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与S公司的合作,双方基本达成一致,可以著手协议的事情了。”周例会上,老板宣布。
“我不赞成与S公司的合作,公司现在没有这个条件再扩大业务。”销售总监当场反对道。
“我已经在各部门做过调研,下周我们就开始招聘新员工。”
“公司财务紧张,可能调拨不出太多的经费给人力资源部招聘。”财务总监说道。
老板怒气冲天地吼道:“就按我说的做,到底谁是老板,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干脆把公司关了吧。”
发完火之后,老板也有些后悔,知道自己的言语有些霸道。可是这些员工怎么都这么不听话,我把你们招进来,就是整日和我唱对台戏吗?
几位部门总监也很委屈。我明明是为了公司好,怎么老板不体谅我的心情呢?谁能没事找茬故意和老板过意不去呢?
现实工作中,有太多类似的情景出现。老板辛苦制订的战略方案,到执行层面,就会遭遇各路人马的围追堵截。好像只有他们是为公司考虑,就我这个老板想让公司倒闭。
因此,老板时常会仰天长叹:“我的员工什么时候能听我的话呀?”
拥有一群听话的员工,是老板最想要的。可是矛盾点出现了,过于听话的员工有时等于没想法、没创新。什么决策都由老板来做,那还要员工做什么?最理想的状态是:公司能多一些既听话又有能力的员工,那就两全其美了。
招人讨厌的忠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劳模皇帝。他从一个农民,一步一步登上至尊宝座,没有谁比他更渴望拥有权力。但是这些甘愿受死也要谏言的大臣着实让人讨厌,于是朱元璋任性地做了一件事——废除宰相制度。朱元璋在未当皇帝之前,做过农民、和尚、乞丐,身体素质极佳,是一个典型的创一代。因此,即使在没有宰相帮助批阅奏折的情况下,自己仍能身兼数职。就像现在的小型创业公司,老板有时是人力资源经理,有时是财务总监,有时又是客户经理。又忙又累倒也乐在其中。
可是,废除宰相制度却给他的子孙们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富二代富三代到了富四代,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养尊处优惯了,没有他们祖爷爷那样的体力和心气儿独自一人承担繁杂的国事。当皇帝如果不能享乐,那算什么天子。皇帝并非无所不能,他也需要有人帮忙。
自唐朝以来,科举造就了很多文官,历经几百年,这一制度终于在明朝开花结果。那些凭着科举考试跃上龙门的精英们通过同乡、同门、同事的关系结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实力集团——文官集团。他们饱读诗书,特别是理学,研习所谓的圣贤之道。但他们却“宽于律己、严以待人”,以圣人之道来要求别人。总之,打死不要紧,青史留名在。
比如明宣宗勤勤恳恳,也不沉湎于女色,可是却有一个小爱好——闲暇之余斗蛐蛐。做人都会有爱好,这本无伤大雅。可是文官却给这位皇帝取了个外号——“蛐蛐皇帝”。
再比如嘉靖皇帝时期的海瑞,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因为骂皇帝而一夜走红。嘉靖时期,大奸臣严嵩倒台,海瑞被提拔进京。结果他进京的头一件事,就写了个奏折,给皇帝列了十八条大罪,把嘉靖皇帝骂个狗血喷头。嘉靖皇帝气得要杀了海瑞。可是海瑞写完奏折后,就给自己准备好了棺材,皇帝也没辙。
这些文官的行为可以用矫枉过正来形容,别说受万人朝拜的天子,就是普通百姓也忍受不了。皇帝聘你来打工,是让你帮助治理国家,而不是让你来管老板。纵使你学富五车,处处打着江山社稷的旗号,但是皇帝才是老大,这么不听话的员工,老板怎么会喜欢呢?
