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桃粉蚜
1.1为害症状
受害叶片向背面略作对合状纵卷,常呈勺状,变厚,色淡,早落,受害处留有大量白粉。
1.2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2毫米、宽1.1毫米,长椭圆形,体草绿色,背覆白粉,腹管细圆筒形。有翅胎生雌蚜体长2.2毫米、宽0.89毫米,体长卵形,头部黑色,腹部淡绿色至黄绿色,背覆白粉,触角黑色,第三节有圆形次生感觉圈18~26个。腹管短筒形。
1.3防治方法
杏树花芽萌动至花开(大部分越冬卵已孵化),花后蚜虫飞迁扩散大量繁殖前及晚秋返回杏树蚜量大时,各喷一次药。常用药剂为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70%灭蚜松可湿性黏剂1000~1500倍液;50%甲胺磷乳油2000倍液;40%甲胺磷乳油2000倍液;50%内吸磷乳油1500倍液等。为加强药剂的展着性,各药剂中可加入0.1%-0.2%中性皂或0.5%皮胶。注意杏树不易使用乐果和敌敌畏。注意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如瓢虫、草青蛉等。
2舟形毛虫
2.1为害症状
幼虫群集叶背面啃食叶肉,残留叶脉和上表皮,被害叶呈网状。幼虫稍大则将叶片咬成缺刻,最后全叶被食仅留下叶柄。
2.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2毫米,翅展约50毫米,全体黄白色,前翅基部有1个、近外缘有6个大小不一的椭圆形斑纹,中间部分有4个淡黄色曲折的云状纹。卵球形,直径约1毫米,初产时淡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卵产于叶背。幼虫体长52~54毫米,头黑色,胸部背面紫黑色,腹面紫红色,体上生有黄白色长毛,静止时,头尾上翘似舟形。蛹体长约23毫米,暗红褐色,全体密布刻点,尾端有4~6个臀棘,中间2个粗大,侧面2个不明显或消失。
2.3防治方法
结合秋翻或刨树盘消灭越冬蛹。幼虫为害初期利用幼虫群集和受惊吐丝下垂习性,及时剪除有虫枝、叶。幼虫为害期,若发生严重,可喷布50%杀螟松乳油;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卵期放赤眼蜂。老熟幼虫入土期,地面撒白僵菌,撒后耙一下。
3杏象鼻虫
3.1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成虫取食幼芽嫩枝、花和果实。成虫产卵于幼果内,并咬伤果柄。幼虫在果内蛀食,使受害果早落
3.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8毫米,紫红色,有金属光泽,头管细长,约为体长的一半,鞘翅有小刻点和褐色纵线,上半部有一凹陷横沟。老熟幼虫体长约8毫米,头小,淡褐色,腹部乳白色,弯曲,各节背面有横纹,无足。卵长约1毫米,椭圆形,乳白色。蛹长约6毫米,近椭圆形,初为乳白色,羽化前为红褐色。
3.3防治方法
及时拣落果、集中处理,清晨人工震落捕杀成虫。药剂防治:在发生严重的杏园,于越冬成虫大量出土前,尤其在雨后,可在树冠下地面喷洒药剂。如50%久效磷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0.5公斤/亩;50%地亚农乳油450倍液,0.5公斤/亩;2%杀螟硫磷粉剂或4%敌马粉剂,0.5公斤/株。每隔15天喷洒1次,连喷2次。树上喷药常用药剂有50%对硫磷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800~1000倍液;60%敌马合剂15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次。
4桑白蚧
4.1为害症状
以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枝条上吸食汁液,偶而也为害果实和叶片。严重时枝条上介壳密布重叠,呈灰白色,凸凹不平,被害树极度衰弱,甚至造成枝条或全树干枯死亡。
4.2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1~1.3毫米,扁平卵圆形,橙黄色,腹部分节明显,臀叶有3对,中间一对最大,近三角形,硬化;另两对均分为两片,很小。雌介壳虫圆形至近圆形,直径2~2.5毫米,白色至灰白色,表面略有螺旋纹,壳点橙黄至黃褐色,偏在一旁。雄成虫体长0.65~0.7毫米,翅展1.3~1.8毫米,橙黄色。雄介壳长1~1.2毫米,白色至灰白色,长椭圆形,两侧平行,背面有3条突出的隆背。壳点橙黄色,位于介壳前方边缘。
