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他总是冲在最前方

来源 :党员生活·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a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树杨,30岁,是麻城市税务局机关党员干部,单位下派到深度贫困村唯一的“90”后“第一书记”。2020年,注定将成为他人生中最为特殊的年份。抗疫、扶贫……在党组织最需要的时候,他总是能够勇敢地站出来,一路向前。
  抗击疫情我先上
  2月6日晚,董树杨正和妻子忙着给刚满周岁的儿子洗澡,准备哄着哭闹的儿子睡觉,而电话突然响了。“单位现在统计第一批志愿者名单,参与社区疫情防控,你是否愿意参加?”支部书记电话征求个人意愿。“我年轻,让我上。”疫情当前,董树杨不假思索地答复了书记。
  2月7日一大早,董树杨没顾得上吃早饭,就第一时间到自己所在地的南湖办关厢社区报到。由于社区地处市中心,路口多而人手少,董树杨便主动接下了独自把守居家附近一条街道的卡哨值守任务。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半,除去中午吃饭时间,每天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直到后来,报到党员增加以后,他才被安排每日值守半天,一直坚守到全面解封。
  宣传防控政策、介绍防护知识、登记出入人员、争取市民配合、劝返外出群众……风雨无阻,严防死守,他圆满地完成了社区交给的卡口防控任务。
  作为一名刚入党的“90后”新党员,在疫情面前,他没有豪言壮语,却扛起了“为人民群众筑起疫情防控安全线”的使命担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他不畏风险,逆向而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锤炼自身党性。
  脱贫攻坚我先上
  3月24日,麻城市税务局因扶贫工作调整需要,在全局征集下派扶贫干部。董树杨正在医院护理因急诊住院治疗的儿子,再一次接到了领导的电话:“单位现在征集下派扶贫对象,先采取个人自愿报名,再经党委研究决定人选,要求5天4夜,你先考虑一下,再回个话?”
  此时的董树杨,面对现场额头挂着吊针哭得泪人一般刚满周岁的儿子、怀抱儿子打针急得泪如雨下的妻子、心情忧虑而身体欠佳的双亲和岳父岳母……内心复杂至极,难以言表……去,家里怎么办?不去,扶贫又缺人手……
  而他,最终选择追寻自己入党时的那份初心。在与家人商量,并取得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之后,他向麻城市税务局党组提交了个人报名申请。
  4月7日,董树杨正式以单位唯一一名“90”后的“第一书记”身份,来到了路途最远、任务最重的偏远深度贫困村——三河口镇吴河村。
  吴河村,距离麻城市区42公里,深度贫困村,是革命老区麻城市有名的“老大难”村。基础设施较差、老弱病残居多、经济发展滞后……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董树杨感到气馁和灰心,而是选择直面挑战。因为“90”后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两个字!
  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对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他来说,又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第一书记”怎么当?扶贫队长怎么干?疫情防控、山林防火、防汛抗旱、安全生产、产业扶贫……每一件都是容不得丝毫马虎的大事。想到这些,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20余天里,他瘦了整整10斤。
  董树杨始终坚信:只要有信心和决心,办法总比困难多。了解村情,摸清家底,心中才有底气。他第一时间向镇、村干部详细了解村的基本情况。坚持“5天4夜”,走访贫困户、老党员、致富能人,认真倾听他们对村里的一些具体想法和脱贫意愿。通过找领导、问干部、访群众,认真进行梳理和思考,很快形成了吴河村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并组织驻村工作队制定了脱贫攻坚工作计划。
  为搞好队伍建设,他和“两委”班子带头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支部“主题党日”广泛宣传上级扶贫文件精神和政策,尤其是今年新调整后的产业扶贫政策以及贫困户就业招聘信息,解决因受疫情影响而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难题。
  把责任扛在肩上
  急村民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5月7日,天气预报夜间将有大暴雨,看着工作群及短信通知发布的雨量监控,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董树杨心中放心不下的就是村民的安全问题。人命关天,群众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当得知贫困户袁宏青的住房可能会出现险情时,没有过多的犹豫,董树杨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后,找到村干部童吉祥迅速驾车赶到现场。
