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增耕地是最有效的土地开发整理方式,在提高整体的土地规划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文章概述了当前新增耕地的实施现状,分析土地整理区域的类型,进而提出土地开发整理中增加耕地潜力的措施。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类型;潜力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范围逐渐扩大,利用方式也逐渐增多,慢慢形成系列的土地开发整理体系。土地开发整理是区域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补充耕地的途径,有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占补平衡,不仅能够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还能推进节约用地和新农村建设。近年来的土地开发整理已成为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开发,其中新增耕地是最有效的土地开发整理方式。对不同耕地利用功能的开发,有助于实现整体的土地规划,而且具有较大的潜力。
2新增耕地实施现状
新增耕地是指新增加的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另外根据《土地分类》的通知规定,新增耕地面积除新增耕地外,还包括新增可转为耕地的园地、人工草地、养殖水面等。因为国家对耕地平衡问题非常重视,因此在不同地区都在逐渐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很多新增耕地只考虑了资金投入,而没有对其数量和方便性以及用途进行分析。另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新增耕地大多分布在自然资源较多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西北、东南沿海等),在资源匮乏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少(如西南山区)。
就目前的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而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①新增耕地质量较低,主要是由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时对土地的鉴定、质量验收和开发成果管理等方面缺乏强力有效的监督,使新增耕地难以形成真正的生产力。②新增耕地面积不真实,很多地区受耕地有偿调剂的利益驱使,在上报新增耕地面积是存在较大的 “水分”,比如将抛荒耕地、农村宅基地内的耕地、重复地区的耕地等都视为有效新增耕地。
3土地整理区域类型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的过程。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内容的不同,土地开发整理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其中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區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由于挖损、塌陷、压占等被破坏而遭到废弃的土地,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可将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况,土地复垦包括工矿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也包括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损毁、荒芜、闲置的农田和其他成片土地。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过但具有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取各方面措施将荒山、荒地、荒水和荒滩等改造为可供利用的土地。
根据土地整理的区域分析,可分为:①非耕地变耕地:国内很多区域都有农田保护区,一般用来种植蔬菜和果树,坡度在规定限制内(< 6°)可视为可调整耕地。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以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提高农用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具体内容包括非耕地面积、位置的变动、性质的置换、低效非耕地的改造以及地块规整重划,水、电、路等小型基础设施配套和零星农宅的迁出或合并。非耕地整理可根据整理后的主导用途分为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和养殖水面整理等。②建设用地变耕地:建设用地多为居民区和无用的土地,通过重新开发成为耕地。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包括村镇用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的整理。 ③未开发地变耕地: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土地开发整理,但各个区域依然有大量的尚未得到利用的土地,这些土地一般集中在地形较为复杂、地势陡峭、土壤条件较差、人迹罕至的区域。根据相关的土地耕地规定,对不同地形和功能的地区耕地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才能更好的开发耕地。
4土地开发整理中增加耕地潜力分析
对当前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新增耕地中,大部分土地的条件都不是很好,再加上开发时对土地的检测、评价、后期维护等措施不到位,因此许多新增土地的开发潜力较低。另外新增耕地的潜力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占补平衡,潜力越大,越有助于增加开发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新增耕地的潜力。
4.1加强耕地评价研究,做好规划
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时,首先要根据地区不同选择各种区域类型中有代表性的部分区域进行耕地潜力的综合评价,并对所有的准备用作土地整理的土地进行选拔,划分不同的潜力等级,结合土地开发中的不同影响因素(包括地貌、地质、地势、气候、资源、环境等),计算各个区域土地的潜力值。由政府部门主导,总结本地区土地整理的先进经验,引进外地的先进技术,结合潜力类型和特点,在保证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土地整理规划。设置专人负责,确定规划实施控制,和项目的申报、实施、报验等流程,确保土地整理的科学、有序、合理进行。
4.2满足耕地不同功能需求,保护生态环境
由于生态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因此进行增加耕地时要特别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增加耕地时,要保证耕地的绿化效果,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空间。另外对居民点、废弃建筑和工矿等区域的土地进行整体的整治,满足新增耕地不同的功能需求,如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效益等。
4.3分区整治,制定针对性的耕地方式
因为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质等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形成的新增耕地的功能用途也大不相同,因此,要分区整治,针对不同功能的土地制定不同的耕地方式。例如丘陵地区,坡度较大,作为梯田或种植果树的开发价值较大;平原地区,应将田坎设置高度1.5m,保证宽度在1m内。这样可以较好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耕地利用率。
4.4优化布局,有序推进
在县区范围内,为了保证与整体的县区规划相融合,新增耕地时最好先从农地整理开始,逐渐推进到农村居民点、建筑用地、未开发利用地等区域,同时增加土地复垦力度,尽力恢复生态环境。这样做好空间规划,再根据土地潜力评价结果,确定土地开发难易程度,先易后难,逐渐进行开发。
5结语
新增耕地时将开发整理土地量化管理,以方便掌握项目的实施进度。现今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以解决耕地平衡问题。在新增耕地管理和利用时,要根据耕地的区域类型和不同的功能规划,努力提高耕地的开发潜力,最终提高耕地利用率,维护耕地占補平衡。
参考文献:
