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培训工作经过近几年努力已步入正轨,但在县域内如何有效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使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还是值得探讨的。根据县域内教师客观条件,通过建构学科学习共同体对教师进行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模式灵活,操作方便,效果明显。
【关键词】学科学习共同体;培训;实践活动
推动和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但存在城乡差别、教师个体差异,如何引导教师共同成长,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以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效果呢?构建学科学习共同体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舞台,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科学习共同体能有效的在县域内教师培训中发挥其功能作用,解决了培训流于形式、低效现象。
1.建构学科学习共同体的客观要求
近几年来教师培训工作如火如荼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与农村教师培训形式仍然严峻。
第一,客观现实问题。随着学生数的减少,加上部分学生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就读,出现教学点就一二个教师,大多乡镇中学同一学科教师数也只有两三个人,且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因学生数少,义保经费也少,没有更多经费投入教师培训工作中来。
第二,工学矛盾突出。由于乡镇级学校规模一般都较小,教师往往一人承担多个学科,一个萝卜一个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几乎没有机会走出去学习。也因为教师人数少很难营造浓厚的校本研修氛围,加上校本研修模式陈旧,对教师没有吸引力,出现为学时而研修现象。
第三,培训内容问题。当前的各级教育培训大多是县城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参加,授课内容往往根据县城教师水平来设定,过于强调前沿理论和新的教学思想,忽略了基础知识与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培训让农村教师感到鞭长莫及,像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即,很难有实质性的提升。
2.学科学习共同体建立的意义
由于学习是要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运用学科学习共同体进行培训就具备了这四大要素,为教师的学习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县域内把同一学科教师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便于组织各类针对性强的微培训,能按照教师需求与客观条件组织有效的培训活动,培训的落脚点基于课堂实践案例进行,以理论学习为引领,课堂研讨为抓手,案例研究为策略,建构“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体提升”的螺旋式培训过程。因参与活动的教师数不多,每一位教师都要发言交流的机会,那么教师就要积极参与到活动各环节中去,要反思、要梳理、要建构,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培训形式,有效抵制人云亦云、避而不谈的现象,提高了活动的质量,教师从中也受益匪浅,能有效提高教师专业成长。
3.以学科学习共同体为载体有效开展教师培训实践活动
学科学习共同体组建起来了关键是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将通过什么活动方式让教师们能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提高。
3.1以学科学习共同体为单位,有效开展教师集中培训工作。
现在的教师培训工作有粗放型转到精细化上,力求每次培训都能给教师实质性的帮助,打破了开大会式、任务型的培训模式,逐步走上了按学科、按教师需求,小班化参与式培训模式。因为是同学科,教师之间的需求就基本一致,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就提高了,提高培训的质量也就高了。在教师集中培训中,我们以学科学习共同体的形式组织教师培训,初中建立各学科学习共同体;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多,按照地域又分片组成区域学习共同体,保证每个学习共同体都在80人左右下,这样有利于建构“小班化、参与式”的集中培训模式。
如通过调查我们建构小学中老年教师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里的教师大多数是民师转正的,接受正规师范教育的凤毛麟角,基础知识底子相对薄弱;又多年一直在农村教学,教学技能偏低;加上知识老化,年龄偏大,很难接受新观念,也很少主动有意识地去提升自己。依据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这些特点,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利用暑期对这批教师进行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着重在基础知识与课堂技能两方面培训,效果非常明显。
3.2基于校本研修,以学科学习共同体为平台,举行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
教师专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学校与课堂,通过学科学习共同体有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重要渠道之一。努力打造“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这一模式,立足课堂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这种模式操作灵活,效果良好。采取“以课引训”“同课异构” “送课领训”等形式举行,培训过程采取“教师课堂做课+教师观议课+专家团队以课理论提升”的模式进行,这种研修活动是以某校某学科为中心,把周边几所学校同学科教师集中一起,由于教师之间有差异,所以存在着诸多个性化的问题,大家借助课堂案例载体研究,经过自己的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教育理念相互碰撞,又给同伴思考,交流研讨达到了一定层次与深度,教师重新建构自己知识体系。
3.3努力创设学科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平台,给教师提供充分的交流自学机会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习渠道的多元化,网络学习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国家省也加大学校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实行“校校通”。网络学习便捷、灵活、方便,打破了地域限制,突破了几人一校做研修的束缚;网络资源浩瀚无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搭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建立了祁门师训网、各学科教师QQ群等。在学科学习共同体里要求每位教师至少收录二个对你课堂教学、专业成长有帮助的网站或刊物。
