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0月22日,在西泠印社成立110年的庆祝大会上,当四位年届望百的老人在如雷的掌声中依次起立向数百位社员挥手致意时,人们发现已经93岁的高式熊依旧是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再配上他一张富有雕刻感的外国人的面孔和充满着童真的笑容,丝毫看不出一个鲐背之年的老人应有的老态与暮气。
而在平常的日子里,无论他走在哪儿,抽烟聊天,谈艺术谈摄影,总是伴随着欢声笑语。作为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上海文史馆研究员和蜚名艺坛的篆刻书法大家,无论与谁交流总是保持着他特有的谦逊与幽默,在和年轻人交流书法与篆刻艺术时,他总是说:“年轻人不要写这种老气的字,老年人是没有办法才写成这样,年轻人要写出自己的活力。”
他说,别看我已经90多,但是地地道道的九零后。
书家 玩家 大家
见过高式熊现场挥毫泼墨或是拿起刻刀篆刻的人,都会对他那种沉潜忘我,对每一笔都聚精会神的大家风范印象深刻,甚至念念不忘。而在女儿高定珠的眼中,父亲喜欢与年轻人交流,思想与时俱进,但也爱“顶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要么不学,要学就要认认真真。”
这种言传身教的家风并非没有根源,在高式熊的记忆之中,作为清末进士和翰林太史的父亲每天早饭过后经年不辍地练习书法的身影,也一直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之中:“每天四张,两张楷书,一张隶书,一张篆书。”甚至连纸张的大小都历历在目,说着时还对着记者随手比划着。
而父亲高振霄的这个习惯,自九岁开始念书时起,也被他一直保留至今。“就是抄《说文解字》,篆书50个字左右,每天都写。草书一张,小楷一张,每天上半天写字,下半天读书……”这也为他成为一代书法大家,奠定了扎实而雄厚的基本功。
与父亲那种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操守和耄年励学的学者风度不同,高式熊母亲则在他的少年时代便花十几块钱给他买了一个蔡司伊康的照相机。尽管这件宝贝不久就被朋友借走,从此不知所踪,但却从此也种下了他作为一个大“玩家”的种子和性情。
成年以后,高式熊进入了上海维纳斯电工器材厂。当他意外地发现老板也喜欢玩照相机,看到了他500多块的高档相机,又因事向他借而未果之后,他便发誓:“无论如何自己也要买一个好照相机,哪怕卖掉皮袍子也要买!”
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当照相是绝对奢侈的环境中,他已经拥有了三个照相机。而在电影《万水千山总是情》中,因为他的外国面孔也曾经被拉去客窜过一个国外摄影师的角色,手中的道具便正是自家收藏的上世纪初产的柯达格林福照相机。
到得如今,在以收藏相机和专业级的摄影而闻名当今艺术界的高式熊,连自己收藏过多少名牌的照相机都已记不清了。“我的包里,至少要放一个照相机。莱卡我有三四个,佳能5Dmark2,日本所有的好照相机我都摸过……好照相机,可遇不可求的。”
事实是不只照相机,他玩并且一玩就玩出了名堂的还有音乐和音响。
他的吉他老师是改编过《春江花月夜》、在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担任首席小提琴的柳中尧。他在所参加的“平口琴会”中成为了负责电口琴、电风琴、电吉他部分的成员,曾经和葛朝祉、周小燕等专业名家同台演出。
2006年出访洛杉矶时,当他说起平·克劳斯贝的某支名曲是吉他伴奏的时候,直惊得美国人一脸诧异。他回家找出那张伴奏碟,还有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伴奏碟,“家里的音响功放必须自己组装。”“好的伴奏,有劲!听上去骨头也酥脱了!”
在私营维纳斯厂并入国营的电影机械厂后,他又成了录音机组的电讯工。当时的录音机,用的是与电影胶片一样尺寸的35毫米宽磁片,与之配套的录音,不管是原始录音还是录音棚录音,要求都相当高。试音,最常用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外界听到的声音根本是两个味道。他空着手进门,好多个喇叭同时试音,他讲得出任何一个声源出了什么问题。有一次,在美琪大戏院听邓丽君歌曲演唱会,他乍一听就说“有问题,音响没调好”,音响师马上跑去补救,不一会儿,一旁懂行的朋友赞叹“听上去完全不一样了。”
或许正因如此,在他女儿高定珠的记忆之中,“小的时候,父亲并没有要求她学习书画、篆刻、印泥制作等,倒是学了一些摄影、吉他等其它技能。”尽管已年逾鲐背之年,但“他与时俱进,十分谦逊,看到别人写得好的字就认真学习,每天都是如此。”
他的书法也得到了众多业内名家“注意传统的继承,但不守旧,敢于有所创新”的评价。有些圈内人士也看出,高老到了近几年,字也有所变化,且越写越好。而在一位记者问他“你作为(书法)海上名家,书法老前辈对后辈是不是说点什么”时,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我不是什么大名家!”
