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材料如何审题立意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am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多则材料,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些材料是同质型材料,还是异质型材料,或者是递进性材料。不同的材料关系,其审题立意方法是不一样的。
  [同质型材料] 同质型材料的各个材料体现的是同一个观点,可以从同一个角度说明,也可以从正反两个角度解释。
  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高考要求作文。
  ①“开心辞典”现场,每过一关主持人王小丫总是问选手:“继续吗?”如果继续,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成功,可能实现更大的梦想;一种是失败,退回到你原来的起点。一位选手很幸运,一路答对了9道题,实现了他原定的梦想,但同时也用完了三种求助方式。“继续吗?”“不,我放弃。”“真的放弃?不后悔?”王小丫一连问了三次。他连犹豫都没有,笑着回答:“不后悔,因为应该得到的我已经得到了。”
  ②有个小宝宝,伸手到一个装糖果的瓶子里,尽可能多地抓了一把糖果。当他把手收回时,手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意放弃糖果,又不能把手退出来,急得大哭。爷爷劝他说:“宝宝,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缩小一些,就很容易出来了。”
  分析 两则材料的意蕴一正一反,①从正面举实例,②从反面讲故事,但其“质”是相同的,都在告诉我们:生活中要懂得放弃。
  [异质型材料] 材料彼此观点是相對甚至是相反的,审读时要从不同角度提炼出每则材料的观点。
  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高考要求作文。
  诗人:走过的路使我暗自惊心/为什么要这样曲曲弯弯/浪费着生命/如果走成一条直线/岂不节省许多光阴
  学者:曲线包容着无穷多的直线,避免了单调和重复,曲线构成的生活更富有弹性。
  分析 诗人认为生活“走成一条直线”更理想,学者认为“曲线构成的生活更富有弹性”,两则材料的“质”(观点)相对。
  [递进型材料] 几则材料存在递进关系,前一则材料引出作文的话题,后一则或几则材料对前一则材料进行补充和升华。
  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高考要求作文。
  ①当代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②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二十年,他记录了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③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分析 ①抛出一生做一件事与一生做多件事的话题。②③分别用雷杜德和苏东坡的例子来印证“一生做一件事”和“一生做多件事”。②③是对①观点的升华。
  在分析了材料之间的关系后,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怎样为多则材料立意?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求同立意] 同质型的材料,审题立意时自然是“求同”,努力去挖掘材料的共同点。要特别注意的是,同质型材料往往给人形式上的相异性,有时甚至是内容上的相异性,我们需要抓住各则材料相同的“质”。如例1①中的选手适时放弃,避免了损失;②中宝宝不放弃,进退两难。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放弃才能得到”。立意呼之即出:有舍才有得;贪婪,也许会连已经拥有的东西都失去。
  [求异立意] 对于异质型材料,首先要找到各则材料的“异”,即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然后从材料的对比中提炼观点,并选择一点作文。如例2中,诗人和学者的观点对立,我们不妨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注意,只能选一个观点)加以阐述。从诗人的角度来立意: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能总是走弯路,要有智慧。从学者的角度来立意:生活因弯路而多彩/生活不能过于单调/弯路(挫折)也是生活的一种姿态。
  [深刻立意] “求异”立意要求我们在材料给出的观点之中多选一,这样行文虽然不会偏离题意,但却不是最佳立意。如果我们要提炼出与材料吻合度高的观点,就必须对多则材料进行辩证分析,找到“异”中之“同”,也就是要从看似矛盾的观点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例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高考要求作文。
  ①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不小心摔碎了一把小茶壶。这把小茶壶跟随她多年,是她的心爱之物。壶碎令她心痛,但新凤霞马上安慰自己:“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得马上赔自个儿一把壶!”新凤霞不再责怪自己,扔掉碎壶,迅速上街,买了一把更加漂亮的小茶壶送给自个儿。新凤霞把新壶摆在原处,禁不住露出舒心的微笑。这件小事体现的是一种“与自己讲和”的智慧。
  ②巴金说:那些总是与自己的现实处境讲和的人,他的灵魂也不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分析 两则材料表明的观点恰恰相反,如何异中求同,从而获得深刻的立意?仔细分析材料,我们不难发现:①“与自己讲和”是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引发的感慨,它强调“这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而②的着眼点则在“总是”和“现实处境”这两个关键词上,并非全然否定“与自己讲和”。由此我们就能找到两种观点的契合点——“与自己讲和”是智慧,但不能“总是”与自己讲和,不能和“现实处境”讲和。
  找到了这个契合点,接下来就能辩证地、深刻地去立意了:在生活中,小事上我们要拥有“与自己讲和”的智慧,但是大的原则问题决不能一味“与自己讲和”;“和”与”不和”的智慧关键在于它是否触碰了我们的底线;人要学会“与自己讲和”,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得失,但不能够以此为借口,麻痹自己,丧失斗志。
  练 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同高考。
  ①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慢慢地抓了一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他一颗糖也不想放弃,手又抽不出来,“哇”地一声哭了 。
  ②农场主规定每个雇工除了工钱之外,还可以自选一筐水果带走。20岁的托尼看中一筐装得最满的大框,费了好半天也没搬动。他喘了口气,重新寻了一筐小的,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果园。
  ③老板宣布,谁能追回一笔30万英镑的贷款,就把其中的10万奖金给他。员工纷纷出马,却都无功而返。58岁的托尼也申请试试,两天之后就将追回来的20万贷款交给了老板。原来他告诉对方只需交21万就算结清,对方终于还款,他也分得了1万英镑的奖金。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