【关键词】学科学习共同体;培训;实践活动
推动和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但存在城乡差别、教师个体差异,如何引导教师共同成长,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以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效果呢?构建学科学习共同体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舞台,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科学习共同体能有效的在县域内教师培训中发挥其功能作用,解决了培训流于形式、低效现象。
1.建构学科学习共同体的客观要求
近几年来教师培训工作如火如荼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与农村教师培训形式仍然严峻。
第一,客观现实问题。随着学生数的减少,加上部分学生随着父母外出打工就读,出现教学点就一二个教师,大多乡镇中学同一学科教师数也只有两三个人,且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因学生数少,义保经费也少,没有更多经费投入教师培训工作中来。
第二,工学矛盾突出。由于乡镇级学校规模一般都较小,教师往往一人承担多个学科,一个萝卜一个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几乎没有机会走出去学习。也因为教师人数少很难营造浓厚的校本研修氛围,加上校本研修模式陈旧,对教师没有吸引力,出现为学时而研修现象。
第三,培训内容问题。当前的各级教育培训大多是县城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参加,授课内容往往根据县城教师水平来设定,过于强调前沿理论和新的教学思想,忽略了基础知识与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培训让农村教师感到鞭长莫及,像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即,很难有实质性的提升。
2.学科学习共同体建立的意义
由于学习是要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运用学科学习共同体进行培训就具备了这四大要素,为教师的学习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县域内把同一学科教师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便于组织各类针对性强的微培训,能按照教师需求与客观条件组织有效的培训活动,培训的落脚点基于课堂实践案例进行,以理论学习为引领,课堂研讨为抓手,案例研究为策略,建构“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体提升”的螺旋式培训过程。因参与活动的教师数不多,每一位教师都要发言交流的机会,那么教师就要积极参与到活动各环节中去,要反思、要梳理、要建构,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培训形式,有效抵制人云亦云、避而不谈的现象,提高了活动的质量,教师从中也受益匪浅,能有效提高教师专业成长。
3.以学科学习共同体为载体有效开展教师培训实践活动
学科学习共同体组建起来了关键是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将通过什么活动方式让教师们能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提高。
3.1以学科学习共同体为单位,有效开展教师集中培训工作。
现在的教师培训工作有粗放型转到精细化上,力求每次培训都能给教师实质性的帮助,打破了开大会式、任务型的培训模式,逐步走上了按学科、按教师需求,小班化参与式培训模式。因为是同学科,教师之间的需求就基本一致,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就提高了,提高培训的质量也就高了。在教师集中培训中,我们以学科学习共同体的形式组织教师培训,初中建立各学科学习共同体;小学语文数学教师多,按照地域又分片组成区域学习共同体,保证每个学习共同体都在80人左右下,这样有利于建构“小班化、参与式”的集中培训模式。
如通过调查我们建构小学中老年教师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里的教师大多数是民师转正的,接受正规师范教育的凤毛麟角,基础知识底子相对薄弱;又多年一直在农村教学,教学技能偏低;加上知识老化,年龄偏大,很难接受新观念,也很少主动有意识地去提升自己。依据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这些特点,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利用暑期对这批教师进行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着重在基础知识与课堂技能两方面培训,效果非常明显。
3.2基于校本研修,以学科学习共同体为平台,举行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
教师专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学校与课堂,通过学科学习共同体有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重要渠道之一。努力打造“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育经验,确保培训实效”这一模式,立足课堂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培训,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这种模式操作灵活,效果良好。采取“以课引训”“同课异构” “送课领训”等形式举行,培训过程采取“教师课堂做课+教师观议课+专家团队以课理论提升”的模式进行,这种研修活动是以某校某学科为中心,把周边几所学校同学科教师集中一起,由于教师之间有差异,所以存在着诸多个性化的问题,大家借助课堂案例载体研究,经过自己的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教育理念相互碰撞,又给同伴思考,交流研讨达到了一定层次与深度,教师重新建构自己知识体系。
3.3努力创设学科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平台,给教师提供充分的交流自学机会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习渠道的多元化,网络学习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国家省也加大学校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实行“校校通”。网络学习便捷、灵活、方便,打破了地域限制,突破了几人一校做研修的束缚;网络资源浩瀚无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搭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建立了祁门师训网、各学科教师QQ群等。在学科学习共同体里要求每位教师至少收录二个对你课堂教学、专业成长有帮助的网站或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