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2月15日,长寿区扇沱敬老院。
陈明志老人安详地去世了。
隐隐的啜泣声、低低的哀乐、灵车后突兀的鞭炮声夹杂在一起,灵车开动,倏尔,整个街道安静下来。
这是一场特殊的送别仪式:那些端遗像、抬灵柩、拿花圈的送行者,没有一个是陈明志的亲属。
人群中,一对目光跟随着灵车走远,许久才回过神来。
他是长寿区委常委、江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云平。
陈明志已不是张云平和同事们送走的第一个老人了。
一“家”亲
三五张大桌子,一群孤寡老人和一群干部围坐一堂。
这天是重阳节,张云平带着街道的党员干部来到扇沱敬老院慰问。
菜肴摆满,简朴温馨……扇沱敬老院很久都没有这么欢乐的气氛了。
“我们这些老头子,无儿无女的,你们还这样把我们放在心上……”一位老人在吃饭时感慨道。
“我们这些党员、干部都是你们的儿女啊,过节来看看你们,应该的。”张云平给老人夹了一夹菜。
闻言,竟有老人在旁边悄悄抹着眼泪。
这些,张云平都看在眼里。
下了饭桌,张云平总不时想起敬老院老人顺着皱纹流下的泪,心中一阵酸楚。
“我们常常说,党员干部是群众的儿女。那么当碰到像这些老人一样无儿无女的群众时,我们该怎么办?”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张云平提议:“党员干部应该给这些孤寡老人当好‘儿女’,引领社会力量敬老爱老。”
“我们要以敬老院为大家庭,党员干部和老人之间也是‘亲人关系’。”
2009年12月,在张云平倡议下,江南街道开展了党员干部“一对一亲情结对”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孤寡老人;同时还招募2000多名志愿者,就近为遍布各个村落的4330名老人提供“亲情服务”,组建了“江南街道孝亲敬老志愿者服务队”。
“一个家庭里也许会有很多美德,但‘孝’是最需要传承沿袭的。”张云平说。
一“对”情
2013年10月8日一大早,张云平就赶到了长寿区人民医院。
“老爹,我来接你出院了!”
“好,好!”
92岁高龄的“老爹”龙佰轩连声答应,望着刚刚走进门的张云平和几位孝亲敬老志愿者满面微笑。
龙佰轩是江南街道扇沱敬老院最年长的“五保”老人,是张云平的“亲情结对”对象。
2013年9月22日那天,龙佰轩突然瘫痪在地,送至医院后被确诊为突发性脑梗阻。当时他的右半身已经失去知觉,坚硬冰凉。
张云平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望陪护“老爹”。
询问病情后,张云平听说按摩对缓解瘫痪症状有好处,便带着妻子每天看望“老爹”并为其按摩。
令医生们惊奇的是,按摩持续一周后,龙佰轩病情明显好转,竟能下床行走了。
终于到了能接“老爹”出院的这一天,张云平一家如释重负。
张云平走到“老爹”床前,掖了掖被角,侧身坐下。
谈了一会儿家常,张云平看到阳台厕所堆满了“老爹”换下来的脏衣服,便不声不响地蹲在厕所里洗了足足一个钟头。
长寿区江南街道的“亲情结对”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对一”帮扶形式,它还做了内容上的细分:每个月电话联系一次,每两个月看望陪伴一次,每季度亲情服务一次,每半年邀请老人“回家”一次,每一年过一次生日、做一次体检。
张云平知道,一个地方的“风气”,是不能靠语言和文字来形成的,必须要“做”,潜移默化中影响身边的人。
一“念”起
“回家!”
2012年4月9日清晨,阳光尚好,在福建打工的周跃国夫妇收拾行李,准备回长寿老家。
周跃国母亲早年去世,而今只有年迈的老父亲一人留守在长寿老家。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跃国夫妇了解了家乡孝文化的宣传,二人心中被温情触碰。
街道办事处推行以“孝”为核心的情感化管理,让亲情行孝“生活化”。
孝文化是由己及人、内外结合的,也就是“把外人当家人”。
“看到一些党员干部把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在侍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亲人面前尽孝呢!”