[1]李娟.区域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新增耕地潜力培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4):221-222.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类型;潜力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范围逐渐扩大,利用方式也逐渐增多,慢慢形成系列的土地开发整理体系。土地开发整理是区域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补充耕地的途径,有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占补平衡,不仅能够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还能推进节约用地和新农村建设。近年来的土地开发整理已成为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开发,其中新增耕地是最有效的土地开发整理方式。对不同耕地利用功能的开发,有助于实现整体的土地规划,而且具有较大的潜力。
2新增耕地实施现状
新增耕地是指新增加的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另外根据《土地分类》的通知规定,新增耕地面积除新增耕地外,还包括新增可转为耕地的园地、人工草地、养殖水面等。因为国家对耕地平衡问题非常重视,因此在不同地区都在逐渐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很多新增耕地只考虑了资金投入,而没有对其数量和方便性以及用途进行分析。另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新增耕地大多分布在自然资源较多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西北、东南沿海等),在资源匮乏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少(如西南山区)。
就目前的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而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①新增耕地质量较低,主要是由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时对土地的鉴定、质量验收和开发成果管理等方面缺乏强力有效的监督,使新增耕地难以形成真正的生产力。②新增耕地面积不真实,很多地区受耕地有偿调剂的利益驱使,在上报新增耕地面积是存在较大的 “水分”,比如将抛荒耕地、农村宅基地内的耕地、重复地区的耕地等都视为有效新增耕地。
3土地整理区域类型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的过程。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内容的不同,土地开发整理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其中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區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由于挖损、塌陷、压占等被破坏而遭到废弃的土地,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可将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况,土地复垦包括工矿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也包括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损毁、荒芜、闲置的农田和其他成片土地。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过但具有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取各方面措施将荒山、荒地、荒水和荒滩等改造为可供利用的土地。
根据土地整理的区域分析,可分为:①非耕地变耕地:国内很多区域都有农田保护区,一般用来种植蔬菜和果树,坡度在规定限制内(< 6°)可视为可调整耕地。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区域内的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以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提高农用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具体内容包括非耕地面积、位置的变动、性质的置换、低效非耕地的改造以及地块规整重划,水、电、路等小型基础设施配套和零星农宅的迁出或合并。非耕地整理可根据整理后的主导用途分为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和养殖水面整理等。②建设用地变耕地:建设用地多为居民区和无用的土地,通过重新开发成为耕地。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包括村镇用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的整理。 ③未开发地变耕地: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土地开发整理,但各个区域依然有大量的尚未得到利用的土地,这些土地一般集中在地形较为复杂、地势陡峭、土壤条件较差、人迹罕至的区域。根据相关的土地耕地规定,对不同地形和功能的地区耕地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才能更好的开发耕地。
4土地开发整理中增加耕地潜力分析
对当前进行土地开发整理的新增耕地中,大部分土地的条件都不是很好,再加上开发时对土地的检测、评价、后期维护等措施不到位,因此许多新增土地的开发潜力较低。另外新增耕地的潜力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占补平衡,潜力越大,越有助于增加开发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新增耕地的潜力。
4.1加强耕地评价研究,做好规划
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时,首先要根据地区不同选择各种区域类型中有代表性的部分区域进行耕地潜力的综合评价,并对所有的准备用作土地整理的土地进行选拔,划分不同的潜力等级,结合土地开发中的不同影响因素(包括地貌、地质、地势、气候、资源、环境等),计算各个区域土地的潜力值。由政府部门主导,总结本地区土地整理的先进经验,引进外地的先进技术,结合潜力类型和特点,在保证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土地整理规划。设置专人负责,确定规划实施控制,和项目的申报、实施、报验等流程,确保土地整理的科学、有序、合理进行。
4.2满足耕地不同功能需求,保护生态环境
由于生态环境对一个地区的影响特别大,因此进行增加耕地时要特别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增加耕地时,要保证耕地的绿化效果,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娱乐空间。另外对居民点、废弃建筑和工矿等区域的土地进行整体的整治,满足新增耕地不同的功能需求,如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效益等。
4.3分区整治,制定针对性的耕地方式
因为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质等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形成的新增耕地的功能用途也大不相同,因此,要分区整治,针对不同功能的土地制定不同的耕地方式。例如丘陵地区,坡度较大,作为梯田或种植果树的开发价值较大;平原地区,应将田坎设置高度1.5m,保证宽度在1m内。这样可以较好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耕地利用率。
4.4优化布局,有序推进
在县区范围内,为了保证与整体的县区规划相融合,新增耕地时最好先从农地整理开始,逐渐推进到农村居民点、建筑用地、未开发利用地等区域,同时增加土地复垦力度,尽力恢复生态环境。这样做好空间规划,再根据土地潜力评价结果,确定土地开发难易程度,先易后难,逐渐进行开发。
5结语
新增耕地时将开发整理土地量化管理,以方便掌握项目的实施进度。现今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以解决耕地平衡问题。在新增耕地管理和利用时,要根据耕地的区域类型和不同的功能规划,努力提高耕地的开发潜力,最终提高耕地利用率,维护耕地占補平衡。
参考文献:
[1]李娟.区域土地开发整理中的新增耕地潜力培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4):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