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应针对旅游行业的特点和目前高职旅游教育的现状,分析高职旅游专业在师资建设、教育内容、校企合作、服务理念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业;发展对策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国家旅游局确立了到2020年使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从国家旅游局不久前公布的《2005年度全国旅行社业务年检情况通报》来看,我国的旅游行业已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在欣喜之余,有一些现实状况让人非常担忧,从近年来的游客意见、媒体报道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反映来看,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行业整体形象不佳,具体表现在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身上的问题是: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脱离实际,综合素质过低。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储备作为支撑,因此,改革旅游教育,培养受市场欢迎的新世纪的旅游人才迫在眉睫。
旅游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高职教育要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师资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既要符合现代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应符合现实社会环境中行业工作岗位对教师的要求,即应达到“学术”和“技术”上的双高要求。从目前高职旅游教育的师资状况来看,复合型、“双师型”教师在高职旅游专业中相对匮乏。在目前的师资构成中,一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既缺乏系统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又缺乏旅游业界管理与服务的工作经历,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另一部分教师是从旅游实业界进入教育界的,虽然具有在旅游界工作的经历和经验,但对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缺乏研究。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从旅游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受过系统的教育,但缺乏旅游业具体实践的磨炼。由于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具有教育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使得我国的高职旅游教育难以上规模、上质量。
缺乏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旅游教育的内容“不职业”主要表现在高职教材的内容设计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已出版的高职旅游教材中,高职特色不够,还没有真正过渡到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很多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改头换面,观点陈旧,偏重理论而缺乏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比如酒店管理专业,很多教材主要是讲酒店管理的理论和原则,而真正涉及实用的方法和案例很少。学生到酒店实习还是要从零开始。另外,教材之间的递进关系不明晰,逻辑性不强,内容重复。比如《导游基础知识》、《旅游地理》、《旅游文化与审美》等教材存在较多的内容重复。从整个专业教学来看,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缺少权威性的教材。
校企合作不理想,存在较大障碍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投入教育,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楼是完全按酒店的模式设计建造的,在校生逾千,其中一半在世界各地的酒店实习,一半在校内学习。全校有300余间标准客房,7间具有不同特色的餐厅以及相应的厨房,酒吧、宴会厅、网球场、健身房一应俱全。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举止、谈吐、衣饰等一律按酒店工作的要求严格规定。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大多数高职旅游院校不可能走“洛桑”之路,只有寻求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毫无疑问,实行校企合作是可以实现校企“双赢”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校企合作在我国多数地区条件并不成熟,仍然存在与当前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表现为政府相关政策、法令滞后,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企业集团内部市场运行不规范和市场竞争环境不良;高职院校尚不能从观念、制度体制、运行方式、人员素质上适应合作办学的要求,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协调社会及不同企业集团相互关系的能力;领导层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此,旅游高职院校与旅游业界的合作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在合作上仍存在较大障碍,合作效果不理想。
“服务意识”教育仍是薄弱环节服务是旅游业最主要的产品,旅游业的经营重点是优质服务,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创立优质服务品牌的前提和基础,是行业发展的根本需要。“服务意识”的培养是旅游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要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国内旅游业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是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旅游企业的诚信不够等,给我国的旅游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在教育实践中,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导致教育与行业需求脱节,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的要求。实践表明,学生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产生思想障碍,影响工作质量。
旅游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策
多管齐下,培养复合型、“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现有师资状况,高职院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学院应支持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同时,国家在本科高等院校可设立旅游职教系,采用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方法,尽快培养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旅游职业教育师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不过分强调学科方面的系统性、理论性,而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职业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明确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在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一技多能,使其毕业时一师多证,成为服务于旅游高职教育的“双师型”人才。
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可在行业专家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规定本专业学生就业所需的行业能力模块,然后按照模块要求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相关的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教材应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具有直观性、现场性特点。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应能直接上岗,胜任工作,无须岗前培训,所以行业部门的要求与标准也是进行课程改革,制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在制定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材时,要与行业部门颁布的标准贴近,最好有相关行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当然也应注意与国际接轨,可选用国外优秀的教材资源。
政府介入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针对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不理想的现状,高职院校应从观念、制度、运行等方面主动作出调整,以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或制定法律、法规,用立法的形式保证企业对教育的支持。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把校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必要时可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保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为保证高职旅游教育的教学质量,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做到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服务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因此,加强德育是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基础。学校可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如可以有意识地组织模拟导游、模拟前厅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服务与被服务的感觉,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旅行社、饭店参观,与员工座谈,利用假期到旅行社、饭店实习,使学生对服务意识具有切实的体验等等。当然,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也是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霁.中国旅游院校教材发展状况评析[J].北京第二外國语学院学报,2006,(3).
[2]庄大昌,聂钠.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6).
