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针对颜色偏好最主要的三个理论:进化适应理论、颜色情绪说、生态效价理论(EVT)进行了介绍和解析。比较而言,最近提出的EVT理论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更为合理、全面的颜色偏好的因果解释。启示未来颜色偏好的研究应该考虑到个体经验和生态作用的影响,扩展了未来偏好研究的思路和范式。
颜色偏好 进化适应理论
颜色情绪说 生态效价理论(EVT)
引言
人的所有感官当中,视觉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已有研究表明颜色蕴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它不仅影响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而且影响人体的一系列生理过程。颜色偏好现象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对于颜色偏好的理解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析,但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最近十几年近些年,颜色偏好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丰富了人们的认识,使全面的认识颜色偏好现象成为有可能。
颜色偏好研究回顾
最早的研究者认为颜色偏好表现出并不稳定因而不适合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但是,Eysenck(1941)指出这些研究的失败是由于使用了未标准化的颜色而且没有得到充分的统计分析。利用现代的技术,使用标准的颜色和精细的实验设计,已经证明颜色偏好虽然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但在群组中色调偏好仍然表现出很稳定和系统的普遍模式,多项研究显示出人的颜色偏好呈现出普遍模式显示出颜色偏好的普遍模式(虽然男女偏好不完全一致),总体上表现为在蓝色区域处于峰值而在黄色和黄绿色之间处于低谷的一条光滑的曲线。颜色的饱和度方面,似乎人们总的来说更偏好高饱和度的颜色,尽管这些结果可能只局限于有限的颜色样本。颜色偏好可能随着亮度的升高而增强,尽管这个模式并不总是得到支持但这个模式并不总是得到支持。
颜色偏好的研究根据有无特定颜色对象分为抽象颜色、具体物色研究。抽象颜色的偏好研究没有特定的事物对象,可以揭示人们的一般颜色喜好,大部分研究沒有特殊说明一般是抽象颜色偏好;具体物色是指定对象的具体对象的颜色偏好,更有针对性但不能推广至其他物品的颜色偏好。颜色偏好研究从颜色的特性上说主要涉及色调(hue)、饱和度(saturated)、亮度(light)三个方面;从复杂性看又可以分为单独的颜色偏好、组合颜色偏好和复合颜色偏好。颜色偏好在广告学和视觉艺术以及产品设计等领域得到很普遍的研究,在这些方面的探索对于促进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实验研究方面,颜色特征的操纵上越来越细致,涉及的颜色种类也越来越多。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变量操纵比较粗糙简单,目前国内的颜色偏好相关研究只操控色调一个自变量而且涉及的颜色种类少。实验法主要采用主观选择的方式,客观的数据比较少见,这种测量方式无法避免人们先于实验存在的颜色概念对结果的影响,于是研究同时反映了颜色知觉和概念的偏好。
以往的研究没有明确的区分颜色知觉和概念,在解释结果的时候很难同时顾及到两个层面,并没有明确指出并进行分层讨论所以颜色偏好的研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很难从一个方面去完整的说明。本文对以下三个理论进行介绍和解析:Hurlbert & Ling(2007)提出的在视觉早期过程的神经结构连接起作用的进化适应理论;Ou等(2004)提出的颜色的情绪内容导致的颜色偏好理论;以及Palmer & Schloss(2010)提出的生态效价理论(Ecological valence theory,EVT)。
颜色偏好理论解析
第一,进化适应理论。Humphrey(1976)提出颜色偏好意义在于颜色对自然界的生物携带的信号作用,即使现代的人造物品可能并没有明显的信号价值即颜色可以自由选择由于现代的人造物品可以自由选择颜色,颜色的信号价值降低,颜色的意义也开始混乱,但深层的自然信号作用很可能还是影响了颜色偏好的结果。
Hurlbert & Ling(2007)的研究报告支持了Humphrey(1976)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进化/行为适应理论,指出颜色偏好可能源于行为适应。他们提出颜色偏好与人类视觉系统中权衡对立的锥体神经反应相连接,很有可能起源于进化的选择。Hurlber和Ling分析了对立的视锥模型因而国内也有学者把此理论称为“视锥—对立对比成分” 理论(the cone-opponent contrast component),最近Schloss(2015)提出颜色知觉对颜色偏好有决定作用,部分的支持了此理论。
性别差异是Hurlbert和Ling提出的进化/行为适应假设形成的基础,多项研究都报告了男女在颜色偏好上的显著差异,然而,也有研究显示男女在颜色偏好上并无显著差异。除了性别,颜色偏好还受到年龄、文化、教育背景、职业等因素对颜色偏好的影响。
