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相对于机械的、繁杂的运算,估算更具有实用价值。让学生感受估算的价值,多样的方法,重视交流,多样练习,有助于学生增强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提高估算能力。
【关键词】估算;意识;技能;评价;习惯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人们在现实中运用得相当广泛的数学运算方式和行为,相对于机械的、繁杂的运算,估算更具有实用价值。但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一,善于精算,“估算”意识缺乏;其二,机械套用,“估算”策略单一。因此,笔者认为要重视估算教学,积极研究具体的策略。
一、感受价值,增强估算意识
学生估算意识薄弱,关键是没有意识到估算的价值,所以培养估算意识,应该从感受估算价值开始。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估算价值
实践表明,对于熟悉的内容,在情感上比较容易引起共鸣。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身边,感受到估算的实用性,从而促进估算意识的形成。
例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估算》一课片段
播放录象:大家好!我是青青,我和妈妈要去超市买东西:牛奶48元,饼干18元,茶杯31元,汇源果汁23元,巧克力69元。妈妈带200元够不够?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举起了手。
师:别急,让我们来看看。下列哪种情况用估算比较有意义?
A、当青青想确认200元是否够用时
B、当收银员将每种物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
C、当青青被告之应该付多少钱时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吴老师联系“超市购物”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计算时除了精算外还有估算。碰到对计算要求不高的情况,可以灵活地运用估算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感悟估算价值,促进估算意识的形成。
(二)结合教学内容,感受估算价值
在教学中,学生可能有点明白估算在生活中可以带来一些方便,但是不能明确在自己学习上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估算,体验估算的乐趣,从而感受估算价值。
例如:学习“米和厘米”以后,可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电视机的宽度、门的高度等;在计算教学中,经常鼓励孩子估计商、积可能是几位数,如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学生经常会犯“漏0”的错误,教学时让学生在计算前先判断商是几位数,计算后用估算去验证结果是否正确,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
二、方法多样,形成估算技能
要培养孩子的估算意识,不能单靠计算题的估算教学,更需要重视多样化的估算方法。
(一)掌握基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虽然是一种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估算的思维过程,教给他们常用的估算方法。
【取整估算】这是最常用的估算方法,即用“四舍五入法”使“小数化成整数”、“整数化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进行计算,这样能方便地得出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位数估算】计算整数的多位数乘、除法时,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算积或商是几位数。比如8463÷21=43,对此,可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进行检验:因为8400÷21=400,8463大于8400,所以8463÷21的商一定比400多,肯定是三位数,商40肯定错了。
【循规估算】就是根据数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加法运算,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加数不为0);减法运算,差、减数都应小于被减数(减数不为于0);乘法运算(因数不等于0),一个因数小于1(大于1)时,积小于(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法运算(被除数不为0),除数小于1(大于1),商大于(小于)被除数;小数乘法中两个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等。
【反思估算】就是根据实际对结果进行反思判断。如出勤率、发芽率、成活率等不可能大于100%;人数只能是整数等,从而估算出与实际相符的情况,或者列出在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存在的现象,为解答结果的正确性埋下伏笔。
当然,除了这些估算方法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根据生活实际进行估算,测量时用分段估算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估算能力,为活用策略做好准备。
(二)活用策略,学有用的估算
估算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心智活动。所以估算不能停留在近似计算,而要让学生对结果进行推理与判断。
例:“有156名学生参加春游活动,有4辆限坐47人的大客车,请问租这4辆车够了吗?”(生思考)
生1:把47看作50,50×4=200个座位,够了。(估大法)
生2:把47看作40,40×4=160个座位,够了。(估小法)
在分析学生这两种方法后,教师追问哪种方法更能确定156人肯定够坐,引导学生理解在这样的情境,往最小估也够坐,那肯定够坐,估小法更合适。
能结合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解释估算结果,这才是有用的估算,才是学生所应该学的估算。
三、重视交流,规范估算评价
对估算的评价,需要学生大胆尝试、积极交流自己的看法。关于估算的评价,应该分为实际问题的估算和纯算式的估算两大类。
(一)实际问题的估算
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来说,只要你估算的结果和实际要求解决问题的结果是一致的,就应当算正确。
例:聪聪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海洋馆,售票处写:成人票:34元,儿童票:17元,100元钱买门票够吗?
方法一:把成人票看成40元,40 40=80(元)80 17=97(元),100元够了。
方法二:把成人票看成30元,儿童票看成20元。30 30 20=80(元),100元够了。 方法三:把成人票看成40元,儿童票看成20元。40 40 20=100(元),100元够了。
方法四:把34元看成35元,35 35=70(元),70 17=87(元),100元够了。
方法五:100元钱买两张成人票后大约还剩20元,足够买一张儿童票了。
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交流想法,启发思维上,而不是单纯的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所以,这种情况的估算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二)纯算式的估算
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估算结果与精确值最接近作为唯一的标准,只要能够落在区间内,就应该视为合理的。
例:在教学“万以内加、减法”估算的时候,出示计算题:2592 1418 3927 583,和大概是多少?
