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今中国的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均衡之处,如何推动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全面发展是一项紧迫的现实课题。本文主要研究在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完善和发展,结合实证研究,分析了现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服务型政府;非政府组织
大学生支教是支教事业的主力军,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支教促进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但在存续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面对我国大学生支教所处的瓶颈期,当务之急是推动大学生支教事业的发展,保障该项活动能够长久有效地开展。因此,研究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大学生支教的完善,对完善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大学生支教的背景
现今的中国,经济实力虽然不断提高,但是仍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匮乏、分布不均衡,人民文化水平有限、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遭受了很大的挑战。在很多偏远和落后的地区,基础教育甚至不能达到国内的平均教育水平,大学生支教这时候便应运而生了。
大学生支教作为我国支教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在为改善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状况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将会使得大学生支教得到更多的关注,也会鼓舞大学生投入到支教事业中去,大学生支教事业的发展将会有一个可以展望的美好前景。
二、大学生支教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了社会问卷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电话采访等研究方式。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及有效性,我们从社会大众、被支教方(包括受支教学校及学生)、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四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采访调查。
(一)抽样调查
我们发放了1200份问卷,其中900份是以大学生为特定的调查对象,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的,另外300份是面向全国各地进行随机调研,调查对象不特定,采用纸质和电子问卷两种方式。问卷共回收1126份问卷,回收率为93.83%,有效问卷1093份,有效率为91.08%。问卷包括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支教的相关了解程度、对大学生支教的态度和看法、对政府在大学生支教活动中所起作用等问题。
我们对问卷结果做整理分析,得出如下数据:
■
涉及到政府工作的相关数据有以下几点:在问及是否对政府对大学生支教的支持性有了解时,52.63%的大学生表示对此没有了解;5.26%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没有必要;23.68%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采取的政策在我国不适用;84.21%的大学生认为政府支持大学生支教的措施,在实际行动中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仅有2.63%的大学生认为达到了预期效果,还有13.16%认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实地走访
课题小组成员吴炜利用2012年暑假前往云南丽江明德小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支教活动。吴炜亲身参与大学生支教,进行实地走访,体验了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全部过程,为本课题的研究带回了第一线的资料。通过他的实践调研,我们认识到,在大学生支教的过程中存在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目前各机构组织的大学生支教活动并不能完全满足受援学校对支教的需求。他的回馈为我们之后的调查提供了更明确的思路。
(三)电话采访
课题小组成员利用网络工具与国内一些非政府大学生支教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取得联系,向他们采访了关于大学生支教的流程、在支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否和政府部门有相关合作以及对政府和大学生的期待和建议等问题。在对“中华支教”秘书长柳旭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在大学生支教的整个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热情虽高,但是他们的授课能力很有限,支教的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反而造成了被支教学校人力物力的浪费,让支教的意义变得不大。在很多地方,大学生支教被当成实践训练下放锻炼的机会,让支教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为中国而教”的一位唐姓大学生支教者告诉我们,我国的非政府大学生支教组织,从政府部门得到的帮助非常少,仅是一些工资的津贴。
三、大学生支教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大众对大学生支教的了解较少
从调查中我们得到数据。23.26%的社会群众(不包括大学生)不知道大学生支教的存在,该数据表明群众对大学生支教这一活动的认知度比较低,年龄层次与受教育水平是群众了解大学生支教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支教活动缺乏相应的宣传。在这一方面,不管是政府机构包括教育部门还是支教组织者,亦或者是大学院校,都没有做到应有的宣传。
(二)大学生的支教动机逐渐变化
首先我们要肯定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将奉献社会、为受援地区的孩子带去希望作为自己参加支教活动的本质目的,丰富个人阅历、增加升学或求职的筹码等只是考虑因素。但是,从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大学生组织参与支教仅仅是为了走过场,获得一份社会实践报告。不得不指出的是,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正在不断地加强,这一现象在短期支教中尤为突出。