4.5防治方法
结合修剪,剪除有虫枝条,或刷虫枝。发芽前喷布5波美度石硫合剂。在一龄若虫分散迁移期(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喷布50%混灭威乳油800倍液;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等。药剂必须在若虫分泌蜡质绵毛覆盖体躯之前喷上,否则防治效果不佳。加强苗木、接穗的检疫工作,防止扩大蔓延。
5桃小食心虫
5.1为害症状
以幼虫蛀食如豆粒大小的果,蛀入孔流出果胶滴。入果后蛀食果仁,并串到果柄附近咬坏输导系统,小果变紫红色,早落。幼虫能转害2~3个小果。
5.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7毫米,翅展11.5~14毫米,体灰褐色。前翅近长方形,烟灰色,前缘约有18组不明显的白色短斜纹,翅面密布小白点,翅端部有6~7个纹。后翅淡褐色。老熟幼虫体长约12毫米。头黄褐色、腘部玫瑰色或桃红色,腹部较淡。前胸黄白色至黄褐色,臀板黄褐色,约有20个深褐色小斑点。
5.3防治方法
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即在4月25日前后,在树干周围50~67厘米范围内,培土10厘米,并踩实,使成虫不能出土。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落花后)或第一代幼虫脱果前(5月下旬),于树冠下地面,喷布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40%乐果乳油500倍液,90%敌百虫500倍液等。喷施时使土表湿透1.5~2厘米深,用药液量约为12.5公斤/株,防治效果好。也可用辛硫磷、杀螟硫磷、地亚农等。树上喷药在成虫发生盛期(产卵盛期),喷布50%杀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2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40%乐果乳油800倍液等。也可用杀灭菊酯、溴氰菊酯等。一般应喷药2次,重点保护果实。
1.1为害症状
受害叶片向背面略作对合状纵卷,常呈勺状,变厚,色淡,早落,受害处留有大量白粉。
1.2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2毫米、宽1.1毫米,长椭圆形,体草绿色,背覆白粉,腹管细圆筒形。有翅胎生雌蚜体长2.2毫米、宽0.89毫米,体长卵形,头部黑色,腹部淡绿色至黄绿色,背覆白粉,触角黑色,第三节有圆形次生感觉圈18~26个。腹管短筒形。
1.3防治方法
杏树花芽萌动至花开(大部分越冬卵已孵化),花后蚜虫飞迁扩散大量繁殖前及晚秋返回杏树蚜量大时,各喷一次药。常用药剂为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70%灭蚜松可湿性黏剂1000~1500倍液;50%甲胺磷乳油2000倍液;40%甲胺磷乳油2000倍液;50%内吸磷乳油1500倍液等。为加强药剂的展着性,各药剂中可加入0.1%-0.2%中性皂或0.5%皮胶。注意杏树不易使用乐果和敌敌畏。注意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如瓢虫、草青蛉等。
2舟形毛虫
2.1为害症状
幼虫群集叶背面啃食叶肉,残留叶脉和上表皮,被害叶呈网状。幼虫稍大则将叶片咬成缺刻,最后全叶被食仅留下叶柄。
2.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2毫米,翅展约50毫米,全体黄白色,前翅基部有1个、近外缘有6个大小不一的椭圆形斑纹,中间部分有4个淡黄色曲折的云状纹。卵球形,直径约1毫米,初产时淡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卵产于叶背。幼虫体长52~54毫米,头黑色,胸部背面紫黑色,腹面紫红色,体上生有黄白色长毛,静止时,头尾上翘似舟形。蛹体长约23毫米,暗红褐色,全体密布刻点,尾端有4~6个臀棘,中间2个粗大,侧面2个不明显或消失。
2.3防治方法
结合秋翻或刨树盘消灭越冬蛹。幼虫为害初期利用幼虫群集和受惊吐丝下垂习性,及时剪除有虫枝、叶。幼虫为害期,若发生严重,可喷布50%杀螟松乳油;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卵期放赤眼蜂。老熟幼虫入土期,地面撒白僵菌,撒后耙一下。