进化适应理论同时考虑了“颜色知觉”层面和“颜色概念”层面。视觉系统的进化导致“颜色知觉”的不同,同时也考虑环境适应即“颜色概念”的影响,因而颜色偏好在两者相互作用下不断的强化而形成。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类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此理论的适用性降低,“生物适应”的内涵需要扩大,对于“颜色概念”层面复杂性的理解有助于揭示颜色偏好现象。
第二,颜色情绪说。Ou等(2004)提出了基于“颜色情绪”的解释,它们被他们定义为“通过颜色或颜色组合唤起的情感”。如果颜色偏好到一定的程度以致于看到它们就能对观察者产生积极的情绪,那么颜色情绪与颜色偏好可能有因果关系。他们发现可以在来自颜色情绪数据的三个维度因素:主动、被动(偏好主动),重、轻(偏好轻),和温暖的、凉爽(偏好凉爽)预测颜色偏好的67%的变异。但是,他们并不能解释看到颜色就产生了颜色情绪的机制以及某些颜色情绪能更好的预测颜色偏好的原因。
“颜色情绪说”认为颜色知觉引发人的不同情绪导致了颜色偏好的不同。由于情绪具有情景性且不稳定,很难用实验的验证。但在人的经验中,积极的情绪引发人的偏好容易理解因而颜色偏好与颜色情绪有对应关系也就容易。探索颜色与情绪关系一直是热门研究主题,国内外有很多研究探索颜色与情绪的关系。 研究中主观选择任务得到的结果是人们对于头脑中相应颜色概念的反应还是知觉到颜色后反应并没有得到区分。但最近的研究显示,“想象颜色”任务也能引发被试的情绪。那么“颜色情绪说”可以脱离“颜色知觉”而存在,单纯的颜色概念就可以引发情绪,未来的研究可以分离颜色知觉和概念探讨此理论。
第三,生态效价理论。在以上两个理论的基础上,Palmer 和 Schloss提出了生态效价理论(Ecological valence theory,EVT),颜色偏好源自人们对颜色相关联的物体的平均情感反应,人们喜欢的颜色与喜欢的物品密切相关,不喜欢的颜色与不喜欢的物体密切相关。平均情感反应的值可解释近80%的变异并且能很好的预测颜色偏好的结果,此研究同时揭示了跨年龄组的一致性,提出颜色偏好是从过去的学习当中自然发生的一般模式。
Schloss,Poggesi和Palmer发现学生偏好自己学校的颜色多于竞争学校的颜色,而且喜欢程度跟个体对学校的认可度相关。Schloss,Strauss和Palmer指出,物品的颜色偏好(墙、沙发、T恤等)与抽象颜色偏好并不一致,而且同类别的物品(小轿车与甲壳虫车)之间有显著差异,社会赋予物品的印象会影响人们的颜色偏好。Schloss和Palmer研究了政党之间颜色偏好差异,以非选举日作为基线,对自己政党颜色的偏好程度与选举日期的临近紧密相关。以上研究结果支持了学习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物品的社会意义对颜色偏好的影响。
Strauss,Schloss和Palmer不仅验证了EVT,同时提出颜色偏好具有可塑性,记忆中原有的知识或经典条件反射中的联想式学习对颜色偏好产生了作用。最新的研究提示人们个体经验与颜色物品的联系程度稳定预测了颜色偏好。可见,相对其他理论,EVT提供了一个更合理、全面的颜色偏好的因果解释。
EVT不仅同时考虑到颜色知觉和概念层面的信息,而且重视学习的作用,能够很好的解释颜色偏好现象。此理论明确了学习和经验的对偏好的作用,既能够很好的预测个体的颜色偏好,也能对群体表现的颜色偏好现象进行解释。
总结及启示
我们普遍被蓝色和红色吸引而不喜欢黄色和黄绿色提示颜色偏好可能是由我们祖先需要健康的进化而驱动的提示颜色偏好可能是由我们的祖先需要在环境中进化适应而决定的。我们习得颜色偏好的能力有适应的作用,颜色偏好通过把复杂属性的意义物体转化为单一简单的视觉线索简化了决策过程,支持了进化适应理论。
“颜色情绪说”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无论是从个体发育或进化的角度来说,对颜色产生情感联想的能力,深深植根于人的本性,支持了“颜色情绪说”。由于单纯的颜色单独视觉线索可能携带着复杂的意义:集体有意识象征,个体独特意义,文化礼仪,信号和社会标志等。反过来,颜色作为社会信号的使用可能会进一步操控未来它們传递给群体或个体的情感意义。因此,赋予颜色的社会意义的逐渐转变会带来颜色偏好的改变。
EVT理论考虑到了个体的学习和经验对于颜色偏好的影响,并且有数学公式的支持,目前来说是相对完整的颜色偏好理论。实际上EVT理论是在前两个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完全的否定进化适应理论和“颜色情绪说”。EVT是一个灵活的理论,研究者在不断的发展理论的内涵,不断深入和细致的讨论理论的适用性,生态效价理论相比其他理论,重视个体经验和学习的作用,并且延伸了研究的深度和现实意义,为我们更全面的认识理解颜色偏好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解释。
三个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颜色偏好现象,从关注生物学基础到社会学习经验,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了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颜色偏好的不稳定性提示这种偏好不是绝对的也不可能是天生固有的倾向。偏好的变化反过来可能受到生物学和发育等固有因素—比如颜色概念大脑结构的成熟和性激素的水平的影响,或者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对蓝色的积极反应完全可能是因为与自然的接触和经验之后才得以出现;社会评价的反馈可能夸大了喜欢红色的先天倾向。也有可能通过与对象关联习得了偏好,与时间相互作用而改变,所以新的联系建立了而旧的就消失了。
