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与外界组织或个人进行思想、情感、行为交流的技能和本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个人生存和发展。高校辅导员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方法有了新的变化,人际交往情况喜忧参半。“25.4%的学生经常感到寂寞和孤独,13.6%的学生与同班、同宿舍的人处理不好关系,40.5%的学生认为‘最好与同学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1]“在交流方式上,手机、短信、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书信、固定电话的使用率较低。在交往场所中,仍以宿舍、教室、食堂等传统活动场所为主。但计算机和网络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上网还是大学生缓解心情苦闷的方式之一,网络在方便了人们之间交流的同时,也降低了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交流的能力。”“多数大学生人际关系、宿舍中的同学关系良好,与同学朋友和父母的关系密切,对个人的交往能力有较好的评价。”但“老师(包括班主任)與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很少,师长既不是学生交往的主要对象,也根本不了解、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2]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1.辅导员坚持自我修炼,注重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开放的教育系统内,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进行反思,有助于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完善。特别要提高与大学生交往的能力,通过学习有关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增强服务学生、管理学生的能力,增加与学生交流的频率,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必要的引导。
2.引导大学生树立“共赢”的人际交往观。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定型,但还有较大的可塑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强弱取决于他们对人际交往采取何种理念。观念决定行为,紧张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出现的原因就是交往者对人性认识模糊,对人际交往认识有偏差。
人通过正当途径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应该要得到认同和尊重。高校辅导员首先应帮助大学生认识到通过情感的付出与收获,人与人之间才能实现认识、了解、体验和心理满足的目的;其次,明确人际关系是人们之间思想、行为互动的结果,纠正交往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再次,要引导大学生不因沉迷网络人际交往而忽略现实人际关系建构。应大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共赢”的人际交往观。在交往中,交往双方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双方“共赢”结合点,促进双方和谐交往。
3广拓渠道,引导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营造积极班级组织文化。班级组织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辅导员营造积极班级组织文化的具体策略在于树立积极向上的组织理念、整体价值观,优化育人环境,激励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形象素质,促进自身人际交往能力提高。
(2)多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形成的消极情绪体验,可以通过自我消化和寻求外界帮助解决。高校辅导员应扩大与大学生交流的机会,特别是思想的交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筑牢做人的底线——自信、诚实、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同时,高校辅导员可借助朋辈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等途径来应对和缓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3)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各种文明礼仪培训和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社交礼仪是精神文明的内容之一,它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形象塑造、感情联络、行为调节等功能。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普通话培训、讲座,这有利于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间的语言隔阂、提高沟通有效性、促进交往双方互相理解。
(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辅导员有责任积极支持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在实践中锻炼与别人友好相处的品格与技巧。通过社团活动、班级联谊活动、课外兼职、走进社区卫生宣传、假期社会实践考察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活动机会。
参考文献:
[1]吴磊等.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10).
[2]李学斌.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8(3).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方法有了新的变化,人际交往情况喜忧参半。“25.4%的学生经常感到寂寞和孤独,13.6%的学生与同班、同宿舍的人处理不好关系,40.5%的学生认为‘最好与同学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1]“在交流方式上,手机、短信、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书信、固定电话的使用率较低。在交往场所中,仍以宿舍、教室、食堂等传统活动场所为主。但计算机和网络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上网还是大学生缓解心情苦闷的方式之一,网络在方便了人们之间交流的同时,也降低了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进行交流的能力。”“多数大学生人际关系、宿舍中的同学关系良好,与同学朋友和父母的关系密切,对个人的交往能力有较好的评价。”但“老师(包括班主任)與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很少,师长既不是学生交往的主要对象,也根本不了解、不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2]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1.辅导员坚持自我修炼,注重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开放的教育系统内,高校辅导员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进行反思,有助于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完善。特别要提高与大学生交往的能力,通过学习有关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增强服务学生、管理学生的能力,增加与学生交流的频率,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必要的引导。
2.引导大学生树立“共赢”的人际交往观。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定型,但还有较大的可塑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强弱取决于他们对人际交往采取何种理念。观念决定行为,紧张的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出现的原因就是交往者对人性认识模糊,对人际交往认识有偏差。
人通过正当途径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应该要得到认同和尊重。高校辅导员首先应帮助大学生认识到通过情感的付出与收获,人与人之间才能实现认识、了解、体验和心理满足的目的;其次,明确人际关系是人们之间思想、行为互动的结果,纠正交往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再次,要引导大学生不因沉迷网络人际交往而忽略现实人际关系建构。应大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共赢”的人际交往观。在交往中,交往双方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前提下,尽可能寻找双方“共赢”结合点,促进双方和谐交往。
3广拓渠道,引导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营造积极班级组织文化。班级组织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校辅导员营造积极班级组织文化的具体策略在于树立积极向上的组织理念、整体价值观,优化育人环境,激励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形象素质,促进自身人际交往能力提高。
(2)多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形成的消极情绪体验,可以通过自我消化和寻求外界帮助解决。高校辅导员应扩大与大学生交流的机会,特别是思想的交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筑牢做人的底线——自信、诚实、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同时,高校辅导员可借助朋辈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等途径来应对和缓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3)有针对性地引导组织各种文明礼仪培训和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社交礼仪是精神文明的内容之一,它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形象塑造、感情联络、行为调节等功能。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普通话培训、讲座,这有利于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间的语言隔阂、提高沟通有效性、促进交往双方互相理解。
(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辅导员有责任积极支持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在实践中锻炼与别人友好相处的品格与技巧。通过社团活动、班级联谊活动、课外兼职、走进社区卫生宣传、假期社会实践考察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活动机会。
参考文献:
[1]吴磊等.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10).
[2]李学斌.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