周跃国感叹道。
“在外面漂泊了这么久,是回家的时候了。”
“毕竟,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幸福快乐的。”
无独有偶,大堡村76岁的老党员孙业民也积极加入“江南街道孝亲敬老志愿者服务队”,奉献自己的力量。
“他自己本身都是需要照顾的人,现在有空还来照料我们。”
敬老院的老人们对孙业民赞不绝口。
“别人是来帮叔伯阿姨,我就来帮‘老哥’‘老姐’!”
孙业民爽朗地笑着。
孝道文化的传播就像蒲公英种子的旅行,一念之间在每个“江南街道人”的言行举止里生根发芽。
一“生”愿
人食五谷杂粮,自有生老病死。
敬老院的这些“五保”孤寡老人,由于无儿无女,往往不能善终。
老人们对病痛的恐惧无形中生长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2014年10月9日,江南街道组建了“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队”,陪伴照顾敬老院的亲人们。
但当志愿者们一离开,是否欢笑也散开去,留下淡淡的悲凉?
张云平知道老人们的顾虑。
“要让亲人们生活得幸福,离开得有尊严!”
终于,张云平经朋友推荐请来了在台湾做过义工的刘光竹博士。
“人将要逝世的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时间内,需要心理安慰和医疗护理。”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病中要陪护,还包括后事的料理,真正解开老人们心里的‘疙瘩’。”
张云平还专门在敬老院建设了“追思堂”,给一些逝者的老朋友留下念想。
2015年1月,陈明志老人的病情渐渐严重,治疗已没有效果。
在最后的两个月内,“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每天为他读报、护理,缓解病痛折磨。
病魔无情,2015年2月15日,陈明志老人逝世。
在追悼告别仪式前,张云平为陈明志擦拭遗体,耳边总是回响起老人唱不全词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因为平时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当他离去时,你不会恐惧,只会感到惋惜。”
2月16日,陈明志老人入土为安。
落叶纷纷,一抔黄土。
香烛燃烧,默默悼念。
林间的鸟雀轻轻飞去,觅食反哺。
陈明志老人安详地去世了。
隐隐的啜泣声、低低的哀乐、灵车后突兀的鞭炮声夹杂在一起,灵车开动,倏尔,整个街道安静下来。
这是一场特殊的送别仪式:那些端遗像、抬灵柩、拿花圈的送行者,没有一个是陈明志的亲属。
人群中,一对目光跟随着灵车走远,许久才回过神来。
他是长寿区委常委、江南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云平。
陈明志已不是张云平和同事们送走的第一个老人了。
一“家”亲
三五张大桌子,一群孤寡老人和一群干部围坐一堂。
这天是重阳节,张云平带着街道的党员干部来到扇沱敬老院慰问。
菜肴摆满,简朴温馨……扇沱敬老院很久都没有这么欢乐的气氛了。
“我们这些老头子,无儿无女的,你们还这样把我们放在心上……”一位老人在吃饭时感慨道。
“我们这些党员、干部都是你们的儿女啊,过节来看看你们,应该的。”张云平给老人夹了一夹菜。
闻言,竟有老人在旁边悄悄抹着眼泪。
这些,张云平都看在眼里。
下了饭桌,张云平总不时想起敬老院老人顺着皱纹流下的泪,心中一阵酸楚。
“我们常常说,党员干部是群众的儿女。那么当碰到像这些老人一样无儿无女的群众时,我们该怎么办?”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张云平提议:“党员干部应该给这些孤寡老人当好‘儿女’,引领社会力量敬老爱老。”
“我们要以敬老院为大家庭,党员干部和老人之间也是‘亲人关系’。”
2009年12月,在张云平倡议下,江南街道开展了党员干部“一对一亲情结对”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孤寡老人;同时还招募2000多名志愿者,就近为遍布各个村落的4330名老人提供“亲情服务”,组建了“江南街道孝亲敬老志愿者服务队”。
“一个家庭里也许会有很多美德,但‘孝’是最需要传承沿袭的。”张云平说。
一“对”情
2013年10月8日一大早,张云平就赶到了长寿区人民医院。
“老爹,我来接你出院了!”
