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之前,当我第一时间得知小璇儿怀孕的消息,控制不住的第一反应,就是抬起头来,大笑三声:“哈、哈、哈,璇儿,你也有今天。”
真的,一点儿都不夸张,我就是这么不正能量。
更早的时候,在微博上发现诺诺怀孕了,我也是毫不留情地立马留言说:“哈哈,欢迎从此进入糟心又悲催的老妈世界。我已经准备好了,坐着小板凳,美滋滋地,欣赏你接下来的各种着急上火和气急败坏了。”
当老妈就是很辛苦啊!
养过孩子的都知道,相对于日后和那个小混蛋厮守在一起的日日夜夜,当初生他的那点儿痛苦,简直就不值一提好不好?
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开始,我们就做好了24小时全日无休地听候派遣的准备,继而开始了喂夜奶、换尿布和三更半夜跑医院的生活,开始了和好心帮忙的姥姥奶奶对抗和斗争,开始了对小保姆的培养和监督,开始了为孩子的入院入托上小学的名额着急上火,开始了为他的体重、身高、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不断受挫、疑惑和自我怀疑……
总而言之,把神灵赐予我们的这样一个小小生命,一点点,一点点地,抚养长大,我们这些做母亲的,究竟要一共经历多少的琐碎与辛劳,多少的守候与等待,甚至多少的努力与无奈?我真的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们的孩子,并不是一直都像纸尿裤广告中那个小胖天使那么可爱,他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会冲着我们笑得一脸灿烂。在生活中的另外一些时空,他们就是十分地不听话,就是哭闹的、焦躁的、脏乱的,甚至无法沟通且不可理喻的。
这就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模样。
在他们的身边,我们的确会体验到很多,作为一个母亲所不可逃避,也不可能铲除消灭的不舒服。
然后我们就很容易感到自己很失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世界开始喜欢给各位母亲念紧箍咒,总是在我们耳边一遍又一遍的啰嗦:你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作为一个母亲,你应该更加懂得如何照顾、如何养育你的孩子,你应该是完美的,全能的,你的孩子也应该是绝对没有瑕疵的。
听得久了,我们自己也常常就会信以为真,认定自己一定要凡事都做到最好。
然后发现自己做不到,只能好羞愧。
尤其是在发现其他的妈妈似乎都没问题的时候。
于是,为了不被奚落和嘲笑,为了和大家保持一致,我们每个人都坚持不把自己的慌乱暴露出来,结果就是每个人都感觉只有自己不好。
最近有两个妈妈接连问了我同样一个问题:“你们这些心理医生养孩子,是不是个个都养得特别好啊?”
简单澄清之后,我了解到,她们实际上想问的是——你们做妈妈是不是就能够完全不犯错?你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就像铺天盖地的电视、网络、书本杂志上写得那么标准、美好、融洽?
当然不是啦,我们又不是神仙。
再说,神仙又怎样?
七仙女还不是一样不听王母娘娘的话。
这些年,很多心理学的概念在妈妈群里流行,比如温尼科特他老人家的那个著名的“足够好的妈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本意,如果翻译成中文“差不多好的妈妈”可能更为合适——这看似简单明了的“足够好”,对于大多人的理解来说,几乎就约等于比“完美”还要完美。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说你“不够”,你这个妈妈就是不好。
这样的麻烦可就大了:如果一个妈妈害怕孩子说她“不好”,那可就真的很不好了;她会过度害怕自己对孩子所产生的各种负性情绪,不敢去讨厌孩子,更不敢去恨和攻击自己的孩子。
这样以来,一方面,是如此压抑的母亲,很可能会把自己最终逼到崩溃,继而莫名爆发出内心积压已久的恨意;另一方面,她的孩子很可能在成长中,缺乏面对恨和攻击的机会,因而无法学会如何将爱恨整合,也就无法最终拥有一颗成熟的心灵。
很有趣吧?
如果一个妈妈只允许自己“好”的那一面呈现在孩子面前,她恰恰会是温尼科特的定义中那个“不够好”的妈妈。
换做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说法就是,过犹不及。
凡事过度追求极致,再美好的事情,也自然会变得不那么美好。
就好像最简单的问题:爸爸妈妈可不可以吵架?
答案当然最好是不要吵。
夫妻吵架,家里的小朋友会很害怕的。
但是,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夫妻俩无论看着对方多么不顺眼,都坚决不能吵上一句呢?那也不是,毕竟夫妻两个人不是同一工厂出品的两个娃娃,之间还是会有很多的冲突和不一致。
如果夫妻双方一直“为了不吵架”而憋着不吵,恐怕他们的孩子最终学会的,并不是如何去经营一个幸福美满的五好家庭,而是——也最终变得不敢尊重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相比之下,更可行的,是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努力学会,如何在开始争吵之后再去努力和好。这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看到,吵架并不可怕,爸爸妈妈吵架之后还会继续互相关心互相疼爱。
好了,要结束了,最后来认真回答上文中这两位朋友的提问了: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那种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永远不受伤害的超级完美好妈妈吗?
