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并未形成能够推广的成熟模式。本文主要从投资、出口、不平衡增长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并简要梳理巴西的经济发展历程。在两国的简要对比中总结出值得仍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中国 巴西 经济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增长奇迹”。曾被形容为东方睡狮的中国以令人惊艳的速度发展经济,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竞争力有了质的飞跃。这一事实的背后,人们不禁思考是怎样的发展模式,取得如此吸引人眼球的经济增长绩效。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张宇等认为中国经济模式涵盖了基本制度、经济体制、发展道路、转型方式和全球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黄志亮指出中国追求现代化的经验模式包括一系列的特殊的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三者是一个逻辑总体。郭熙保等把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看作是一致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为实施这些战略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果这些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是成功的,经过总结和概括就变成了一种发展模式。高帆指出特定经济体的发展方式需要经过个案到经验、经验到理论才能转化为发展模式,而发展模式从初始提出到最终接受大致经过三个阶段:探索、定型和推广。探索阶段一般是指特定经济体在经济增长层面表现优异,但长期发展绩效需要观察且理论总结尚未形成共识。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不同的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这种分歧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尚未真正成为成熟的理论模型,只是对过去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的总结。本文简要探讨我国经济增长背后的战略选择,并巴西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梳理,简要对比两国经济发展,从中得出相应的经验总结和教训,这对仍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
建国初期我国模仿苏联构建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以计划为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1978-2008年30年GDP年均增长率9.8%,国内外学者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发展的后发优势、人口红利、国际经济环境利好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投资驱动、鼓励出口、非均衡增长考察我国的经济发展经验。
1.投资驱动。早期发展经济学的增长理论几乎都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中也把投资和资本积累看作是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投资来驱动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和投资对增长贡献率都非常高,年平均资本形成率在30%以上,投资对增长的贡献率也长期处于高位,有的年份甚至达到80.9%,2010年投资对增长贡献率为54%,这都说明高资本积累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
2.鼓励出口战略。1978-2010年间,进出口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9740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16.8%;其中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77.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7.2%,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也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对外贸易的急剧扩张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出口成为除投资外另一个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动力。另外出口除了经济增长作为的动力直接刺激增长之外,而且还通过贸易的溢出效应促进了技术进步、就业增加和结构优化升级,从而间接地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增长。
3.不平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奉行的是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被证明是失败的,导致了资源的配置不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沿海先行发展战略,即给予沿海省份和若干城市特殊的优惠政策,让这些地区通过外贸和外资来促进经济发展。事实证明,不平衡发展战略更加切合我国的实际,目前我国已形成环渤海增长极、长三角增长极、珠三角增长极,这三个增长极已成为带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
三、巴西的经济发展历程
巴西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82-1982年,巴西1882年从葡萄牙的殖民地独立后半个世纪的时间经济都是单一的农业种植经济,大地产制的土地制度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弊端,也严重制约了工业的起步并导致日后工业发展的重重困难,不公平的土地制度使巴西农村中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巴西是世界上典型的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国家。第二阶段:1982-1994年,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巴西迷失的十年,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加上农业发展对工业起步支撑不足和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使得巴西大量举借外债。大量的负债和负债管理上的缺陷使巴西1982年爆发债务危机,巴西经济形势就此急剧恶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债务负担不断加重。二是经济严重滑坡。三是恶性通货膨胀。第三个阶段:1994-至今是巴西的重整时期,1994-2002年执政的卡多佐政府和2003-2010年执政的卢拉政府都以稳定宏观经济,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改革,包括1992年国企私有化、1994年的“雷亚尔计划”、1999年实施更加符合巴西经济现实和规律的出口替代战略等,这些改革措施使巴西经济逐步复苏,到21世纪进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行列。
四、对比和启示
中国在2013年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而巴西也在2014年成为世界第7大经济体,对比两国的发展历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两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投资的作用,这也符合发展经济学中发展理论对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界定。不同的是资本来源不同,中国主要来源于国民储蓄,巴西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大量外债。另外,两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先后经历的由内向的经济转为外向经济的过程,不同的是,我国1978年以前是处于完全的封闭状态,1978年以后才逐渐的有层次的扩大对外开放。而巴西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并未处于完全内向封闭的状态,工业化开始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1999开始实施新自由主义改革后才开始实行出口替代战略。两国的发展都证明一国的经济发展只有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正如本杰明·弗兰克林所说“没有一个国家毁与贸易”。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两国增长主要是靠资源要素的投入,粗放型的增长可持续性不强,环境破坏严重等,并且经济增长的背后存在的经济二元结构,收入分配不均等都是发展中国家由低收入水平迈向中高收入水平国家的过程中会遇到的普遍问题。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中国经济模式还是巴西经济模式,甚至发达国家走过的经济发展之路,都不存在普世价值,只有特定经济体在自身的发展当中实施过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某些方面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各发展中国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相关国家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措施,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宇等.中国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
[2]黄志亮.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
[3]郭熙保等.發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经济学研究,2013.
[4]高帆.如何理性审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学术研究,2010.
[5]高京平.大地产制对巴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农业经济,2014.
[6]李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巴西经济改革及效果研究.中国拉美史研究会济南年会论文.