(三)参与支教的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一直以来,下乡支教被看作是大学生具备公益观念、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高尚的道德情操面前,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教学技能等教学素质则被忽视了。我们从对非政府大学生支教组织的采访中了解到,参与支教的大学生缺少专业的授课知识,不懂学生心理,教学水平根本达不到支教的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大学生素质不高对受援学校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对于受支教学校来说,增加了学校的管理负担,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更不能满足学校对支教的具体需求,是一种人力、物力上的不必要浪费。其次,对学生来说,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更甚者,大学生一些不正确的言行举止也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四)活动前与受援学校沟通较少
在实际大学生支教过程中,支教团队的到来并没有切实满足学校对支教的具体需求,有些甚至造成负面影响要大于积极效果的不良后果。“中华支教”秘书长柳旭女士曾提及,很多前来支教的大学生团队,对支教的准备不充分,有的支教团队人数过少而不能满足被援学校对支教志愿者的需求。支教要切实保证学生的专业、人数一致,确保男女比例协调,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够让当地学校重视起大学生支教工作,支教学生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五)支教时间短、选时尴尬
目前大学生支教大多是以寒暑假支教为主,时间多为一个月左右,并且集中于1月和7、8月份。课题小组成员在对大学生支教的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大学生支教时间过短,支教大学生轮换教学打乱了当地的教学秩序,当地学生需要不断地适应新教师或是教学方法,同时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支教目标。另一方面,在时间点上,寒暑假时期受援地区的学生也处于放假状态,如果因为受支教的原因要他们继续上课,这显然是不合理也不易被接受的。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受目前的支教形式所限。
(六)支教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不完善
从对大学生支教组织的采访和对大学生支教实际参与情况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支教的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支教学生的管理问题、食宿问题、部分学校男女比例不协调等。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大学生支教人员不固定、大学生支教人员流动性大以及大学生支教时间过短。因此,政府应该出台各类管理办法,促进支教组织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参与支教的大学生进行评价,并通过受援学校、大学生所在学校以及政府主管部门三方进行综合考核。
(七)政府在整个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很小
政府曾出台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推动大学生支教的发展,但这些政策的影响力还是很微小的,所提供的大学生志愿者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并且,政府做出的一些努力往往是实际效果不如预期。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得到以下数据,5.26%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没有必要,23.68%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采取的政策在我国不适用,84.21%的大学生认为政府支持大学生支教的措施,在实际行动中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仅有2.63%的大学生认为达到了预期效果,还有13.16%认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四、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大学生支教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大学生支教活动的社会认同度
大学生支教这个公益活动在我国真正开展起来其实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在社会认同度方面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提出可以说为大学生支教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学生支教可以依托政府的政策与宣传,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认同度。可以制作大学生支教宣传册,在进行宣传时散发。
1.大学院校:宣传走进大学生的心。邀请从事支教工作的前线支教者和幕后组织者到大学高校开展公益讲座,特别是师范类学校。笔者认为,从大学生心理层面开始,突破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支教的防线,才能够解决支教人数少的问题。大学生支教,需要对支教这项公益事业有无限热情的人。改变大学生对支教固有的偏见,唤起大学生对落后偏远地区孩子们的同情心,弘扬奉献社会的精神,是宣传中必须时刻谨记的要点。
2.社区:宣传走进老一辈。通过在社区的宣传,更贴近了高龄老人和退休人群的生活实际,能够使得宣传深入人心。可以采用张贴海报、投递关于支教信息的邮件等形式。当支教活动深入人心,得到的关注度提高之后,必定促进大学生支教的发展。
3.企业:宣传回馈社会。给企业高管送去大学生宣传册,希望企业家给予大学生支教更多的关注,在资金、物资上能够伸出援手,帮助贫困地区的小学。
在宣传的过程中,大学高校、社区、企业三者之间形成了稳固的三角关系。在这个宣传过程中,笔者认为,政府也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政府教育部门可以给大学高校下达关于宣传大学生支教的通知,对积极参加支教的学校和大学生给与精神上的鼓励。其次,政府部门应该鼓励社区管理人员向社区群众普及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和大学生支教情况。再者,政府应该对为大学生支教提供帮助的企业进行表彰,或者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鼓励。
(二)服务型政府提供指导性的服务
1.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规范化的支教机制。现在的大学生支教显得缺乏秩序,存在社会组织、学校组织、政府组织等多种形式,这导致了大学生支教的不规范、不统一。在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政府应该牵头建立一个规范化的支教机制。在这个机制中,从支教信息的发布到支教结束后对支教成果的验收,都应该在这个平台上看到,并且能够随时被任何人查阅,来及时了解各个大学生支教组织其支教进度。这样的机制,同样需要政府协调各方面的信息,统筹规划支教的流程。在这个机制下,可以允许个人、学校、组织来共同参与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这样既可以发挥政府的执行力,又可以发挥个人、学校、组织的积极性。
