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ei25163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开始有一大群同学同路,大家有说有笑的很是热闹。慢慢地同学越走越少。来到这座山梁跟前时,少年已是独自一人。
  这是个春末的下午。星期六。少年结束了一周的学习,正在回家的路上。天很好,不冷不热。四周望去,入目的都是盈盈绿色,让人眼里心里都很舒服。大别山里的春末,到处都是这样。山梁很陡,也很高。少年爬得有些吃力。细密的汗珠从额头和两鬓处慢慢渗了出来。前胸后背也感觉汗涔涔的。不过少年并不觉得累,就是有点饿。其实午饭也刚吃过不久,还没到达午饭与晚饭之间的中点。可是午饭吃得太少,又走了那么久的山路,他还是感觉肚子有些空虚。
  爬上山梁时少年不禁精神一振。那感觉跟自己做出一道难题时差不多。好几个老师都给他开小灶,在正常的作业之外另外再布置几道难题。这些难题他基本上都能做出来,就是要多花点时间考虑(这话是他对母亲说的。确切地说,他的准确率接近百分之八十)。不过这也没什么。学校在镇街上,出去玩就要花钱,还不如呆在教室里,既学知识又省钱。
  少年在山梁上歇了一会。山梁上风大,少年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边角部分则飘扬欲飞,呼呼啦啦地响,跟学校门口的国旗一样。那风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风,也是“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的风,吹在脸上痒痒的,很舒服。不一会,汗全吹干了,少年感觉微微有些凉意,于是开始下山。
  村落慢慢多了,耳边不时会有几声狗叫。少年的眼睛不住地左右踅摸着,可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除了菜园里的萝卜,实在找不到什么东西可以给他塞塞牙缝。稍早一点,有映山红,花瓣嚼起来酸酸的,有些甜尾;晚一点就多了,黄瓜,洋茄子,红薯。再往后还有板栗。不过他也只是看看而已,并不真想弄点什么东西吃。娘说过,那是偷东西,很丢人的事情,坚决不能干的。其实照说这也没什么。瓜果梨枣,谁见谁搞么。只要不带着走,就算不上什么事。课文《社戏》里,不也有小孩偷瓜果吃的情节么?可是爸爸没了,娘就坚决不允许他这么做。老师也说过,都中学生了,要有涵养。涵养具体是什么意思少年不大明白,但他觉得有一点是肯定的,未经允许拔别人的萝卜,就是没涵养的表现。
  
  到家时门锁着。少年踮起脚尖,伸手从门枋子上头摸出了钥匙。娘知道他要回来。少年拿着钥匙先开了厨屋门——他们这里,管做饭的那间屋叫厨屋,另外的主房叫堂屋;堂屋两边人睡觉的房间,叫房屋。走进厨屋,少年揭开水缸盖子,抄起里面的水瓢舀了半瓢水,咕咕咚咚地仰脖就朝嘴里灌。他们吃的是泉水,比学校的自来水好喝多了。甜着呢。
  水缸里的水不足两成。少年喝完后将瓢扔进水缸,抬手抹抹嘴巴,眼睛同时向四周环视着。屋里有一股熟悉的令他放松的气味,具体是什么气味他说不清楚。那是一种耳鬓厮磨多年之后才会有的亲切。他左看看右看看,最后目光落在锅台上。揭开一口锅,里面是空的;再揭开另外一口,锅底里只有一点水。他失望地盖上锅盖,又打开碗柜门。一股饭菜的味道立即扑鼻而来。饭是红薯饭,米粒镶嵌在里面,如同珍珠一般只是个点缀;菜是炒萝卜,油水比学校是大些。少年双管齐下,右手抓把红薯饭,左手拈起几片萝卜,随即狼吞虎咽起来。
