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于涉世不深、知识尚浅薄的初中生来说,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呢?这是许多教师和学生所关心的、苦恼的事情。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提出,注重日常积累,能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作文教学渐进式教学法写作能力
在部分教师走上讲台布置作文时,台下往往一片唏嘘声,甚至叫苦不迭。部分学生“谈写色变”,一铺开稿纸,便茫然不知所措。学生习作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文理不通等问题随处可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困境呢?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采用渐进式教学法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从注重基础累计做起
1.从课文中收集资料,积累写作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材料的匮乏往往是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部分学生写作文时,常为找不到恰当的素材而头疼,其实语文教材是语言文字的经典之作,更是进行作文教学的好材料,同时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习作的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分类整理课本上的名言警句、锦言妙语、论据故事。有了多方面的材料积累,学生写作文时自然就不愁无米下锅了,不论是议论析理还是叙事写人,不论出什么题目,相关材料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脑际,学生自然也就会运用自如地挥笔成文了,再不会出现伏案若思,一筹莫展的难堪局面了。
2.写好课文一得,做好课内外结合。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经过思考。不动脑思考,不开动思维机器,多好的文章也不可能熟记于心,更不可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完一篇课文后,让思考这篇文章好在哪里,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学生往往能从不同角度发现文章的妙处。教师可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课文作者表现生活的方法,揣摩名作家们的匠心,并且适时向学生渗透有关写作知识,借鉴课文学作文,鼓励学生在模仿中领悟写法,有所创造,从而提高写作技巧。
这样学一篇课文,模仿作一篇短文,不论是书面作文,还是口头作文,都会牢牢印在学生心中,逐渐形成能力。当然在模仿的同时,教师应大力提倡突出个性,开拓创新。
3.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总结出的写好文章的千古诀窍。而且他为实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一生“群书万卷常暗诵”。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广泛阅读可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为写作和发展打下基础。首先,教师采用多种读书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还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达到了互为补充、共同积累的目的。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心得展……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而且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讲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背诵优美的语言,等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二、提升训练也要得法
1.观察生活,留心现实。
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关注现实,接触社会生活,努力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使之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他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既观察,又思考,在自己有限的生活范围内,努力挖掘生活的内涵,真正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捕捉生活中的丰富素材,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这些材料学生都经历过,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了解生活的意义,为我们的写作打好基础。
2.感悟技巧。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观察、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文无定法”,贵在创新。教师有意识地注重多项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每出一题,都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立意,立意新颖而不俗气,必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选择材料,要启发学生排除首先想到的是大家都可能想到的素材,鼓励大胆地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地开拓和创新。眼睛不要总盯着别人已滥用的材料,因为材料新颖才能做出有独创性的文章。
为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熟练不同文体的写法,教师可出一题多作的作文题目,请学生从不同文体进行训练。也可以运用一些特殊格式来写,如书信体、实验报告、小标题、日记体等,每种格式都要让学生试着练一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格式,加强训练,形成独特的风格,那么在写作中,就会如鱼得水、信手拈来。
作文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作文教学渐进式教学法写作能力
在部分教师走上讲台布置作文时,台下往往一片唏嘘声,甚至叫苦不迭。部分学生“谈写色变”,一铺开稿纸,便茫然不知所措。学生习作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文理不通等问题随处可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困境呢?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采用渐进式教学法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从注重基础累计做起
1.从课文中收集资料,积累写作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材料的匮乏往往是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部分学生写作文时,常为找不到恰当的素材而头疼,其实语文教材是语言文字的经典之作,更是进行作文教学的好材料,同时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习作的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分类整理课本上的名言警句、锦言妙语、论据故事。有了多方面的材料积累,学生写作文时自然就不愁无米下锅了,不论是议论析理还是叙事写人,不论出什么题目,相关材料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脑际,学生自然也就会运用自如地挥笔成文了,再不会出现伏案若思,一筹莫展的难堪局面了。
2.写好课文一得,做好课内外结合。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经过思考。不动脑思考,不开动思维机器,多好的文章也不可能熟记于心,更不可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完一篇课文后,让思考这篇文章好在哪里,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学生往往能从不同角度发现文章的妙处。教师可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课文作者表现生活的方法,揣摩名作家们的匠心,并且适时向学生渗透有关写作知识,借鉴课文学作文,鼓励学生在模仿中领悟写法,有所创造,从而提高写作技巧。
这样学一篇课文,模仿作一篇短文,不论是书面作文,还是口头作文,都会牢牢印在学生心中,逐渐形成能力。当然在模仿的同时,教师应大力提倡突出个性,开拓创新。
3.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总结出的写好文章的千古诀窍。而且他为实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一生“群书万卷常暗诵”。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广泛阅读可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积累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为写作和发展打下基础。首先,教师采用多种读书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还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达到了互为补充、共同积累的目的。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心得展……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而且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讲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背诵优美的语言,等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二、提升训练也要得法
1.观察生活,留心现实。
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关注现实,接触社会生活,努力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使之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他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对生活既观察,又思考,在自己有限的生活范围内,努力挖掘生活的内涵,真正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捕捉生活中的丰富素材,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这些材料学生都经历过,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了解生活的意义,为我们的写作打好基础。
2.感悟技巧。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观察、思考,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文无定法”,贵在创新。教师有意识地注重多项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每出一题,都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立意,立意新颖而不俗气,必能使文章的立意深刻。选择材料,要启发学生排除首先想到的是大家都可能想到的素材,鼓励大胆地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地开拓和创新。眼睛不要总盯着别人已滥用的材料,因为材料新颖才能做出有独创性的文章。
为激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熟练不同文体的写法,教师可出一题多作的作文题目,请学生从不同文体进行训练。也可以运用一些特殊格式来写,如书信体、实验报告、小标题、日记体等,每种格式都要让学生试着练一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格式,加强训练,形成独特的风格,那么在写作中,就会如鱼得水、信手拈来。
作文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