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成长。而学校要在依靠老教师“看家”,靠中年教师“当家”的同时,更要依靠青年教师来“发家”,这是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始终以青年教师成长为着力点,以创新学习组织为切入点,以丰富学习内涵为突破口,力促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并成才,走上了学校发展的快车道。
一、创新学习组织,激活成长动力
1.组建学习团队。要最大效能地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必须依靠一支专业团队,以专业团队为学习单位的组织,是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从2003年起,我们就创造性地成立了青年教师学习俱乐部这一学习型团队组织。俱乐部由全体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组成,每周六的上午或下午开展活动。
2.构建学习平台。我们以俱乐部活动为主要载体构建学习平台,以学习为核心,把对教师的严格管理与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激励、凝聚、激活教师的成长动力作为出发点,力促教师形成自主发展。
我们结合俱乐部活动,大力开展“学陶师陶”的活动,用陶行知“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操熏习广大教职员工,使教师们牢记: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伟大而又平凡的职业,就应有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操与品德;就应树立“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同时也使老师们铭记:教师从事的工作是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教育是师生相互影响、互相交流的过程,真诚地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
3.搭建成长舞台。请进来,聆听窗外的声音,是最受教师们欢迎的活动内容之一。我们请来专家型的教师,解读课改理念,讲述成才历程,教师们在活动中一方面接受了富有前瞻性的课改理论,提升了教学素养;另一方面使青年教师看到了专家们的成才之道,明确了教学成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从而使他们也扬起了人生的风帆,吹响了奋进的号角。走出去,我们创造一切机会,让青年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听课取经。
二、丰富学习内涵,夯实成长之路
教师的专业是教育行动和教学活动,专业教师除了具备相当广泛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知道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景中选择最佳教育行动。在此过程中,行动研究是教师最直接、最方便和最有效的研究途径和方式。通过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的前提条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最有效途径。
我们同样以俱乐部为载体,以“五大行动”为抓手,丰富教师学习的内涵,夯实教师的成长之路。
1.经典诵读。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作为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颗灿烂的明珠,让青年教师诵读经典既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审美情趣,又可以陶冶高尚情操,培养敦厚好学的精神。时时书声,日日书香。通过师生共读活动的开展,教师们从经典诗文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完善了人格,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送上了东风。
2.课堂磨炼。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要使教师成长、成才,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是必由之路。
我们在校级优质课评比活动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校内磨课炼课。活动的重点是上课和听课,课后评课是活动的“点睛之笔”。
正是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使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水涨船高,取得了长足进步。
3.循环随笔撰写。《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可见,一个教师是感性的实践者还是理性的研究者,其根本区别在于他能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地反思。加强教师的教后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成熟的关键。
我们根据各学科特点把中青年教师组成若干循环小组,指定循环流程,组织各组人员轮流写。每组确定正副组长各一名,负责随笔撰写过程中的传递、点评、协调、督促等事项,以保障运作的顺畅。写作时,每个教师都要阅读前面老师写的文章,特别是要阅读上一位老师的随笔,并恰如其分地写好“阅后点评”,在此基础上再着手撰写。一个阶段后,各小组以传阅或开展思辨的形式定期在校内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扩展眼界,激活思维。每个月在集中交流的基础上,将优秀随笔打“☆”,并输入电子文档后上缴,由学校编辑成册或向外推荐发表,以推出成果,打出品牌。
4..教学思辨。反思本身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要具有批判性分析的眼光,善于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相关的反思工作,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具理性色彩。但为了使反思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和桥梁,就必须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有关问题的思考联系起来,这样的反思才更有深度,更能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
为了进一步增加教师从事专业的厚度,夯实教师教研的底气,我们又同步推出了教学思辨的行动,要求各校根据自身实际,妥善安排,定好每周教学思辨活动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教师情况,按年级组或学科组组织一至两个思辨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做到成员确定。为确保每周一次的教学思辨活动正常开展,我们还明确了定主题、定主讲的活动原则和教育沙龙的活动形式。
富有成效的思辨活动,让教师“吾日三省吾教”,自觉地获取各种反馈信息,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敢于怀疑自己,善于突破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成为超越自我的基石。
5.信息技术培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作为一个现代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及时与市教师进修学校联系,举办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师培训,参训对象为学校45周岁以下男教师,40周岁以下女教师,为中青年教师这支中坚力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学校还专门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制度,从出勤请假、上课纪律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以增强培训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培训的质量得到保障。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本着“创新学习组织,丰富学习内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依托青年教师学习俱乐部活动,促使青年教师群体迅速成长起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创新学习组织,激活成长动力