2.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以保障支教活动的开展。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缓解了部分支教地区师资紧缺的问题,同时可以提高支教地区的教育质量。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在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并没有做到服务型政府的标准,这让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地方政府应当认识到支教活动对当地教育的重要性,在认识到重要性后进行必要的、深入人心的宣传,阻止类似于“教育无用,教育致贫”这种无知的观点蔓延,从精神层面上保障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然而更重要的是物质帮助,因为经济水平的发展程度不高、教育基础不好,这样的问题导致大学生支教遇到了难关,要从根基上解决问题,地方政府应当给予大学生支教队伍和当地学校财政支持。否则,仅仅凭有一腔热血的大学生,支教也是难以维系、长期发展下去的。
3.政府对支教大学生的指导教师提供职业师范培训。目前,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大多并没有支教的经历,所以对他们进行指导的教师往往对支教活动的水平与质量起了决定性作用。支教指导教师团队一般包括受援地区的教师与活动组织者的教师。组织者的教师作为教育水平较高的的一方,所具有的优势在于深刻了解基础教育的开展方式、教学水准高、人际沟通能力强,并且在协调与了解学生心理方面都有较强的能力。受援学校的教师则十分了解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及当地中小学生最适合的教学方式。两组教师都应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大学生支教的前期培训,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的支教水平到达足够的水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支教活动。 4.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政府出台了政策无法具体落实执行;非政府组织举办的活动凭一己之力无法独立完成。这就需要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在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大学生支教机制此时就在加强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间联系、沟通、合作中起到了作用。在该机制下,政府机构与非政府组织间从准备支教到支教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外,双方可以在与受援学校充分沟通后,明确具体的支教需求,共同制定相应的支教计划,有政府负责保证推行,非政府负责组织、管理等实施细节。在支教活动结束后,双方可以加强交流与反馈,建立完善的评估激励体系,以促进更长远的合作。
(三)加大对支教大学生能力的考核力度
相关组织部门,如教育部应该制定能够考核参加支教大学生的标准,对每位将要参加支教的大学生进行实际教学能力的考核,同时要把考核的标准尽可能细化,如书写板书是否美观、普通话是否标准、人际关系是否处理得当等。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在考核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并且自身的教学水平有相应的提高,在承担教学任务时,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当然对于实践能力、教学水平稍微低一点的大学生,可以先进行强化培训,同时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经验,再独立进行支教活动。这样可以让大学生通过考核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支教过程中不断地挑战自己,同时,保证接受支教服务的学生能够得到一流的教育。
(四)给予大学生志愿者的物质、精神奖励
有奖励就有动力,政府应为参与支教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支教活动中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志愿者人才库,把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提供给在人才库内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协调沟通,使之提供一些合适的工作岗位给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努力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有吸引力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就业、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政府可以授予参与支教活动的大学生一些应有的荣誉,以激励大学生弘扬奉献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这同样是对大学生支教的一次生动的、强有力的宣传。在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政府应将更多的目光注视在大学生支教团队上,从物质上、精神上解决支教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以此来推进大学生支教事业的发展。
(五)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树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在完善了大学生支教机制、保障了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也应该关注支教主体——大学生的主观层面。老子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要想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投入到支教活动中来,就要培养每一位大学生甘于奉献的价值观。
总之,大学生支教活动值得推广。首先,这项公益活动是我国教育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仅提高了参与这项活动的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更是在支教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正确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次,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有其必要性,我们国家偏远地区经济水平的落后、教育资源的缺失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薄弱都是大学生支教活动开展的原因。大学生支教可以提高受支教地区的教育水平,更可贵的是,大学生支教同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了受支教的地区。在现在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大学生支教工作更应该同政府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不管是建立完善的支教机制,还是提供支教活动的后勤保障都会对大学生支教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服务型政府的支持下,在无数支教大学生的奉献中,我国的大学生支教事业必定可以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琦.中组部等八部门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N].光明日报,2006-4-21.
[2]师铭.中国政府职能特征分析[J].知识经济,2011,(20):59.
