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树杨,30岁,是麻城市税务局机关党员干部,单位下派到深度贫困村唯一的“90”后“第一书记”。2020年,注定将成为他人生中最为特殊的年份。抗疫、扶贫……在党组织最需要的时候,他总是能够勇敢地站出来,一路向前。
抗击疫情我先上
2月6日晚,董树杨正和妻子忙着给刚满周岁的儿子洗澡,准备哄着哭闹的儿子睡觉,而电话突然响了。“单位现在统计第一批志愿者名单,参与社区疫情防控,你是否愿意参加?”支部书记电话征求个人意愿。“我年轻,让我上。”疫情当前,董树杨不假思索地答复了书记。
2月7日一大早,董树杨没顾得上吃早饭,就第一时间到自己所在地的南湖办关厢社区报到。由于社区地处市中心,路口多而人手少,董树杨便主动接下了独自把守居家附近一条街道的卡哨值守任务。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半,除去中午吃饭时间,每天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直到后来,报到党员增加以后,他才被安排每日值守半天,一直坚守到全面解封。
宣传防控政策、介绍防护知识、登记出入人员、争取市民配合、劝返外出群众……风雨无阻,严防死守,他圆满地完成了社区交给的卡口防控任务。
作为一名刚入党的“90后”新党员,在疫情面前,他没有豪言壮语,却扛起了“为人民群众筑起疫情防控安全线”的使命担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他不畏风险,逆向而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锤炼自身党性。
脱贫攻坚我先上
3月24日,麻城市税务局因扶贫工作调整需要,在全局征集下派扶贫干部。董树杨正在医院护理因急诊住院治疗的儿子,再一次接到了领导的电话:“单位现在征集下派扶贫对象,先采取个人自愿报名,再经党委研究决定人选,要求5天4夜,你先考虑一下,再回个话?”
此时的董树杨,面对现场额头挂着吊针哭得泪人一般刚满周岁的儿子、怀抱儿子打针急得泪如雨下的妻子、心情忧虑而身体欠佳的双亲和岳父岳母……内心复杂至极,难以言表……去,家里怎么办?不去,扶贫又缺人手……
而他,最终选择追寻自己入党时的那份初心。在与家人商量,并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之后,他向麻城市税务局党组提交了个人报名申请。
4月7日,董树杨正式以单位唯一一名“90”后的“第一书记”身份,来到了路途最远、任务最重的偏远深度贫困村——三河口镇吴河村。
吴河村,距离麻城市区42公里,深度贫困村,是革命老区麻城市有名的“老大难”村。基础设施较差、老弱病残居多、经济发展滞后……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董树杨感到气馁和灰心,而是选择直面挑战。因为“90”后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两个字!
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对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他来说,又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第一书记”怎么当?扶贫队长怎么干?疫情防控、山林防火、防汛抗旱、安全生产、产业扶贫……每一件都是容不得丝毫马虎的大事。想到这些,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20余天里,他瘦了整整10斤。
董树杨始终坚信:只要有信心和决心,办法总比困难多。了解村情,摸清家底,心中才有底气。他第一时间向镇、村干部详细了解村的基本情况。坚持“5天4夜”,走访贫困户、老党员、致富能人,认真倾听他们对村里的一些具体想法和脱贫意愿。通过找领导、问干部、访群众,认真进行梳理和思考,很快形成了吴河村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并组织驻村工作队制定了脱贫攻坚工作计划。
为搞好队伍建设,他和“两委”班子带头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支部“主题党日”广泛宣传上级扶贫文件精神和政策,尤其是今年新调整后的产业扶贫政策以及贫困户就业招聘信息,解决因受疫情影响而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难题。
把责任扛在肩上
急村民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5月7日,天气预报夜间将有大暴雨,看着工作群及短信通知发布的雨量监控,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董树杨心中放心不下的就是村民的安全问题。人命关天,群众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当得知贫困户袁宏青的住房可能会出现险情时,没有过多的犹豫,董树杨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后,找到村干部童吉祥迅速驾车赶到现场。
贫困户袁宏青今年56岁,常年和哥哥袁宏树两人生活在一起,兄弟二人有两栋老房子,但他总是一个人住到了破旧的老屋中,不愿意到改造好的新屋居住。而且袁宏青是个聋哑人,无法正常交流,只能反复耐心做其兄袁宏树的思想工作,最终使一直不愿意搬家的袁宏青搬进了改造好的新屋居住。直到袁宏青搬完后,董树杨悬在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虽然驻村工作很艰苦,尽管家庭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但我有信心与工作队、村‘两委’一起,尽我所能,帮助吴河村完成巩固提升,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董树杨,就是这样一名“90”后年轻党员、“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既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但在抗击疫情、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他总是冲在最前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董树杨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扑下身、沉下心、扎下根,用奋斗的青春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信仰和对党的忠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抗击疫情我先上