总之,颜色偏好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到个体因素(视锥系统、年龄、性别、视锥系统、个体经验等)、社会因素(文化、教育、环境等)的影响。由于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社会赋予的颜色意义、颜色的标志及颜色象征的改变必然会影响颜色偏好,越来越难简单的从某个特定的层面对颜色偏好进行解释,未来的相关研究需要细化实验条件和背景信息未来的相关研究需要对实验条件和背景信息进行精确的操纵,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借助主客观的测量结果,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察颜色偏好现象和意义。
钟流霞,1987年,女,籍贯重庆,闽南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1]Andrew,J. Elliot and Markus,A. Maier. Color Psychology: Effects of Perceiving Color on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Human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4,65,95-120.
[2]孙青青,陈本友,赵伶俐. 颜色偏好研究进展[J]. 心理科学,2011,34(6),1332-1337.
[3]于光,黄丽,葛秋芬,谭桂娟,李今朝.关于颜色的心理学研究进展[J]. 社会心理科学,2011,(10),30-34.
[4]Hurlbert,A. C.,and Ling,Y. Biological components of sex differences in color preference[J],Current Biology,2007,17(16),623–625. [5]Ou,L. C.,Luo,M. R.,Woodcock,A. and Wright,A. A study of colour emotionand colourpreference Part III: Colour preference modeling[J]. 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04,29(5),381-389.
[6]Palmer,S. E.,& Schloss,K. B. An ecological valence theory of human color preferenc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0,107,8877-8882.
[7]Palmer,S. E.,& Schloss,K. B. Color Preference. Encyclopedia of Col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5,1-7.
[8]Schloss,K. B.,Daniel Hawthorne-Madell & Palmer,S. E. Ecological influences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lor preference[J]. Attention Perception Psychophysics,2015,77(8),2803-2816.
[9]Eysenck,H. J. A cri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lor preference[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41,54,385-391.
[10]Palmer,S. E.,Schloss,K. B.,& Sammartino,J. Visual aesthetics and human preferenc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3,64,77–107.
[11]Schloss,K. B.,Strauss,E. D.,& Palmer,S. E. Object Color Preferences[J]. 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13,38(6),393-411.
[12]Taylor,C.,Clifford,A.,& Franklin,A. Color preferences are not universal[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13 142,1015-1027.
[13]曹漱芹,费雯,孙爱军. 4-6.5岁自闭症幼儿颜色偏好的实验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2,(5),46-52.
[14]葛列眾,刘少英,徐伟丹. 抽象颜色偏好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2005,28(4),849-851
[15]王婷婷,王瑞明,王靖,吴小文,莫雷,杨力. 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情绪的启动效应[J].心理学报,2014,46(6),777-790.
