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优”语文教师是特定的复杂教育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在其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渐成“群”并愈见壮大,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一、“半优”语文教师群的内涵
所谓“半优”语文教师是指时下这样一类语文教师,他们在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和同行(包括业内专家)四者的评价中毁誉参半:因为所谓教学成绩(主要指学科均分)好而深得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推崇,又因为教育理念陈旧,专业素养平平,只擅长诸如字词、名句和作文套路等机械训练,轻视阅读和自主作文,导致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严重缺失,不但颇为业内专家诟病,难以得到同行赞同,甚至无法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可。这类语文教师自我感觉良好,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误以为自己就是学校的中坚、同行的楷模,进而相互欣赏,逐渐形成实实在在的“群”,对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二、“半优”语文教师群的特征
(一)习惯一成不变
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学对象的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更是呈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半优”语文教师群对此却无动于衷。“现在的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是无从谈起。”[1]他们株守不前,名曰以不变应万变,实为故步自封,表现在教学上就是单调机械,缺少深度、广度和灵性,索然无味。
(二)迷恋一招制胜
教学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2],而“半优”语文教师最为关心、最为看重和最为迷恋的是机械训练一招制胜,完全忽视学生的“主动”和“生动”。整天纠缠于字音词义默写等记忆性知识的“强化巩固”,“创造性”地总结出一个个“高分绝招”。而作文教学更是痴迷“高分模式”,不求思想深刻,无视灵性表达,只求有“模”有“样”,然后再勾兑点“心灵鸡汤”,仅此而已。
(三)追求一次效应
“半优”语文教师缺少长远眼光,只在意学校和家长对分数的要求,一切的教学行为都是为了“下一次”考试。只要是“下一次”考试范围内可能考到的所谓“重点”内容,就不厌其烦地灌输再灌输,其余则皆属“非重点”,只字不提,怕有损应试的“高效”。这在高中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高中三年分班(实验班普通班动态调整、高考选科调整等)不断,学生流动性较大,“半优”语文教师只关注学生“现在”的成绩,至于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潜能和健全人格,则统统都被视为“将来”的事,对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半优”目标没有任何帮助,所以一律不予考虑,坚决高高挂起。
三、“半优”语文教师群形成的原因
(一)定位太低
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进步就越快。”这句话的逻辑性虽不严谨,却是经验之谈。教师如果把教书仅仅视为谋生的职业,忽视育人的根本宗旨,缺少对神圣事业的敬畏和珍视,那么他是无法获得其中的真谛的,也无法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例如关于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教师本来应当最有发言权,但常常“相顾无言”,“因为避难就易的从众心态,部分教师甚至反对‘减负’。”[3]可以这么说,“半优”语文教师自身的低定位决定了其低品位。
(二)见识不高
“半优”语文教师群的形成与“群”内成员见识不高有直接的关系。他们认为只要能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肯定,自己就是“优秀”的教师,其实未必。时下不少学校(校长)缺少先进办学理念和长远眼光,只看重短期“实绩”(主要是指同类学校的考试排名),其行为早已偏离教育本质,与时代精神和国家要求背道而驰,因此能够得到其赞赏并不能代表广大教师的认同,更不能代表社会和时代的肯定。实质上这样的学校(校长)只是把他们当作谋取短期私利的工具,无法将这先天不足的“半优”变为令人信服的“全优”。而家长也多把分数看得太重,忽视分数以外更重要的东西。
其实,“平时我们往往满足于自己的教学,而一旦我们去阅读经典、聆听大师的思想、考察先进的教学,就会发现自己的渺小。”[4]见识浅陋而不自知甚至受到肯定,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浅陋,必然导致坐井观天,最后只能从严重异化了的所谓“成绩”中寻找到一点自信。
(三)考评失当
语文教学由于学科本身以及考试、阅卷等特点,即使你比别人掌握更多的先进理念,进行更多的精心实践,而就“教学成绩”(学科均分)而言,你没有把握超过“半优”语文教师,反而常常处于劣势。而现在学校大都以“教学成绩”作为绩效考核的重点,在制定具体考核标准时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客观公平,往往将这个“标准”简单化、机械化。譬如有的学校将考试分数(平均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只要你的分数比别人少了哪怕是0.01分,那你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的努力就变成了“低价值”。奖金比别人少得多,评价比别人低得多。在这种所谓的客观公正考评面前是很难有人能够做到淡定和超然的,因此“半优”语文教师群想不形成和壮大都不可能。