  少年随意吃了几口,然后抓把饭向外走。打开堂屋,他将那三个房间挨个看了一遍。如同在外边游荡了一天的狗,夜里回家时总要到处踅摸踅摸,东闻闻西嗅嗅。和上回一样,屋里没有任何变化。这个发现让他既放心又有些失望。走进自己房屋,摘下书包远远地扔到床上,然后径直来在稻穴子旁边。稻穴子是用篾席子扎起来,用来存放秋天打下来的稻子。因为上半部分已经空了,用手一扒,篾席子立即变了形,朝着少年丑陋地瘪了过来。稻穴子本来就不大,现在已经空了一大半。指望它们坚持到秋收,眼见得有些难。少年刚到家的轻快一下子就没了。他失望地放开篾席,又朝母亲和妹妹的房屋走去。他要看看米缸。
  少年探测米缸深度的精确度惊人。掀开盖子只瞄一眼,他就知道米缸正处于将见底还没见底的程度。无论如何,是不够自己带的。一般他每回都带三十斤左右。多了背不动,远途无轻载么;少了不值当的不说,称米时还怕人家笑话。
  少年这才感觉到了累。疲惫不堪。精疲力竭。心力交瘁。都是课本上学到的词语。他步履沉重地回到自己房屋,坐在床上发呆。一只手还放在裤兜里,将那剩下的四两饭票捏得热乎乎的。上星期他共总只有四斤饭票,吃了一周,还剩下四两。怎么吃的呢?每顿二两,这是食堂卖饭的起点,一天就是六两;周六晚上回家,到周日晚上又要补上,正好是六天。四十减去六六三十六,不多不少正好四两。这是再简单不过的算术题。
  少年没有任由自己一味呆下去。不一会,他就站起身来,活动活动腿脚,又向厨屋走去。体育老师说过,运动之前应该先活动活动肌肉,否则容易造成伤害。进去后,他径直来到水缸边,揭开盖子就往外舀水。他往邻近的那口锅舀了一些,娘做饭时用得着;剩下的都往水桶里舀。舀了没几瓢,就开始碰到缸底,舀上来的水里有不少镇子(按照书面用语,应该叫悬浮物)。少年见状放下水瓢拿起炊把,将缸底仔细刷了刷,然后推动水缸往旁边一歪,将这些水全都用勺子刮进了一只水盆。刮干净之后,他再倒进一些干净水,又淘了第二遍。最后小心地端起那瓢水,将上面清水的倒进水缸,下面有镇子的倒进水盆。这些水,娘可以用来煮猪食。或者沉淀好之后,用上面的清水洗碗。反正都有用处。
  刮完缸脚子,少年将水桶里的水倒进水缸,然后担起桶向山下的水井走去。水桶是爸爸的手艺。爸爸是个不错的木匠。水桶很大,就是爸爸自己担,恐怕也有些吃力。但是少年十二岁那年就担开了。他从半桶开始担,然后是大半桶,最后是满桶。头一回担水,裤脚和鞋子都被溅出来的水打湿不说,上山时还跌了一屁股,弄得担子一头重一头轻,担起来更加费劲。好在跌倒的地方离家近,他总算将剩下的水全担了回来。母亲听到跌倒声走出厨屋一瞧,不禁两眼发酸。她用围腰子擦擦眼睛,大声呵斥儿子:“担不动就别担,逞什么能?!小心摔破了桶!”少年虽然吃力地担着担子,但却一直在观察母亲的反应。他看到了母亲擦眼睛的那个动作。因此听了斥责并不难过,反而有些兴奋。他当时还没意识到,这就是他的成人仪式。那一年,他小学还没毕业。
  少年一连担了三挑,水缸基本满了。估计剩余的容量装不了一挑,擦擦汗这才作罢。放好水桶歇歇气,他又拎起那只大竹筐上了山。
  
  少年提着满满一筐猪草到家时,自家的厨屋也冒起了烟。那烟远远看着很亲切,也很真切,但等走到跟前,烟柱也就不那么显眼,最显眼的变成了味道。少年远远地叫了声:“娘,我回来了!”边说边向厨屋走去。
  厨屋的门开着,娘说声:“银回来了?”同时迎了出来,边走边用围腰子擦手。少年的乳名叫银山,娘一直叫他银。
  母亲的眼睛紧紧盯着自己的儿子。儿子还是那样瘦,那样黑,那样小。母亲和儿子都在向前走,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近,母亲首先停住脚步,她在离门口不远的地方截住了少年。少年的脚步也停了下来。母亲伸手要接竹筐,但儿子不让。母亲的手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儿子。她抻了抻儿子的领子,正要顺势给他擦汗,少年却将身子向后一躲,避开了母亲的手。他已经是大人了,再过三个月零八天,就是他十五岁的生日,况且还是中学生,绝对不能那么婆婆妈妈。少年不满地说:“娘,你看你手上,净是菜叶子!”