[16]Humphrey,N. K. The colour currency of nature,in Porter T and Mikellides B (eds)[M],Colour for Architecture,London: Studio-Vista,1976,95–98.
[17]徐展,闫丹. 颜色偏好的性别差异研究进展[J]. 心理科学,2015(2),496-499.
[18]Schloss,K. B. Color preferences differ with variations in color perception[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5,19(10),554-555.
[19]Gelineau,E. P. A psychometric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color preference[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1,53(1),163-174.
[20]Taylor,C.,& Frankl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or–object associations and color preference: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ecological valence theory[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12,19,190–197.
[21]Camgoz,N.,Yener,C. and Guvenc,D. Effects of hue,saturation,and brightness on preference[J],Color Res App,2002,27(3),199–207.
[22]Taylor,C.,Schloss,K.,Palmer,S. E.,& Franklin,A. Color preferences in infants and adults are different[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13,20,916-922.
[23]Schloss,K. B.,Poggesi,R. M.,& Palmer,S. E. Effects of university affiliation and “school spirit” on color preferences: Berkeley versus Stanford[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11,18,498-504. [24]Hanafy,I. M.,& Sanad,R. Colour preferences according to educational background[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05,437-444.
[25]沃爾索宾,日德金,程学超. 学前儿童在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下的颜色的选择[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86,3(04),47-50.
[26]Lechner,A.,Simonoff,J. S.,& Harrington,L. Color–emotion association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understanding universal and local themes[J]. Color Research & Application,2012,37(1),59-71.
[27]Strauss,E. D.,Schloss,K. B.,& Palmer,S. E. Color preferences change after experience with liked/disliked colored objects[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13,20,935-943.
[28]Schloss,K. B.,& Palmer,S. E. The politics of color: Preferences for Republican red versus Democratic blue[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14,21,1481-1488.
[29]Hurlbert,A.,& Ling,Y. 5–understanding colour perception and preference[M]. Colour Design(December),2012,129-157.
[30]Sandhofer,C. M. Taking the task seriously: Reflections on measures of colour acquisi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06,94(4),344–348.
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针对颜色偏好最主要的三个理论:进化适应理论、颜色情绪说、生态效价理论(EVT)进行了介绍和解析。比较而言,最近提出的EVT理论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更为合理、全面的颜色偏好的因果解释。启示未来颜色偏好的研究应该考虑到个体经验和生态作用的影响,扩展了未来偏好研究的思路和范式。
颜色偏好 进化适应理论
颜色情绪说 生态效价理论(EVT)
引言