四、“半优”语文教师群形成的隐忧
(一)抑制学生未来发展
“半优”语文教师始终把教学的核心放在求分之“术”上,考前得意于下“巧”功夫,大讲特讲技巧、套路,而这又以所谓实实在在的“本色教学”面目和最有说服力的“教学成绩”示人,因此极具欺骗性和危害性。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应试教育的祸害远过于秦火,秦火烧掉了书,却没能烧掉人们对书的渴求,而现在的应试教育却从根本上掐灭了绝大部分青少年学习的兴趣!”[5]“半优”语文教师本身没有较高的追求和学养,那么就无法奢望他培养出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甚至扼杀,不仅贻误其现在,还殃及其未来,最后就连侧重能力考查的高考也将难于应付。
(二)强化应试扩张效应
“为学生的精神着色,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6],而“半优”语文教师则是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应试教育提供“范本”。在目前这种考试机制下,没有深刻的思想和较强的思辨能力,照样能写出“好”作文。因为多数学生作文水平相当,而你只要题目、开头和书写优于别人,往往得分也就会占优势。加之记忆性知识机械训练本来就是“半优”语文教师的强项,所以考试的分数一般都相对较高。时间长了,考试次数多了,有的学生也渐渐产生错觉,认为这样的老师教得好,自己很“优秀”,家长自然很满意,而校长更是赞赏有加,因为上级考评他成绩好坏的最主要标准也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因此,“半优”语文教师常常风光无限。而应试教学的扩张效应就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得以强化直至最大化,并“遗传”更多缺少见识和发展潜力的学生。 (三)混淆优秀教师标准
“半优”语文教师虽然名为语文教师,实际上既不爱认真读书,更不爱深入思考,语文教学没有任何创造性可言,自身无“文”,又让学生无“语”,没有“拿出手”的东西,学校也知道没有什么“推出去”的价值。按理说,这样的教师与“优秀”的标准应该相去甚远,但是在目前特定的教育背景下,这一切都不妨碍其获得各种级别的“优秀教师”证书,成为事实上的“优秀教师”,从而在评定职称和绩效考核等诸多影响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占尽先机,得到更多“优秀”的回报。这势必混淆“优秀语文教师”的标准,导致更多的语文教师趋之若鹜,促使“半优”语文教师群越来越壮大,严重恶化语文教师的成长环境。
(四)引发质疑语文品位
语文学科本应是最能体现教学者个人鲜活思想、独立精神和人文气质的,可是由于“半优”语文教师闭目塞听功利至上,致使语文教学彻底沦为追求分数的工具。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诗词单元时,先让学生反复背诵、默写,然后剩余时间全部用来做练习,对答案,千篇一律,堂堂如此。从测试结果来看,“教学效果”(学科均分)总是领先,可这种毫无语文味的枯燥无聊的教学法最后让所有学生都忍无可忍了,纷纷上书校长表达不满。作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可“半优”语文教师对此轻之又轻。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骆冬青教授曾感叹道:“虽然作文在高考中有70分,但不少学校压根没有作文教学,这不是耸人听闻。”[7]尽管“半优”语文教师严重忽视作文教学,毫无品位可言,但是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常被视之为“校宝”,如果再花钱买两篇论文,很快就会成为县、市甚至省级的“骨干”“名师”。然而无论“半优”语文教师有怎样的名头,因其语文“基因”的严重缺陷,所以不仅无法得到业内专家、同行的真正认可和学生的喜爱,还会引发全社会对整个语文教学的品位产生强烈的质疑:认为语文教学不过如此,毫无思想性和艺术性可言,什么人都可以教;认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不过如此,做做题目翻翻资料对对答案就完全可以代替其教学了。这种伤害对语文教学来说简直是致命的。
“选择了语文,就选择了精神与学识;选择了语文,就选择了优雅与崇高。”[8]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不能为了获取眼前一时的利益而执迷不悟于“半优”,错失个人专业发展的最佳机遇,为学生所厌弃、有识之士所唾弃、时代所抛弃。
当然,要想彻底矫正这种现象还必须改进和完善考评制度(包括教师考评制度和学校考评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半优”语文教师群现象就是落后考评制度的直接产物。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N].光明日报,2014-3-18.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
html.
[3] 吴非.真的“观念没有问题”吗[J].人民教育,2014(10):77.
[4] 邓庆民.让研究进入教学现场[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5):32-33.
[5] 王尚文.人文·语感·对话——王尚文语文教育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478.
[6] 周群彬.语文教学要让“语言”与“思想”齐飞[J].语文月刊,2014(5):21.
[7] 骆冬青.从以知识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N].扬子晚报,2014-6-17.
[8] 顾之川.我的语文梦[J].语文学习,2013(12):22.