师友 篆刻 印泥
1941年,当20岁的高式熊走进张鲁庵位于如今上海市重庆路石库门片区内的家中时,看着他所收藏的三大屋的印谱和名家印章时,不禁“瞪大眼睛,简直不敢相信。”张鲁庵则指着印谱对高式熊说:“这些东西你喜欢,但你不用买,也买不起,你好好看,好好琢磨,将来我把所有东西都给你。”并拿出一盒印泥赠与了高式熊。
几天后,张鲁庵又带着一个包来到高家,里面装有十多本印谱,这些印谱当时就卖几千块一本。他把包交给高式熊,上面附了一张印谱的清单。他让高式熊先看这几本,看完后再照清单去换。
随后的一年里,高式熊一有空就往张家跑,把他收藏的400多本印谱看了一遍,边看还边与张鲁庵切磋,这令高式熊眼界大开,篆刻艺术开始日益精进。同时也成就了他们20年的忘年之交,就在临终之前,张鲁庵还特地叮嘱他将自己一生的心血“鲁庵印泥”想办法传承下去。
在高式熊长达近百年的篆刻生涯中,除了张鲁庵这位亦师亦友的知音外,指导过他的老师还有当时的篆刻界的权威赵叔儒、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王福庵等诸多名家。事实上,因为父亲高振霄的关系,他那位于如今上海延安中路913弄78号的家中,一直就是艺林人物往来交流的雅集之地。 “那时候看我父亲写字,也会叫我来摁那个印章,慢慢就对这个感兴趣了。后来大概在十二三岁的时候,我在家里的工具箱中发现了一把刻刀,就三毫米大的那个样子,就开始刻了。那个时候父亲要我读书,这些事我都是偷偷地干的,大概十五六岁的时候被我母亲发现……”
但是直到20岁那年的一天,高式熊带了几件自己的篆刻图章前去请教,赵叔孺一看,立马喊好,告其父后生可畏,一定要培养,并向高式熊介绍了他的学生张咀英,也是就张鲁庵。“他是我师公辈的人,直到那时,我的篆刻才从地下可以开始公开了。”
而当说起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的第二代传承人时,高式熊却显出了少有的沉重,对张鲁庵临终前交待他将鲁庵印泥传承下去的回忆也变得充满了感情。
“他虽然不是专业搞书法的,但资力雄厚,家里经营药行,是当时杭州的四大家之一。除了印谱篆刻的收藏闻名全国外,他还喜欢自己制作印泥。他这个也比较特别,干这个不是为了商业上的经营,而且他自己开药行,对化学中药这些东西很在行。买了很多科学仪器,还招了几个工程师,秘方从1号到56号全部记录下来了……”
张鲁庵在制作印泥时,就带着高式熊,边做边教,还专门为他安置了一张办公桌。解放后,高式熊去张家更勤了,基本上每周都去两三天,两人或看印谱、或做印泥,经年历累月,高式熊掌握了鲁庵印泥的制作技术。
在当时,鲁庵印泥甚至比西泠印泥还要出名,制作起来不惜工本,也不外销,只是送给当时的艺林人物使用。“它的特点是冬天不结,夏天不化,色泽鲜红,可以保持50年不变色。是针对上海的气候研制出来的。”
当时齐白石、张大千、吴湖帆等许多名家都曾长期使用,但随着张鲁庵在1962年病逝,印泥没有人生产了,除了传给高式熊的49号秘方之外,其它的全都因故失散,曾经名动一时的鲁庵印泥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经过高式熊多方奔走,2005年鲁庵印泥终于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在静安区石门一路15号挂牌成立,并收李耘萍和自己的女儿高定珠为徒,鲁庵印泥有了第三代传人。
“那时没有传人之说,也没有非遗之说,我和鲁庵先生就是好朋友,20年的交情,他信任我,我敬重他,他把技术传我,又把最好的秘方给我,我当然要完成他的遗愿。”
故乡 社会 印社
目前,高式熊已将鲁庵印泥的秘方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2003年12月24日,正值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高式熊创作的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在天一阁书画馆昼锦堂开展。67首毛泽东诗词以篆、隶、行、草、楷五种书体写就。当时有人评论为“古朴外如苍柏迎风,灵动时似飞龙翔天”。更有人直接评论说,这代表了高式熊当时书法作品的最高水准。
“我一生崇敬毛主席。我爱读毛主席诗词,在老人家诞辰110周年之际,我把对毛主席的感情全部注入笔墨里,用篆、隶、行、草五种字全把他的诗词写成书法展览,至少说我的心是热的,心是诚的。”高式熊说。