太监有时很可爱
如果把皇帝和大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老板和员工用拔河来比喻,皇帝和大臣各站在绳子的两边,不断地拔河。在明朝,朱元璋是世界冠军,体力好。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能拔得过他。他的儿子朱棣也是运动健将,虽然设立了内阁,但还是能够掌握主动权。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文官集团十分强大,连给皇帝起外号这种事儿皇帝也奈何不得。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上琼楼最上层。正可谓高处不胜寒,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在面对困难时也不知道该找谁帮忙。于是,皇帝把目光对准了身边的太监。和那些动辄就挖苦你、给你起外号甚至还当着你的面把自己的头磕破的大臣相比,太监却对皇帝言听计从,深得皇帝喜欢。许多皇帝自幼和太监一起长大,他们是把太监当成亲人的。用《甄嬛传》里的一句台词说:“苏培盛自幼和皇帝一起长大,朝夕相处的日子比臣妾还要多。”换了谁做皇帝,都会喜欢一个从小到大无话不说,十分听话的玩伴,而不是那些表情严肃,经常批评自己干涉自己行为的大臣。于是皇帝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用太监制衡大臣。明宣宗时期,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
纵观整个明代,太监误国的事件很多,可是无论太监如何猖獗,都无法危及皇帝本人的地位。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一点,皇帝培养的并不是有文化、有追求的太监,而是战士。为皇帝而战的前锋,足以对抗文官集团的后卫。太监不过是皇帝手中的棋子,仅此而已。
但花无百日好,人无百日红。到了明朝后期,皇帝不管朝政,某些太监便会自作主张,乱发旨意。最臭名昭著的太监当属魏忠贤,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了东厂太监,权倾四海,威震天下。
过去的老板,希望把“人才”变为“奴才”,这样可以为老板所用。为人做事“听话”要比“有能力”好很多。有些时候,公司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才”,人才多了,会使得资源分散。可是问题又来了。听话的员工虽然可以让老板舒心,但是保不齐他们阳奉阴违,背地里使坏。老祖宗的话还是有道理的: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老板的角度来看,员工有能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创造价值。而员工听话,意味着能有较好的向心力、可以减少没必要的内耗。诚然,有能力的员工不一定就不听话,没能力也未必就听话,二者兼有是老板的最爱。
能力和听话要兼得
有能力的员工,说的是办事的能力。专业素养过硬,工作高效,甚至能够超额完成任务、兼顾其他可能对公司有益的事。但这样的员工往往做人的能力却低于做事的能力。同事关系融洽算是人际交往能力强,能让老板舒心也是极为重要的能力。所以职场中有许多人抱怨,干得好不如捧得好,自己忙活一阵,却辛苦为别人做嫁衣。 有能力的人,工作干得漂亮,最后总结的时候,智慧的做法是要归功于老板。当然这个是讲求技巧的,如果说“都是老板指导得好”肯定很假,但是说“这项工作本来我有疏漏,還好老板及时发现并帮我改正,还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所以我们能这么顺利地完成任务”,我想,换了谁听了这话,心里都会舒服。
历史上兼有这两种能力的当属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武则天在晚年在选择继承人时几经犹豫,对侄儿和儿子两者举棋不定。拥护李唐王朝的大臣们自然极力进言要传位于太子,但武则天辛苦从李家夺来的江山最后又回到李家手里,她怎能甘心。凡是这样进言的大臣,她都视为谋逆,一律处死。裴炎就是个倒霉鬼。
虽然在狄仁杰的心里也倾向于太子,但是他却非常巧妙地向武则天进言。他说:“陛下的英明是前所未有的,臣也希望大周朝世世代代永存。”武则天听了这话,表示欣喜,连忙说:“狄公说得有道理。”
狄仁杰接着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陛下千秋万代之后,要由自己的子女世世代代供奉。可是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不一定能做到,又何况自己的侄儿呢?”
一番话说得大老板武则天泪流满面,哽咽道:“狄公的话我不想听,却又不敢不听。”最后,武则天在万般无奈和不甘的遗憾下,传位于自己的儿子。
狄仁杰身为一朝宰相,办事的能力不必言说。能得到多疑的老板如此信任,前提是一定要听话,坚决拥护老板制定的决策,即便有错,也要迂回委婉地劝阻。
然而,职场上又有几个像狄仁杰这样既听话又有能力的员工呢?人无完人,不可能招来的人都有能力又听话。这时候,老板需要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多下些功夫。
有能力又听话的员工:老板一定要想办法留住这些人,他们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但是要注意这类人是不是会有野心。
有能力但没那么听话的人:这类人已经不满足于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因为能力够硬,到哪儿都能找到工作,归属感可能也不是他们追寻的。那就给他们尊重,给他们自我实现的资源。比如给他们冠名首席COO。此外还要给他高于其他同事的薪酬福利。老板要给他足够的面子,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赞扬,即使要批评也要关起门来私下谈。企业要是还想继续发展,这类人只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还是有必要留用的。
有能力却完全不听话的人:老板是一家之主,即便不尊其人,也要必尊其位。对于那种恃才放旷、完全不懂得尊重老板的员工,还是让他趁早另谋高就。比如曹操手下的杨修,杀你没商量。
能力不足但听话的:这样的员工最容易成为老板的亲信。他可以做老板的耳目、传话筒,甚至帮助老板活跃气氛。这样的员工最大的特点是忠诚,最起码在表面上,绝对和老板保持统一战线。通常没能力但听话的人,需求层次不是很高,给一份安稳的工作、过得去的收入就行。招少量这样的人,还可以降低成本。
没能力又不听话的:老板当然最不喜欢这样的员工,但是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类人。他有可能是大股东的亲儿子,或者是其他关系。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这位老板还是先选几个听话的员工在身边,来制衡这些有能力却不听话的员工吧。
责编/齐向宇
“我不赞成与S公司的合作,公司现在没有这个条件再扩大业务。”销售总监当场反对道。
“我已经在各部门做过调研,下周我们就开始招聘新员工。”
“公司财务紧张,可能调拨不出太多的经费给人力资源部招聘。”财务总监说道。
老板怒气冲天地吼道:“就按我说的做,到底谁是老板,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干脆把公司关了吧。”
发完火之后,老板也有些后悔,知道自己的言语有些霸道。可是这些员工怎么都这么不听话,我把你们招进来,就是整日和我唱对台戏吗?
