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学段学生提供了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会交流,学会认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体验;生活;发展需要;教学实效
究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模拟现实生活,获得切身体验
低学段的学生由于受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規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课上,我亲自把学生带到地段最繁华、交通最密集的杨树房岗亭观看信号灯,示范过斑马线等,让学生在现场模拟,从而获得了更多的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科学使用教材,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教材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改变以往“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或看图讲解。
我们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应创造性地开发适宜本地的课程内容。本课程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从儿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发掘出课程的宝贵资源。
教材向学生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空内展示生活的全部。我们鼓励学生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和现象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拓展丰富教学内容,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话题,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才能使儿童与教材相融合。教学时,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我们教师可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儿童在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中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教材中某些不适合我们本地、本班学生的教学范例、案例、事件或话题,我们都根据学生实际加以变更,选取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生活必需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程序上为了实际效果也可重组、整合、增减教材内容。
总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以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特点、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为基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优化教材和教学活动,使教学对学生真正发生作用,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3.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之中,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我有一双“小巧手”》一课,我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制作手工,同学们兴致很高,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东西,认真地做,结果很出人意料,学生的作品有的很精致,通过展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我长大了》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并在课上开展了“小小展示台”(我来介绍我自己)的活动。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好的照片,我以“猜猜这是谁”的方式请出猜中的同学继续自我介绍。同学们在惊诧和欢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身体上变化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提高,进而懂得:自己长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并表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减轻一些负担。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我们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地、有创意地生活。
4.实践来源生活,体验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与教学。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继续改革中,我们也要跟紧脚步,去感受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生活就是教材,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儿童们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所以说,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必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我首先指导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总之,《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由于学生年龄及心理正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因此,教师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实现主要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时,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教学方法,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知识,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体验;生活;发展需要;教学实效
究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模拟现实生活,获得切身体验
低学段的学生由于受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規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课上,我亲自把学生带到地段最繁华、交通最密集的杨树房岗亭观看信号灯,示范过斑马线等,让学生在现场模拟,从而获得了更多的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科学使用教材,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要依据。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教材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在使用教材时,一定要改变以往“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和计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发展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或看图讲解。
我们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应创造性地开发适宜本地的课程内容。本课程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从儿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发掘出课程的宝贵资源。
教材向学生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在有限的时空内展示生活的全部。我们鼓励学生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把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困惑和现象吸收到教学内容中,拓展丰富教学内容,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话题,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才能使儿童与教材相融合。教学时,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我们教师可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儿童在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教育活动中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教材中某些不适合我们本地、本班学生的教学范例、案例、事件或话题,我们都根据学生实际加以变更,选取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生活必需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程序上为了实际效果也可重组、整合、增减教材内容。
总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以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特点、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为基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优化教材和教学活动,使教学对学生真正发生作用,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3.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之中,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我有一双“小巧手”》一课,我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制作手工,同学们兴致很高,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东西,认真地做,结果很出人意料,学生的作品有的很精致,通过展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我长大了》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并在课上开展了“小小展示台”(我来介绍我自己)的活动。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好的照片,我以“猜猜这是谁”的方式请出猜中的同学继续自我介绍。同学们在惊诧和欢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身体上变化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提高,进而懂得:自己长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并表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减轻一些负担。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我们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地、有创意地生活。
4.实践来源生活,体验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中去的,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本着这样一个理念,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与教学。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继续改革中,我们也要跟紧脚步,去感受学生的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生活就是教材,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儿童们的天性,要尊重他们的自然生活,不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束缚。儿童是一道风景,老师是陪衬。所以说,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必须去挖掘生活的意义、生活的价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春天里的发现》这一活动时,我首先指导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总之,《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初步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由于学生年龄及心理正处于成长和发育时期,因此,教师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实现主要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课堂教学时,认真钻研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研究教学方法,努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学习《品德与生活》的知识,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