没有。
而且,像这样的好妈妈啊,最好还是不要有啦。
否则,她的孩子呀,就永远不会长大,永远只能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
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几乎不会发生。
更有可能是:这个妈妈只是“以为”自己做到了这一切;而她的孩子则比较惨,即便受伤,即使受挫,也万万不可以喊出一声痛来——他的妈妈,受不了听到孩子喊痛。
真的,一点儿都不夸张,我就是这么不正能量。
更早的时候,在微博上发现诺诺怀孕了,我也是毫不留情地立马留言说:“哈哈,欢迎从此进入糟心又悲催的老妈世界。我已经准备好了,坐着小板凳,美滋滋地,欣赏你接下来的各种着急上火和气急败坏了。”
当老妈就是很辛苦啊!
养过孩子的都知道,相对于日后和那个小混蛋厮守在一起的日日夜夜,当初生他的那点儿痛苦,简直就不值一提好不好?
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开始,我们就做好了24小时全日无休地听候派遣的准备,继而开始了喂夜奶、换尿布和三更半夜跑医院的生活,开始了和好心帮忙的姥姥奶奶对抗和斗争,开始了对小保姆的培养和监督,开始了为孩子的入院入托上小学的名额着急上火,开始了为他的体重、身高、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不断受挫、疑惑和自我怀疑……
总而言之,把神灵赐予我们的这样一个小小生命,一点点,一点点地,抚养长大,我们这些做母亲的,究竟要一共经历多少的琐碎与辛劳,多少的守候与等待,甚至多少的努力与无奈?我真的不知道。
我只知道,我们的孩子,并不是一直都像纸尿裤广告中那个小胖天使那么可爱,他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会冲着我们笑得一脸灿烂。在生活中的另外一些时空,他们就是十分地不听话,就是哭闹的、焦躁的、脏乱的,甚至无法沟通且不可理喻的。
这就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模样。
在他们的身边,我们的确会体验到很多,作为一个母亲所不可逃避,也不可能铲除消灭的不舒服。
然后我们就很容易感到自己很失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世界开始喜欢给各位母亲念紧箍咒,总是在我们耳边一遍又一遍的啰嗦:你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作为一个母亲,你应该更加懂得如何照顾、如何养育你的孩子,你应该是完美的,全能的,你的孩子也应该是绝对没有瑕疵的。
听得久了,我们自己也常常就会信以为真,认定自己一定要凡事都做到最好。
然后发现自己做不到,只能好羞愧。
尤其是在发现其他的妈妈似乎都没问题的时候。
于是,为了不被奚落和嘲笑,为了和大家保持一致,我们每个人都坚持不把自己的慌乱暴露出来,结果就是每个人都感觉只有自己不好。
最近有两个妈妈接连问了我同样一个问题:“你们这些心理医生养孩子,是不是个个都养得特别好啊?”
简单澄清之后,我了解到,她们实际上想问的是——你们做妈妈是不是就能够完全不犯错?你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就像铺天盖地的电视、网络、书本杂志上写得那么标准、美好、融洽?
当然不是啦,我们又不是神仙。
再说,神仙又怎样?
七仙女还不是一样不听王母娘娘的话。
这些年,很多心理学的概念在妈妈群里流行,比如温尼科特他老人家的那个著名的“足够好的妈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本意,如果翻译成中文“差不多好的妈妈”可能更为合适——这看似简单明了的“足够好”,对于大多人的理解来说,几乎就约等于比“完美”还要完美。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说你“不够”,你这个妈妈就是不好。
这样的麻烦可就大了:如果一个妈妈害怕孩子说她“不好”,那可就真的很不好了;她会过度害怕自己对孩子所产生的各种负性情绪,不敢去讨厌孩子,更不敢去恨和攻击自己的孩子。
这样以来,一方面,是如此压抑的母亲,很可能会把自己最终逼到崩溃,继而莫名爆发出内心积压已久的恨意;另一方面,她的孩子很可能在成长中,缺乏面对恨和攻击的机会,因而无法学会如何将爱恨整合,也就无法最终拥有一颗成熟的心灵。
很有趣吧?
如果一个妈妈只允许自己“好”的那一面呈现在孩子面前,她恰恰会是温尼科特的定义中那个“不够好”的妈妈。
换做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说法就是,过犹不及。
凡事过度追求极致,再美好的事情,也自然会变得不那么美好。
就好像最简单的问题:爸爸妈妈可不可以吵架?
答案当然最好是不要吵。
夫妻吵架,家里的小朋友会很害怕的。
但是,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夫妻俩无论看着对方多么不顺眼,都坚决不能吵上一句呢?那也不是,毕竟夫妻两个人不是同一工厂出品的两个娃娃,之间还是会有很多的冲突和不一致。
如果夫妻双方一直“为了不吵架”而憋着不吵,恐怕他们的孩子最终学会的,并不是如何去经营一个幸福美满的五好家庭,而是——也最终变得不敢尊重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相比之下,更可行的,是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努力学会,如何在开始争吵之后再去努力和好。这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看到,吵架并不可怕,爸爸妈妈吵架之后还会继续互相关心互相疼爱。
好了,要结束了,最后来认真回答上文中这两位朋友的提问了:
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那种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永远不受伤害的超级完美好妈妈吗?
没有。
而且,像这样的好妈妈啊,最好还是不要有啦。
否则,她的孩子呀,就永远不会长大,永远只能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
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几乎不会发生。
更有可能是:这个妈妈只是“以为”自己做到了这一切;而她的孩子则比较惨,即便受伤,即使受挫,也万万不可以喊出一声痛来——他的妈妈,受不了听到孩子喊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