3杏象鼻虫
3.1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成虫取食幼芽嫩枝、花和果实。成虫产卵于幼果内,并咬伤果柄。幼虫在果内蛀食,使受害果早落
3.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8毫米,紫红色,有金属光泽,头管细长,约为体长的一半,鞘翅有小刻点和褐色纵线,上半部有一凹陷横沟。老熟幼虫体长约8毫米,头小,淡褐色,腹部乳白色,弯曲,各节背面有横纹,无足。卵长约1毫米,椭圆形,乳白色。蛹长约6毫米,近椭圆形,初为乳白色,羽化前为红褐色。
3.3防治方法
及时拣落果、集中处理,清晨人工震落捕杀成虫。药剂防治:在发生严重的杏园,于越冬成虫大量出土前,尤其在雨后,可在树冠下地面喷洒药剂。如50%久效磷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0.5公斤/亩;50%地亚农乳油450倍液,0.5公斤/亩;2%杀螟硫磷粉剂或4%敌马粉剂,0.5公斤/株。每隔15天喷洒1次,连喷2次。树上喷药常用药剂有50%对硫磷乳油1000倍液;90%敌百虫800~1000倍液;60%敌马合剂15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次。
4桑白蚧
4.1为害症状
以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在枝条上吸食汁液,偶而也为害果实和叶片。严重时枝条上介壳密布重叠,呈灰白色,凸凹不平,被害树极度衰弱,甚至造成枝条或全树干枯死亡。
4.2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长1~1.3毫米,扁平卵圆形,橙黄色,腹部分节明显,臀叶有3对,中间一对最大,近三角形,硬化;另两对均分为两片,很小。雌介壳虫圆形至近圆形,直径2~2.5毫米,白色至灰白色,表面略有螺旋纹,壳点橙黄至黃褐色,偏在一旁。雄成虫体长0.65~0.7毫米,翅展1.3~1.8毫米,橙黄色。雄介壳长1~1.2毫米,白色至灰白色,长椭圆形,两侧平行,背面有3条突出的隆背。壳点橙黄色,位于介壳前方边缘。
4.5防治方法
结合修剪,剪除有虫枝条,或刷虫枝。发芽前喷布5波美度石硫合剂。在一龄若虫分散迁移期(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喷布50%混灭威乳油800倍液;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等。药剂必须在若虫分泌蜡质绵毛覆盖体躯之前喷上,否则防治效果不佳。加强苗木、接穗的检疫工作,防止扩大蔓延。
5桃小食心虫
5.1为害症状
以幼虫蛀食如豆粒大小的果,蛀入孔流出果胶滴。入果后蛀食果仁,并串到果柄附近咬坏输导系统,小果变紫红色,早落。幼虫能转害2~3个小果。
5.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7毫米,翅展11.5~14毫米,体灰褐色。前翅近长方形,烟灰色,前缘约有18组不明显的白色短斜纹,翅面密布小白点,翅端部有6~7个纹。后翅淡褐色。老熟幼虫体长约12毫米。头黄褐色、腘部玫瑰色或桃红色,腹部较淡。前胸黄白色至黄褐色,臀板黄褐色,约有20个深褐色小斑点。
5.3防治方法
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即在4月25日前后,在树干周围50~67厘米范围内,培土10厘米,并踩实,使成虫不能出土。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落花后)或第一代幼虫脱果前(5月下旬),于树冠下地面,喷布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40%乐果乳油500倍液,90%敌百虫500倍液等。喷施时使土表湿透1.5~2厘米深,用药液量约为12.5公斤/株,防治效果好。也可用辛硫磷、杀螟硫磷、地亚农等。树上喷药在成虫发生盛期(产卵盛期),喷布50%杀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2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40%乐果乳油800倍液等。也可用杀灭菊酯、溴氰菊酯等。一般应喷药2次,重点保护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