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和其他大学一样存在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有家庭问题、或有心理障碍、或生活贫寒、或完成学业有困难,思想一度出现迷茫、矛盾甚至偏差,采用亲切交谈的人文关怀方式是培养他们健康人格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人文关怀 亲切交谈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40-02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的综合教育实践,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等明确要求。这些都是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关怀体现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现实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特别是人的精神解放、心灵解放、精神自由、心灵自由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对人自身命运与价值高度关注的精神体现。对学生特别是对那些高职院校里的特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尊严与自由、人格与个性,给他们上精神予以人文关怀将是培育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达到校园内精神世界的小康,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
而亲切谈话的神奇魅力在于用情与理的沟通去融化特殊学生心灵上的冰霜,因人而异,完善学生的心智,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完善思想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高职院校的特殊学生是校园中最需要人文关怀的群体
(一)高职学生的精神现状
我们的高职教育目标虽然已经明确地定位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但是长久以来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还是“层选制”,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接受实用技能型教育,而是一种考不上其它学校的无奈选择,这些高职大学生又是承载着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强,但他们的心理发育还未成熟,有些学生会因为学校或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而产生心理落差,在面临学业、经济、情感、就业等诸多压力时,他们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学生从高三由老师引导的超负荷学习进入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缺少明确的奋斗目标而无所适从,一些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活的人际交往缺少技巧和信心,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此外,一些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对高职毕业生并不认同,在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社會竞争下,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种种原因会造成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不冷静,走极端。
从生源类型来看,他们中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等,他们在专业知识的接受、行为习惯的约束上参差不齐,一些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我们对高校大学生的要求还有差距,学生认定道德纪律约束的必要性,但是在生活中又表现的很散漫,对自身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导致道德认知和行为脱节。
(二)人文关怀对特殊学生的必要性
什么是人文关怀?“人”和“文”合在一起往往指真、善、美的某种状态。 可以认为:“它是一个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前提,以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概念。它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具体地说,“是对人的显示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特别是人的精神解放、心灵解放、精神自由、心灵自由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高度关注的精神体现。”而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主流虽然呈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是社会的新思潮、网络时代的到来、经济的转型导致了主体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出现了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一些特殊学生,如违纪学生、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异常的学生、贫困学生、情感受挫的学生、完成学业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有更多的迷茫和矛盾,一方面他们在主流健康价值观的引导下,追求和崇尚正直、务实的生活,对理想和未来的事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另一方面当社会上财富不正常的聚敛、道德败坏等不正之风和生活中的一些酗酒打架、缺少社会公德、追求金钱、一时享乐等思想的负面信息充斥他们的时候,个人的特殊情况使他们心理极其脆弱,更另人担忧的是产生了颓废消极的生活态度,放弃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价值观上又向个人倾斜、向金钱倾斜、向功利倾斜,他们的成才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紧密。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说过:“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价值理想是支撑一个人甚至一个社会精神的理想和原则,这些特殊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是特殊学生精神危机的渴盼,是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说教已经不能唤起他们理性、正直、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更需要倾诉,更期待理解,更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双向交流。
二、亲切谈话是对特殊学生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一)谈话沟通可以达到感化和说服的目的