一、“半优”语文教师群的内涵
所谓“半优”语文教师是指时下这样一类语文教师,他们在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和同行(包括业内专家)四者的评价中毁誉参半:因为所谓教学成绩(主要指学科均分)好而深得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推崇,又因为教育理念陈旧,专业素养平平,只擅长诸如字词、名句和作文套路等机械训练,轻视阅读和自主作文,导致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严重缺失,不但颇为业内专家诟病,难以得到同行赞同,甚至无法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可。这类语文教师自我感觉良好,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误以为自己就是学校的中坚、同行的楷模,进而相互欣赏,逐渐形成实实在在的“群”,对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二、“半优”语文教师群的特征
(一)习惯一成不变
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学对象的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更是呈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半优”语文教师群对此却无动于衷。“现在的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是无从谈起。”[1]他们株守不前,名曰以不变应万变,实为故步自封,表现在教学上就是单调机械,缺少深度、广度和灵性,索然无味。
(二)迷恋一招制胜
教学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2],而“半优”语文教师最为关心、最为看重和最为迷恋的是机械训练一招制胜,完全忽视学生的“主动”和“生动”。整天纠缠于字音词义默写等记忆性知识的“强化巩固”,“创造性”地总结出一个个“高分绝招”。而作文教学更是痴迷“高分模式”,不求思想深刻,无视灵性表达,只求有“模”有“样”,然后再勾兑点“心灵鸡汤”,仅此而已。
(三)追求一次效应
“半优”语文教师缺少长远眼光,只在意学校和家长对分数的要求,一切的教学行为都是为了“下一次”考试。只要是“下一次”考试范围内可能考到的所谓“重点”内容,就不厌其烦地灌输再灌输,其余则皆属“非重点”,只字不提,怕有损应试的“高效”。这在高中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高中三年分班(实验班普通班动态调整、高考选科调整等)不断,学生流动性较大,“半优”语文教师只关注学生“现在”的成绩,至于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潜能和健全人格,则统统都被视为“将来”的事,对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半优”目标没有任何帮助,所以一律不予考虑,坚决高高挂起。
三、“半优”语文教师群形成的原因
(一)定位太低
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进步就越快。”这句话的逻辑性虽不严谨,却是经验之谈。教师如果把教书仅仅视为谋生的职业,忽视育人的根本宗旨,缺少对神圣事业的敬畏和珍视,那么他是无法获得其中的真谛的,也无法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例如关于中小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教师本来应当最有发言权,但常常“相顾无言”,“因为避难就易的从众心态,部分教师甚至反对‘减负’。”[3]可以这么说,“半优”语文教师自身的低定位决定了其低品位。
(二)见识不高
“半优”语文教师群的形成与“群”内成员见识不高有直接的关系。他们认为只要能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肯定,自己就是“优秀”的教师,其实未必。时下不少学校(校长)缺少先进办学理念和长远眼光,只看重短期“实绩”(主要是指同类学校的考试排名),其行为早已偏离教育本质,与时代精神和国家要求背道而驰,因此能够得到其赞赏并不能代表广大教师的认同,更不能代表社会和时代的肯定。实质上这样的学校(校长)只是把他们当作谋取短期私利的工具,无法将这先天不足的“半优”变为令人信服的“全优”。而家长也多把分数看得太重,忽视分数以外更重要的东西。
其实,“平时我们往往满足于自己的教学,而一旦我们去阅读经典、聆听大师的思想、考察先进的教学,就会发现自己的渺小。”[4]见识浅陋而不自知甚至受到肯定,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浅陋,必然导致坐井观天,最后只能从严重异化了的所谓“成绩”中寻找到一点自信。
(三)考评失当
语文教学由于学科本身以及考试、阅卷等特点,即使你比别人掌握更多的先进理念,进行更多的精心实践,而就“教学成绩”(学科均分)而言,你没有把握超过“半优”语文教师,反而常常处于劣势。而现在学校大都以“教学成绩”作为绩效考核的重点,在制定具体考核标准时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客观公平,往往将这个“标准”简单化、机械化。譬如有的学校将考试分数(平均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只要你的分数比别人少了哪怕是0.01分,那你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的努力就变成了“低价值”。奖金比别人少得多,评价比别人低得多。在这种所谓的客观公正考评面前是很难有人能够做到淡定和超然的,因此“半优”语文教师群想不形成和壮大都不可能。