  母亲的手霎时在空中僵住,包括那颗心,不过那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她很快就恢复了常态。她淡淡地说:“快放下猪草歇歇去吧。饭一会儿就好!”少年哎了一声,将猪草倒出,放下筐洗洗手,站在锅台边陪娘说了几句闲话,又向村头走去。
  妹妹回来时天就要黑了。她总想让自家的牛多吃几口草。在即将遮盖一切的暗色中,少年一眼就认出了妹妹的身影。他大叫一声:“妮!”就向妹妹和牛跑过去。妹妹的乳名叫二妮,娘一直叫她妮。少年到镇上上学之后,也使用了这个称呼。
  妹妹也看到了哥哥,她扔下手中的牛绳向哥哥跑去,一边跑一边叫:“哥,你哪时候回来的?”少年说:“你怎么才回来?我早就到了!”兄妹俩很快就会了面。少年嘿嘿笑着不说话,只是看着妹妹。妹妹也是笑着不说话,但紧紧抓住了少年的一只手。片刻过后,少年伸手摘下妹妹头上的一根野草,说:“快回去吧,娘都做好饭了!”一边说一边绕过妹妹向前走几步,拣起了那条被牛拖在地上的牛绳。
  牛肚子吃得鼓鼓的,一边迈着四方步一边兀自反刍,那安闲的神态比后来少年看到的人嚼口香糖的动作自然多了。他亲热地随手在牛肚子上拍了一把,像老把势那样喝了一声:“得儿——驾!”
  这时节天已黑透,周围的草树房屋只剩下一团黑糊糊的影子。黑暗中弥漫着庄稼人才能闻到的饭菜味道,很香。
  
  少年一进屋就觉得不对劲,空气中飘荡着浓烈的只有肉才能发出来的香味。怎么回事,不年不节的,娘要给他们打牙祭吗?过去一看,果然是打牙祭。饭虽然还是红薯饭,但菜却是一碗土豆一碗鸡,另外还有中午剩下来的萝卜。
  娘已经盛好了饭。这样的天时不怕凉。少年端起碗一看,自己碗里的米明显比娘和妹妹的多。他呼地一声站起来,说:“我在学校天天吃米饭,都吃厌了。我想吃红薯!”说着话到厨屋将米饭尽量赶到锅里,然后又挑了些红薯补上。
  鸡不是特意为少年杀的,娘轻易还真舍不得。这个星期二,姥爷来了。捎了一麻袋土豆,还有一麻袋红薯。他是来帮女儿料理农活的。母亲犹豫再三,还是杀了只鸡。不过姥爷只吃了一点,坚持要给少年留点。这正合母亲的心意,于是就留了一半。因为担心放坏了,母亲顿顿饭都要热热。热到现在,肉全酥了。用筷子一挑,骨头就会自动分离出来。而且放到现在,实际上已经有点变质。吃起来有点异味。不过这鸡是母亲用瓦罐煨在锅底下炖的,里面有晒干了的红辣椒,吃起来还是非常过瘾。那点异味,少年一点都没放在心上。说起来,他真是三月不知肉味了。他能异常清楚地回忆起上次吃肉的情景。那是三周以前,他在学校食堂打饭。他要了份青菜,但师傅正好刚刚打过荤菜,一片肉被粉条缠在勺子上。看到那片肉,少年的眼睛顿时瞪得溜圆,同时心也扑扑跳了起来。他不知道那块肉能不能落到自己碗里,也不知道落下后师傅会不会再挑出来。无论如何,他付的是一角钱的菜票,按理没资格吃肉。还好,勺子一歪,那块肉稳稳落进少年碗里,师傅也跟没看见一样将碗随手递了出来。因为其中的油已经被汪洋大海一般的菜漂尽,那块肉后来吃起来味道远不如想像。但尽管如此,少年还是很清楚地记住了那个师傅。她很面善,是三个师傅中最和气的一个。姓金。
  母亲将那只鸡腿夹进少年碗里,少年又将它夹给妹妹。他说:“妮吃吧。你正在发育,需要营养!”妹妹不要,又要往回夹:“你学习重,更需要营养!”少年将碗向后一撤,躲开了妹妹的筷子:“你要不吃,就给娘!”妹妹无奈,只好向娘求援:“娘,你看我哥!”娘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真是没出息,不就是一条鸡腿吗,吃了又能怎么地?银吃!”
