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座生产堆的设计、建设、调试启动,第一座原型核电站的设计与建设,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中国核能事业发展中的诸多“第一”,都凝聚着我国早期无数核电专家的心血。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叶奇蓁正是其中之一。
他参与过许多技术路线、堆型选择、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工作,主持过大量可行性研究及总体设计,组织并实施过很多自主设计及其重大技术方案的审定。这位国家能源问题“智囊团”主要成员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智慧、理想和抱负、忠贞和挚爱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电事业。
与核电的不解之缘
1955年7月,21岁的叶奇蓁从上海交大毕业。次年,品学兼优的他被组织上选派去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在那里,他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电力知识,矢志回国后一定要学以致用报效祖国。
1960年,他获电力系统专业副博士学位。此时,中苏关系开始紧张,他一答辩完论文,就启程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
学成归国后,叶奇蓁从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开始了他和中国核工业的不解之缘。当时,学电力系统专业的叶奇蓁从没想过会去搞核能,怎么办?从头学吧。从电力控制到核能控制,基础的东西有相通之处,但毕竟是在一个全新领域。其时正值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政府撕毁了同中国政府签订的几百个合同,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并终止派遣,带走全部图纸和资料,并停止供应中国建设需要的重要设备。面对苏联专家撤走后留下的一个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叶奇蓁与我国第一代核工业人一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20世纪60年代,叶奇蓁参与我国武器级鈈生产堆控制和仪表的研制项目,主持运行及事故动态分析和运行及事故处理规则、调试启动大纲的编制,为生产堆按时建成和安全运行做出了贡献。70年代,担任生产发电两用堆设计总工程师,主持制定了工程总体方案、洞体内主厂房布置方案、低参数汽轮机方案及技术规范、两用堆控制及保护方案、洞体内防原子弹冲击波袭击等方案。80年代初,他主持筹建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组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其间主持编制了秦山核电一期工程的计划网络及计划管理软件的开发,为我国核电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电力到核能的经历让叶奇蓁被选为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技术负责人。
作为秦山二核总设计师的他,有着宽广而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通晓俄、英两国语言,并能阅读德、日文的文献资料。他善于听取、协调各方面的意见,这确保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生活中的叶奇蓁,总是笑眯眯的,平易近人,有着特别的亲和力。然而对于工作他要求十分严格,一是一,二是二,十分认真,容不得半点马虎或草率。
从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到如今成长为国家能源问题“智囊团”的主要成员,他早已两鬓斑白。
见证中国核电发展的“春天”
1982年12月30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中国政府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了建设秦山核电站的决定。1985年3月,秦山核电站浇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15日首次并网发电,年发电量为17 亿千瓦时。在这个过程中,以叶奇蓁为代表的中国核电人坚持发展民族核电的道路,付出了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他们的雄心和魄力、他们的使命感、他们的探索,将永远为人们所记忆。
秦山核电站的建成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标志着“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同时被誉为“国之光荣”。1986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原址上建设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995年12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开工。叶奇蓁受命为中国核工程公司(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建设单位)副总经理,后任秦山二期600兆瓦核电站工程总设计师,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的技术工作。在叶奇蓁眼里,坐落于浙江省海盐县城武原镇东8公里的秦山镇杭州湾畔的秦山核电站,邻近上海、杭州等特大城市,濒临东海杭州湾,背靠秦山,风景似画、水源充沛、交通便利,又靠近华东电网枢纽,是建设核电站的理想之地。国务院给秦山二核确定的建设方针是“以我为主,中外合作”,毕生从事技术工作的叶奇蓁深知这8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叶奇蓁说:“尽管有秦山一期30万千瓦核电站的设计经验,但与国外百万千瓦核电站相比,秦山二期60万千瓦核电站设计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涉及反应堆堆芯、主回路系统布置及相关辅助系统的改变,许多参数需要经过专门试验或计算得到。”