[3]杨延.实习支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学交流版),2008,(03):25,48.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服务型政府;非政府组织
大学生支教是支教事业的主力军,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支教促进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但在存续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面对我国大学生支教所处的瓶颈期,当务之急是推动大学生支教事业的发展,保障该项活动能够长久有效地开展。因此,研究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大学生支教的完善,对完善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有着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大学生支教的背景
现今的中国,经济实力虽然不断提高,但是仍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匮乏、分布不均衡,人民文化水平有限、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遭受了很大的挑战。在很多偏远和落后的地区,基础教育甚至不能达到国内的平均教育水平,大学生支教这时候便应运而生了。
大学生支教作为我国支教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在为改善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状况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将会使得大学生支教得到更多的关注,也会鼓舞大学生投入到支教事业中去,大学生支教事业的发展将会有一个可以展望的美好前景。
二、大学生支教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了社会问卷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电话采访等研究方式。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及有效性,我们从社会大众、被支教方(包括受支教学校及学生)、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四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采访调查。
(一)抽样调查
我们发放了1200份问卷,其中900份是以大学生为特定的调查对象,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的,另外300份是面向全国各地进行随机调研,调查对象不特定,采用纸质和电子问卷两种方式。问卷共回收1126份问卷,回收率为93.83%,有效问卷1093份,有效率为91.08%。问卷包括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支教的相关了解程度、对大学生支教的态度和看法、对政府在大学生支教活动中所起作用等问题。
我们对问卷结果做整理分析,得出如下数据:
■
涉及到政府工作的相关数据有以下几点:在问及是否对政府对大学生支教的支持性有了解时,52.63%的大学生表示对此没有了解;5.26%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没有必要;23.68%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采取的政策在我国不适用;84.21%的大学生认为政府支持大学生支教的措施,在实际行动中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仅有2.63%的大学生认为达到了预期效果,还有13.16%认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实地走访
课题小组成员吴炜利用2012年暑假前往云南丽江明德小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支教活动。吴炜亲身参与大学生支教,进行实地走访,体验了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全部过程,为本课题的研究带回了第一线的资料。通过他的实践调研,我们认识到,在大学生支教的过程中存在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目前各机构组织的大学生支教活动并不能完全满足受援学校对支教的需求。他的回馈为我们之后的调查提供了更明确的思路。
(三)电话采访
课题小组成员利用网络工具与国内一些非政府大学生支教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取得联系,向他们采访了关于大学生支教的流程、在支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否和政府部门有相关合作以及对政府和大学生的期待和建议等问题。在对“中华支教”秘书长柳旭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在大学生支教的整个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热情虽高,但是他们的授课能力很有限,支教的结果往往不如人意,反而造成了被支教学校人力物力的浪费,让支教的意义变得不大。在很多地方,大学生支教被当成实践训练下放锻炼的机会,让支教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为中国而教”的一位唐姓大学生支教者告诉我们,我国的非政府大学生支教组织,从政府部门得到的帮助非常少,仅是一些工资的津贴。
三、大学生支教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大众对大学生支教的了解较少
从调查中我们得到数据。23.26%的社会群众(不包括大学生)不知道大学生支教的存在,该数据表明群众对大学生支教这一活动的认知度比较低,年龄层次与受教育水平是群众了解大学生支教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支教活动缺乏相应的宣传。在这一方面,不管是政府机构包括教育部门还是支教组织者,亦或者是大学院校,都没有做到应有的宣传。
(二)大学生的支教动机逐渐变化
首先我们要肯定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将奉献社会、为受援地区的孩子带去希望作为自己参加支教活动的本质目的,丰富个人阅历、增加升学或求职的筹码等只是考虑因素。但是,从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大学生组织参与支教仅仅是为了走过场,获得一份社会实践报告。不得不指出的是,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正在不断地加强,这一现象在短期支教中尤为突出。
(三)参与支教的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一直以来,下乡支教被看作是大学生具备公益观念、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在高尚的道德情操面前,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实践能力、教学技能等教学素质则被忽视了。我们从对非政府大学生支教组织的采访中了解到,参与支教的大学生缺少专业的授课知识,不懂学生心理,教学水平根本达不到支教的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大学生素质不高对受援学校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对于受支教学校来说,增加了学校的管理负担,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更不能满足学校对支教的具体需求,是一种人力、物力上的不必要浪费。其次,对学生来说,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学习,更甚者,大学生一些不正确的言行举止也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四)活动前与受援学校沟通较少