教育的沟通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对思想、政治、品德等信息内容的共同感受和理解融洽感情,避免或消除认识、情感等障碍,在交流中力求达到双方的共识、共鸣,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谈话是双向的,是互动的,只有亲切谈话才能满足这类特殊学生的尊重需要和安全需要,它与灌输教育和压制教育是不一样的,了解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真心诚意地爱每一个学生,与他们亲切交流,关心学生的快乐和悲伤,学生才能愿意向教育者倾诉,有事情找老师商量。这样才能使特殊学生与教育者处于同一平面上,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倾诉,愿意倾诉,教育者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在恰当的时候对他们在工作学习和劳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哪怕一点点,及时鼓励,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形成积极的心理推动力,这是使之心服的人文关怀过程。 (二)亲切谈话可以引导特殊学生自我管理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在尊重受教育者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使客体在认识上产生认同,情感上发生共鳴,从而使价值观上发生质的飞跃,思想教育是“做人导向”的工作,这些特殊学生情感有余理智不足,求知欲和识别力相对较低,独立性和依赖性还有着很大矛盾,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不及时,关怀不得当,这些学生缺少可以向之吐露心曲的人,产生了孤独感,内心难以排解的矛盾和冲突严重就会产生压抑感和心理障碍,因此教育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让受教育者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在谈话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做出分析和评判,在这样的自我评判中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从而形成自觉意识,主动进行自我疏导和自我管理。
三、亲切谈话的原则
(一)坚持平等的原则
特殊学生行为比较消极、被动,思想上也容易有偏差只有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才能引导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之主动配合。
(二)坚持坦诚的原则
人文关怀首先要真诚,有了真情实感,有了尊重、理解、关心,才能把谈话上升到交心的境界。对于客体的一些保密要求,我们要予以尊重,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有了坦诚的交谈,教育才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坚持及时和经常的原则
谈话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生的心理需要有一个恰当的契机,这就要求教育者善于抓住需要沟通的时机,建立长效谈话机制,跟踪服务,既让特殊学生感到温暖和关怀,又不能使学生产生被监督感,建立内在的牵挂,谈话形式可以灵活,但要经常保持,增进理解,预防矛盾。
特殊学生的影响力很大,他们的成长影响校园甚至社会的和谐、是校园里乃至整个社会最应该关注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或经济上的,或精神上的,我们在思想教育方面倡导人文关怀最应该把关怀的目光投向他们,研究关怀他们的点子,寻找他们可以接受的关怀办法,采用亲切谈话的方式帮助他们拨开迷雾,又能让他们及时倾诉,减轻压力,避免过激思想和行为的产生,使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与发展、个性与品德得到关怀,从而使他们有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喜悦,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以丰满的人性去追求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3]贾高健:《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理论前沿》2000年第4期
[4]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5]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于留成:《坚持科学发展观,高校思想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
[7]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2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 亲切交谈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40-02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的综合教育实践,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等明确要求。这些都是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关怀体现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现实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特别是人的精神解放、心灵解放、精神自由、心灵自由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对人自身命运与价值高度关注的精神体现。对学生特别是对那些高职院校里的特殊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尊严与自由、人格与个性,给他们上精神予以人文关怀将是培育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达到校园内精神世界的小康,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
而亲切谈话的神奇魅力在于用情与理的沟通去融化特殊学生心灵上的冰霜,因人而异,完善学生的心智,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完善思想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高职院校的特殊学生是校园中最需要人文关怀的群体
(一)高职学生的精神现状
我们的高职教育目标虽然已经明确地定位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但是长久以来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还是“层选制”,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接受实用技能型教育,而是一种考不上其它学校的无奈选择,这些高职大学生又是承载着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强,但他们的心理发育还未成熟,有些学生会因为学校或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而产生心理落差,在面临学业、经济、情感、就业等诸多压力时,他们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学生从高三由老师引导的超负荷学习进入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缺少明确的奋斗目标而无所适从,一些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活的人际交往缺少技巧和信心,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此外,一些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对高职毕业生并不认同,在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社會竞争下,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种种原因会造成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不冷静,走极端。
从生源类型来看,他们中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等,他们在专业知识的接受、行为习惯的约束上参差不齐,一些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我们对高校大学生的要求还有差距,学生认定道德纪律约束的必要性,但是在生活中又表现的很散漫,对自身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导致道德认知和行为脱节。