为了掌握核心技术,设计出符合国际先进标准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和核工业二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克服重重困难,使反应堆本体安全性能、安全系统可靠性和冗余度、防范和缓解严重事故能力等得到全面优化,并使自主设计率达到90%。
2010年4月,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中核集团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据叶奇蓁介绍,国产化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作为引进二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持续改进,实施了以“177堆芯”、“单堆布置”和“双层安全壳”三大改进为代表的22项重要改进,具有安全性、成熟性、经济性。同时,主要设备将实现国产化,机组整体国产化率将不低于在建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
一生中硕果累累的叶奇蓁最得意的作品还是秦山二期核电工程。作为总设计师的他,以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在其全面负责的设计和科研方面,结合实际,努力创新,形成了一批新技术和新成果。在叶奇蓁眼里,在核电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耽误不得,更耽误不起,寄望民族核电自主创新的种子能够在“核电发展的春天”生根发芽,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内陆核电发展正当其时
目前,在国内电力生产构成中,主要有“火电”、“水电”以及“核电”三大类,其中火电一直雄居主导地位,占全国总机组比例高达70%。火电的原材料是煤炭,因此有分析认为“电荒”是因为“煤荒”。
煤炭对火电发展的牵制,自然就给了水电和核电以新的发展空间。我国虽然水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和距离因素,有些地区用水发电并不合算,而且水电受气候影响很大。叶奇蓁身在秦山,而心中装着整个中国核电大发展的宏图。叶奇蓁认为,核电固然不能解决全国性的电力大问题,但它有助于解决部分地区的电力短缺问题,因为并非每个地方都有火力以及水力发电的优势,这些地方如果完全依靠向外省购电,一方面输电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有赖于电网的可靠性,在紧要关头缺乏能源的基本保证。 “核电是一种不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清洁能源,基本上是零排放。普通60万千瓦火电机组每年会产生7万吨二氧化硫、603万吨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煤灰等废弃物。与火电水电相比,核电工业耗能低,而且环保。”叶奇蓁介绍,同样的百万千瓦机组,火电一天需要的煤差不多要装一整列火车,而核电1年只需要30机组原料,用1节火车车厢就够装了。
目前世界上共有440多座核电站运行,而且大部分建在内陆地区,其中美国、法国、日本所拥有的核电站占了总数的半成。中国其实是一个人均占有资源相当匮乏的国家,叶奇蓁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核电将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他强调,中国建设内陆核电,势在必行。
中国核电站迄今为止都建在沿海,主要原因是沿海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电网容量较大,能承受核电大机组运行,且距产煤地较远,又缺乏水力资源,核电的建设能改变完全依赖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困境。叶奇蓁说,目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内陆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电网容量都有了很大发展,有些省份同样缺乏煤炭和水力资源,因此就需要核电建设来缓解缺电的矛盾。
在电力需求的强力推动下,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重庆等内陆省份近年来正竞相成为中国第一批内陆核电站所在地,过去几十年只能在沿海地区发展核电的格局已被打破,中国核电建设正向内陆地区迈进。
“在内陆建设核电站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只要处理好废水排放的问题,不会对环境和安全产生影响。”据叶奇蓁介绍,目前在中国发展内陆核电站,从技术上是完全成熟的,目前设计的液态流出物处理系统的实际运行水平远低于国际标准要求,而且中国国产的核电机组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随着国家发展核电由“适度发展”转变为“积极推进”,再到现在的“大力推进”核电建设,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帮助中国迎来了核电发展新的机遇。
“知识报国”情结
从繁华都市到西北边陲,从戈壁荒滩到群山峻岭,我国核工业生产、建设的第一线都留下了叶奇蓁匆匆的足迹。风风雨雨几十载,叶奇蓁把智慧和才能都献给了他挚爱的核工业和核电国产化事业。为了核工业的建设与核电的发展,叶奇蓁以单位为家,很少有时间与自己的家人团聚,他最愧疚的是对孩子早年的成长过问得太少。由于一辈子大多数时间都在跟图纸、文件、数据打交道,自己少有一些业余爱好也难得有时间操练。
叶奇蓁一向将荣誉看得很淡。他顶着许多头衔,尽管这些头衔让他在核工业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并未把这当作一种资本。他说:“这些头衔,有些是要我做工作的,是负有责任的;有些是国家为了鼓励我能在有生之年再多为国家作贡献而给我的荣誉称号;另外一些头衔可以说算是挂名的,是要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再多尽点力,我也会尽量把这些工作做好,而不至于耽误了人家。还有一些社会职务也可以帮助我得到各方面的信息、意见,了解一些当前发展趋向,学习一些新知识,反过来也可以促进自己的工作。”
