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1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说:“神舟六号的成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卓越创新能力。在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要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显著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创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造,人类就不会进步。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许多客观事实都证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创设氛围,唤醒创新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同时,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做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而不断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是从根本上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和鼓励学生质疑的习惯。
1、改变教育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思维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据此,我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①表层——识字、释词、理解文章内容;②浅层——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思路和阅读该类文章的方法、技巧;③深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分析作法→鉴赏妙处→剖析不足。五个步骤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理解到创造的程度依次进行。前三个步骤属理解性的,后两个步骤属创造性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先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揣摩品味文章,然后集体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点拨,鼓励学生质疑。要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非”。只有如此,学生才会思维活跃、兴趣盎然。长此以往,一是使学生基本解决了拿到一篇作品后应该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自学能力;二是把知识储备式教育转变为智力开发式教育,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三是使学生养成深入思考和敢于否定一切常规事物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搞好课外阅读,广蓄知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思维活动要来源于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这些是进行再造想象和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我们要重视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开展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如开辟语文活动课,举行各种辩论会、演讲会,自办校园文学刊物、手抄报,自编自演课本剧,让学生自办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建立阅读课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工厂、矿山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这对提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安排适当的训练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其概念本身的内涵就是相当丰富的,包含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必须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密切结合,必须针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特点有计划地同步进行,否则很容易被忽视、被遗漏。例如:在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联想与想象的形象思维训练,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抽象思维训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等。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多让学生通过理解诗句表达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启发他们的想象,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是非常必要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的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他们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教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后,教师可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行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要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里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己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采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氛围,唤醒创新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同时,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做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而不断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是从根本上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和鼓励学生质疑的习惯。
1、改变教育观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思维环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据此,我把阅读教学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①表层——识字、释词、理解文章内容;②浅层——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思路和阅读该类文章的方法、技巧;③深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理解、评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理解文意→理清思路→分析作法→鉴赏妙处→剖析不足。五个步骤按照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理解到创造的程度依次进行。前三个步骤属理解性的,后两个步骤属创造性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先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揣摩品味文章,然后集体讨论、自由发言,教师相机诱导、点拨,鼓励学生质疑。要敢于否定权威定论,提出新见解;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事物,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非”。只有如此,学生才会思维活跃、兴趣盎然。长此以往,一是使学生基本解决了拿到一篇作品后应该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逐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自学能力;二是把知识储备式教育转变为智力开发式教育,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三是使学生养成深入思考和敢于否定一切常规事物的优良心理品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搞好课外阅读,广蓄知识,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思维活动要来源于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这些是进行再造想象和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础。人的知识量与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没有广博的知识,就谈不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我们要重视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开展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如开辟语文活动课,举行各种辩论会、演讲会,自办校园文学刊物、手抄报,自编自演课本剧,让学生自办校园广播电视节目,建立阅读课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工厂、矿山等,使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这对提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安排适当的训练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其概念本身的内涵就是相当丰富的,包含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必须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密切结合,必须针对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特点有计划地同步进行,否则很容易被忽视、被遗漏。例如:在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联想与想象的形象思维训练,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抽象思维训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等。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多让学生通过理解诗句表达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启发他们的想象,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是非常必要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的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他们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教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后,教师可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已最不舍的人。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行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
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要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里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己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采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