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我国电影实行产业化改革以来,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然而,高票房并不代表高品质,中国电影市场的表面繁荣也并不意味着已经真正进入到了全盛时期。中国电影发展状况究竟如何,还需要透过高票房的繁荣景象理性看待。
关键词:电影产业化改革;商业大片;小成本电影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43-01
一、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总体情况
2011年各类国产电影共791部,其中故事影片558部,动画影片24部,纪录影片26部,科教影片76部,特种影片5部,电影频道生产供电视播出的数字电影102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
从对比中不难发现,进口大片仍是争夺票房的绝对主力,国产大片票房前三甲与进口大片前三甲相比差距明显。尽管《金陵十三钗》居于国产影片票房之首,但远没有达到张艺谋预期的10亿元,考虑到其6亿元人民币的巨大投资,这样的票房成绩十分不如意。2011年,共有485部次国产电影在境外44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了75次中国电影展及专题活动;有55部次影片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国产电影海外销售52部,其中50部是合拍片,发行收入共20.24亿元。
二、文化内涵缺失的商业大片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以3000万美元的巨大投资、强大的明星阵容,以及1.7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时代。经过九年的发展,中国电影仿效好莱坞“大投入等于大回报”的制片模式,“大明星、大投入、多方合作”这一好莱坞电影工业模式在本土电影市场基本形成。之后的《无极》、《十面埋伏》、《满城尽戴黄金甲》、《夜宴》等都遵循了商业大片的基本游戏规则获取了市场上的成功。
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上涌现了不少“武侠”、“武侠+喜剧”、“武侠+奇幻”、“武侠+历史”的商业大片,如《新少林寺》、《武林外传》、《白蛇传说》、《新倩女幽魂》、《画壁》、《鸿门宴》等。单从市场上来看,这几部影片都进入了“亿元俱乐部”,占了2011年院线公司票房收入前10名国产影片的半壁江山。然而,其中一些商业大片,尽管拥有大魔幻、大战争等宏大元素,特效制作也无不精良,但题材大批重复、剧情漏洞百出、台词空洞无味,观众从中只看到一个又一个“雷点”,却看不到任何“亮点”。这些商业大片口碑上的失败,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大片不能单靠制造大场面、高科技等博观众眼球,仅靠商业元素的拼凑不可能触动观众的心灵。
三、亦喜亦忧的中小成本电影
被称为“年度中国电影最大黑马”的《失恋33天》,投资不足1500万元,没有强大的制作团队和明星阵容,却创造了近3.5亿元的票房奇迹。由李玉导演、范冰冰主演的青春文艺片《观音山》不仅收获了票房上的成功,还在东京电影节上获得了多个奖项。
由张猛执导、王千源主演的《钢的琴》被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影片获得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影片奖”等国内外多个奖项,却仅仅收获了400万的票房。类似遭遇的还有《Hello!树先生》、《转山》、《郎在对面唱山歌》等文艺片。2010年在“百年背景下的华语电影·危机与生机论坛”上,冯小刚说:“商业片才是中国电影的出路,而文艺片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盲肠”。语惊四座,却也让人不得不反思中国文艺电影的出路在何方。
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突破之路
(一)电影之原创能力。
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的“电视剧反哺电影”和翻拍不断的现象,一方面是新媒体视听环境下影视融合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电影剧作原创能力不足。在多媒体白热化竞争的今天,中国电影人更应该关注社会人生、体现人文关怀,创作出新鲜的高品质的电影。
(二)电影之叙事能力。
《白蛇传说》、《画壁》、《倩女幽魂》等商业电影精致的画面、炫目的动画特效都掩饰不了其叙事上的苍白无力。靠阴暗、暴力、裸露、特效已经难以实现“收买”观众了,与其花费力气在电影的画面形式上,不如老老实实讲一个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故事。正如《失恋33天》的导演滕华涛所说,电影最终还是赢在品质,赢在内容,赢在“接地气”地讲故事。
(三)电影之市场营销能力。
2011年中国第一口碑电影《钢的琴》票房惨败,但同样作为文艺电影的《观音山》却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在营销上,《观音山》走的完全是商业片的路子,而《钢的琴》不是败在电影品质而是败在了营销手段上。“黑马”《失恋33天》在营销上更是出新制胜,选择人人网、微博等新媒体针对年轻受众进行持续宣传推广,也催生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发挥网络新媒体即时、联动效应进行电影营销的新模式。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著名影评人尹鸿教授曾说:当有一天中国观众平均每年观影次数超过一次,中国有五十部以上的国产电影影院票房超过一千万,中国现代化影院银幕数能够达到五千块以上,内地影院票房收入只占电影总收入比例的40%以内,中国电影制作的盈利率超过60%以上,那么中国电影产业的春天也许就会真正的到来。综观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总体情况,所谓“中国电影产业的春天”,高票房的成绩或许只是其端倪,中国电影产业要真正走向春天,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下更需要的是积蓄内力。
参考文献:
[1]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刚.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俪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付彬彬.从《白蛇传说》看中国电影商业策略[J].电影评介,2011,(22).