  听了母亲的话,少年只好将碗伸了出来。鸡汤和饭的热气冲上来,顶得少年两眼发热。物理书上说,热气碰到冷东西,会结晶成水。眼下那些热气就有在少年眼眶上结晶的危险。他之所以没有继续推让,就是担心出现那样的局面。
  
  吃罢饭,一家三口围坐在堂屋的煤油灯下。空气中还隐约散发着鸡肉的香味。母亲缝衣服,妹妹给她打下手,少年在一旁看书。他眼睛盯在书本上,心思却没在这上头。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眯起眼睛穿针,穿了几下都没穿进去。少年看了不禁心里一紧。要知道,娘今年还不到四十。妹妹要帮母亲的忙,少年赶忙叫道:“我来我来!”一边说一边夺过针线。
  少年帮母亲穿上了线。他很遗憾针只有一颗,不像以前给缝被子的奶奶帮忙,一穿就是好几个。他发现,母亲的头发已经开始发白了。一掀开头发,发根基本都在发白。有些则已经全白了,东一缕西一缕的。那是一种很难看的令人伤心的白法。因为乱,没有规律,不像以前的爷爷,头发全部是白的,如同春天快要化了的微微泛黄的残雪。村子里娘这个岁数的女人,没一个像她这样的。
  少年一直在想怎么跟娘开口,不说是不行的,而且越早越好,让娘好有个准备。他正要开口,母亲说话了:“银,饭票吃完没有?还有多少?”少年如释重负脱口而出:“吃完了,还有四两!”母亲轻轻啊了一声,随即抬起手指放进嘴里吸了两口。她的手被针扎了。她自我解嘲地说:“老啦。不中用了。眼花了。”顿一顿又说:“不要紧,明天我给你准备上!”
  怎么准备,无非还是个借。稻穴子里统共就那么些稻子,得吃到秋天新米下来。再说,打米也是需要钱的。少年最不忍心的就是这个。他知道,母亲最不情愿的事情,就是向邻居开口借钱借粮。可是没办法,学校食堂连面都不收,更别说红薯土豆那样的杂粮了。他们只要大米。可怜的少年除了将裤腰带勒紧点,再没有别的办法。
  在无边的沉默中,少年忽然开口说道:“娘,早点睡吧。老熬夜费煤油!”
