篇语录,作为全书之序;正文从《治家》至《乳母》。除首卷《治家》外,其余各卷按照祖、父、母、子、女、孙、伯叔、兄弟姑姊等分类,根据不同的人在家庭中的不同角色,为其提供行为规范。《家范》“采集经史兼及子书中,圣人正家以正天下之法,及后世
期刊
宋代是一个商业经济空前繁盛,物质生产水平获得极大提升的历史时期。包括粮食、蔬果、肉类等在内的各种饮食物资相当丰富,加之随着海外贸易往来的日益勃兴,饮食文化交流渐趋频繁,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饮食生活。这一时期人们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奢侈浪费现象:日常饮食生活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为常态,饮食制作过于求精求新,贪图物质享受、耽于宴乐者十分普遍。对这些现象,时人有所警觉,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反思
期刊
小时候,每到过年时节,父亲在办完年货之后,都会到新华书店为我买上几本课外读物,让我在浓浓的书香里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  记得七岁那年,离春节只有半个月的光景了,父亲瞧着我每天做完了当天的寒假作业后,只知道到外面疯玩,便严厉地加以制止。言毕,又让我跟他一起到新华书店去。一开始我还噘着嘴,以为父亲嫌我寒假作业太少,又要给我买什么习题集之类的书籍,后来听说是买小人书时,才转怒为喜地跟着父亲一起来到新华
期刊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习总书记还讲道:“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
期刊
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到了除夕这天就进入了高潮。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舊布新。除夕的习俗有很多,除了易门神、桃符,贴春联、年画、福字,祭祖,吃年夜饭,给晚辈压岁钱,向亲友和长辈辞岁等之外,还有“守岁”。  守岁,俗名“熬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予美好希望之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