在实际大学生支教过程中,支教团队的到来并没有切实满足学校对支教的具体需求,有些甚至造成负面影响要大于积极效果的不良后果。“中华支教”秘书长柳旭女士曾提及,很多前来支教的大学生团队,对支教的准备不充分,有的支教团队人数过少而不能满足被援学校对支教志愿者的需求。支教要切实保证学生的专业、人数一致,确保男女比例协调,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够让当地学校重视起大学生支教工作,支教学生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五)支教时间短、选时尴尬
目前大学生支教大多是以寒暑假支教为主,时间多为一个月左右,并且集中于1月和7、8月份。课题小组成员在对大学生支教的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大学生支教时间过短,支教大学生轮换教学打乱了当地的教学秩序,当地学生需要不断地适应新教师或是教学方法,同时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支教目标。另一方面,在时间点上,寒暑假时期受援地区的学生也处于放假状态,如果因为受支教的原因要他们继续上课,这显然是不合理也不易被接受的。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受目前的支教形式所限。
(六)支教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不完善
从对大学生支教组织的采访和对大学生支教实际参与情况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支教的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支教学生的管理问题、食宿问题、部分学校男女比例不协调等。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即大学生支教人员不固定、大学生支教人员流动性大以及大学生支教时间过短。因此,政府应该出台各类管理办法,促进支教组织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参与支教的大学生进行评价,并通过受援学校、大学生所在学校以及政府主管部门三方进行综合考核。
(七)政府在整个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很小
政府曾出台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推动大学生支教的发展,但这些政策的影响力还是很微小的,所提供的大学生志愿者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并且,政府做出的一些努力往往是实际效果不如预期。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得到以下数据,5.26%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没有必要,23.68%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采取的政策在我国不适用,84.21%的大学生认为政府支持大学生支教的措施,在实际行动中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仅有2.63%的大学生认为达到了预期效果,还有13.16%认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四、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大学生支教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大学生支教活动的社会认同度
大学生支教这个公益活动在我国真正开展起来其实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在社会认同度方面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提出可以说为大学生支教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学生支教可以依托政府的政策与宣传,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认同度。可以制作大学生支教宣传册,在进行宣传时散发。
1.大学院校:宣传走进大学生的心。邀请从事支教工作的前线支教者和幕后组织者到大学高校开展公益讲座,特别是师范类学校。笔者认为,从大学生心理层面开始,突破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支教的防线,才能够解决支教人数少的问题。大学生支教,需要对支教这项公益事业有无限热情的人。改变大学生对支教固有的偏见,唤起大学生对落后偏远地区孩子们的同情心,弘扬奉献社会的精神,是宣传中必须时刻谨记的要点。
2.社区:宣传走进老一辈。通过在社区的宣传,更贴近了高龄老人和退休人群的生活实际,能够使得宣传深入人心。可以采用张贴海报、投递关于支教信息的邮件等形式。当支教活动深入人心,得到的关注度提高之后,必定促进大学生支教的发展。
3.企业:宣传回馈社会。给企业高管送去大学生宣传册,希望企业家给予大学生支教更多的关注,在资金、物资上能够伸出援手,帮助贫困地区的小学。
在宣传的过程中,大学高校、社区、企业三者之间形成了稳固的三角关系。在这个宣传过程中,笔者认为,政府也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政府教育部门可以给大学高校下达关于宣传大学生支教的通知,对积极参加支教的学校和大学生给与精神上的鼓励。其次,政府部门应该鼓励社区管理人员向社区群众普及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和大学生支教情况。再者,政府应该对为大学生支教提供帮助的企业进行表彰,或者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鼓励。
(二)服务型政府提供指导性的服务
1.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规范化的支教机制。现在的大学生支教显得缺乏秩序,存在社会组织、学校组织、政府组织等多种形式,这导致了大学生支教的不规范、不统一。在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政府应该牵头建立一个规范化的支教机制。在这个机制中,从支教信息的发布到支教结束后对支教成果的验收,都应该在这个平台上看到,并且能够随时被任何人查阅,来及时了解各个大学生支教组织其支教进度。这样的机制,同样需要政府协调各方面的信息,统筹规划支教的流程。在这个机制下,可以允许个人、学校、组织来共同参与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这样既可以发挥政府的执行力,又可以发挥个人、学校、组织的积极性。
2.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支持以保障支教活动的开展。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缓解了部分支教地区师资紧缺的问题,同时可以提高支教地区的教育质量。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在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并没有做到服务型政府的标准,这让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地方政府应当认识到支教活动对当地教育的重要性,在认识到重要性后进行必要的、深入人心的宣传,阻止类似于“教育无用,教育致贫”这种无知的观点蔓延,从精神层面上保障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然而更重要的是物质帮助,因为经济水平的发展程度不高、教育基础不好,这样的问题导致大学生支教遇到了难关,要从根基上解决问题,地方政府应当给予大学生支教队伍和当地学校财政支持。否则,仅仅凭有一腔热血的大学生,支教也是难以维系、长期发展下去的。
