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遗风

来源 :文化月刊·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d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翔,地处陕西关中西北部黄土塬上,东邻岐山,西接宝鸡,北靠千山,南依渭水。始于新石器时代的氏族社会。《禹贡》载“雍州之城,周王畿也”。自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八月升凤翔郡为凤翔府,雍县为凤翔县,凤翔自此有名,至今历六千年之久。历史上,凤翔几度成为关中西部最大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及商贸集散地,今属陕西省宝鸡市。
  艺术起源
  源于地方民俗
  凤翔乡土彩塑的发展是随着历史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从当地历史文献资料中不难看出,凤翔民情风尚给人以淳朴、敦厚、勤劳、智慧和崇尚礼仪之感。《凤翔县志》:“不尚华靡,有先王之遗风”,这些传统人文风尚因素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民间艺人的彩塑造型创作中,从形象及色彩的风格中透露着凤翔乡民的憨厚、淳朴,在彩塑艺术里表现出拙中见巧的闪光点。
  礼尚往来是凤翔民间崇尚的风俗,年轻夫妇生孩子做“满月”时,邻里亲戚为祝贺孩子幸福成长,长命百岁,给孩子送上虎头帽、虎头鞋以及“看娃的”彩色泥塑卧虎,它也成为礼品中最为突出的给孩子辟邪纳祥、形象雄威和色彩鲜艳的生动吉祥物。庙会是当地民间重要习俗,如著名的“上九会”“炮会”“灵山会”和最大的“府城隍会”,逢时艺人就会携以卧虎为首的各色泥玩具去赶庙会。端午节时,艺人们甚至赶往西府岐山最大的庙会“周公庙会”,在那热闹熙攘的庙会上,彩色泥塑玩具摊点成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祭庙的善男信女们祭完神,总要给孩子捎几个彩泥做玩具。
  年轻夫妇求子心切,就去赶“娘娘庙会”。在娘娘庙的供桌上设有5cm至10cm左右的素色小泥人,有专人看管。祭祀完毕,庙内专管的人有意离开,年轻夫妇乘机选其一藏于怀中,悄悄“偷”走,象征向娘娘求得一子。次年若孕育生子,就请泥塑艺人做12个小泥人,夫妇俩再去娘娘庙祭祀还愿,以谢“送子”之恩。
  源于图腾崇拜
  凤翔彩塑玩具、吉祥物挂片、坐虎及偶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彩色泥塑虎头挂片和炕头坐虎。艺人最初叫挂片为“兽脸子”,由于虎挂和坐虎纹饰融合了人的感情思维,巧妙地结合进福、禄、寿、财、喜以此形成丰满的图案,所以后来民间称兽脸为“挂脸”。原始兽脸还沿用于社火队伍中。兽在远古时期就受到劳动者的崇拜。最早对兽的解释是“四足而毛,在野自生谓之兽”(见《辞源》)。
  先秦至汉时期逐渐明显地崇虎,已有虎符、虎牌(调兵遣将之信物)。古人称虎威之相者为虎相,专从事相面之人称“相家”,称具虎相者为“贵相”。在陕西关中、陕北及陕南的民间,对虎的崇拜在各种民间手工艺品中得以充分展现,从面花中的老虎馍、刺绣中的虎头帽、小虎头鞋,到民居砖雕(如渭北澄县乡村民居山墙上装有土陶或砖刻的虎头,用于震慑街头巷尾往来人群中心存邪恶的坏人)比比皆是。而凤翔彩塑虎头挂片及卧虎更是陕西各类崇虎作品中最古老的泥塑吉祥物代表作。
  源于对自然艺术形象的借鉴和升华
  凤翔彩塑虎头挂片及卧虎是传统民间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是用远古兽图腾造型、彩绘诠释人生,解释自然的表现。作品着意体现古人在生活中祈望平安、得神灵护佑以致强大富贵的种种思想感情的交集和融合,通过与大自然中的动物形象的巧妙结合,显现了史上民间传统对未知事物的主观认知方法和乐观寓意,表达着对吉祥幸福的追求和祝愿。
  虎与其它生物的结合表现,使其内涵深化,它已超越虎原本的含义,已然不是自然的虎,而是人的愿望的化身。用原虎的形象特征与含有寓意的生态植物结构成完整丰满的图案,这是与其它风格品种的泥塑所不同的独特之处。它在一定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却又未脱离传统民间民俗的审美范畴。