2月6日晚,董树杨正和妻子忙着给刚满周岁的儿子洗澡,准备哄着哭闹的儿子睡觉,而电话突然响了。“单位现在统计第一批志愿者名单,参与社区疫情防控,你是否愿意参加?”支部书记电话征求个人意愿。“我年轻,让我上。”疫情当前,董树杨不假思索地答复了书记。
2月7日一大早,董树杨没顾得上吃早饭,就第一时间到自己所在地的南湖办关厢社区报到。由于社区地处市中心,路口多而人手少,董树杨便主动接下了独自把守居家附近一条街道的卡哨值守任务。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半,除去中午吃饭时间,每天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直到后来,报到党员增加以后,他才被安排每日值守半天,一直坚守到全面解封。
宣传防控政策、介绍防护知识、登记出入人员、争取市民配合、劝返外出群众……风雨无阻,严防死守,他圆满地完成了社区交给的卡口防控任务。
作为一名刚入党的“90后”新党员,在疫情面前,他没有豪言壮语,却扛起了“为人民群众筑起疫情防控安全线”的使命担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他不畏风险,逆向而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锤炼自身党性。
脱贫攻坚我先上
3月24日,麻城市税务局因扶贫工作调整需要,在全局征集下派扶贫干部。董树杨正在医院护理因急诊住院治疗的儿子,再一次接到了领导的电话:“单位现在征集下派扶贫对象,先采取个人自愿报名,再经党委研究决定人选,要求5天4夜,你先考虑一下,再回个话?”
此时的董树杨,面对现场额头挂着吊针哭得泪人一般刚满周岁的儿子、怀抱儿子打针急得泪如雨下的妻子、心情忧虑而身体欠佳的双亲和岳父岳母……内心复杂至极,难以言表……去,家里怎么办?不去,扶贫又缺人手……
而他,最终选择追寻自己入党时的那份初心。在与家人商量,并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之后,他向麻城市税务局党组提交了个人报名申请。
4月7日,董树杨正式以单位唯一一名“90”后的“第一书记”身份,来到了路途最远、任务最重的偏远深度贫困村——三河口镇吴河村。
吴河村,距离麻城市区42公里,深度贫困村,是革命老区麻城市有名的“老大难”村。基础设施较差、老弱病残居多、经济发展滞后……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董树杨感到气馁和灰心,而是选择直面挑战。因为“90”后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两个字!
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对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他来说,又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第一书记”怎么当?扶贫队长怎么干?疫情防控、山林防火、防汛抗旱、安全生产、产业扶贫……每一件都是容不得丝毫马虎的大事。想到这些,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20余天里,他瘦了整整10斤。
董树杨始终坚信:只要有信心和决心,办法总比困难多。了解村情,摸清家底,心中才有底气。他第一时间向镇、村干部详细了解村的基本情况。坚持“5天4夜”,走访贫困户、老党员、致富能人,认真倾听他们对村里的一些具体想法和脱贫意愿。通过找领导、问干部、访群众,认真进行梳理和思考,很快形成了吴河村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并组织驻村工作队制定了脱贫攻坚工作计划。
为搞好队伍建设,他和“两委”班子带头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支部“主题党日”广泛宣传上级扶贫文件精神和政策,尤其是今年新调整后的产业扶贫政策以及贫困户就业招聘信息,解决因受疫情影响而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难题。
把责任扛在肩上
急村民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5月7日,天气预报夜间将有大暴雨,看着工作群及短信通知发布的雨量监控,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董树杨心中放心不下的就是村民的安全问题。人命关天,群众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当得知贫困户袁宏青的住房可能会出现险情时,没有过多的犹豫,董树杨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后,找到村干部童吉祥迅速驾车赶到现场。
贫困户袁宏青今年56岁,常年和哥哥袁宏树两人生活在一起,兄弟二人有两栋老房子,但他总是一个人住到了破旧的老屋中,不愿意到改造好的新屋居住。而且袁宏青是个聋哑人,无法正常交流,只能反复耐心做其兄袁宏树的思想工作,最终使一直不愿意搬家的袁宏青搬进了改造好的新屋居住。直到袁宏青搬完后,董树杨悬在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虽然驻村工作很艰苦,尽管家庭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但我有信心与工作队、村‘两委’一起,尽我所能,帮助吴河村完成巩固提升,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董树杨,就是这样一名“90”后年轻党员、“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既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但在抗击疫情、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他总是冲在最前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董树杨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扑下身、沉下心、扎下根,用奋斗的青春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信仰和对党的忠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