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一年度“逐步开放围墙”理念一出,随即引来多方关注,起源于《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提倡的“小街区”概念也再度升温,二者所指出的共性的问题在于城市中居民公共活动空间的匮乏,建筑、布局与公共绿地之间的矛盾。恰好,我国古典园林极为重视建筑、人与自然的依存及和谐共生的关系,在立意,整体布局、组景、景观序列、山水、植物配置等多方面具有指导、启迪意义,本文简从空间布局、设计理念方面着手,以苏州园林为例,深入浅出,对其中的启迪意义做简要探究和总结。
关键词:苏州园林;空间布局;社区公园
一、谁动了你我的“花园”——背景
居民区里的公共活动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少,想要寻一处绿地花园或休闲活动设施越来越不便利,是谁悄然动了你我的“花园”。
想要简短并单方面的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有一条主线不可忽视——城市化。城市化的快速扩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汇聚在一起让我们可以享用更多更好的资源,同理,汇聚在一起也剥夺了我们可以共享更好的资源。城市快速的生长不可避免的出现居住空间需求的增加,居住区的扩张,商业用地无孔不入的蔓延,一点点挤压着我们仅存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关系?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我山之石,异曲同工。我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与自然依存和谐共处贯穿始终,对多种关系共生的巧妙处理、适宜的尺度正是十分值得探究借鉴的。
二、我山之石——以苏州园林为例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从立意、空间布局构思上就十分考究各部分(观景、休闲、居住、步道连通)、各种元素(人、山石、花木、屋宇,水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在设计构思上,苏州园林通常先设“园”(立意),以园中有园,园中有院,层次丰富合理,且富有趣味为布局理念。以苏州网师园为例,其一开始就考虑基地面积较小等条件因素,顾布局精巧紧凑,但功能完善,结构合宜,建筑与园内其他部分空间尺度配比协调,反而凸显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趣味美感,功能上,错落有致,景观体验上移步异景,有疏有密,虚实得当,小园中亦让人体会到变化的美感。
第二,多设“水”为园子中心,布以山石;设屋宇,控制全园,并布以廊庭于整个园子中相互呼应,使建筑与园子融为一体。这里园子中心的“水”多为池,以效法自然山水为风尚,其源头离不开道家的阴阳学说中的“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当然,也有文人雅士清净脱俗的追求有关。以当下科学的视角来看,园中有池水可疏通积水,滋养植物生长,湿润空气,调节小气候。在美学与精神层面,静水让人有清净的感受,映射四周及天空的景色虚虚实实也引人遐想,动水则给园中增添生气与活力,聆听或寻觅叮咚的水声不失为一种乐趣。
第三,引入步道,植入铺装,连通园中各部分,“桥、汀越水而遇,花草相映,树木扶疏,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用唐代诗人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容数轴园林中的步道再合適不过了,曲径通幽是苏州园林一个非常重要的美感体现,以此也延伸出了“曲溪、曲桥、曲岸、曲廊”等等。以拙政园西园的水廊为例,在三维空间中尽显曲折之美,不仅左右有曲折,上下也与之相结合, 似直而有曲 , 起伏平缓而自然 。景观体验更加丰富。
第四,苏州空间布局及设计中十分重要并且值得借鉴的——修隐或强化园子的主轴,调整布局中的视线、空间流线,以此达到借景或者障景的需要。调整空间流线一方面是为此,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对比、衬托、转化的营造让园子的景观有刚有柔,有开有合最大化的呈现园子的美感。同时,流线产生的游览于其中的时间维度让三维空间成为活生生的四维空间,可领略时、空变化的意趣,领略参悟其中自然万物共生之“道”。以留园为例,入口以虚实变幻、收放自如、明暗交替的手法,形成曲折巧妙的空间序列,引人步步深入,具有欲扬先抑的作用,历来为园林界人士称道。先是幽蔽的曲廊,进入“古木交柯”渐觉明朗,并与“华步小筑”空间相互渗透。北面透过六个图案各异的漏窗,使曲廊与园中山池隔而不断,园内景色可窥一斑。绕出“绿荫”则豁然开朗,山池亭榭尽现眼前,通过对比达到最佳境界。