  凤翔彩塑卧虎造型似著名汉代茂陵石雕之卧马风采,简练雄健,色彩与其它彩塑玩具不同,有其自身突出特点,它艳丽、强烈,丰满而不失典雅,俨然呈现出一种古风。色彩上的乡土特点是明清以前泥塑中没有出现和无文字记载的,这是乡土泥塑色彩的自创,不同于庙塑写实绘色的表现方法。凤翔泥塑艺人不断根据民间对色彩的审美和喜爱而进行色彩的装饰变革。要求泥塑着色新鲜、极致,这是泥塑艺人从民间审美角度总结的泥塑玩具色彩实践经验,也是民间泥塑色彩传承中的智慧。
  作品形式和题材分类
  挂片类: 有《虎头》《龙头》《牛头》,用于民俗观赏。小型挂片有《福禄寿三星》《麒麟送子》《莲里有鱼》《刘海戏金蟾》《麻姑献寿》《神判》《五毒》《武将、武神挂脸》等。
  插花卧虎(圆雕): 彩色泥塑代表作之一,大小分五种型号,虎头、虎耳饰有寓福、禄、寿、财、喜之意的彩绘装饰,尾部插有“莲里有子”或牡丹花之类的彩塑花片作装饰,即另外用细竹枝顶部上塑小花片,作为补充整体的零部件,虎头鼻尖粘连突起的螺旋彩塑尖,若手逗,则连续弹动,给人以静中有动的趣味感,吸引儿童玩乐。一般设置于炕头或窗台,用于陪伴小儿,是“满月”之礼品,民间称“看娃的”,为小儿成长的保护神。另有中、小型卧狮,凤翔泥塑传承人胡深以绿作为主调,近年来传承人胡新民新作色彩类同卧虎,按民俗是放在女儿身边的守护神。
  传统小泥玩具类: 即“耍货”,小型彩塑玩具品种丰富,有牛、马、猪、羊、鸡、梅花点端头小狗、歪头小狗、小鹿、有角小鹿、兔、猴、小圆头狮、小卧狮、小端头狮、小歪头狮、狮子狗、卧骆驼、十二生肖形象、鸟嘴狗、小卧虎、吉祥虎(头似蛙,有短尾)、蛙蝉(寓风调雨顺)、卧马、松树、飞鸟、鸽、蛙、蟾蜍、娃娃骑牛、娃娃骑象等。耍货也包括当地的兽头社火脸谱,一般是由青年小伙装戴,逗孩子们耍趣的。
  人物类(包括祭祀敬奉和观赏品): 用于祭祀敬奉有《八仙》,仙人脚下底座象征云朵,当地人家中老人去世后置放在祭祀供桌上,寓八仙护送老人平安西去。泥八仙手至头顶有悬空弓形圈彩花装饰,人物古朴,各具风采。土地神则是在农家宅院门左下有用砖砌的土地神堂,内供彩色泥塑土地神,身披蓝色长袍,头戴瓜皮帽,白须,双手置放膝上,端坐堂内正中,神态慈祥,关中民间称“土地爷”,为道教神。即使现在,关中地区家家户户设有土地神堂。每年春节、农历二月二祭祀,以求当年庄稼丰收,南方称“福德正神”。其它的祭祀泥塑神像还有魁星、钟馗、财神、关公等。观赏性的彩色泥塑人物多取材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历史小说,人物多由著名老艺人杜银所作。   实用装饰类: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泥塑作品中,有实用性的灯曲罐、笔筒等。灯曲罐是当地乡民用来装插引火物的泥塑罐,采用半面挂墙的浮雕形式,如抓髻娃抱罐、抱瓶,罐外壁用彩绘 《莲里有子》《吉庆有余》《富贵花开》等。笔筒有圆筒形和四边筒形,一般作小型圆雕,筒面绘松竹梅岁寒三友、竹报平安、喜鹊踏梅等。以上两种泥塑品多为民国时期所作,目前不再制作。
  艺术特色
  凤翔彩色泥塑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色。艺人根据泥土原料的特性,为使作品坚固耐久,在人物塑造方面作矮小化处理,头大脖粗腿短。这一点也和当地木板年画中人物造型的“英雄无项、美人无肩”相似。小动物玩具及观赏动物头和身躯也较大、腿短宽粗,使泥塑能放稳、不易断裂破碎,同时可突出人物和动物主要部分的刻画,造型整体圆浑,便于小孩抓、握、拿、捏。
  泥塑与绘画紧密结合是凤翔泥塑的重要特征,尤其在虎头挂片及卧虎上十分明显。著名老艺人胡深总结说:“三分塑、七分画,塑像上绘画十分讲究,画墨线轮廓要不轻不重,均匀丰满而不乱。画动物玩具既简练严谨而又不失潇洒。在墨线勾的物象轮廓中上色,采用原色相间和对比,达到明快艳丽,除动物身躯底部和腿下端露白外,其余全显出色彩的饱和状态。”用以上的乡土彩塑创作技艺,充分完美地表达了民情风俗内容,形成凤翔彩塑的艺术风格特点。
  制作技艺
