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高铁路基非饱和冻土水汽迁移驱动的实验研究

来源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究哈尔滨季冻区高铁路基冻胀受气态水迁移驱动的影响,依据“锅盖效应”和土水势理论,分析不同含水率下路基在温度势和基质势驱动作用下的气态水迁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总含水率低于15%时,基质势驱动作用下的气态水迁移量可达0.13%,温度势驱动作用下的气态水迁移量为0.26%,基质势驱动与温度势驱动共同作用;总含水率高于15%时,基质势驱动作用下的气态水迁移量可达1.32%;温度势驱动作用下的气态水迁移量为4.88%,温度势驱动起主导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下,路基冻胀受温度势的驱动更为明显.
其他文献
以赣江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赋权测算2014~2019年赣江新区所在省市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对江西省整体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算,之后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回归模型作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现:2014~2019年赣江新区整体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赣江新区绿色金融发展静态效率部分年份DEA有效,整体波动不大;该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工作中传统的粗放式金融投入,无法对绿色金融效率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需进一步加强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以
对仙人洞自然保护区现状调查,结合遥感影像核实和实地踏查,对核查数据评估、矢量数据分析,掌握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保护区建设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客观总结与科学分析,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整合优化方案及评价对策.
抗旱造林技术在北方地区尤其在辽西地区较为常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了解不同植物的耗水特性,并应用有效的抗旱造林技术,提高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通过对辽西地区抗旱造林综合技术分析和阐述,重点分析了植物耗水特性、树种选择、整地方式、造林时机选择,育苗技术、栽种技术等,结合树木的生长情况,因地制宜,采用针对性的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为树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通过详实调查龙街镇林业产业发展情况,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一些推动龙街镇乡村振兴的建议.
通过对大姚县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推进花椒与休闲旅游一体化发展措施,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云南大姚传统调料(花椒)产业化发展,实现生态扶贫,引导村民以种植花椒为突破口,为建设美丽、富裕大姚提供参考.
花椒是丽江市山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经济树种,在高海拔冷凉地区,花椒可选择的主要树形有自然开心形和多主枝丛状形.根据花椒树的生长特性,结合丽江市立地和气候条件,分幼龄期、结果初期、盛果期和衰老期四个不同年龄时期,阐述树体的整形修剪技术.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混凝土建筑物在碳酸盐及冻融双重作用下的劣化问题,以沈阳某高层民用建筑为工程背景,通过单轴压缩实验,分析了该建筑水泥混凝土在碳酸盐侵蚀和冻融循环影响下的损伤劣化规律及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同一冻融循环次数下,随着碳酸钠溶液侵蚀时间的逐渐延长,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及纵波波速损失率逐渐增大,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减小;同一碳酸钠溶液侵蚀时间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逐渐增加,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及纵波波速损失率逐渐增大,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减小;混凝土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均与冻融循环和浸泡时间满足指数函数
以森林康养概念为切入点,结合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原则,尝试构建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与14个指标层,且明确了各指标内涵与权重值,并参考旅游资源评价与森林资源评价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指标评分标准.
为探究黏滞阻尼器非线性程度与阻尼大小对力修正迭代混合实验方法收敛性的影响,采用指数阻尼器模型模拟黏滞阻尼器,开展了具有不同速度指数与不同阻尼系数的黏滞阻尼器减振结构力修正迭代混合实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速度指数分别取0.4、0.5、0.6、0.7时,迭代完全收敛分别需要31轮、12轮、8轮、6轮,随着速度指数的增加,迭代收敛速度加快;当放大系数分别取0.6、0.8、1.0、1.2、1.4时,迭代完全收敛分别需要5轮、6轮、8轮、11轮、14轮,随着放大系数的变大,迭代收敛速度减慢.在模拟工况下,力修
从生物技术的角度出发,对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应用进行探究,通过阐述森林病虫对我国林业带来的危害,分析生物技术在预防森林病虫等有害生物方面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对生物技术抑制森林病虫害及有害生物防治及生物技术的进展等内容展开探讨,后续结合现今的新形势,探索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的后续发展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