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思想品德内容的传授与讲解,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的学生课上说的是标准答案,课下说的却是另一套;口头讲道理得到大家的赞许,做起来却背道而驰。教师如果不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就不能了解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实际效果,使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得不到发展,不能完成塑造学生世界观的任务,有时还会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不良习惯。
小学生言行不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良认识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遵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规律。而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在传授知识之前,学生往往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来自家庭的熏陶、周围环境的影响、媒体的介入等。如果所知是错误的,课堂上接受正确道德认识的心理障碍就较大,心理认同也会很难。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及时对学生产生的错误加以剖析、科学引导,那么学生就很有可能形成双重道德标准。
第二,无意识的模仿。小学生年龄小,模仿性极强,他们对一些事物往往是从兴趣出发而不加分析地模仿。即使知道一些道德行为准则,懂得一些道德法则和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又无意地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来。
第三,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社会实践中的现象是复杂的、综合的、多样的,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会发现很多现象与课本的道德要求并不一致。碍于面子,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怕挨老师的批评,怕同学们看不起,结果为学生的行为实践活动埋下伏笔。这也是造成学生知行不统一的重要原因。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指导学生实践的行为准则。
1.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教师诚实可信、爱岗敬业,形成堪为师表的优秀群体;学生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切入点,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学校充当联系家庭与社区的中间人,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尤其是问题学生,多找原因,就具体道德行为告知家长,请家长在家中帮助督促指导,家校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不同,周围环境差异,对事情会有不同看法,这些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学生只有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认识的能力。
3. 依据行为实践评价学生思想品德。道德行为是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情感的丰富和深化,它是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教师可利用“作业”环节,指导学生思品实践。如学习《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一文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爸爸妈妈很辛苦。教师设计作业:星期六,让你当家一天,你会怎么做?先做个计划,有不明白的地方问问爸爸妈妈怎么做。下一节思品课时,学生总结自己做的怎么样,从中又有哪些新的体会。从实际出发提出道德行为要求,学生容易做到。通过实践,强化了所学知识,促使学生做到了言行一致。
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行为实践是学习成果的最佳体现方式,教者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行为实践的指导,才能使小学生达到言行一致的目的。
小学生言行不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不良认识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遵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规律。而思想品德与社会课在传授知识之前,学生往往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来自家庭的熏陶、周围环境的影响、媒体的介入等。如果所知是错误的,课堂上接受正确道德认识的心理障碍就较大,心理认同也会很难。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不及时对学生产生的错误加以剖析、科学引导,那么学生就很有可能形成双重道德标准。
第二,无意识的模仿。小学生年龄小,模仿性极强,他们对一些事物往往是从兴趣出发而不加分析地模仿。即使知道一些道德行为准则,懂得一些道德法则和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又无意地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来。
第三,不敢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社会实践中的现象是复杂的、综合的、多样的,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会发现很多现象与课本的道德要求并不一致。碍于面子,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怕挨老师的批评,怕同学们看不起,结果为学生的行为实践活动埋下伏笔。这也是造成学生知行不统一的重要原因。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指导学生实践的行为准则。
1.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教师诚实可信、爱岗敬业,形成堪为师表的优秀群体;学生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切入点,做文明学生,创文明校园;学校充当联系家庭与社区的中间人,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尤其是问题学生,多找原因,就具体道德行为告知家长,请家长在家中帮助督促指导,家校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不同,周围环境差异,对事情会有不同看法,这些看法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正常的。学生只有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认识的能力。
3. 依据行为实践评价学生思想品德。道德行为是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情感的丰富和深化,它是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教师可利用“作业”环节,指导学生思品实践。如学习《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一文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爸爸妈妈很辛苦。教师设计作业:星期六,让你当家一天,你会怎么做?先做个计划,有不明白的地方问问爸爸妈妈怎么做。下一节思品课时,学生总结自己做的怎么样,从中又有哪些新的体会。从实际出发提出道德行为要求,学生容易做到。通过实践,强化了所学知识,促使学生做到了言行一致。
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行为实践是学习成果的最佳体现方式,教者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行为实践的指导,才能使小学生达到言行一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