几位部门总监也很委屈。我明明是为了公司好,怎么老板不体谅我的心情呢?谁能没事找茬故意和老板过意不去呢?
现实工作中,有太多类似的情景出现。老板辛苦制订的战略方案,到执行层面,就会遭遇各路人马的围追堵截。好像只有他们是为公司考虑,就我这个老板想让公司倒闭。
因此,老板时常会仰天长叹:“我的员工什么时候能听我的话呀?”
拥有一群听话的员工,是老板最想要的。可是矛盾点出现了,过于听话的员工有时等于没想法、没创新。什么决策都由老板来做,那还要员工做什么?最理想的状态是:公司能多一些既听话又有能力的员工,那就两全其美了。
招人讨厌的忠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劳模皇帝。他从一个农民,一步一步登上至尊宝座,没有谁比他更渴望拥有权力。但是这些甘愿受死也要谏言的大臣着实让人讨厌,于是朱元璋任性地做了一件事——废除宰相制度。朱元璋在未当皇帝之前,做过农民、和尚、乞丐,身体素质极佳,是一个典型的创一代。因此,即使在没有宰相帮助批阅奏折的情况下,自己仍能身兼数职。就像现在的小型创业公司,老板有时是人力资源经理,有时是财务总监,有时又是客户经理。又忙又累倒也乐在其中。
可是,废除宰相制度却给他的子孙们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富二代富三代到了富四代,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养尊处优惯了,没有他们祖爷爷那样的体力和心气儿独自一人承担繁杂的国事。当皇帝如果不能享乐,那算什么天子。皇帝并非无所不能,他也需要有人帮忙。
自唐朝以来,科举造就了很多文官,历经几百年,这一制度终于在明朝开花结果。那些凭着科举考试跃上龙门的精英们通过同乡、同门、同事的关系结成了一个无比巨大的实力集团——文官集团。他们饱读诗书,特别是理学,研习所谓的圣贤之道。但他们却“宽于律己、严以待人”,以圣人之道来要求别人。总之,打死不要紧,青史留名在。
比如明宣宗勤勤恳恳,也不沉湎于女色,可是却有一个小爱好——闲暇之余斗蛐蛐。做人都会有爱好,这本无伤大雅。可是文官却给这位皇帝取了个外号——“蛐蛐皇帝”。
再比如嘉靖皇帝时期的海瑞,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因为骂皇帝而一夜走红。嘉靖时期,大奸臣严嵩倒台,海瑞被提拔进京。结果他进京的头一件事,就写了个奏折,给皇帝列了十八条大罪,把嘉靖皇帝骂个狗血喷头。嘉靖皇帝气得要杀了海瑞。可是海瑞写完奏折后,就给自己准备好了棺材,皇帝也没辙。
这些文官的行为可以用矫枉过正来形容,别说受万人朝拜的天子,就是普通百姓也忍受不了。皇帝聘你来打工,是让你帮助治理国家,而不是让你来管老板。纵使你学富五车,处处打着江山社稷的旗号,但是皇帝才是老大,这么不听话的员工,老板怎么会喜欢呢?
