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现如今的教育也开始了快速发展,综合素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强调,我们也已清楚地认识到美育教育在整个综合的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而舞蹈作为美育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又有着其特殊的功用与意义。本文扎根于我国高校舞蹈艺术教育之现状,从舞蹈教育三方面,深刻地分析了开展舞蹈教育大众化的必要性及其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与改进措施以期其日后更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审美;舞蹈艺术教育;大众化
引言
古往今来,已经有很多学者探讨过审美与教育问题,也试图寻找合理的手段来研究并使之达到理想中的结果。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有说,艺术应当能够代替宗教,发挥出统一的力量,因为艺术被看作是一种深入到人的主体间性关系当中的“中介形式”(Form der Mittei lung)。席勒把艺术理解成了一种交往理性,将在未来的“审美王国”里付诸实现。席勒是用康德哲学的概念来分析自身内部已经发生分裂的现代性,并设计了一套审美乌托邦,赋予艺术一种全面的社会——革命作用。较之于那个时代他已经领先了一步。
一、审美艺术教育
(一)什么是艺术教育呢?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感知美和鉴赏美的一种审美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艺术教育生动形象,呈现善良美好的情感,艺术教育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等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条件。
(二)特点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 。
(1)“以情感人”:从本质上面来看,艺术教育同样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以情感人,理在轻重也就是说,由于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里面,会引起审美主题的情感运动能够,会让心灵对美和艺术产生一种激情。
(2)“潜移默化”: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也就在于艺术的审美价值,这是艺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感受,欣赏着通过艺术的欣赏来获得感知,同时也获得了审美的需要,艺术教育是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通过艺术活动,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引起了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的改变。
(3)“寓教于乐”: 艺术教育的特点还在于寓教于乐,在艺术教育的指导下,主要通过艺术的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得到了满足,获得了精神的享受和审美愉悦心情,还通过艺术欣赏得到了满足,有了积极向上的想法。
(三)意义
艺术教育,既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又可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艺术,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艺术教育在这里不但是对学生的创造力及审美观的提高,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体验生活,用美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提高审美情趣。艺术教育是把美的艺术美的修炼和人自身的修炼一体化,丰满人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己任,大力加强艺术教育的教研和普及工作,对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在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以及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等方面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形成以素质教育为主专业艺术教育为辅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
二、舞蹈艺术教育大众化
(一)艺术教育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来,我国在高校艺术课程的开设、各类职业艺术教育院建设、艺术教育设施完善、艺术教育师资力量及人才培养的充实及艺术教育制度的完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依然存在着如下问题。
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构建、思维模式的培养及审美能力的锻炼都大有裨益,对高校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很多高校依然将其看作是辅助性、益智性的学科,将其等同于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仅仅将其看做是德育的一种媒介,对其经费的投入与政策保障也十分有限。而早在1996年国家教委在其印发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艺术教育的职能有准确定位。但在执行过程之中,很多高校教育者对艺术本质产生了片面理解,仅仅重视或认识到其“辅助性”的片面功能,而忽视艺术教育的审美性、艺术性的本质特性和艺术教育的审美享受、健全人格、提高境界的教育职能。这一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空有艺术教育之名,而无艺术教育的真正本质。
高校艺术教育过于偏重技能教育,对人文性教育重视不足。目前,仍有很多高校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他们将艺术教育完全等同于技术教育,这一理解偏差直接导致了艺术教育实践的盲目性,而将人文教育弃之门外。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中包含了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能够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和提高其精神境界,对大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等有着重要作用,其人文教育功能不言而喻。“当前科学技术话语的急剧膨胀和审美的市场化、世俗化趋势对大学艺术教育领域的侵入和挤压才是造成高校艺术教育人文性缺席的根本原因。”这种对艺术教育的狭隘的理解反映出教育者对于科学技术话语的应对不足,这也是“科学技术教育至上”的错误教育理念的作祟,将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开来,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及教学管理体制亟待完善。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课程一般由教务处来负责,而艺术教育则由高校团委主管,以“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研室”等形式存在,其职能包括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和课程、学校外的艺术教育活动等。将课程教育与建设管理一分为二,即你负责你的课程教育,我负责我的艺术活动管理,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高校艺术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无序管理。而在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方面也多处于“散乱性、暂时性、应对性、浅层性、经验性”的状态,与国家和艺术教育本身的要求都有很大差距。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及教学管理体制的无序极大地制约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舞蹈艺术教育大众化的必要性
上文提及到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重要的。推崇舞蹈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无疑不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随着素质教育观的提出和美育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校园文化建设,舞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身体协调性、塑造形体美等方面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推崇。 根据种种舞蹈艺术审美的特征和意义,我们不难发现高校舞蹈艺术的大众化,着实对于高校学生有着放松身体、缓解身心等的益处与效果
参考资料:
1杨中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
2宋丹《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创新模式研究》政治思想教育期刊2014年17期