(二)人文关怀对特殊学生的必要性
什么是人文关怀?“人”和“文”合在一起往往指真、善、美的某种状态。 可以认为:“它是一个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前提,以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概念。它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具体地说,“是对人的显示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特别是人的精神解放、心灵解放、精神自由、心灵自由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高度关注的精神体现。”而当代高职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主流虽然呈健康向上的态势,但是社会的新思潮、网络时代的到来、经济的转型导致了主体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出现了文化的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一些特殊学生,如违纪学生、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异常的学生、贫困学生、情感受挫的学生、完成学业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有更多的迷茫和矛盾,一方面他们在主流健康价值观的引导下,追求和崇尚正直、务实的生活,对理想和未来的事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另一方面当社会上财富不正常的聚敛、道德败坏等不正之风和生活中的一些酗酒打架、缺少社会公德、追求金钱、一时享乐等思想的负面信息充斥他们的时候,个人的特殊情况使他们心理极其脆弱,更另人担忧的是产生了颓废消极的生活态度,放弃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价值观上又向个人倾斜、向金钱倾斜、向功利倾斜,他们的成才动机与国家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联系不紧密。美国教育家德怀特·艾伦说过:“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备道德性的话,那么我们就在为社会创造危害。”价值理想是支撑一个人甚至一个社会精神的理想和原则,这些特殊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是特殊学生精神危机的渴盼,是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说教已经不能唤起他们理性、正直、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更需要倾诉,更期待理解,更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情感互动,双向交流。
二、亲切谈话是对特殊学生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一)谈话沟通可以达到感化和说服的目的
教育的沟通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对思想、政治、品德等信息内容的共同感受和理解融洽感情,避免或消除认识、情感等障碍,在交流中力求达到双方的共识、共鸣,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谈话是双向的,是互动的,只有亲切谈话才能满足这类特殊学生的尊重需要和安全需要,它与灌输教育和压制教育是不一样的,了解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真心诚意地爱每一个学生,与他们亲切交流,关心学生的快乐和悲伤,学生才能愿意向教育者倾诉,有事情找老师商量。这样才能使特殊学生与教育者处于同一平面上,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倾诉,愿意倾诉,教育者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在恰当的时候对他们在工作学习和劳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哪怕一点点,及时鼓励,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形成积极的心理推动力,这是使之心服的人文关怀过程。 (二)亲切谈话可以引导特殊学生自我管理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在尊重受教育者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使客体在认识上产生认同,情感上发生共鳴,从而使价值观上发生质的飞跃,思想教育是“做人导向”的工作,这些特殊学生情感有余理智不足,求知欲和识别力相对较低,独立性和依赖性还有着很大矛盾,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不及时,关怀不得当,这些学生缺少可以向之吐露心曲的人,产生了孤独感,内心难以排解的矛盾和冲突严重就会产生压抑感和心理障碍,因此教育者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让受教育者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在谈话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做出分析和评判,在这样的自我评判中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节,从而形成自觉意识,主动进行自我疏导和自我管理。
三、亲切谈话的原则
(一)坚持平等的原则
特殊学生行为比较消极、被动,思想上也容易有偏差只有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才能引导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之主动配合。
(二)坚持坦诚的原则
人文关怀首先要真诚,有了真情实感,有了尊重、理解、关心,才能把谈话上升到交心的境界。对于客体的一些保密要求,我们要予以尊重,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有了坦诚的交谈,教育才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坚持及时和经常的原则
谈话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生的心理需要有一个恰当的契机,这就要求教育者善于抓住需要沟通的时机,建立长效谈话机制,跟踪服务,既让特殊学生感到温暖和关怀,又不能使学生产生被监督感,建立内在的牵挂,谈话形式可以灵活,但要经常保持,增进理解,预防矛盾。
特殊学生的影响力很大,他们的成长影响校园甚至社会的和谐、是校园里乃至整个社会最应该关注的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或经济上的,或精神上的,我们在思想教育方面倡导人文关怀最应该把关怀的目光投向他们,研究关怀他们的点子,寻找他们可以接受的关怀办法,采用亲切谈话的方式帮助他们拨开迷雾,又能让他们及时倾诉,减轻压力,避免过激思想和行为的产生,使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与发展、个性与品德得到关怀,从而使他们有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喜悦,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以丰满的人性去追求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3]贾高健:《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理论前沿》2000年第4期
[4]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5]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于留成:《坚持科学发展观,高校思想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
[7]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