学生一:2600 1400 3900 600=8500
学生二:2590 1420 3930 580=8520
学生三:3000 1000 4000=8000
有的同学可能是处于三者之间的近似估算。教师正确解说各种估算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体会不同的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当然,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教师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例:78×365积大约是多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可能这样估70×300,或者80×300,或者80×400,这样我们都可以视为合理的。有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还可以估成80×350,这时候的范围就比原来要小多了。
对于估算的评价,教师要呵护好学生的探究精神,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急于评判,而应该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他们不断地学会调整,不断地学会反思,发展孩子的数学思维。
四、多样练习,养成估算习惯
要学生养成估算习惯,不能仅仅依赖教材中编排的估算内容,还需要教师长时间、有步骤地渗透方法和训练练习。在各个教学领域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举例如下:
【估计结果型】只要求计算出近似答案,一般问题中有“大约”两字。如:爸爸抓一把黄豆,数一数是98颗,爸爸连续抓了3把,大约抓了多少颗?
【比较大小型】有许多数学问题,需要比较算式与一个具体数据或另一条算式的大小。如“4辆车够吗”其实就是比较座位数(47×4)与学生人数(156)的大小。题中没有“大约”,但需要用“估算”解决。
【条件不确定型】把实际情境中的有关数据变实为虚,促使学生自觉地估算。如:小明原来有20多支水彩笔,妈妈又给他买了一盒12支装的水彩笔,你觉得现在小明可能有多少支水彩笔?这类题的结果是一个范围,多设计这样的练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
【生活原形型】再现逼真的生活情景,进行“生活化”的训练,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应用估算解决问题。如:妈妈带了10张百元币去批发市场买红糖,每斤红糖批发价1元9角8分,她买进红糖250斤,应拿出( )张百元币。在这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几乎所有学生都口头列出算式2×250=500(元),得5张百元币,无需老师再三强调“这题需用估算”。
只有教师持之以恒,做到估算运用经常化,估算练习多样化,才会使学生从惟一的计算策略——精算中走出来,养成估算习惯。
综上所述,估算教学是现代生活对数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关键词】估算;意识;技能;评价;习惯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人们在现实中运用得相当广泛的数学运算方式和行为,相对于机械的、繁杂的运算,估算更具有实用价值。但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一,善于精算,“估算”意识缺乏;其二,机械套用,“估算”策略单一。因此,笔者认为要重视估算教学,积极研究具体的策略。
一、感受价值,增强估算意识
学生估算意识薄弱,关键是没有意识到估算的价值,所以培养估算意识,应该从感受估算价值开始。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估算价值
实践表明,对于熟悉的内容,在情感上比较容易引起共鸣。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身边,感受到估算的实用性,从而促进估算意识的形成。
例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估算》一课片段
播放录象:大家好!我是青青,我和妈妈要去超市买东西:牛奶48元,饼干18元,茶杯31元,汇源果汁23元,巧克力69元。妈妈带200元够不够?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举起了手。
师:别急,让我们来看看。下列哪种情况用估算比较有意义?