第五,极具文化特色并丰富意境的——立匾、置书与园中,题词作画,将意境淋淋尽致的体现出来。好的景致配合贴切的景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苏州园林中“沧浪亭”一名,自然让人联想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诗句,对园子的建成历史有了几分遐想,游园时感触和体验也会更加深刻。
三、子云相如,异曲同工——结论与启迪总结
1 社区公园可借鉴古典园林的立意根基,使小公园有个性的魅力和更匹配使用者的需求,也为下一步布局建立引领的主线。这里社区公园的使用对象则不同,更多是周边的居民百姓,面向公众,结合周边民意来立意。
2 在布局方面,园林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方寸之间可观广阔天地”的特点十分值得借鉴。其恰当的布局、变化的流线,有开有合,多种游行线路相互交错,步移景异,使得占地面积不大的园子显得尤为丰富。园子通常有中心(水体),屋宇控制在其中,而景点间并不均质,交错间适当有掩映和借景,时而幽静狭小,时而明亮开朗,社区公园中如有所应用,居民体验感会得到很大提升。
3 水体在园林中必不可少,社区公园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形式让水体或主导、或贯穿、或隐含在园子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一方面涵养水土植物,丰富材质,另一方面也让人更有亲近感。
4 现代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中统一的硬化铺装,大片的草坪,整齐”阻隔”的灌木花丛等总显得有些单调。园林中丰富的山石、植物、文化组景极大丰富了园子的趣味性,山石形态各异,饱含灵气,植物与建筑与人之间相生相合,从不觉阻碍,文化组景富有韵味又方便休闲,更有雅趣。
5 恰当的文化点题在社区公园中也可借鉴,一方面可营造氛围,扩张不仅限于表面的物质感受,增强精神层面的感触;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居民的文化审美,陶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传统文化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铮生.城建·园林·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徐小莲,王琼.苏州拙政园和网师园的理水艺术[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1,06:1-4.
[3]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关键词:苏州园林;空间布局;社区公园
一、谁动了你我的“花园”——背景
居民区里的公共活动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少,想要寻一处绿地花园或休闲活动设施越来越不便利,是谁悄然动了你我的“花园”。
想要简短并单方面的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可取的,但有一条主线不可忽视——城市化。城市化的快速扩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汇聚在一起让我们可以享用更多更好的资源,同理,汇聚在一起也剥夺了我们可以共享更好的资源。城市快速的生长不可避免的出现居住空间需求的增加,居住区的扩张,商业用地无孔不入的蔓延,一点点挤压着我们仅存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关系?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我山之石,异曲同工。我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与自然依存和谐共处贯穿始终,对多种关系共生的巧妙处理、适宜的尺度正是十分值得探究借鉴的。
二、我山之石——以苏州园林为例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从立意、空间布局构思上就十分考究各部分(观景、休闲、居住、步道连通)、各种元素(人、山石、花木、屋宇,水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在设计构思上,苏州园林通常先设“园”(立意),以园中有园,园中有院,层次丰富合理,且富有趣味为布局理念。以苏州网师园为例,其一开始就考虑基地面积较小等条件因素,顾布局精巧紧凑,但功能完善,结构合宜,建筑与园内其他部分空间尺度配比协调,反而凸显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趣味美感,功能上,错落有致,景观体验上移步异景,有疏有密,虚实得当,小园中亦让人体会到变化的美感。