人的所有感官当中,视觉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已有研究表明颜色蕴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它不仅影响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而且影响人体的一系列生理过程。颜色偏好现象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对于颜色偏好的理解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析,但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最近十几年近些年,颜色偏好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相关研究结果丰富了人们的认识,使全面的认识颜色偏好现象成为有可能。
颜色偏好研究回顾
最早的研究者认为颜色偏好表现出并不稳定因而不适合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但是,Eysenck(1941)指出这些研究的失败是由于使用了未标准化的颜色而且没有得到充分的统计分析。利用现代的技术,使用标准的颜色和精细的实验设计,已经证明颜色偏好虽然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但在群组中色调偏好仍然表现出很稳定和系统的普遍模式,多项研究显示出人的颜色偏好呈现出普遍模式显示出颜色偏好的普遍模式(虽然男女偏好不完全一致),总体上表现为在蓝色区域处于峰值而在黄色和黄绿色之间处于低谷的一条光滑的曲线。颜色的饱和度方面,似乎人们总的来说更偏好高饱和度的颜色,尽管这些结果可能只局限于有限的颜色样本。颜色偏好可能随着亮度的升高而增强,尽管这个模式并不总是得到支持但这个模式并不总是得到支持。
颜色偏好的研究根据有无特定颜色对象分为抽象颜色、具体物色研究。抽象颜色的偏好研究没有特定的事物对象,可以揭示人们的一般颜色喜好,大部分研究沒有特殊说明一般是抽象颜色偏好;具体物色是指定对象的具体对象的颜色偏好,更有针对性但不能推广至其他物品的颜色偏好。颜色偏好研究从颜色的特性上说主要涉及色调(hue)、饱和度(saturated)、亮度(light)三个方面;从复杂性看又可以分为单独的颜色偏好、组合颜色偏好和复合颜色偏好。颜色偏好在广告学和视觉艺术以及产品设计等领域得到很普遍的研究,在这些方面的探索对于促进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实验研究方面,颜色特征的操纵上越来越细致,涉及的颜色种类也越来越多。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变量操纵比较粗糙简单,目前国内的颜色偏好相关研究只操控色调一个自变量而且涉及的颜色种类少。实验法主要采用主观选择的方式,客观的数据比较少见,这种测量方式无法避免人们先于实验存在的颜色概念对结果的影响,于是研究同时反映了颜色知觉和概念的偏好。
以往的研究没有明确的区分颜色知觉和概念,在解释结果的时候很难同时顾及到两个层面,并没有明确指出并进行分层讨论所以颜色偏好的研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很难从一个方面去完整的说明。本文对以下三个理论进行介绍和解析:Hurlbert & Ling(2007)提出的在视觉早期过程的神经结构连接起作用的进化适应理论;Ou等(2004)提出的颜色的情绪内容导致的颜色偏好理论;以及Palmer & Schloss(2010)提出的生态效价理论(Ecological valence theory,EVT)。
颜色偏好理论解析
第一,进化适应理论。Humphrey(1976)提出颜色偏好意义在于颜色对自然界的生物携带的信号作用,即使现代的人造物品可能并没有明显的信号价值即颜色可以自由选择由于现代的人造物品可以自由选择颜色,颜色的信号价值降低,颜色的意义也开始混乱,但深层的自然信号作用很可能还是影响了颜色偏好的结果。
Hurlbert & Ling(2007)的研究报告支持了Humphrey(1976)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了进化/行为适应理论,指出颜色偏好可能源于行为适应。他们提出颜色偏好与人类视觉系统中权衡对立的锥体神经反应相连接,很有可能起源于进化的选择。Hurlber和Ling分析了对立的视锥模型因而国内也有学者把此理论称为“视锥—对立对比成分” 理论(the cone-opponent contrast component),最近Schloss(2015)提出颜色知觉对颜色偏好有决定作用,部分的支持了此理论。
性别差异是Hurlbert和Ling提出的进化/行为适应假设形成的基础,多项研究都报告了男女在颜色偏好上的显著差异,然而,也有研究显示男女在颜色偏好上并无显著差异。除了性别,颜色偏好还受到年龄、文化、教育背景、职业等因素对颜色偏好的影响。
进化适应理论同时考虑了“颜色知觉”层面和“颜色概念”层面。视觉系统的进化导致“颜色知觉”的不同,同时也考虑环境适应即“颜色概念”的影响,因而颜色偏好在两者相互作用下不断的强化而形成。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类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此理论的适用性降低,“生物适应”的内涵需要扩大,对于“颜色概念”层面复杂性的理解有助于揭示颜色偏好现象。
第二,颜色情绪说。Ou等(2004)提出了基于“颜色情绪”的解释,它们被他们定义为“通过颜色或颜色组合唤起的情感”。如果颜色偏好到一定的程度以致于看到它们就能对观察者产生积极的情绪,那么颜色情绪与颜色偏好可能有因果关系。他们发现可以在来自颜色情绪数据的三个维度因素:主动、被动(偏好主动),重、轻(偏好轻),和温暖的、凉爽(偏好凉爽)预测颜色偏好的67%的变异。但是,他们并不能解释看到颜色就产生了颜色情绪的机制以及某些颜色情绪能更好的预测颜色偏好的原因。