A、当青青想确认200元是否够用时
B、当收银员将每种物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
C、当青青被告之应该付多少钱时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吴老师联系“超市购物”的生活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计算时除了精算外还有估算。碰到对计算要求不高的情况,可以灵活地运用估算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感悟估算价值,促进估算意识的形成。
(二)结合教学内容,感受估算价值
在教学中,学生可能有点明白估算在生活中可以带来一些方便,但是不能明确在自己学习上的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估算,体验估算的乐趣,从而感受估算价值。
例如:学习“米和厘米”以后,可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电视机的宽度、门的高度等;在计算教学中,经常鼓励孩子估计商、积可能是几位数,如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学生经常会犯“漏0”的错误,教学时让学生在计算前先判断商是几位数,计算后用估算去验证结果是否正确,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
二、方法多样,形成估算技能
要培养孩子的估算意识,不能单靠计算题的估算教学,更需要重视多样化的估算方法。
(一)掌握基本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估算虽然是一种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估算的思维过程,教给他们常用的估算方法。
【取整估算】这是最常用的估算方法,即用“四舍五入法”使“小数化成整数”、“整数化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进行计算,这样能方便地得出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位数估算】计算整数的多位数乘、除法时,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估算积或商是几位数。比如8463÷21=43,对此,可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进行检验:因为8400÷21=400,8463大于8400,所以8463÷21的商一定比400多,肯定是三位数,商40肯定错了。
【循规估算】就是根据数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加法运算,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加数不为0);减法运算,差、减数都应小于被减数(减数不为于0);乘法运算(因数不等于0),一个因数小于1(大于1)时,积小于(大于)另一个因数;除法运算(被除数不为0),除数小于1(大于1),商大于(小于)被除数;小数乘法中两个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等。
【反思估算】就是根据实际对结果进行反思判断。如出勤率、发芽率、成活率等不可能大于100%;人数只能是整数等,从而估算出与实际相符的情况,或者列出在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存在的现象,为解答结果的正确性埋下伏笔。
当然,除了这些估算方法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根据生活实际进行估算,测量时用分段估算等。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估算能力,为活用策略做好准备。
(二)活用策略,学有用的估算
估算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心智活动。所以估算不能停留在近似计算,而要让学生对结果进行推理与判断。
例:“有156名学生参加春游活动,有4辆限坐47人的大客车,请问租这4辆车够了吗?”(生思考)
生1:把47看作50,50×4=200个座位,够了。(估大法)
生2:把47看作40,40×4=160个座位,够了。(估小法)
在分析学生这两种方法后,教师追问哪种方法更能确定156人肯定够坐,引导学生理解在这样的情境,往最小估也够坐,那肯定够坐,估小法更合适。
能结合具体情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解释估算结果,这才是有用的估算,才是学生所应该学的估算。
三、重视交流,规范估算评价
对估算的评价,需要学生大胆尝试、积极交流自己的看法。关于估算的评价,应该分为实际问题的估算和纯算式的估算两大类。
(一)实际问题的估算
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来说,只要你估算的结果和实际要求解决问题的结果是一致的,就应当算正确。
例:聪聪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海洋馆,售票处写:成人票:34元,儿童票:17元,100元钱买门票够吗?
方法一:把成人票看成40元,40 40=80(元)80 17=97(元),100元够了。
方法二:把成人票看成30元,儿童票看成20元。30 30 20=80(元),100元够了。 方法三:把成人票看成40元,儿童票看成20元。40 40 20=100(元),100元够了。
方法四:把34元看成35元,35 35=70(元),70 17=87(元),100元够了。
方法五:100元钱买两张成人票后大约还剩20元,足够买一张儿童票了。
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交流想法,启发思维上,而不是单纯的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所以,这种情况的估算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二)纯算式的估算
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估算结果与精确值最接近作为唯一的标准,只要能够落在区间内,就应该视为合理的。
例:在教学“万以内加、减法”估算的时候,出示计算题:2592 1418 3927 583,和大概是多少?
学生一:2600 1400 3900 600=8500
学生二:2590 1420 3930 580=8520
学生三:3000 1000 4000=8000
有的同学可能是处于三者之间的近似估算。教师正确解说各种估算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体会不同的方法并进行比较分析。当然,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教师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例:78×365积大约是多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可能这样估70×300,或者80×300,或者80×400,这样我们都可以视为合理的。有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还可以估成80×350,这时候的范围就比原来要小多了。
对于估算的评价,教师要呵护好学生的探究精神,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急于评判,而应该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他们不断地学会调整,不断地学会反思,发展孩子的数学思维。
四、多样练习,养成估算习惯
要学生养成估算习惯,不能仅仅依赖教材中编排的估算内容,还需要教师长时间、有步骤地渗透方法和训练练习。在各个教学领域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举例如下:
【估计结果型】只要求计算出近似答案,一般问题中有“大约”两字。如:爸爸抓一把黄豆,数一数是98颗,爸爸连续抓了3把,大约抓了多少颗?
【比较大小型】有许多数学问题,需要比较算式与一个具体数据或另一条算式的大小。如“4辆车够吗”其实就是比较座位数(47×4)与学生人数(156)的大小。题中没有“大约”,但需要用“估算”解决。
【条件不确定型】把实际情境中的有关数据变实为虚,促使学生自觉地估算。如:小明原来有20多支水彩笔,妈妈又给他买了一盒12支装的水彩笔,你觉得现在小明可能有多少支水彩笔?这类题的结果是一个范围,多设计这样的练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估算习惯。
【生活原形型】再现逼真的生活情景,进行“生活化”的训练,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应用估算解决问题。如:妈妈带了10张百元币去批发市场买红糖,每斤红糖批发价1元9角8分,她买进红糖250斤,应拿出( )张百元币。在这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几乎所有学生都口头列出算式2×250=500(元),得5张百元币,无需老师再三强调“这题需用估算”。
只有教师持之以恒,做到估算运用经常化,估算练习多样化,才会使学生从惟一的计算策略——精算中走出来,养成估算习惯。
综上所述,估算教学是现代生活对数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