3.政府对支教大学生的指导教师提供职业师范培训。目前,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大多并没有支教的经历,所以对他们进行指导的教师往往对支教活动的水平与质量起了决定性作用。支教指导教师团队一般包括受援地区的教师与活动组织者的教师。组织者的教师作为教育水平较高的的一方,所具有的优势在于深刻了解基础教育的开展方式、教学水准高、人际沟通能力强,并且在协调与了解学生心理方面都有较强的能力。受援学校的教师则十分了解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及当地中小学生最适合的教学方式。两组教师都应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大学生支教的前期培训,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的支教水平到达足够的水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支教活动。 4.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现在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政府出台了政策无法具体落实执行;非政府组织举办的活动凭一己之力无法独立完成。这就需要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在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大学生支教机制此时就在加强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间联系、沟通、合作中起到了作用。在该机制下,政府机构与非政府组织间从准备支教到支教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都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外,双方可以在与受援学校充分沟通后,明确具体的支教需求,共同制定相应的支教计划,有政府负责保证推行,非政府负责组织、管理等实施细节。在支教活动结束后,双方可以加强交流与反馈,建立完善的评估激励体系,以促进更长远的合作。
(三)加大对支教大学生能力的考核力度
相关组织部门,如教育部应该制定能够考核参加支教大学生的标准,对每位将要参加支教的大学生进行实际教学能力的考核,同时要把考核的标准尽可能细化,如书写板书是否美观、普通话是否标准、人际关系是否处理得当等。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在考核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并且自身的教学水平有相应的提高,在承担教学任务时,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当然对于实践能力、教学水平稍微低一点的大学生,可以先进行强化培训,同时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经验,再独立进行支教活动。这样可以让大学生通过考核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支教过程中不断地挑战自己,同时,保证接受支教服务的学生能够得到一流的教育。
(四)给予大学生志愿者的物质、精神奖励
有奖励就有动力,政府应为参与支教的大学生提供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入到支教活动中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大学生志愿者人才库,把企、事业单位招聘信息提供给在人才库内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协调沟通,使之提供一些合适的工作岗位给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努力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有吸引力的就业服务,为大学生志愿者的就业、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政府可以授予参与支教活动的大学生一些应有的荣誉,以激励大学生弘扬奉献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感。这同样是对大学生支教的一次生动的、强有力的宣传。在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政府应将更多的目光注视在大学生支教团队上,从物质上、精神上解决支教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以此来推进大学生支教事业的发展。
(五)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树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在完善了大学生支教机制、保障了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也应该关注支教主体——大学生的主观层面。老子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要想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投入到支教活动中来,就要培养每一位大学生甘于奉献的价值观。
总之,大学生支教活动值得推广。首先,这项公益活动是我国教育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仅提高了参与这项活动的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更是在支教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正确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次,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有其必要性,我们国家偏远地区经济水平的落后、教育资源的缺失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薄弱都是大学生支教活动开展的原因。大学生支教可以提高受支教地区的教育水平,更可贵的是,大学生支教同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了受支教的地区。在现在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大学生支教工作更应该同政府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不管是建立完善的支教机制,还是提供支教活动的后勤保障都会对大学生支教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服务型政府的支持下,在无数支教大学生的奉献中,我国的大学生支教事业必定可以取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琦.中组部等八部门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N].光明日报,2006-4-21.
[2]师铭.中国政府职能特征分析[J].知识经济,2011,(20):59.
[3]杨延.实习支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学交流版),2008,(03):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