作者简介:
马艳萍(1970—),女,湖北天门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教师。
关键词:职业教育;旅游业;发展对策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国家旅游局确立了到2020年使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从国家旅游局不久前公布的《2005年度全国旅行社业务年检情况通报》来看,我国的旅游行业已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在欣喜之余,有一些现实状况让人非常担忧,从近年来的游客意见、媒体报道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反映来看,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行业整体形象不佳,具体表现在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身上的问题是: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论脱离实际,综合素质过低。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储备作为支撑,因此,改革旅游教育,培养受市场欢迎的新世纪的旅游人才迫在眉睫。
旅游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高职教育要培养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师资本身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既要符合现代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应符合现实社会环境中行业工作岗位对教师的要求,即应达到“学术”和“技术”上的双高要求。从目前高职旅游教育的师资状况来看,复合型、“双师型”教师在高职旅游专业中相对匮乏。在目前的师资构成中,一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来的,既缺乏系统的旅游专业理论知识,又缺乏旅游业界管理与服务的工作经历,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另一部分教师是从旅游实业界进入教育界的,虽然具有在旅游界工作的经历和经验,但对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缺乏研究。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从旅游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受过系统的教育,但缺乏旅游业具体实践的磨炼。由于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具有教育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使得我国的高职旅游教育难以上规模、上质量。
缺乏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旅游教育的内容“不职业”主要表现在高职教材的内容设计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已出版的高职旅游教材中,高职特色不够,还没有真正过渡到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很多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改头换面,观点陈旧,偏重理论而缺乏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比如酒店管理专业,很多教材主要是讲酒店管理的理论和原则,而真正涉及实用的方法和案例很少。学生到酒店实习还是要从零开始。另外,教材之间的递进关系不明晰,逻辑性不强,内容重复。比如《导游基础知识》、《旅游地理》、《旅游文化与审美》等教材存在较多的内容重复。从整个专业教学来看,还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缺少权威性的教材。
校企合作不理想,存在较大障碍职业教育是一种高投入教育,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楼是完全按酒店的模式设计建造的,在校生逾千,其中一半在世界各地的酒店实习,一半在校内学习。全校有300余间标准客房,7间具有不同特色的餐厅以及相应的厨房,酒吧、宴会厅、网球场、健身房一应俱全。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举止、谈吐、衣饰等一律按酒店工作的要求严格规定。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大多数高职旅游院校不可能走“洛桑”之路,只有寻求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毫无疑问,实行校企合作是可以实现校企“双赢”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校企合作在我国多数地区条件并不成熟,仍然存在与当前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表现为政府相关政策、法令滞后,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企业集团内部市场运行不规范和市场竞争环境不良;高职院校尚不能从观念、制度体制、运行方式、人员素质上适应合作办学的要求,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协调社会及不同企业集团相互关系的能力;领导层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因此,旅游高职院校与旅游业界的合作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在合作上仍存在较大障碍,合作效果不理想。
“服务意识”教育仍是薄弱环节服务是旅游业最主要的产品,旅游业的经营重点是优质服务,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创立优质服务品牌的前提和基础,是行业发展的根本需要。“服务意识”的培养是旅游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要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国内旅游业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是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旅游企业的诚信不够等,给我国的旅游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在教育实践中,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导致教育与行业需求脱节,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的要求。实践表明,学生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产生思想障碍,影响工作质量。
旅游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策
多管齐下,培养复合型、“双师型”教师队伍针对现有师资状况,高职院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学院应支持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同时,国家在本科高等院校可设立旅游职教系,采用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方法,尽快培养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旅游职业教育师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不过分强调学科方面的系统性、理论性,而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职业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明确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在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一技多能,使其毕业时一师多证,成为服务于旅游高职教育的“双师型”人才。
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可在行业专家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规定本专业学生就业所需的行业能力模块,然后按照模块要求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相关的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教材应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具有直观性、现场性特点。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应能直接上岗,胜任工作,无须岗前培训,所以行业部门的要求与标准也是进行课程改革,制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在制定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材时,要与行业部门颁布的标准贴近,最好有相关行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当然也应注意与国际接轨,可选用国外优秀的教材资源。
政府介入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针对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不理想的现状,高职院校应从观念、制度、运行等方面主动作出调整,以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或制定法律、法规,用立法的形式保证企业对教育的支持。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把校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必要时可以行政命令的形式保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为保证高职旅游教育的教学质量,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之路,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做到学以致用,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服务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因此,加强德育是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基础。学校可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如可以有意识地组织模拟导游、模拟前厅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服务与被服务的感觉,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旅行社、饭店参观,与员工座谈,利用假期到旅行社、饭店实习,使学生对服务意识具有切实的体验等等。当然,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也是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霁.中国旅游院校教材发展状况评析[J].北京第二外國语学院学报,2006,(3).
[2]庄大昌,聂钠.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6).
作者简介:
马艳萍(1970—),女,湖北天门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