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一个人的习惯对其一生有重要的作用,而生活习惯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习惯,幼儿时期是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影响幼儿生活习惯有家庭、幼儿园、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应更好的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家庭环境的影响作用,家园共同配合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幼儿生活习惯培养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88-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将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并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1]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能按时上幼儿园,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不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使其交往能力受到影响。勇敢坚强、克服困难、抑制不合理愿望等意志品质都要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形成。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幼儿生活习惯的缺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家庭教育缺少对生活习惯的培养。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少家长还明确地对孩子说:“你只管读书,别的事都由爸爸妈妈来做。” 另外,由于一些家长自身在对生活习惯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谈不上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2.幼儿园缺失对生活习惯的培养。由于诸多原因,使幼儿园教育习惯于智力开发教育,忽略了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虽然部分一线幼儿教师针对这一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总结了一些如何培养生活习惯的方法和途径。但有些仅仅只是表面研究,不够深入细化,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系统性研究成果。[2]
3.社会环境缺乏对生活习惯的影响。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必须依赖的外部条件,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儿童的生活习惯还与所置身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观看电影和电视的暴力场面使当今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明显增多。实际上,不仅攻击行为,儿童的生活习惯也同某些媒体的示范作用密切相关。一些幼教剧中主人翁的举手投足使很多幼儿盲目效仿。左梦兰在一项对云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儿童进行的认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并不存在于不同民族的儿童之间,而是存在于文化和教育条件有差别的各地区儿童之间。农村儿童的习惯水平普遍落后城市儿童2~3年。
幼儿阶段是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非常重要的时期,但是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呢?针对幼儿的特点,笔者认为可采用如下方法来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
1.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树立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将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
(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教师应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
(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
(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少年儿童有很强的模仿性,成人的言行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老师、家长都是他们卫生知识的传授者,其表率作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应在生活习惯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做到有意识地来影响少年儿童,使他们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蒙教育。
2.发挥家庭环境的影响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家庭环境是由家庭成员的修养、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气氛等组成。这是关系幼儿身心发展更为重要的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呢?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再者,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行为习惯。[3]家庭教育方式为子女的习惯系统的形成提供了行为的强化条件,而父母修养则为子女的某些习惯的塑造提供了榜样。父母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整体的习惯则潜移默化的完成建构。要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幼儿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环境教育,要重视为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3.家园配合巩固教育成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只靠在幼儿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家庭教育将起到很大的作用。[4]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有的父母在培养幼儿习惯时,时而执行时而不执行,这会使幼儿在思想上造成混乱而无所适从,老师要和家长经常一起研究、探讨孩子的教养问题,做到家园共育。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为了让孩子成为健康、聪明、勇敢、坚强的栋梁之材,让我们家园共同努力,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孩子们一份享用终生的礼物!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健康的人格,才拥有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所以,我们应该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这是我们留给孩子最为宝贵、受用终生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999年10月出版
[2]《幼儿教育》2003年05、07、08期
[3]李海芳《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9)
[4]于佩琴《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 第01期
【关键词】幼儿生活习惯培养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88-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将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工作,并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1]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将伴随幼儿的一生,使幼儿终身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能按时上幼儿园,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不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使其交往能力受到影响。勇敢坚强、克服困难、抑制不合理愿望等意志品质都要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形成。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幼儿生活习惯的缺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
1.家庭教育缺少对生活习惯的培养。由于国家实行一对夫妻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处在“独”的成长环境中,自幼受宠,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差。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少家长还明确地对孩子说:“你只管读书,别的事都由爸爸妈妈来做。” 另外,由于一些家长自身在对生活习惯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谈不上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2.幼儿园缺失对生活习惯的培养。由于诸多原因,使幼儿园教育习惯于智力开发教育,忽略了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虽然部分一线幼儿教师针对这一方面做过一些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总结了一些如何培养生活习惯的方法和途径。但有些仅仅只是表面研究,不够深入细化,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系统性研究成果。[2]
3.社会环境缺乏对生活习惯的影响。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必须依赖的外部条件,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儿童的生活习惯还与所置身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国外的大量研究表明,观看电影和电视的暴力场面使当今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明显增多。实际上,不仅攻击行为,儿童的生活习惯也同某些媒体的示范作用密切相关。一些幼教剧中主人翁的举手投足使很多幼儿盲目效仿。左梦兰在一项对云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儿童进行的认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并不存在于不同民族的儿童之间,而是存在于文化和教育条件有差别的各地区儿童之间。农村儿童的习惯水平普遍落后城市儿童2~3年。
幼儿阶段是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非常重要的时期,但是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呢?针对幼儿的特点,笔者认为可采用如下方法来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
1.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树立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将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
(1)耐心说教,形成意识。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教师应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
(2)反复训练,形成习惯。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不少于八个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得以渗透和强化。
(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少年儿童有很强的模仿性,成人的言行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老师、家长都是他们卫生知识的传授者,其表率作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应在生活习惯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做到有意识地来影响少年儿童,使他们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蒙教育。
2.发挥家庭环境的影响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家庭环境是由家庭成员的修养、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气氛等组成。这是关系幼儿身心发展更为重要的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呢?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再者,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行为习惯。[3]家庭教育方式为子女的习惯系统的形成提供了行为的强化条件,而父母修养则为子女的某些习惯的塑造提供了榜样。父母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整体的习惯则潜移默化的完成建构。要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幼儿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环境教育,要重视为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3.家园配合巩固教育成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只靠在幼儿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家庭教育将起到很大的作用。[4]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重要的责任。”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到统一标准、统一要求。有的父母在培养幼儿习惯时,时而执行时而不执行,这会使幼儿在思想上造成混乱而无所适从,老师要和家长经常一起研究、探讨孩子的教养问题,做到家园共育。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为了让孩子成为健康、聪明、勇敢、坚强的栋梁之材,让我们家园共同努力,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孩子们一份享用终生的礼物!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拥有健康的人格,才拥有健康的人生,快乐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有希望。所以,我们应该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这是我们留给孩子最为宝贵、受用终生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999年10月出版
[2]《幼儿教育》2003年05、07、08期
[3]李海芳《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9)
[4]于佩琴《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 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