关键词:中国 巴西 经济发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增长奇迹”。曾被形容为东方睡狮的中国以令人惊艳的速度发展经济,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竞争力有了质的飞跃。这一事实的背后,人们不禁思考是怎样的发展模式,取得如此吸引人眼球的经济增长绩效。关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张宇等认为中国经济模式涵盖了基本制度、经济体制、发展道路、转型方式和全球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黄志亮指出中国追求现代化的经验模式包括一系列的特殊的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三者是一个逻辑总体。郭熙保等把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看作是一致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为实施这些战略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果这些战略和政策的实施是成功的,经过总结和概括就变成了一种发展模式。高帆指出特定经济体的发展方式需要经过个案到经验、经验到理论才能转化为发展模式,而发展模式从初始提出到最终接受大致经过三个阶段:探索、定型和推广。探索阶段一般是指特定经济体在经济增长层面表现优异,但长期发展绩效需要观察且理论总结尚未形成共识。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不同的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这种分歧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尚未真正成为成熟的理论模型,只是对过去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的总结。本文简要探讨我国经济增长背后的战略选择,并巴西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梳理,简要对比两国经济发展,从中得出相应的经验总结和教训,这对仍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
建国初期我国模仿苏联构建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以计划为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1978-2008年30年GDP年均增长率9.8%,国内外学者都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发展的后发优势、人口红利、国际经济环境利好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投资驱动、鼓励出口、非均衡增长考察我国的经济发展经验。
1.投资驱动。早期发展经济学的增长理论几乎都强调资本积累对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中也把投资和资本积累看作是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的主要推动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投资来驱动的,改革开放后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和投资对增长贡献率都非常高,年平均资本形成率在30%以上,投资对增长的贡献率也长期处于高位,有的年份甚至达到80.9%,2010年投资对增长贡献率为54%,这都说明高资本积累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
2.鼓励出口战略。1978-2010年间,进出口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9740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16.8%;其中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777.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7.2%,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也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对外贸易的急剧扩张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出口成为除投资外另一个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动力。另外出口除了经济增长作为的动力直接刺激增长之外,而且还通过贸易的溢出效应促进了技术进步、就业增加和结构优化升级,从而间接地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增长。
3.不平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奉行的是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被证明是失败的,导致了资源的配置不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沿海先行发展战略,即给予沿海省份和若干城市特殊的优惠政策,让这些地区通过外贸和外资来促进经济发展。事实证明,不平衡发展战略更加切合我国的实际,目前我国已形成环渤海增长极、长三角增长极、珠三角增长极,这三个增长极已成为带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火车头”。
三、巴西的经济发展历程
巴西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82-1982年,巴西1882年从葡萄牙的殖民地独立后半个世纪的时间经济都是单一的农业种植经济,大地产制的土地制度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弊端,也严重制约了工业的起步并导致日后工业发展的重重困难,不公平的土地制度使巴西农村中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巴西是世界上典型的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国家。第二阶段:1982-1994年,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巴西迷失的十年,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加上农业发展对工业起步支撑不足和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使得巴西大量举借外债。大量的负债和负债管理上的缺陷使巴西1982年爆发债务危机,巴西经济形势就此急剧恶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债务负担不断加重。二是经济严重滑坡。三是恶性通货膨胀。第三个阶段:1994-至今是巴西的重整时期,1994-2002年执政的卡多佐政府和2003-2010年执政的卢拉政府都以稳定宏观经济,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改革,包括1992年国企私有化、1994年的“雷亚尔计划”、1999年实施更加符合巴西经济现实和规律的出口替代战略等,这些改革措施使巴西经济逐步复苏,到21世纪进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行列。
四、对比和启示
中国在2013年成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而巴西也在2014年成为世界第7大经济体,对比两国的发展历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两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投资的作用,这也符合发展经济学中发展理论对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界定。不同的是资本来源不同,中国主要来源于国民储蓄,巴西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大量外债。另外,两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先后经历的由内向的经济转为外向经济的过程,不同的是,我国1978年以前是处于完全的封闭状态,1978年以后才逐渐的有层次的扩大对外开放。而巴西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并未处于完全内向封闭的状态,工业化开始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实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1999开始实施新自由主义改革后才开始实行出口替代战略。两国的发展都证明一国的经济发展只有融入到全球经济中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正如本杰明·弗兰克林所说“没有一个国家毁与贸易”。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两国增长主要是靠资源要素的投入,粗放型的增长可持续性不强,环境破坏严重等,并且经济增长的背后存在的经济二元结构,收入分配不均等都是发展中国家由低收入水平迈向中高收入水平国家的过程中会遇到的普遍问题。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中国经济模式还是巴西经济模式,甚至发达国家走过的经济发展之路,都不存在普世价值,只有特定经济体在自身的发展当中实施过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某些方面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各发展中国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相关国家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措施,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宇等.中国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
[2]黄志亮.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
[3]郭熙保等.發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经济学研究,2013.
[4]高帆.如何理性审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学术研究,2010.
[5]高京平.大地产制对巴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农业经济,2014.
[6]李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巴西经济改革及效果研究.中国拉美史研究会济南年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