3赵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 ——以兰州大学为例》 政治思想教育期刊 2012年9期
4袁宴林《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思考》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2年
注:本文为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
《高校审美艺术教育大众化研究》结题论文之一
【关键词】:审美;舞蹈艺术教育;大众化
引言
古往今来,已经有很多学者探讨过审美与教育问题,也试图寻找合理的手段来研究并使之达到理想中的结果。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有说,艺术应当能够代替宗教,发挥出统一的力量,因为艺术被看作是一种深入到人的主体间性关系当中的“中介形式”(Form der Mittei lung)。席勒把艺术理解成了一种交往理性,将在未来的“审美王国”里付诸实现。席勒是用康德哲学的概念来分析自身内部已经发生分裂的现代性,并设计了一套审美乌托邦,赋予艺术一种全面的社会——革命作用。较之于那个时代他已经领先了一步。
一、审美艺术教育
(一)什么是艺术教育呢?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感知美和鉴赏美的一种审美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艺术教育生动形象,呈现善良美好的情感,艺术教育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等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条件。
(二)特点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 。
(1)“以情感人”:从本质上面来看,艺术教育同样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以情感人,理在轻重也就是说,由于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里面,会引起审美主题的情感运动能够,会让心灵对美和艺术产生一种激情。
(2)“潜移默化”:艺术和其他意识形态区别也就在于艺术的审美价值,这是艺术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艺术家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感受,欣赏着通过艺术的欣赏来获得感知,同时也获得了审美的需要,艺术教育是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通过艺术活动,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引起了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的改变。
(3)“寓教于乐”: 艺术教育的特点还在于寓教于乐,在艺术教育的指导下,主要通过艺术的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得到了满足,获得了精神的享受和审美愉悦心情,还通过艺术欣赏得到了满足,有了积极向上的想法。
(三)意义
艺术教育,既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又可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艺术,是人类进步的标志,艺术教育在这里不但是对学生的创造力及审美观的提高,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体验生活,用美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提高审美情趣。艺术教育是把美的艺术美的修炼和人自身的修炼一体化,丰满人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己任,大力加强艺术教育的教研和普及工作,对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在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以及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等方面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形成以素质教育为主专业艺术教育为辅的艺术教育教学体系。
二、舞蹈艺术教育大众化
(一)艺术教育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来,我国在高校艺术课程的开设、各类职业艺术教育院建设、艺术教育设施完善、艺术教育师资力量及人才培养的充实及艺术教育制度的完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依然存在着如下问题。
高校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构建、思维模式的培养及审美能力的锻炼都大有裨益,对高校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很多高校依然将其看作是辅助性、益智性的学科,将其等同于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仅仅将其看做是德育的一种媒介,对其经费的投入与政策保障也十分有限。而早在1996年国家教委在其印发的《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对高校艺术教育的职能有准确定位。但在执行过程之中,很多高校教育者对艺术本质产生了片面理解,仅仅重视或认识到其“辅助性”的片面功能,而忽视艺术教育的审美性、艺术性的本质特性和艺术教育的审美享受、健全人格、提高境界的教育职能。这一问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空有艺术教育之名,而无艺术教育的真正本质。
高校艺术教育过于偏重技能教育,对人文性教育重视不足。目前,仍有很多高校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他们将艺术教育完全等同于技术教育,这一理解偏差直接导致了艺术教育实践的盲目性,而将人文教育弃之门外。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中包含了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能够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和提高其精神境界,对大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等有着重要作用,其人文教育功能不言而喻。“当前科学技术话语的急剧膨胀和审美的市场化、世俗化趋势对大学艺术教育领域的侵入和挤压才是造成高校艺术教育人文性缺席的根本原因。”这种对艺术教育的狭隘的理解反映出教育者对于科学技术话语的应对不足,这也是“科学技术教育至上”的错误教育理念的作祟,将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开来,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及教学管理体制亟待完善。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课程一般由教务处来负责,而艺术教育则由高校团委主管,以“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研室”等形式存在,其职能包括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和课程、学校外的艺术教育活动等。将课程教育与建设管理一分为二,即你负责你的课程教育,我负责我的艺术活动管理,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高校艺术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无序管理。而在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方面也多处于“散乱性、暂时性、应对性、浅层性、经验性”的状态,与国家和艺术教育本身的要求都有很大差距。高校艺术教育管理体制及教学管理体制的无序极大地制约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舞蹈艺术教育大众化的必要性
上文提及到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重要的。推崇舞蹈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无疑不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随着素质教育观的提出和美育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校园文化建设,舞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身体协调性、塑造形体美等方面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推崇。 根据种种舞蹈艺术审美的特征和意义,我们不难发现高校舞蹈艺术的大众化,着实对于高校学生有着放松身体、缓解身心等的益处与效果
参考资料:
1杨中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
2宋丹《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创新模式研究》政治思想教育期刊2014年17期
3赵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 ——以兰州大学为例》 政治思想教育期刊 2012年9期
4袁宴林《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思考》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2年
注:本文为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
《高校审美艺术教育大众化研究》结题论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