[5]孙燕.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与文化命题[J].浙江传媒学院报,2011,(6).
关键词:电影产业化改革;商业大片;小成本电影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43-01
一、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总体情况
2011年各类国产电影共791部,其中故事影片558部,动画影片24部,纪录影片26部,科教影片76部,特种影片5部,电影频道生产供电视播出的数字电影102部。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
从对比中不难发现,进口大片仍是争夺票房的绝对主力,国产大片票房前三甲与进口大片前三甲相比差距明显。尽管《金陵十三钗》居于国产影片票房之首,但远没有达到张艺谋预期的10亿元,考虑到其6亿元人民币的巨大投资,这样的票房成绩十分不如意。2011年,共有485部次国产电影在境外44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了75次中国电影展及专题活动;有55部次影片在18个电影节上获得82个奖项。国产电影海外销售52部,其中50部是合拍片,发行收入共20.24亿元。
二、文化内涵缺失的商业大片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以3000万美元的巨大投资、强大的明星阵容,以及1.7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时代。经过九年的发展,中国电影仿效好莱坞“大投入等于大回报”的制片模式,“大明星、大投入、多方合作”这一好莱坞电影工业模式在本土电影市场基本形成。之后的《无极》、《十面埋伏》、《满城尽戴黄金甲》、《夜宴》等都遵循了商业大片的基本游戏规则获取了市场上的成功。
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上涌现了不少“武侠”、“武侠+喜剧”、“武侠+奇幻”、“武侠+历史”的商业大片,如《新少林寺》、《武林外传》、《白蛇传说》、《新倩女幽魂》、《画壁》、《鸿门宴》等。单从市场上来看,这几部影片都进入了“亿元俱乐部”,占了2011年院线公司票房收入前10名国产影片的半壁江山。然而,其中一些商业大片,尽管拥有大魔幻、大战争等宏大元素,特效制作也无不精良,但题材大批重复、剧情漏洞百出、台词空洞无味,观众从中只看到一个又一个“雷点”,却看不到任何“亮点”。这些商业大片口碑上的失败,也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大片不能单靠制造大场面、高科技等博观众眼球,仅靠商业元素的拼凑不可能触动观众的心灵。
三、亦喜亦忧的中小成本电影
被称为“年度中国电影最大黑马”的《失恋33天》,投资不足1500万元,没有强大的制作团队和明星阵容,却创造了近3.5亿元的票房奇迹。由李玉导演、范冰冰主演的青春文艺片《观音山》不仅收获了票房上的成功,还在东京电影节上获得了多个奖项。
由张猛执导、王千源主演的《钢的琴》被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影片获得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影片奖”等国内外多个奖项,却仅仅收获了400万的票房。类似遭遇的还有《Hello!树先生》、《转山》、《郎在对面唱山歌》等文艺片。2010年在“百年背景下的华语电影·危机与生机论坛”上,冯小刚说:“商业片才是中国电影的出路,而文艺片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盲肠”。语惊四座,却也让人不得不反思中国文艺电影的出路在何方。
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突破之路
(一)电影之原创能力。
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出现的“电视剧反哺电影”和翻拍不断的现象,一方面是新媒体视听环境下影视融合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电影剧作原创能力不足。在多媒体白热化竞争的今天,中国电影人更应该关注社会人生、体现人文关怀,创作出新鲜的高品质的电影。
(二)电影之叙事能力。
《白蛇传说》、《画壁》、《倩女幽魂》等商业电影精致的画面、炫目的动画特效都掩饰不了其叙事上的苍白无力。靠阴暗、暴力、裸露、特效已经难以实现“收买”观众了,与其花费力气在电影的画面形式上,不如老老实实讲一个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故事。正如《失恋33天》的导演滕华涛所说,电影最终还是赢在品质,赢在内容,赢在“接地气”地讲故事。
(三)电影之市场营销能力。
2011年中国第一口碑电影《钢的琴》票房惨败,但同样作为文艺电影的《观音山》却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在营销上,《观音山》走的完全是商业片的路子,而《钢的琴》不是败在电影品质而是败在了营销手段上。“黑马”《失恋33天》在营销上更是出新制胜,选择人人网、微博等新媒体针对年轻受众进行持续宣传推广,也催生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发挥网络新媒体即时、联动效应进行电影营销的新模式。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著名影评人尹鸿教授曾说:当有一天中国观众平均每年观影次数超过一次,中国有五十部以上的国产电影影院票房超过一千万,中国现代化影院银幕数能够达到五千块以上,内地影院票房收入只占电影总收入比例的40%以内,中国电影制作的盈利率超过60%以上,那么中国电影产业的春天也许就会真正的到来。综观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总体情况,所谓“中国电影产业的春天”,高票房的成绩或许只是其端倪,中国电影产业要真正走向春天,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下更需要的是积蓄内力。
参考文献:
[1]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刚.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俪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付彬彬.从《白蛇传说》看中国电影商业策略[J].电影评介,2011,(22).
[5]孙燕.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与文化命题[J].浙江传媒学院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