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深化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角色过程中迅速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与新课程同行,在实施新课程中实现自身发展。课堂教学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形式,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完成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要从实际出发,上好每一节政治课。
一、疏密有度,授人以渔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有个人劳动量,学生成绩以个人劳动量的多少,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自己对教材的处理非常细,每节课从头讲到尾,点点滴滴讲得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明白,以为这是对学生负责、认真工作的最好表现,后来发现课上“分心”的同学很多,即使学生勉强听完了,也是听而不思,认真分析一下,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的讲解充斥整个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就会被挤压,许多应该由学生来完成的活动,都由教师代为完成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位给教师,这种‘学而不需思’的教学过程,带给学生的是思维能力的下降,进而导致分析问题能力的下降,反而在教学时间上留有余地、教学内容上留有问题,能更有效的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动脑思考的时间,留下积极发言、积极动手练习的时间,或先设置问题,留下一定的空隙时间,让学生在思考中填补内容空白。这种‘疏密有度’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思考中真正做到耳到、心到、口到、手到,提高了教学质量,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化。
二、鼓励质疑,巧设思维情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疑,有所进取。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曾精辟的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高中政治课新教材对概念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事例的说明,似是无疑可循,貌若“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此时教师应投石激浪,巧设疑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干“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一策略一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一体验一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比较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而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有思维碰撞。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并富有个性发表见解的过程,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四、注重社会实践,提升学生能力
提高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能力发展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的目标。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成长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比如,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互联网及其他传媒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学生产生了不良作用;不利于学生成长的种种社会消极因素和思想观念依然存在,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增多;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这一切,都需要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这是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强调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这是学生参与当代社会生活必须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这也是即将成年的高中学生走向未来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
五、以趣引思、寓教于乐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在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呢?我想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产生注意力的基础,是求知的动力。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不愿听,不愿学,但又迫于高考压力不得不学。要上好政治课首先要扭转学生中的这种思想和情绪,使学生感到政治课有趣,有理,有用,使他们快乐的学习政治课,并且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当然科学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学性是基础,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在备课选材和讲课语言的运用上注意恰当使用成语典故,漫画,比喻,重大热点事件等,可变抽象的理论观点为形象生动,变深奥的道理为浅显易懂,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为活泼有趣。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也是基本能力。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公民基本素养和能力。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疏密有度,授人以渔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有个人劳动量,学生成绩以个人劳动量的多少,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自己对教材的处理非常细,每节课从头讲到尾,点点滴滴讲得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明白,以为这是对学生负责、认真工作的最好表现,后来发现课上“分心”的同学很多,即使学生勉强听完了,也是听而不思,认真分析一下,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的讲解充斥整个课堂,学生的思维空间就会被挤压,许多应该由学生来完成的活动,都由教师代为完成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位给教师,这种‘学而不需思’的教学过程,带给学生的是思维能力的下降,进而导致分析问题能力的下降,反而在教学时间上留有余地、教学内容上留有问题,能更有效的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动脑思考的时间,留下积极发言、积极动手练习的时间,或先设置问题,留下一定的空隙时间,让学生在思考中填补内容空白。这种‘疏密有度’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思考中真正做到耳到、心到、口到、手到,提高了教学质量,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化。
二、鼓励质疑,巧设思维情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疑,有所进取。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曾精辟的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氛围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高中政治课新教材对概念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事例的说明,似是无疑可循,貌若“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此时教师应投石激浪,巧设疑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干“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适当点拨,因势利导,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一策略一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一体验一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在新课标指导下,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比较生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而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有思维碰撞。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并富有个性发表见解的过程,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四、注重社会实践,提升学生能力
提高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能力发展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的目标。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成长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比如,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互联网及其他传媒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学生产生了不良作用;不利于学生成长的种种社会消极因素和思想观念依然存在,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增多;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这一切,都需要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这是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强调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这是学生参与当代社会生活必须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这也是即将成年的高中学生走向未来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
五、以趣引思、寓教于乐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何在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中贯彻这一理念呢?我想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产生注意力的基础,是求知的动力。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不愿听,不愿学,但又迫于高考压力不得不学。要上好政治课首先要扭转学生中的这种思想和情绪,使学生感到政治课有趣,有理,有用,使他们快乐的学习政治课,并且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课的科学性比较强,因此我在讲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以教材为主,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当然科学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学性是基础,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学性之中。
在备课选材和讲课语言的运用上注意恰当使用成语典故,漫画,比喻,重大热点事件等,可变抽象的理论观点为形象生动,变深奥的道理为浅显易懂,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为活泼有趣。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法律素养,也是基本能力。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公民基本素养和能力。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