  
  次日早上,少年起了个大早。他先将牛赶上山,让妹妹睡了个懒觉。妹妹吃完早饭上山接牛,少年回来吃罢饭又帮母亲整了会儿菜园。他干了没多久,就被母亲坚决地撵了回来。母亲让他回去学习。
  母亲整罢菜园匆匆回家做好中午的饭菜,还要给少年炒点菜,他好带到学校去吃。一般那都是一罐头瓶咸菜,酸白菜,臭豆腐,或者酱疙瘩。这回是酱疙瘩。母亲将一大块酱疙瘩洗净切碎,然后又放了点辣椒。放油时她先舀起一小勺,并且将那只小铝勺伸进菜锅里,拨拉了好几下。拿起勺子,母亲想想又舀了一勺。勺子在菜锅里温热了,所到之处凝固的猪油立即所向披靡地化开。母亲见状飞快地抬起手,然后将勺子埋进菜里,不住地搅动。
  中午还是红薯饭。妹妹还没回来,饭桌上只有他跟母亲。少年接过饭碗就感觉不大对劲。在里面一拨拉,原来下面埋有一块闷罐肉。过年杀好猪后,为了长期保存,主妇们将肉切成半大块,在油锅炸个半熟,然后搁在油灌里。随时吃随时拿出来,切成小块再炒。这肉才好吃呢,又香又不腻人。
  这块肉足有少年的手掌那样宽,只是没有手掌长。上面十分之一是猪皮,中间五分之四是肥肉,下面一半是瘦肉。足见母亲是下了狠心的。去年过年家里杀过一头猪,不小,一扇一百二十多斤。肉叫母亲卖了大半,剩下的都放起来了。现在虽然还有一些,但也要接到过年杀猪才行。它们都是战略预备队,关键时刻才能拉出去的。
  将菜埋在碗里,一般对贵客才这样,让他不能推辞的意思。少年的眼睛又有些发热,他生气地说:“娘,油流流的你叫我怎么吃?!我不要!”母亲的声调并没有顺着儿子而升高,她平静地说:“银,你要知道,你是替咱们全家去念书的,包括你爸;你也要替咱们全家吃这块肉,也包括你爸!”说完母亲看了一眼堂屋正中间的供桌。那上面有父亲的照片。少年觉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爸爸都在笑眯眯地看自己。
  少年看了看供桌,彻底没话。
  
  娘吃完饭,拿条口袋要下到村子里去借米。少年等母亲走远,来到厨屋将那块肉放到案板上,用刀切下一小溜放进嘴里。嚼嚼,真是香死了。少年想想,又切下一小溜。比头回的小些。吃完这溜,他坚决收起菜刀,然后将剩下的都藏进菜里。
  少年的家在半山腰上,邻居们多数都在下面的一个宽阔地里。少年向下村望去,用目光寻找母亲。母亲从一家出来又进了另一家,跑到第三家口袋似乎才有了重量。她背着口袋开始往回走。少年在高处看母亲是俯视的角度,总觉得她腰弯得厉害。那点米对母亲的力气来说,根本不算回事,她原本不必如此。是什么东西压弯了母亲的腰?少年心里明白又不明白,不明白又明白。
  母亲回到家里,扎好口袋,将酱疙瘩放进一个尼龙网兜,又该出门了。猪还等着要吃。
  母亲迟疑地对少年说:“银,我去打猪草。你路上小心!”少年哎了一声。
  母亲又说:“你别太用功,该玩就去玩玩!”少年又哎了一声。
  母亲接着说:“你别太克,该吃就吃点,要钱就言声!”少年还是哎了一声。
  母亲和儿子的眼神只一碰,就各自闪过去了,是儿子先闪开的。母亲的眼神从儿子脸上摩挲到了他右手的胳膊肘上,那里的衣服快透亮了。儿子是村里唯一的秀才,给他打补丁,别说儿子,就是自己也觉得脸上过不去。这是个急事。少年的眼神一直在母亲头发上逡巡,也就是那头丑陋的杂发,不过那丑陋的背景,不是恶心讨厌,而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同情,怜惜与心痛。
  母亲弯腰提起竹筐,却并不立即走开,她迟疑着还想说点什么,少年却催促道:“娘,你快走吧。你当我还是小孩子呀?我都十五了!”母亲听了这话笑了,那笑容里既有畅快,也有几分凄然。都说儿大不由爷,这么快就来了吗?
  
  听到妹妹回家的声音,少年飞快地盛好饭,然后从菜里翻出那块肉放在最上边。他知道,如果埋在下边,妹妹死活是不会吃的。
  少年说:“妮你快吃吧,娘中午炒的,咱三个一人一块!”妹妹有些不信:“真的?我不信!”少年说:“我还能骗你?娘本来不想炒,是我要的。你快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
  妹妹夹起肉正要吃,忽然又放下了。她说:“哥,我看水缸空了,你再担挑水去吧!”