而将一个自己如此看重的展览放在了自己的出生地,则多少有些将这份情感与对家乡的感念合二为一的暗合。
就在展览举行的同时,还举行了高振霄高式熊父子书画作品捐赠仪式。虽然老人家满口的上海腔,但当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宁波鄞州,将父亲高振霄和自己的14册书画和书法作品亲手捐赠当地政府和天一阁时,他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童年岁月。
尽管他出生的鄞县碶闸街叮当桥如今已变成了车水马龙的天一广场,但童年时光的一草一木,老石桥,还有那些儿时的童伴却都如同旧梦,萦绕不去。
随着他的书法和篆刻声名雀起,1947年,经王福庵、丁辅之推荐高式熊正式加入西泠印社。1963年当选为西泠印社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之后又在83、88、93、和98年蝉联三、四、五、六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并获得入社50周年的荣誉证书。之后又陆续担任了上海市书协顾问,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等多种社会职务,但对家乡的桑梓之情却始终挥之不去。
除了以自己的所学反哺,但凡有家乡的客人来访或者相邀,他总是欣然应命。无论是有事求教、求字还是邀请参加社会活动,他是有求必应,在保持着一贯的谦逊心怀之外,更多添了一分浓浓的乡睛。
是以,当宁波市鄞州区的它山艺术博物馆于2013年10月开始邀请高式熊担任“四明印社”的创社社长,并希望老先师抽出余力进行指导之时,已年届九十有四的老先生当即欣然应允,并立即上心地指导起印社的各项事务。
尽管现在年事已高,出行不便,但当家乡的客人问他是不是人年纪大都想回老家看看时,他回答:“70多年过去了,跟我们一起活着的越来越少,大多老态龙钟。”稍后他有些俏皮地补充,“当然想。以前常回去看看,现在不便了。但常在梦里回去,哈哈……回家看看宁波鄞州的童伴和一草一木,老石桥,很亲切喔。”
而在平常的日子里,无论他走在哪儿,抽烟聊天,谈艺术谈摄影,总是伴随着欢声笑语。作为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上海文史馆研究员和蜚名艺坛的篆刻书法大家,无论与谁交流总是保持着他特有的谦逊与幽默,在和年轻人交流书法与篆刻艺术时,他总是说:“年轻人不要写这种老气的字,老年人是没有办法才写成这样,年轻人要写出自己的活力。”
他说,别看我已经90多,但是地地道道的九零后。
书家 玩家 大家
见过高式熊现场挥毫泼墨或是拿起刻刀篆刻的人,都会对他那种沉潜忘我,对每一笔都聚精会神的大家风范印象深刻,甚至念念不忘。而在女儿高定珠的眼中,父亲喜欢与年轻人交流,思想与时俱进,但也爱“顶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要么不学,要学就要认认真真。”
这种言传身教的家风并非没有根源,在高式熊的记忆之中,作为清末进士和翰林太史的父亲每天早饭过后经年不辍地练习书法的身影,也一直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之中:“每天四张,两张楷书,一张隶书,一张篆书。”甚至连纸张的大小都历历在目,说着时还对着记者随手比划着。
而父亲高振霄的这个习惯,自九岁开始念书时起,也被他一直保留至今。“就是抄《说文解字》,篆书50个字左右,每天都写。草书一张,小楷一张,每天上半天写字,下半天读书……”这也为他成为一代书法大家,奠定了扎实而雄厚的基本功。
与父亲那种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操守和耄年励学的学者风度不同,高式熊母亲则在他的少年时代便花十几块钱给他买了一个蔡司伊康的照相机。尽管这件宝贝不久就被朋友借走,从此不知所踪,但却从此也种下了他作为一个大“玩家”的种子和性情。
成年以后,高式熊进入了上海维纳斯电工器材厂。当他意外地发现老板也喜欢玩照相机,看到了他500多块的高档相机,又因事向他借而未果之后,他便发誓:“无论如何自己也要买一个好照相机,哪怕卖掉皮袍子也要买!”