1.组建学习团队。要最大效能地实现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必须依靠一支专业团队,以专业团队为学习单位的组织,是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从2003年起,我们就创造性地成立了青年教师学习俱乐部这一学习型团队组织。俱乐部由全体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组成,每周六的上午或下午开展活动。
2.构建学习平台。我们以俱乐部活动为主要载体构建学习平台,以学习为核心,把对教师的严格管理与满足教师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激励、凝聚、激活教师的成长动力作为出发点,力促教师形成自主发展。
我们结合俱乐部活动,大力开展“学陶师陶”的活动,用陶行知“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操熏习广大教职员工,使教师们牢记: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伟大而又平凡的职业,就应有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操与品德;就应树立“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同时也使老师们铭记:教师从事的工作是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教育是师生相互影响、互相交流的过程,真诚地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
3.搭建成长舞台。请进来,聆听窗外的声音,是最受教师们欢迎的活动内容之一。我们请来专家型的教师,解读课改理念,讲述成才历程,教师们在活动中一方面接受了富有前瞻性的课改理论,提升了教学素养;另一方面使青年教师看到了专家们的成才之道,明确了教学成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从而使他们也扬起了人生的风帆,吹响了奋进的号角。走出去,我们创造一切机会,让青年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听课取经。
二、丰富学习内涵,夯实成长之路
教师的专业是教育行动和教学活动,专业教师除了具备相当广泛的专业知识外,还要知道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景中选择最佳教育行动。在此过程中,行动研究是教师最直接、最方便和最有效的研究途径和方式。通过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的前提条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最有效途径。
我们同样以俱乐部为载体,以“五大行动”为抓手,丰富教师学习的内涵,夯实教师的成长之路。
1.经典诵读。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作为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颗灿烂的明珠,让青年教师诵读经典既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审美情趣,又可以陶冶高尚情操,培养敦厚好学的精神。时时书声,日日书香。通过师生共读活动的开展,教师们从经典诗文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完善了人格,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送上了东风。
2.课堂磨炼。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要使教师成长、成才,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是必由之路。
我们在校级优质课评比活动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校内磨课炼课。活动的重点是上课和听课,课后评课是活动的“点睛之笔”。
正是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使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水涨船高,取得了长足进步。
3.循环随笔撰写。《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可见,一个教师是感性的实践者还是理性的研究者,其根本区别在于他能否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地反思。加强教师的教后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成熟的关键。
我们根据各学科特点把中青年教师组成若干循环小组,指定循环流程,组织各组人员轮流写。每组确定正副组长各一名,负责随笔撰写过程中的传递、点评、协调、督促等事项,以保障运作的顺畅。写作时,每个教师都要阅读前面老师写的文章,特别是要阅读上一位老师的随笔,并恰如其分地写好“阅后点评”,在此基础上再着手撰写。一个阶段后,各小组以传阅或开展思辨的形式定期在校内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扩展眼界,激活思维。每个月在集中交流的基础上,将优秀随笔打“☆”,并输入电子文档后上缴,由学校编辑成册或向外推荐发表,以推出成果,打出品牌。
4..教学思辨。反思本身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只要具有批判性分析的眼光,善于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相关的反思工作,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得更具理性色彩。但为了使反思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和桥梁,就必须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与有关问题的思考联系起来,这样的反思才更有深度,更能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
为了进一步增加教师从事专业的厚度,夯实教师教研的底气,我们又同步推出了教学思辨的行动,要求各校根据自身实际,妥善安排,定好每周教学思辨活动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教师情况,按年级组或学科组组织一至两个思辨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做到成员确定。为确保每周一次的教学思辨活动正常开展,我们还明确了定主题、定主讲的活动原则和教育沙龙的活动形式。
富有成效的思辨活动,让教师“吾日三省吾教”,自觉地获取各种反馈信息,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敢于怀疑自己,善于突破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成为超越自我的基石。
5.信息技术培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作为一个现代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及时与市教师进修学校联系,举办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师培训,参训对象为学校45周岁以下男教师,40周岁以下女教师,为中青年教师这支中坚力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学校还专门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制度,从出勤请假、上课纪律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以增强培训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培训的质量得到保障。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我们本着“创新学习组织,丰富学习内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依托青年教师学习俱乐部活动,促使青年教师群体迅速成长起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