  少年知道水缸本来就不满,娘早起又煮了猪食,虽然水缸盛不下一挑水,但剩下的可以暂时放在桶里,一样用。
  他痛快地说:“行!”
  
  等妹妹吃完饭,少年也该上路了。他将菜放进书包然后挎上,再扛起米口袋。正要走,他想想又回过头来:“妮,你在家别惹娘生气,顺着她点!”妹妹点了点头。
  少年说:“别让她熬夜,眼都熬坏了!”妹妹又点了点头。
  少年又说:“在山上放牛小心点,别老钻树窟窿,仔细碰到长虫!”长虫就是蛇。妹妹还是点了点头。
  少年还要再说点什么,妹妹在后面扑哧一声笑了。她说:“哥,我看你也快成咱娘了。婆婆嘴!”
  少年也笑了。他笑着上了路。
  
  妹妹在回去找牛的路上碰见了母亲。母亲站在山坡上,望着儿子离去的方向出神。妹妹顺这个方向看去,哥哥的身影更加瘦小。他那小点点的身影,向一个方向倾斜着,一步步地朝前蠕动。他就这样上岭下坡的,要背三十斤米,走三十里路。
  妹妹说:“娘,还在看我哥呀?他都走出去老远了!”
  母亲揉揉眼睛,说:“我看他干什么?我也看不见了,眼睛不中用啦。走吧,这里风真大,眼水都吹出来了!”
  
  到校不久,很快就到了开饭时间。跟以往一样,少年打好饭回到宿舍。同学们开玩笑时用钱来衡量人,条件最好的叫十块头的,他们往兜里随便一掏就是十块整钱;条件较好的叫五块头的,随后是两块头的和一块头的。少年不入等。这样的同学不少。眼下,两块头以上的同学都在食堂吃饭,一块头以下的则回到宿舍。他们一人一个角落,谁也不影响谁。
  打开罐头瓶,少年呆住了,那块肉竟然还在里面,上面草草盖着一些咸菜。拨拉开一看,除了肉皮被妹妹咬去以外,剩下的完好无损。
  
  少年的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在周围细微的咀嚼声中,整个宿舍显得很静。大家各自为战,没有人知道少年的心事。
  责 编:鄢文江
  题 图:石剑
  评选好稿移动、联通、小灵通用户请发短信到07503377394。
其他文献
村里的妇人爱喝“擂茶”——擂茶本来应该是一个动词,在村人口中却是一个名词,这是岁月慢慢磨合的结果。读汪曾祺的文章,说湘西一带也有喝擂茶的习俗,不知彼擂茶和家乡粤东的擂茶是否一样?家乡擂茶其实就是油麻(芝麻)茶,当然,制作时原料除了芝麻,还有花生、赤豆和些许茶叶,根据需要还可以加些青嫩的车前草叶子,然后把这些一起搅拌在一个内壁粗糙的陶钵里,再用特制的石榴木槌绕壁圈擂——这个动作一般人还真做不来——直
期刊
袁静不知道夏添最近在忙什么。还不是和一堆烂轮胎打交道吧,就那点能耐吗?她在心里埋怨夏添:也不来医院看看。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责怪夏添,而不是苗子。  夏添这些日子的确太忙。心里不是没想过去医院,只是顾不上。陈粮的事是他报料给记者的。自打亲身经历了救治陈粮一事,他的心里比陈粮还难受。在夏添看来,陈粮的事简单地理解可以认为是活该倒霉。但是作为一名民工,他所遭遇的种种冷漠和不幸,如同一张大手无情地撕开和
期刊
母亲托人捎来一小袋刚打下的黄豆。送走客人,我给老家打电话,电话那头,母亲笑呵呵地说:“小清啊,别小瞧这些黄豆,这可是你爸打了半天的连枷才打出来的呢!”  电话挂了,但我耳边却仿佛响起了悦耳的连枷声,在遥远的乡场上,经久不绝。似乎已是很久以前的画面了,当稻谷收割后,在稻田摊晒些时,就用弯弯的两头裹着铁尖的冲担挑到禾场上,均匀地铺好,就轮到连枷上场了。打稻的人抡起连枷的木质长把,向后一甩,再猛地一抖手
期刊