这是在上世纪60年代,当照相是绝对奢侈的环境中,他已经拥有了三个照相机。而在电影《万水千山总是情》中,因为他的外国面孔也曾经被拉去客窜过一个国外摄影师的角色,手中的道具便正是自家收藏的上世纪初产的柯达格林福照相机。
到得如今,在以收藏相机和专业级的摄影而闻名当今艺术界的高式熊,连自己收藏过多少名牌的照相机都已记不清了。“我的包里,至少要放一个照相机。莱卡我有三四个,佳能5Dmark2,日本所有的好照相机我都摸过……好照相机,可遇不可求的。”
事实是不只照相机,他玩并且一玩就玩出了名堂的还有音乐和音响。
他的吉他老师是改编过《春江花月夜》、在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担任首席小提琴的柳中尧。他在所参加的“平口琴会”中成为了负责电口琴、电风琴、电吉他部分的成员,曾经和葛朝祉、周小燕等专业名家同台演出。
2006年出访洛杉矶时,当他说起平·克劳斯贝的某支名曲是吉他伴奏的时候,直惊得美国人一脸诧异。他回家找出那张伴奏碟,还有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伴奏碟,“家里的音响功放必须自己组装。”“好的伴奏,有劲!听上去骨头也酥脱了!”
在私营维纳斯厂并入国营的电影机械厂后,他又成了录音机组的电讯工。当时的录音机,用的是与电影胶片一样尺寸的35毫米宽磁片,与之配套的录音,不管是原始录音还是录音棚录音,要求都相当高。试音,最常用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外界听到的声音根本是两个味道。他空着手进门,好多个喇叭同时试音,他讲得出任何一个声源出了什么问题。有一次,在美琪大戏院听邓丽君歌曲演唱会,他乍一听就说“有问题,音响没调好”,音响师马上跑去补救,不一会儿,一旁懂行的朋友赞叹“听上去完全不一样了。”
或许正因如此,在他女儿高定珠的记忆之中,“小的时候,父亲并没有要求她学习书画、篆刻、印泥制作等,倒是学了一些摄影、吉他等其它技能。”尽管已年逾鲐背之年,但“他与时俱进,十分谦逊,看到别人写得好的字就认真学习,每天都是如此。”
他的书法也得到了众多业内名家“注意传统的继承,但不守旧,敢于有所创新”的评价。有些圈内人士也看出,高老到了近几年,字也有所变化,且越写越好。而在一位记者问他“你作为(书法)海上名家,书法老前辈对后辈是不是说点什么”时,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我不是什么大名家!”
师友 篆刻 印泥
1941年,当20岁的高式熊走进张鲁庵位于如今上海市重庆路石库门片区内的家中时,看着他所收藏的三大屋的印谱和名家印章时,不禁“瞪大眼睛,简直不敢相信。”张鲁庵则指着印谱对高式熊说:“这些东西你喜欢,但你不用买,也买不起,你好好看,好好琢磨,将来我把所有东西都给你。”并拿出一盒印泥赠与了高式熊。
几天后,张鲁庵又带着一个包来到高家,里面装有十多本印谱,这些印谱当时就卖几千块一本。他把包交给高式熊,上面附了一张印谱的清单。他让高式熊先看这几本,看完后再照清单去换。
随后的一年里,高式熊一有空就往张家跑,把他收藏的400多本印谱看了一遍,边看还边与张鲁庵切磋,这令高式熊眼界大开,篆刻艺术开始日益精进。同时也成就了他们20年的忘年之交,就在临终之前,张鲁庵还特地叮嘱他将自己一生的心血“鲁庵印泥”想办法传承下去。
在高式熊长达近百年的篆刻生涯中,除了张鲁庵这位亦师亦友的知音外,指导过他的老师还有当时的篆刻界的权威赵叔儒、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王福庵等诸多名家。事实上,因为父亲高振霄的关系,他那位于如今上海延安中路913弄78号的家中,一直就是艺林人物往来交流的雅集之地。 “那时候看我父亲写字,也会叫我来摁那个印章,慢慢就对这个感兴趣了。后来大概在十二三岁的时候,我在家里的工具箱中发现了一把刻刀,就三毫米大的那个样子,就开始刻了。那个时候父亲要我读书,这些事我都是偷偷地干的,大概十五六岁的时候被我母亲发现……”
但是直到20岁那年的一天,高式熊带了几件自己的篆刻图章前去请教,赵叔孺一看,立马喊好,告其父后生可畏,一定要培养,并向高式熊介绍了他的学生张咀英,也是就张鲁庵。“他是我师公辈的人,直到那时,我的篆刻才从地下可以开始公开了。”
而当说起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的第二代传承人时,高式熊却显出了少有的沉重,对张鲁庵临终前交待他将鲁庵印泥传承下去的回忆也变得充满了感情。
