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百年光辉历程,迎来了百岁华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雄立于世界的东方。新的世纪,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着,努力着。画家们也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那一段峥嵘岁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流民图》堪称一幅里程碑式的巨作,它标志着中国人物画在直面人生、表现现实方面的巨大成功,也是画家蒋兆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画的创作过程极其波折,富有传奇色彩。1941年,在北平沦陷区,就在日军的眼皮底下,蒋兆和以超凡的胆识开始创作巨幅画作《流民图》。为防干扰,他画一部分藏一部分,使人难察全貌。后来,他将画作易名为《群像图》在太庙展出,但几小时后就被日本宪兵队勒令禁展。1944年,此画于上海展出时被没收,直到1953年,半卷霉烂不堪的《流民图》才在上海重见天日,而后半卷从此下落不明。
画作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是画面中的那些流民形象:病态垂危的老者、饥寒交迫的儿童、掩面而泣的妇人,还有愁眉紧锁的青年,等等,战争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画通过对100多个难民形象的描绘,以躲避敌机轰炸的中心情节点出了时代背景和战争根源,直接指控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识、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史诗般的撼人力量。《流民图》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神力度,还因其艺术上的空前突破。蒋兆和融合了传统中国画的线描手法和西方绘画所注重的明暗手法,使中国人物画在写实技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正因此,蒋兆和成为继徐悲鸿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人物画家。
周令钊的油画《五四运动》,描绘了北大学生走上街头,在天安门前与反动政府军警对峙的场面。画面中的五色旗以及“废除二十一条”等横幅,将观众的视野拉回到1919年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画家截取了学生振臂高呼,与军警对峙的场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结合。
油画《启航》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1921年7月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瞬间。在画面中,毛泽东处于构图的中心,他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包袱,正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显得意气风发。这种安排和描绘使他成为人物组群的视觉焦点。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也暗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黑暗与光亮,乌云的压迫力与代表们的坚强意志,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党的创建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沈尧伊的作品《革命理想高于天》,用写实的手法和浪漫的光影对比,描绘了一个豪迈而真实的场面:在长征途中休息之时,在熊熊的篝火旁,毛主席被战士们团团围在中央,进行热情洋溢的演讲,所有战士都在侧耳倾听。在毛主席的带动下,战士们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脸上露出喜悦的神色。此画运用了鲜明的光线对比,使长征途中的湿寒荒凉和篝火下战士们火热的革命豪情形成鲜明对比。画面主次分明,情节简单,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歌颂了战士们的革命豪情。画面整体色调较暗,但在篝火的衬托下显得温暖、鲜艳。这幅激昂、豪迈的作品,运用了高超的写实技法,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积极向上的革命豪情。
国画《转战陕北》创作于1959年,该画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用传统的山水画形式表现革命历史的重大题材,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作者石鲁在这幅画中采用了间接描绘的方式,画面的主体构成是山水,内在的表述具有叙事性。他通过对西北的大山大河的描繪,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把观众带到一个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中,唤起了观众的联想。这幅画融合了高远和深远两种表现方法,通过独特的构成方式,以有限的画面表现了无限的意境,塑造了毛主席的革命胸怀和英雄气概。画作笔墨凝练,线条有力,豪放中见稳健,淋漓中见沉厚。人物构图虽小,却是整幅画中墨色最浓重的一处,在虚淡的远景的衬托下,显得极有分量,稳稳地压住了全局。石鲁以其独到的眼光和独具的创造性,把这一原本壮阔的自然形式转换为艺术形式,使《转战陕北》意境开阔、气势逼人,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中的经典之作。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小小少年,童心向党,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颗手工爱心献给我们伟大的党和祖国!
《流民图》堪称一幅里程碑式的巨作,它标志着中国人物画在直面人生、表现现实方面的巨大成功,也是画家蒋兆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画的创作过程极其波折,富有传奇色彩。1941年,在北平沦陷区,就在日军的眼皮底下,蒋兆和以超凡的胆识开始创作巨幅画作《流民图》。为防干扰,他画一部分藏一部分,使人难察全貌。后来,他将画作易名为《群像图》在太庙展出,但几小时后就被日本宪兵队勒令禁展。1944年,此画于上海展出时被没收,直到1953年,半卷霉烂不堪的《流民图》才在上海重见天日,而后半卷从此下落不明。
画作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是画面中的那些流民形象:病态垂危的老者、饥寒交迫的儿童、掩面而泣的妇人,还有愁眉紧锁的青年,等等,战争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全画通过对100多个难民形象的描绘,以躲避敌机轰炸的中心情节点出了时代背景和战争根源,直接指控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具有深沉的悲剧意识、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与史诗般的撼人力量。《流民图》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神力度,还因其艺术上的空前突破。蒋兆和融合了传统中国画的线描手法和西方绘画所注重的明暗手法,使中国人物画在写实技巧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正因此,蒋兆和成为继徐悲鸿之后又一位杰出的中国现代人物画家。
周令钊的油画《五四运动》,描绘了北大学生走上街头,在天安门前与反动政府军警对峙的场面。画面中的五色旗以及“废除二十一条”等横幅,将观众的视野拉回到1919年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画家截取了学生振臂高呼,与军警对峙的场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结合。
油画《启航》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1921年7月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瞬间。在画面中,毛泽东处于构图的中心,他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包袱,正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显得意气风发。这种安排和描绘使他成为人物组群的视觉焦点。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也暗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黑暗与光亮,乌云的压迫力与代表们的坚强意志,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党的创建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沈尧伊的作品《革命理想高于天》,用写实的手法和浪漫的光影对比,描绘了一个豪迈而真实的场面:在长征途中休息之时,在熊熊的篝火旁,毛主席被战士们团团围在中央,进行热情洋溢的演讲,所有战士都在侧耳倾听。在毛主席的带动下,战士们心中充满了必胜的信念,脸上露出喜悦的神色。此画运用了鲜明的光线对比,使长征途中的湿寒荒凉和篝火下战士们火热的革命豪情形成鲜明对比。画面主次分明,情节简单,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歌颂了战士们的革命豪情。画面整体色调较暗,但在篝火的衬托下显得温暖、鲜艳。这幅激昂、豪迈的作品,运用了高超的写实技法,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积极向上的革命豪情。
国画《转战陕北》创作于1959年,该画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用传统的山水画形式表现革命历史的重大题材,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作者石鲁在这幅画中采用了间接描绘的方式,画面的主体构成是山水,内在的表述具有叙事性。他通过对西北的大山大河的描繪,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把观众带到一个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中,唤起了观众的联想。这幅画融合了高远和深远两种表现方法,通过独特的构成方式,以有限的画面表现了无限的意境,塑造了毛主席的革命胸怀和英雄气概。画作笔墨凝练,线条有力,豪放中见稳健,淋漓中见沉厚。人物构图虽小,却是整幅画中墨色最浓重的一处,在虚淡的远景的衬托下,显得极有分量,稳稳地压住了全局。石鲁以其独到的眼光和独具的创造性,把这一原本壮阔的自然形式转换为艺术形式,使《转战陕北》意境开阔、气势逼人,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绘画中的经典之作。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小小少年,童心向党,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颗手工爱心献给我们伟大的党和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