  贫困户袁宏青今年56岁,常年和哥哥袁宏树两人生活在一起,兄弟二人有两栋老房子,但他总是一个人住到了破旧的老屋中,不愿意到改造好的新屋居住。而且袁宏青是个聋哑人,无法正常交流,只能反复耐心做其兄袁宏树的思想工作,最终使一直不愿意搬家的袁宏青搬进了改造好的新屋居住。直到袁宏青搬完后,董树杨悬在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虽然驻村工作很艰苦,尽管家庭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但我有信心与工作队、村‘两委’一起,尽我所能,帮助吴河村完成巩固提升,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董树杨,就是这样一名“90”后年轻党员、“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既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惊天动地的感人事迹,但在抗击疫情、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他总是冲在最前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董树杨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扑下身、沉下心、扎下根,用奋斗的青春践行着自己的理想、信仰和对党的忠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6月10日在武汉召开。出席这次全会的有省委委员81人,省委候补委员5人。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分代表列席会议。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审议了省委常委会工
期刊
在仙桃市彭场镇,总投资80.7亿元的非织造布特色小镇项目,建设正酣。工地上,数十台挖掘机挥舞长臂作业,300多辆大型车辆一刻不停运输土方,“非织造布小镇”一天一个样。  抗疫保供战倒逼仙桃加速产业“加减乘除”。还在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刻,仙桃市委、市政府就开始思考产业更长远的发展方向,谋划抢抓国家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体系改革的重大机遇,力促非织造布产业产能升级、结构升级、品牌升级。  3月份,
期刊
在危难时刻,个人和企业的社会担当就会浮出水面,展露出党员企业家的底色。  在采访中,周利荣总是自嘲“读的书太少。”但在得知自己可能感染倒下时,她首先想到的是:将企业交给政府。周利荣建厂不久,身家也不厚。问及为何?她想了想说:“人类命运共同体。”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她深深懂得国家好企业才能好的道理。她常说:“我的厂太小,我能做的太少,我有多大力就要拼尽全力。”  这是周利荣的为国担当。  她
期刊
“大家辛苦了!各车间食堂的青菜还够吃吗?我们计划再为大家送一些菜,有需要的可将品种、数量私信我!”2月6日,武汉局集团公司武汉桥工段党员信息工作群里出现了一则温馨提示,发布人是武汉桥工段工会副主席郝秀红。  郝秀红,是一名有着26年党龄的工会干部,职工们眼里的“暖心人”。疫情发生后,她毅然承担起全段防疫物资、职工生活用品等采买、发放任务。  防控疫情,后勤先行。郝秀红迅速制定后勤保障方案,及时与各
期刊
一年半的时间,抗疫“蓝色尖兵”周昆、脱贫攻坚老兵张建武等感人事迹广为流传;  “三安行动”案例入选退役军人事务部《退役军人工作十大典型经验做法汇编》,光荣牌悬挂、退役军人专属卡和抗击疫情工作经验全国推广;  熊子勋、王如美分别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省模范退役军人称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被评为全省退役军人工作先进单位,县委县政府在全省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作典型交流发言;  谷城县不断开创着新时代“双拥
期刊
在宜昌市兴山县古夫镇龙池村,84岁的独居老人刘明秀每个星期都会期待一个身影的到来。  一天,屋外下着小雨,“她今天应该不会来了”,想到这,刘明秀有些失落。“刘婆婆!”当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刘明秀赶紧走到门边,看到萬叶红走过来,她脸上露出了微笑。  万叶红是古夫镇龙池村妇女委员,从2017年11月开始,她每个星期都会去刘明秀家,风雨无阻,陪她聊聊家常,嘘寒问暖,天冷了给她添床被子,病了就带她去村里看医
期刊
5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湖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三个没有改变”的论断,是对决胜之地的充分肯定、是对湖北乃至全国发展态势的重大判断,也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实践成就和光明前景。  “三个没有改变”根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作为全国
期刊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中,仙桃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坚持“一切为了前线”的政治担当,全力以赴抓好医用防护物资生产保供,为“保障全省、供应全国”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基层治理能力在实战中得到砥砺检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治理能力的强大优势充分彰显,书写了战时状态下增产保供和市域治理的生动画卷。  党的
期刊
“我强烈要求回黄丝村,发挥省直驻村工作队表率作用,继续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量,帮助驻点村群众共同‘战疫’”......这封请愿书的主人是李文洋,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京珠高速公路管理处工程养护部门的一名技术骨干。  2019年元月驻村后,为尽快适应新的工作,李文洋积极学习各级精准扶贫文件精神,用情用心与贫困户交谈了解情况。黄丝村主要养殖产品是螃蟹,由于市场意识薄弱、交通通行不便等原因,螃蟹出路不畅。  走
期刊
通山县大畈镇长滩村4组,88岁的村民朱美生,党龄已有50年。为了让山间荒地重焕生机,他独自一人扛起锄镐、挑起运篼,挖土凿石,历经100天的风雨,开辟出一条800余米的“农业”道路。  长滩村面朝富水背靠山,4组位于山林之间,有百亩水田,千亩旱地。过去180余位村民以耕种为主,靠供应粮维持生计。每逢种植、丰收时节,村民只能肩挑担扛运送农资。有一处有百余亩山地由于山路崎岖难行无人愿种,荒废十余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