“他虽然不是专业搞书法的,但资力雄厚,家里经营药行,是当时杭州的四大家之一。除了印谱篆刻的收藏闻名全国外,他还喜欢自己制作印泥。他这个也比较特别,干这个不是为了商业上的经营,而且他自己开药行,对化学中药这些东西很在行。买了很多科学仪器,还招了几个工程师,秘方从1号到56号全部记录下来了……”
张鲁庵在制作印泥时,就带着高式熊,边做边教,还专门为他安置了一张办公桌。解放后,高式熊去张家更勤了,基本上每周都去两三天,两人或看印谱、或做印泥,经年历累月,高式熊掌握了鲁庵印泥的制作技术。
在当时,鲁庵印泥甚至比西泠印泥还要出名,制作起来不惜工本,也不外销,只是送给当时的艺林人物使用。“它的特点是冬天不结,夏天不化,色泽鲜红,可以保持50年不变色。是针对上海的气候研制出来的。”
当时齐白石、张大千、吴湖帆等许多名家都曾长期使用,但随着张鲁庵在1962年病逝,印泥没有人生产了,除了传给高式熊的49号秘方之外,其它的全都因故失散,曾经名动一时的鲁庵印泥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经过高式熊多方奔走,2005年鲁庵印泥终于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在静安区石门一路15号挂牌成立,并收李耘萍和自己的女儿高定珠为徒,鲁庵印泥有了第三代传人。
“那时没有传人之说,也没有非遗之说,我和鲁庵先生就是好朋友,20年的交情,他信任我,我敬重他,他把技术传我,又把最好的秘方给我,我当然要完成他的遗愿。”
故乡 社会 印社
目前,高式熊已将鲁庵印泥的秘方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2003年12月24日,正值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高式熊创作的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在天一阁书画馆昼锦堂开展。67首毛泽东诗词以篆、隶、行、草、楷五种书体写就。当时有人评论为“古朴外如苍柏迎风,灵动时似飞龙翔天”。更有人直接评论说,这代表了高式熊当时书法作品的最高水准。
“我一生崇敬毛主席。我爱读毛主席诗词,在老人家诞辰110周年之际,我把对毛主席的感情全部注入笔墨里,用篆、隶、行、草五种字全把他的诗词写成书法展览,至少说我的心是热的,心是诚的。”高式熊说。
而将一个自己如此看重的展览放在了自己的出生地,则多少有些将这份情感与对家乡的感念合二为一的暗合。
就在展览举行的同时,还举行了高振霄高式熊父子书画作品捐赠仪式。虽然老人家满口的上海腔,但当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宁波鄞州,将父亲高振霄和自己的14册书画和书法作品亲手捐赠当地政府和天一阁时,他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童年岁月。
尽管他出生的鄞县碶闸街叮当桥如今已变成了车水马龙的天一广场,但童年时光的一草一木,老石桥,还有那些儿时的童伴却都如同旧梦,萦绕不去。
随着他的书法和篆刻声名雀起,1947年,经王福庵、丁辅之推荐高式熊正式加入西泠印社。1963年当选为西泠印社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之后又在83、88、93、和98年蝉联三、四、五、六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并获得入社50周年的荣誉证书。之后又陆续担任了上海市书协顾问,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等多种社会职务,但对家乡的桑梓之情却始终挥之不去。
除了以自己的所学反哺,但凡有家乡的客人来访或者相邀,他总是欣然应命。无论是有事求教、求字还是邀请参加社会活动,他是有求必应,在保持着一贯的谦逊心怀之外,更多添了一分浓浓的乡睛。
是以,当宁波市鄞州区的它山艺术博物馆于2013年10月开始邀请高式熊担任“四明印社”的创社社长,并希望老先师抽出余力进行指导之时,已年届九十有四的老先生当即欣然应允,并立即上心地指导起印社的各项事务。
尽管现在年事已高,出行不便,但当家乡的客人问他是不是人年纪大都想回老家看看时,他回答:“70多年过去了,跟我们一起活着的越来越少,大多老态龙钟。”稍后他有些俏皮地补充,“当然想。以前常回去看看,现在不便了。但常在梦里回去,哈哈……回家看看宁波鄞州的童伴和一草一木,老石桥,很亲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