四、“半优”语文教师群形成的隐忧
(一)抑制学生未来发展
“半优”语文教师始终把教学的核心放在求分之“术”上,考前得意于下“巧”功夫,大讲特讲技巧、套路,而这又以所谓实实在在的“本色教学”面目和最有说服力的“教学成绩”示人,因此极具欺骗性和危害性。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应试教育的祸害远过于秦火,秦火烧掉了书,却没能烧掉人们对书的渴求,而现在的应试教育却从根本上掐灭了绝大部分青少年学习的兴趣!”[5]“半优”语文教师本身没有较高的追求和学养,那么就无法奢望他培养出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甚至扼杀,不仅贻误其现在,还殃及其未来,最后就连侧重能力考查的高考也将难于应付。
(二)强化应试扩张效应
“为学生的精神着色,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6],而“半优”语文教师则是在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应试教育提供“范本”。在目前这种考试机制下,没有深刻的思想和较强的思辨能力,照样能写出“好”作文。因为多数学生作文水平相当,而你只要题目、开头和书写优于别人,往往得分也就会占优势。加之记忆性知识机械训练本来就是“半优”语文教师的强项,所以考试的分数一般都相对较高。时间长了,考试次数多了,有的学生也渐渐产生错觉,认为这样的老师教得好,自己很“优秀”,家长自然很满意,而校长更是赞赏有加,因为上级考评他成绩好坏的最主要标准也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因此,“半优”语文教师常常风光无限。而应试教学的扩张效应就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得以强化直至最大化,并“遗传”更多缺少见识和发展潜力的学生。 (三)混淆优秀教师标准
“半优”语文教师虽然名为语文教师,实际上既不爱认真读书,更不爱深入思考,语文教学没有任何创造性可言,自身无“文”,又让学生无“语”,没有“拿出手”的东西,学校也知道没有什么“推出去”的价值。按理说,这样的教师与“优秀”的标准应该相去甚远,但是在目前特定的教育背景下,这一切都不妨碍其获得各种级别的“优秀教师”证书,成为事实上的“优秀教师”,从而在评定职称和绩效考核等诸多影响切身利益的事情上占尽先机,得到更多“优秀”的回报。这势必混淆“优秀语文教师”的标准,导致更多的语文教师趋之若鹜,促使“半优”语文教师群越来越壮大,严重恶化语文教师的成长环境。
(四)引发质疑语文品位
语文学科本应是最能体现教学者个人鲜活思想、独立精神和人文气质的,可是由于“半优”语文教师闭目塞听功利至上,致使语文教学彻底沦为追求分数的工具。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诗词单元时,先让学生反复背诵、默写,然后剩余时间全部用来做练习,对答案,千篇一律,堂堂如此。从测试结果来看,“教学效果”(学科均分)总是领先,可这种毫无语文味的枯燥无聊的教学法最后让所有学生都忍无可忍了,纷纷上书校长表达不满。作文教学本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可“半优”语文教师对此轻之又轻。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骆冬青教授曾感叹道:“虽然作文在高考中有70分,但不少学校压根没有作文教学,这不是耸人听闻。”[7]尽管“半优”语文教师严重忽视作文教学,毫无品位可言,但是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常被视之为“校宝”,如果再花钱买两篇论文,很快就会成为县、市甚至省级的“骨干”“名师”。然而无论“半优”语文教师有怎样的名头,因其语文“基因”的严重缺陷,所以不仅无法得到业内专家、同行的真正认可和学生的喜爱,还会引发全社会对整个语文教学的品位产生强烈的质疑:认为语文教学不过如此,毫无思想性和艺术性可言,什么人都可以教;认为优秀的语文教师不过如此,做做题目翻翻资料对对答案就完全可以代替其教学了。这种伤害对语文教学来说简直是致命的。
“选择了语文,就选择了精神与学识;选择了语文,就选择了优雅与崇高。”[8]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不能为了获取眼前一时的利益而执迷不悟于“半优”,错失个人专业发展的最佳机遇,为学生所厌弃、有识之士所唾弃、时代所抛弃。
当然,要想彻底矫正这种现象还必须改进和完善考评制度(包括教师考评制度和学校考评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半优”语文教师群现象就是落后考评制度的直接产物。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N].光明日报,2014-3-18.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
html.
[3] 吴非.真的“观念没有问题”吗[J].人民教育,2014(10):77.
[4] 邓庆民.让研究进入教学现场[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5):32-33.
[5] 王尚文.人文·语感·对话——王尚文语文教育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478.
[6] 周群彬.语文教学要让“语言”与“思想”齐飞[J].语文月刊,2014(5):21.
[7] 骆冬青.从以知识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N].扬子晚报,2014-6-17.
[8] 顾之川.我的语文梦[J].语文学习,201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