他一辈子不变的情结是:知识报国!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叶奇蓁正是其中之一。
他参与过许多技术路线、堆型选择、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工作,主持过大量可行性研究及总体设计,组织并实施过很多自主设计及其重大技术方案的审定。这位国家能源问题“智囊团”主要成员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智慧、理想和抱负、忠贞和挚爱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电事业。
与核电的不解之缘
1955年7月,21岁的叶奇蓁从上海交大毕业。次年,品学兼优的他被组织上选派去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在那里,他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电力知识,矢志回国后一定要学以致用报效祖国。
1960年,他获电力系统专业副博士学位。此时,中苏关系开始紧张,他一答辩完论文,就启程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
学成归国后,叶奇蓁从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开始了他和中国核工业的不解之缘。当时,学电力系统专业的叶奇蓁从没想过会去搞核能,怎么办?从头学吧。从电力控制到核能控制,基础的东西有相通之处,但毕竟是在一个全新领域。其时正值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政府撕毁了同中国政府签订的几百个合同,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并终止派遣,带走全部图纸和资料,并停止供应中国建设需要的重要设备。面对苏联专家撤走后留下的一个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叶奇蓁与我国第一代核工业人一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20世纪60年代,叶奇蓁参与我国武器级鈈生产堆控制和仪表的研制项目,主持运行及事故动态分析和运行及事故处理规则、调试启动大纲的编制,为生产堆按时建成和安全运行做出了贡献。70年代,担任生产发电两用堆设计总工程师,主持制定了工程总体方案、洞体内主厂房布置方案、低参数汽轮机方案及技术规范、两用堆控制及保护方案、洞体内防原子弹冲击波袭击等方案。80年代初,他主持筹建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组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其间主持编制了秦山核电一期工程的计划网络及计划管理软件的开发,为我国核电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电力到核能的经历让叶奇蓁被选为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第一座商用核电站——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技术负责人。
作为秦山二核总设计师的他,有着宽广而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通晓俄、英两国语言,并能阅读德、日文的文献资料。他善于听取、协调各方面的意见,这确保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生活中的叶奇蓁,总是笑眯眯的,平易近人,有着特别的亲和力。然而对于工作他要求十分严格,一是一,二是二,十分认真,容不得半点马虎或草率。
从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到如今成长为国家能源问题“智囊团”的主要成员,他早已两鬓斑白。
见证中国核电发展的“春天”
1982年12月30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中国政府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了建设秦山核电站的决定。1985年3月,秦山核电站浇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15日首次并网发电,年发电量为17 亿千瓦时。在这个过程中,以叶奇蓁为代表的中国核电人坚持发展民族核电的道路,付出了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他们的雄心和魄力、他们的使命感、他们的探索,将永远为人们所记忆。
秦山核电站的建成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标志着“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同时被誉为“国之光荣”。1986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原址上建设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995年12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开工。叶奇蓁受命为中国核工程公司(秦山核电二期工程的建设单位)副总经理,后任秦山二期600兆瓦核电站工程总设计师,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的技术工作。在叶奇蓁眼里,坐落于浙江省海盐县城武原镇东8公里的秦山镇杭州湾畔的秦山核电站,邻近上海、杭州等特大城市,濒临东海杭州湾,背靠秦山,风景似画、水源充沛、交通便利,又靠近华东电网枢纽,是建设核电站的理想之地。国务院给秦山二核确定的建设方针是“以我为主,中外合作”,毕生从事技术工作的叶奇蓁深知这8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叶奇蓁说:“尽管有秦山一期30万千瓦核电站的设计经验,但与国外百万千瓦核电站相比,秦山二期60万千瓦核电站设计上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涉及反应堆堆芯、主回路系统布置及相关辅助系统的改变,许多参数需要经过专门试验或计算得到。”