“好,好!”
92岁高龄的“老爹”龙佰轩连声答应,望着刚刚走进门的张云平和几位孝亲敬老志愿者满面微笑。
龙佰轩是江南街道扇沱敬老院最年长的“五保”老人,是张云平的“亲情结对”对象。
2013年9月22日那天,龙佰轩突然瘫痪在地,送至医院后被确诊为突发性脑梗阻。当时他的右半身已经失去知觉,坚硬冰凉。
张云平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望陪护“老爹”。
询问病情后,张云平听说按摩对缓解瘫痪症状有好处,便带着妻子每天看望“老爹”并为其按摩。
令医生们惊奇的是,按摩持续一周后,龙佰轩病情明显好转,竟能下床行走了。
终于到了能接“老爹”出院的这一天,张云平一家如释重负。
张云平走到“老爹”床前,掖了掖被角,侧身坐下。
谈了一会儿家常,张云平看到阳台厕所堆满了“老爹”换下来的脏衣服,便不声不响地蹲在厕所里洗了足足一个钟头。
长寿区江南街道的“亲情结对”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对一”帮扶形式,它还做了内容上的细分:每个月电话联系一次,每两个月看望陪伴一次,每季度亲情服务一次,每半年邀请老人“回家”一次,每一年过一次生日、做一次体检。
张云平知道,一个地方的“风气”,是不能靠语言和文字来形成的,必须要“做”,潜移默化中影响身边的人。
一“念”起
“回家!”
2012年4月9日清晨,阳光尚好,在福建打工的周跃国夫妇收拾行李,准备回长寿老家。
周跃国母亲早年去世,而今只有年迈的老父亲一人留守在长寿老家。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跃国夫妇了解了家乡孝文化的宣传,二人心中被温情触碰。
街道办事处推行以“孝”为核心的情感化管理,让亲情行孝“生活化”。
孝文化是由己及人、内外结合的,也就是“把外人当家人”。
“看到一些党员干部把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在侍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自己亲人面前尽孝呢!”
周跃国感叹道。
“在外面漂泊了这么久,是回家的时候了。”
“毕竟,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幸福快乐的。”
无独有偶,大堡村76岁的老党员孙业民也积极加入“江南街道孝亲敬老志愿者服务队”,奉献自己的力量。
“他自己本身都是需要照顾的人,现在有空还来照料我们。”
敬老院的老人们对孙业民赞不绝口。
“别人是来帮叔伯阿姨,我就来帮‘老哥’‘老姐’!”
孙业民爽朗地笑着。
孝道文化的传播就像蒲公英种子的旅行,一念之间在每个“江南街道人”的言行举止里生根发芽。
一“生”愿
人食五谷杂粮,自有生老病死。
敬老院的这些“五保”孤寡老人,由于无儿无女,往往不能善终。
老人们对病痛的恐惧无形中生长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2014年10月9日,江南街道组建了“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队”,陪伴照顾敬老院的亲人们。
但当志愿者们一离开,是否欢笑也散开去,留下淡淡的悲凉?
张云平知道老人们的顾虑。
“要让亲人们生活得幸福,离开得有尊严!”
终于,张云平经朋友推荐请来了在台湾做过义工的刘光竹博士。
“人将要逝世的几个星期或几个月的时间内,需要心理安慰和医疗护理。”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病中要陪护,还包括后事的料理,真正解开老人们心里的‘疙瘩’。”
张云平还专门在敬老院建设了“追思堂”,给一些逝者的老朋友留下念想。
2015年1月,陈明志老人的病情渐渐严重,治疗已没有效果。
在最后的两个月内,“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者每天为他读报、护理,缓解病痛折磨。
病魔无情,2015年2月15日,陈明志老人逝世。
在追悼告别仪式前,张云平为陈明志擦拭遗体,耳边总是回响起老人唱不全词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因为平时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当他离去时,你不会恐惧,只会感到惋惜。”
2月16日,陈明志老人入土为安。
落叶纷纷,一抔黄土。
香烛燃烧,默默悼念。
林间的鸟雀轻轻飞去,觅食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