“颜色情绪说”认为颜色知觉引发人的不同情绪导致了颜色偏好的不同。由于情绪具有情景性且不稳定,很难用实验的验证。但在人的经验中,积极的情绪引发人的偏好容易理解因而颜色偏好与颜色情绪有对应关系也就容易。探索颜色与情绪关系一直是热门研究主题,国内外有很多研究探索颜色与情绪的关系。 研究中主观选择任务得到的结果是人们对于头脑中相应颜色概念的反应还是知觉到颜色后反应并没有得到区分。但最近的研究显示,“想象颜色”任务也能引发被试的情绪。那么“颜色情绪说”可以脱离“颜色知觉”而存在,单纯的颜色概念就可以引发情绪,未来的研究可以分离颜色知觉和概念探讨此理论。
第三,生态效价理论。在以上两个理论的基础上,Palmer 和 Schloss提出了生态效价理论(Ecological valence theory,EVT),颜色偏好源自人们对颜色相关联的物体的平均情感反应,人们喜欢的颜色与喜欢的物品密切相关,不喜欢的颜色与不喜欢的物体密切相关。平均情感反应的值可解释近80%的变异并且能很好的预测颜色偏好的结果,此研究同时揭示了跨年龄组的一致性,提出颜色偏好是从过去的学习当中自然发生的一般模式。
Schloss,Poggesi和Palmer发现学生偏好自己学校的颜色多于竞争学校的颜色,而且喜欢程度跟个体对学校的认可度相关。Schloss,Strauss和Palmer指出,物品的颜色偏好(墙、沙发、T恤等)与抽象颜色偏好并不一致,而且同类别的物品(小轿车与甲壳虫车)之间有显著差异,社会赋予物品的印象会影响人们的颜色偏好。Schloss和Palmer研究了政党之间颜色偏好差异,以非选举日作为基线,对自己政党颜色的偏好程度与选举日期的临近紧密相关。以上研究结果支持了学习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物品的社会意义对颜色偏好的影响。
Strauss,Schloss和Palmer不仅验证了EVT,同时提出颜色偏好具有可塑性,记忆中原有的知识或经典条件反射中的联想式学习对颜色偏好产生了作用。最新的研究提示人们个体经验与颜色物品的联系程度稳定预测了颜色偏好。可见,相对其他理论,EVT提供了一个更合理、全面的颜色偏好的因果解释。
EVT不仅同时考虑到颜色知觉和概念层面的信息,而且重视学习的作用,能够很好的解释颜色偏好现象。此理论明确了学习和经验的对偏好的作用,既能够很好的预测个体的颜色偏好,也能对群体表现的颜色偏好现象进行解释。
总结及启示
我们普遍被蓝色和红色吸引而不喜欢黄色和黄绿色提示颜色偏好可能是由我们祖先需要健康的进化而驱动的提示颜色偏好可能是由我们的祖先需要在环境中进化适应而决定的。我们习得颜色偏好的能力有适应的作用,颜色偏好通过把复杂属性的意义物体转化为单一简单的视觉线索简化了决策过程,支持了进化适应理论。
“颜色情绪说”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无论是从个体发育或进化的角度来说,对颜色产生情感联想的能力,深深植根于人的本性,支持了“颜色情绪说”。由于单纯的颜色单独视觉线索可能携带着复杂的意义:集体有意识象征,个体独特意义,文化礼仪,信号和社会标志等。反过来,颜色作为社会信号的使用可能会进一步操控未来它們传递给群体或个体的情感意义。因此,赋予颜色的社会意义的逐渐转变会带来颜色偏好的改变。
EVT理论考虑到了个体的学习和经验对于颜色偏好的影响,并且有数学公式的支持,目前来说是相对完整的颜色偏好理论。实际上EVT理论是在前两个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完全的否定进化适应理论和“颜色情绪说”。EVT是一个灵活的理论,研究者在不断的发展理论的内涵,不断深入和细致的讨论理论的适用性,生态效价理论相比其他理论,重视个体经验和学习的作用,并且延伸了研究的深度和现实意义,为我们更全面的认识理解颜色偏好提供了很好的理论解释。
三个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颜色偏好现象,从关注生物学基础到社会学习经验,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了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颜色偏好的不稳定性提示这种偏好不是绝对的也不可能是天生固有的倾向。偏好的变化反过来可能受到生物学和发育等固有因素—比如颜色概念大脑结构的成熟和性激素的水平的影响,或者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对蓝色的积极反应完全可能是因为与自然的接触和经验之后才得以出现;社会评价的反馈可能夸大了喜欢红色的先天倾向。也有可能通过与对象关联习得了偏好,与时间相互作用而改变,所以新的联系建立了而旧的就消失了。
总之,颜色偏好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到个体因素(视锥系统、年龄、性别、视锥系统、个体经验等)、社会因素(文化、教育、环境等)的影响。由于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社会赋予的颜色意义、颜色的标志及颜色象征的改变必然会影响颜色偏好,越来越难简单的从某个特定的层面对颜色偏好进行解释,未来的相关研究需要细化实验条件和背景信息未来的相关研究需要对实验条件和背景信息进行精确的操纵,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借助主客观的测量结果,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察颜色偏好现象和意义。
钟流霞,1987年,女,籍贯重庆,闽南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发展心理学,
[1]Andrew,J. Elliot and Markus,A. Maier. Color Psychology: Effects of Perceiving Color on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Human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4,65,95-120.