太监有时很可爱
如果把皇帝和大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老板和员工用拔河来比喻,皇帝和大臣各站在绳子的两边,不断地拔河。在明朝,朱元璋是世界冠军,体力好。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能拔得过他。他的儿子朱棣也是运动健将,虽然设立了内阁,但还是能够掌握主动权。可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文官集团十分强大,连给皇帝起外号这种事儿皇帝也奈何不得。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上琼楼最上层。正可谓高处不胜寒,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在面对困难时也不知道该找谁帮忙。于是,皇帝把目光对准了身边的太监。和那些动辄就挖苦你、给你起外号甚至还当着你的面把自己的头磕破的大臣相比,太监却对皇帝言听计从,深得皇帝喜欢。许多皇帝自幼和太监一起长大,他们是把太监当成亲人的。用《甄嬛传》里的一句台词说:“苏培盛自幼和皇帝一起长大,朝夕相处的日子比臣妾还要多。”换了谁做皇帝,都会喜欢一个从小到大无话不说,十分听话的玩伴,而不是那些表情严肃,经常批评自己干涉自己行为的大臣。于是皇帝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用太监制衡大臣。明宣宗时期,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们读书。
纵观整个明代,太监误国的事件很多,可是无论太监如何猖獗,都无法危及皇帝本人的地位。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一点,皇帝培养的并不是有文化、有追求的太监,而是战士。为皇帝而战的前锋,足以对抗文官集团的后卫。太监不过是皇帝手中的棋子,仅此而已。
但花无百日好,人无百日红。到了明朝后期,皇帝不管朝政,某些太监便会自作主张,乱发旨意。最臭名昭著的太监当属魏忠贤,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了东厂太监,权倾四海,威震天下。
过去的老板,希望把“人才”变为“奴才”,这样可以为老板所用。为人做事“听话”要比“有能力”好很多。有些时候,公司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才”,人才多了,会使得资源分散。可是问题又来了。听话的员工虽然可以让老板舒心,但是保不齐他们阳奉阴违,背地里使坏。老祖宗的话还是有道理的: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老板的角度来看,员工有能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创造价值。而员工听话,意味着能有较好的向心力、可以减少没必要的内耗。诚然,有能力的员工不一定就不听话,没能力也未必就听话,二者兼有是老板的最爱。
能力和听话要兼得
有能力的员工,说的是办事的能力。专业素养过硬,工作高效,甚至能够超额完成任务、兼顾其他可能对公司有益的事。但这样的员工往往做人的能力却低于做事的能力。同事关系融洽算是人际交往能力强,能让老板舒心也是极为重要的能力。所以职场中有许多人抱怨,干得好不如捧得好,自己忙活一阵,却辛苦为别人做嫁衣。 有能力的人,工作干得漂亮,最后总结的时候,智慧的做法是要归功于老板。当然这个是讲求技巧的,如果说“都是老板指导得好”肯定很假,但是说“这项工作本来我有疏漏,還好老板及时发现并帮我改正,还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所以我们能这么顺利地完成任务”,我想,换了谁听了这话,心里都会舒服。
历史上兼有这两种能力的当属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武则天在晚年在选择继承人时几经犹豫,对侄儿和儿子两者举棋不定。拥护李唐王朝的大臣们自然极力进言要传位于太子,但武则天辛苦从李家夺来的江山最后又回到李家手里,她怎能甘心。凡是这样进言的大臣,她都视为谋逆,一律处死。裴炎就是个倒霉鬼。
虽然在狄仁杰的心里也倾向于太子,但是他却非常巧妙地向武则天进言。他说:“陛下的英明是前所未有的,臣也希望大周朝世世代代永存。”武则天听了这话,表示欣喜,连忙说:“狄公说得有道理。”
狄仁杰接着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陛下千秋万代之后,要由自己的子女世世代代供奉。可是自己的亲生骨肉都不一定能做到,又何况自己的侄儿呢?”
一番话说得大老板武则天泪流满面,哽咽道:“狄公的话我不想听,却又不敢不听。”最后,武则天在万般无奈和不甘的遗憾下,传位于自己的儿子。
狄仁杰身为一朝宰相,办事的能力不必言说。能得到多疑的老板如此信任,前提是一定要听话,坚决拥护老板制定的决策,即便有错,也要迂回委婉地劝阻。
然而,职场上又有几个像狄仁杰这样既听话又有能力的员工呢?人无完人,不可能招来的人都有能力又听话。这时候,老板需要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多下些功夫。
有能力又听话的员工:老板一定要想办法留住这些人,他们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但是要注意这类人是不是会有野心。
有能力但没那么听话的人:这类人已经不满足于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因为能力够硬,到哪儿都能找到工作,归属感可能也不是他们追寻的。那就给他们尊重,给他们自我实现的资源。比如给他们冠名首席COO。此外还要给他高于其他同事的薪酬福利。老板要给他足够的面子,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赞扬,即使要批评也要关起门来私下谈。企业要是还想继续发展,这类人只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还是有必要留用的。
有能力却完全不听话的人:老板是一家之主,即便不尊其人,也要必尊其位。对于那种恃才放旷、完全不懂得尊重老板的员工,还是让他趁早另谋高就。比如曹操手下的杨修,杀你没商量。
能力不足但听话的:这样的员工最容易成为老板的亲信。他可以做老板的耳目、传话筒,甚至帮助老板活跃气氛。这样的员工最大的特点是忠诚,最起码在表面上,绝对和老板保持统一战线。通常没能力但听话的人,需求层次不是很高,给一份安稳的工作、过得去的收入就行。招少量这样的人,还可以降低成本。
没能力又不听话的:老板当然最不喜欢这样的员工,但是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类人。他有可能是大股东的亲儿子,或者是其他关系。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这位老板还是先选几个听话的员工在身边,来制衡这些有能力却不听话的员工吧。
责编/齐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