第二,多设“水”为园子中心,布以山石;设屋宇,控制全园,并布以廊庭于整个园子中相互呼应,使建筑与园子融为一体。这里园子中心的“水”多为池,以效法自然山水为风尚,其源头离不开道家的阴阳学说中的“风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当然,也有文人雅士清净脱俗的追求有关。以当下科学的视角来看,园中有池水可疏通积水,滋养植物生长,湿润空气,调节小气候。在美学与精神层面,静水让人有清净的感受,映射四周及天空的景色虚虚实实也引人遐想,动水则给园中增添生气与活力,聆听或寻觅叮咚的水声不失为一种乐趣。
第三,引入步道,植入铺装,连通园中各部分,“桥、汀越水而遇,花草相映,树木扶疏,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用唐代诗人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容数轴园林中的步道再合適不过了,曲径通幽是苏州园林一个非常重要的美感体现,以此也延伸出了“曲溪、曲桥、曲岸、曲廊”等等。以拙政园西园的水廊为例,在三维空间中尽显曲折之美,不仅左右有曲折,上下也与之相结合, 似直而有曲 , 起伏平缓而自然 。景观体验更加丰富。
第四,苏州空间布局及设计中十分重要并且值得借鉴的——修隐或强化园子的主轴,调整布局中的视线、空间流线,以此达到借景或者障景的需要。调整空间流线一方面是为此,另一方面则可通过对比、衬托、转化的营造让园子的景观有刚有柔,有开有合最大化的呈现园子的美感。同时,流线产生的游览于其中的时间维度让三维空间成为活生生的四维空间,可领略时、空变化的意趣,领略参悟其中自然万物共生之“道”。以留园为例,入口以虚实变幻、收放自如、明暗交替的手法,形成曲折巧妙的空间序列,引人步步深入,具有欲扬先抑的作用,历来为园林界人士称道。先是幽蔽的曲廊,进入“古木交柯”渐觉明朗,并与“华步小筑”空间相互渗透。北面透过六个图案各异的漏窗,使曲廊与园中山池隔而不断,园内景色可窥一斑。绕出“绿荫”则豁然开朗,山池亭榭尽现眼前,通过对比达到最佳境界。
第五,极具文化特色并丰富意境的——立匾、置书与园中,题词作画,将意境淋淋尽致的体现出来。好的景致配合贴切的景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如苏州园林中“沧浪亭”一名,自然让人联想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诗句,对园子的建成历史有了几分遐想,游园时感触和体验也会更加深刻。
三、子云相如,异曲同工——结论与启迪总结
1 社区公园可借鉴古典园林的立意根基,使小公园有个性的魅力和更匹配使用者的需求,也为下一步布局建立引领的主线。这里社区公园的使用对象则不同,更多是周边的居民百姓,面向公众,结合周边民意来立意。
2 在布局方面,园林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方寸之间可观广阔天地”的特点十分值得借鉴。其恰当的布局、变化的流线,有开有合,多种游行线路相互交错,步移景异,使得占地面积不大的园子显得尤为丰富。园子通常有中心(水体),屋宇控制在其中,而景点间并不均质,交错间适当有掩映和借景,时而幽静狭小,时而明亮开朗,社区公园中如有所应用,居民体验感会得到很大提升。
3 水体在园林中必不可少,社区公园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形式让水体或主导、或贯穿、或隐含在园子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一方面涵养水土植物,丰富材质,另一方面也让人更有亲近感。
4 现代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中统一的硬化铺装,大片的草坪,整齐”阻隔”的灌木花丛等总显得有些单调。园林中丰富的山石、植物、文化组景极大丰富了园子的趣味性,山石形态各异,饱含灵气,植物与建筑与人之间相生相合,从不觉阻碍,文化组景富有韵味又方便休闲,更有雅趣。
5 恰当的文化点题在社区公园中也可借鉴,一方面可营造氛围,扩张不仅限于表面的物质感受,增强精神层面的感触;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居民的文化审美,陶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传统文化在民众心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铮生.城建·园林·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徐小莲,王琼.苏州拙政园和网师园的理水艺术[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1,06:1-4.
[3]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