  如今的泥塑产地主要集中在城关镇六营村、纸坊村,当地农户大多从事泥塑制作生产。相传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部将李文忠在雍水河畔屯兵,后本部第六营士兵在当地安营扎寨,其中一部分江西籍士兵会做陶瓷品,后留居此地(六营村据此得名),利用该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兑水和泥、制模、捏泥人、泥动物、泥器物,当作泥玩具出售,六营村的彩绘泥偶由此出名,代代相传。
  凤翔泥塑的制作可分十个步骤:1、采土。六营村外东沟有黄褐色的“板板土”,质地较细,见水随软,粘性强,干后质硬。将采回的土捶打碾细,合成硬泥;2、将硬泥与捣碎的纸浆(用富含纤维的麻纸)反复揉合; 3、根据题材捏出原塑;4、原塑干后制模,制前在原塑上轻涂一层食油,使模泥不沾。模子分两片,以便翻坯,耳、角、尾巴待翻坯后捏好再粘上去;5、模子干后,接着翻坯,用擀面杖将泥擀薄,再在模子按出坯子阴干; 6、将两坯用泥粘合,晒干;7、用白粉刷底色; 8、用墨线画饰物轮廓;9、轮廓内用品色染出所需色彩;10、色彩部分涂以蛋清或清漆晾干,至此即完成一件泥塑作品。
  传承保护和现状
  抛却泥塑本身含有神秘崇拜的迷信含义,其在当代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品,依然透露出丰富的传统文化含义,其民间艺术价值依然熠熠生辉。
  自2005年,陕西省抓住将六营村定位为泥塑产业园的大好机会,积极扶持泥塑艺人做大泥塑产业。2006年,凤翔泥塑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胡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深、杜银、胡新民被列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艺人胡新明在文化部门的扶持下创建了“凤翔六营泥塑艺博园”,同时对外开放;随后,胡新民建立凤翔泥塑传习所,有了相对稳定的场所来开展传承活动培训学员。近年来,县文化馆也先后在六营村、纸坊村举办多次凤翔泥塑传承人培训班,不但请著名泥塑艺人胡深、胡新明等讲授泥塑制作流程、核心技艺、出外办展参展的感受,还邀请民俗专家、美术专家讲课,开阔当地泥塑艺人的视野。
  从市场论的角度来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样行之有效,洞察若明。任何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来自于需求。作为凤翔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我们从最初提出生产性保护方略时,就应该考虑其需求,准确地说是承载它的物质产品“泥塑”的“市场需求”。
  它不是文物,所以不必返古,它是一种美术产品,它应该求新。凤翔泥塑艺人们在继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应该在作品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适应市场需求,才能使这项传统民间美术技艺焕发生机,让泥塑作品异彩纷呈。希望凤翔泥塑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继续美化我们的生活,带给人们快乐和幸福。
  ︱作者单位:陕西省艺术馆
其他文献
品社课教学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法制观念,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且要渗透美育。一、感受心灵美要让学生正确认
期刊
林斤澜是当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作家。他的创作生命很长,跨越了十七年和新时期两个时期。他毕生致力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不懈地进行文体实验。新时期以来,林斤澜的小说风格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