为了掌握核心技术,设计出符合国际先进标准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站,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和核工业二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力合作,克服重重困难,使反应堆本体安全性能、安全系统可靠性和冗余度、防范和缓解严重事故能力等得到全面优化,并使自主设计率达到90%。
2010年4月,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中核集团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据叶奇蓁介绍,国产化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作为引进二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持续改进,实施了以“177堆芯”、“单堆布置”和“双层安全壳”三大改进为代表的22项重要改进,具有安全性、成熟性、经济性。同时,主要设备将实现国产化,机组整体国产化率将不低于在建二代改进型核电机组。
一生中硕果累累的叶奇蓁最得意的作品还是秦山二期核电工程。作为总设计师的他,以坚韧不拔的科研精神,在其全面负责的设计和科研方面,结合实际,努力创新,形成了一批新技术和新成果。在叶奇蓁眼里,在核电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耽误不得,更耽误不起,寄望民族核电自主创新的种子能够在“核电发展的春天”生根发芽,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内陆核电发展正当其时
目前,在国内电力生产构成中,主要有“火电”、“水电”以及“核电”三大类,其中火电一直雄居主导地位,占全国总机组比例高达70%。火电的原材料是煤炭,因此有分析认为“电荒”是因为“煤荒”。
煤炭对火电发展的牵制,自然就给了水电和核电以新的发展空间。我国虽然水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和距离因素,有些地区用水发电并不合算,而且水电受气候影响很大。叶奇蓁身在秦山,而心中装着整个中国核电大发展的宏图。叶奇蓁认为,核电固然不能解决全国性的电力大问题,但它有助于解决部分地区的电力短缺问题,因为并非每个地方都有火力以及水力发电的优势,这些地方如果完全依靠向外省购电,一方面输电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有赖于电网的可靠性,在紧要关头缺乏能源的基本保证。 “核电是一种不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清洁能源,基本上是零排放。普通60万千瓦火电机组每年会产生7万吨二氧化硫、603万吨二氧化碳,以及大量煤灰等废弃物。与火电水电相比,核电工业耗能低,而且环保。”叶奇蓁介绍,同样的百万千瓦机组,火电一天需要的煤差不多要装一整列火车,而核电1年只需要30机组原料,用1节火车车厢就够装了。
目前世界上共有440多座核电站运行,而且大部分建在内陆地区,其中美国、法国、日本所拥有的核电站占了总数的半成。中国其实是一个人均占有资源相当匮乏的国家,叶奇蓁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核电将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他强调,中国建设内陆核电,势在必行。
中国核电站迄今为止都建在沿海,主要原因是沿海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电网容量较大,能承受核电大机组运行,且距产煤地较远,又缺乏水力资源,核电的建设能改变完全依赖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困境。叶奇蓁说,目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内陆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电网容量都有了很大发展,有些省份同样缺乏煤炭和水力资源,因此就需要核电建设来缓解缺电的矛盾。
在电力需求的强力推动下,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重庆等内陆省份近年来正竞相成为中国第一批内陆核电站所在地,过去几十年只能在沿海地区发展核电的格局已被打破,中国核电建设正向内陆地区迈进。
“在内陆建设核电站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只要处理好废水排放的问题,不会对环境和安全产生影响。”据叶奇蓁介绍,目前在中国发展内陆核电站,从技术上是完全成熟的,目前设计的液态流出物处理系统的实际运行水平远低于国际标准要求,而且中国国产的核电机组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随着国家发展核电由“适度发展”转变为“积极推进”,再到现在的“大力推进”核电建设,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帮助中国迎来了核电发展新的机遇。
“知识报国”情结
从繁华都市到西北边陲,从戈壁荒滩到群山峻岭,我国核工业生产、建设的第一线都留下了叶奇蓁匆匆的足迹。风风雨雨几十载,叶奇蓁把智慧和才能都献给了他挚爱的核工业和核电国产化事业。为了核工业的建设与核电的发展,叶奇蓁以单位为家,很少有时间与自己的家人团聚,他最愧疚的是对孩子早年的成长过问得太少。由于一辈子大多数时间都在跟图纸、文件、数据打交道,自己少有一些业余爱好也难得有时间操练。
叶奇蓁一向将荣誉看得很淡。他顶着许多头衔,尽管这些头衔让他在核工业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并未把这当作一种资本。他说:“这些头衔,有些是要我做工作的,是负有责任的;有些是国家为了鼓励我能在有生之年再多为国家作贡献而给我的荣誉称号;另外一些头衔可以说算是挂名的,是要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再多尽点力,我也会尽量把这些工作做好,而不至于耽误了人家。还有一些社会职务也可以帮助我得到各方面的信息、意见,了解一些当前发展趋向,学习一些新知识,反过来也可以促进自己的工作。”
他一辈子不变的情结是:知识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