[2]孙青青,陈本友,赵伶俐. 颜色偏好研究进展[J]. 心理科学,2011,34(6),1332-1337.
[3]于光,黄丽,葛秋芬,谭桂娟,李今朝.关于颜色的心理学研究进展[J]. 社会心理科学,2011,(10),30-34.
[4]Hurlbert,A. C.,and Ling,Y. Biological components of sex differences in color preference[J],Current Biology,2007,17(16),623–625. [5]Ou,L. C.,Luo,M. R.,Woodcock,A. and Wright,A. A study of colour emotionand colourpreference Part III: Colour preference modeling[J]. 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04,29(5),381-389.
[6]Palmer,S. E.,& Schloss,K. B. An ecological valence theory of human color preferenc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0,107,8877-8882.
[7]Palmer,S. E.,& Schloss,K. B. Color Preference. Encyclopedia of Col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J],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5,1-7.
[8]Schloss,K. B.,Daniel Hawthorne-Madell & Palmer,S. E. Ecological influences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lor preference[J]. Attention Perception Psychophysics,2015,77(8),2803-2816.
[9]Eysenck,H. J. A cri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lor preference[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41,54,385-391.
[10]Palmer,S. E.,Schloss,K. B.,& Sammartino,J. Visual aesthetics and human preferenc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3,64,77–107.
[11]Schloss,K. B.,Strauss,E. D.,& Palmer,S. E. Object Color Preferences[J]. Col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13,38(6),393-411.
[12]Taylor,C.,Clifford,A.,& Franklin,A. Color preferences are not universal[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2013 142,1015-1027.
[13]曹漱芹,费雯,孙爱军. 4-6.5岁自闭症幼儿颜色偏好的实验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2,(5),46-52.
[14]葛列眾,刘少英,徐伟丹. 抽象颜色偏好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2005,28(4),849-851
[15]王婷婷,王瑞明,王靖,吴小文,莫雷,杨力. 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情绪的启动效应[J].心理学报,2014,46(6),777-790.
[16]Humphrey,N. K. The colour currency of nature,in Porter T and Mikellides B (eds)[M],Colour for Architecture,London: Studio-Vista,1976,95–98.
[17]徐展,闫丹. 颜色偏好的性别差异研究进展[J]. 心理科学,2015(2),496-499.
[18]Schloss,K. B. Color preferences differ with variations in color perception[J].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5,19(10),554-555.
[19]Gelineau,E. P. A psychometric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color preference[J].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1,53(1),163-174.
[20]Taylor,C.,& Frankl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or–object associations and color preference: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ecological valence theory[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12,19,190–197.
[21]Camgoz,N.,Yener,C. and Guvenc,D. Effects of hue,saturation,and brightness on preference[J],Color Res App,2002,27(3),199–207.
[22]Taylor,C.,Schloss,K.,Palmer,S. E.,& Franklin,A. Color preferences in infants and adults are different[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13,20,916-922.
[23]Schloss,K. B.,Poggesi,R. M.,& Palmer,S. E. Effects of university affiliation and “school spirit” on color preferences: Berkeley versus Stanford[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11,18,498-504. [24]Hanafy,I. M.,& Sanad,R. Colour preferences according to educational background[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05,437-444.
[25]沃爾索宾,日德金,程学超. 学前儿童在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下的颜色的选择[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86,3(04),47-50.
[26]Lechner,A.,Simonoff,J. S.,& Harrington,L. Color–emotion associations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understanding universal and local themes[J]. Color Research & Application,2012,37(1),59-71.
[27]Strauss,E. D.,Schloss,K. B.,& Palmer,S. E. Color preferences change after experience with liked/disliked colored objects[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13,20,935-943.
[28]Schloss,K. B.,& Palmer,S. E. The politics of color: Preferences for Republican red versus Democratic blue[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2014,21,1481-1488.
[29]Hurlbert,A.,& Ling,Y. 5–understanding colour perception and preference[M]. Colour Design(December),2012,129-157.
[30]Sandhofer,C. M. Taking the task seriously: Reflections on measures of colour acquisi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06,94(4),34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