芊是地地道道的闽南女孩,娴静漂亮。窈窕的她走在街上回头率一定有百分之八十以上。认识芊也许是自己辗转漂泊所至。那年我在广东找不到好工作,毅然离开呆了一年多的广东来到福建石狮——这座小城让我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吸引力。经过一些周折,我进了一家电子厂,不喜欢喧哗的我找了一间出租房,刚好就是芊的家。  安顿好后,我就开始平淡乏味的三点一线生活:白天对着流水线的组装工作,晚上对着昏暗空荡的出租房。日子就这样不快
期刊
2007年6月的一天,我如常坐在店里维修手机。中午时分,老板有事出去吃饭了,只留下我一个人看店。  这时,走来两名打扮入时的男子。“喂,老板,帮忙换一款诺基亚的手机外壳。”一名个子稍矮的男子说着便递手机给我。  我一看,他的手机外壳稍旧,便说:“清洗一下,做个美容还要便宜些。”  另外一名个子高些的男子凑过来,面带笑容,说:“不麻烦你那么多了,都快吃中饭了,换个新的快些。”他边说边递上一支名牌香烟
期刊
那天,我应朋友之邀去他那里。朋友住在观澜镇樟径坑,比较偏僻。晚上7点左右,我与朋友在外面吃过饭,回去的路上,朋友去公用电话亭打电话,我则走往前面的超市,准备买水解渴。  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冲出一个青年,拦住了我的去路,说:“是不是你?是不是你?”来人黄发高耸,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语气凶狠。  “什么是不是我啊?”我有些莫名其妙。  “昨晚在这里,我老大被人家砍了,身中数刀,现在还躺在医院里。老大
期刊
我住的出租房后是座别墅,别墅后墙上爬满了椭圆形碧绿的叶子。一天我伫立窗前,发现许多五颜六色的花从茂密的叶子后探出头来,红的、白的、粉的、黄的,或单朵或一簇,像姿态各异身着彩装的女孩,迎风翩翩起舞。嗅嗅,空气中弥漫着清幽的芳香!“呵!蔷薇花开了!”夫像小孩子一样高兴地叫起来。  蔷薇花,我们家乡叫买笑花。我的思绪回到了十多年前。  “笑笑,买笑花开了!”比我大两岁的表哥鞋上粘着稀泥,衣服上也有星星点
期刊
心愿高传胜 (江苏)    大量招工 徐晓斌 (深圳)    某些执法者 陈建晖 (山东)    “名人”李大爷   王有永 (上海)    新愚公移山 孙 健 (河北)    救火队伍  李肖扬 (湖北)
期刊
游子归家心似箭。春节回家过年,是无数打工人的殷切希望,回家之路很遥远很辛苦,但也温馨喜悦。  因持续降雪,气温严寒,祖国许多省份遭遇了天灾:积雪造成房屋树木倒塌,山石崩裂,马路结冰,并发生了多起车毁人亡的事故。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铁老大”也因冰雪阻隔而无法正常运转。那时,火车售票点一律停止售票,许多已买了回家车票的人们主动退了票,电脑网络与手机上,关于“火车受阻”的信息铺天盖地,回家过年似乎成了
期刊
悟 尘  我不富有,但我在老家湖北随州有住房;我不年轻有为,但有一颗年轻进取的心。生活给我伤痛,却更让我成熟。如果你想大富大贵,那很抱歉!如果你想有平淡安稳,恩爱温暖的小家,我乐意用我的肩膀承担这份责任。75年生,现在深圳,离异的我愿和你永不离弃!(13620939995)    向东方  望你不留恋都市的繁华,愿过平静的生活。我不能给你荣华富贵,但能给你幸福温馨,因为失去过的人更懂得珍惜。湘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