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与青藏高原地区强震孕育过程相关性的动力学解释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xyq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不同学者对中国应力场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中国大陆板内构造变形活动的主要驱动力源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挤压作用,两大板块的汇聚作用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碰撞带和帕米尔碰撞带,欧亚板块在这一碰撞带承受了印度板块的强烈挤压作用。
其他文献
由亚洲地震委员会和日本地震学会联合主办,日本多个学术机构参与协办的第七届亚洲地震委员会学术大会暨日本地震学会秋季会议于2008年11月24—28日在日本筑波(Tsukuba)举行。
将一定范围内的地震活动视为随机时间序列,则可以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未来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预测(Vere-Jones,1995)。在地震活动的研究中常采用自回归模型。
1四川大地震概况2008年5月12日西藏高原和四川盆地交界处发生大地震,从中国中部到西部的广阔地区遭到严重灾害。据中国政府发表的信息,到7月1日为止,已有69195人死亡,18404人下落
江苏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于2006年5月全面铺开,经过半年紧张有序的工作,数据资料收集和数据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2006年12月中国地震局组织的全国地震应急基础数
地震中长期预测是地震区划和工程地震设防的依据,并用于指导地震监测和短临地震预测工作,所以地震中长期预测是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工作。但是,目前在地震烈度区划研究中有"跟着地震跑"的问题,即已发生过强震的区域,特别是有记载以来或刚发生过大震的区域,震级越高,基本烈度越高。而实际上强震,特别是大震多发生在历史上没有大震记录、
文章从我国多地震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农村地区和城市应对地震灾害的脆弱性和高风险性,阐述了建立地震灾害资金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并结合国内外情况提出了一些可供实施的建议。
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于2008年12月1日至4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收到论文220篇,经评审,从中遴选了170多篇汇编出版了《国际地震动态: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
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与有限元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川滇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背景中,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分布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初始
对于龙门山山前地带的地震活动,还很少有人进行研究,似乎至今尚未见到有公开发表的文献。但是,龙门山山前地带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又紧邻特大城市——成都市,在汶川大地震
选取了20021005年天津台网记录的100个地震速报事件,利用NEDisa软件重新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定位结果对天津各台站的震级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分析,计算出每个地震各台站与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