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PICC非单纯滑脱性导管异位的发生征兆、临床处理及结局等,为帮助了解及早期识别非单纯滑脱性导管异位等相关临床护理实践工作提供一定指导。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PICC门诊2014年1-12月非单纯滑脱性导管异位个案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置管信息、异位征兆、异位影响因素、处理方法及最终结局等相关资料。
结果4 752例置管患者中,共有52例患者发生PICC非单纯滑脱性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09%(52/4 752);年龄(56.00 ± 9.56)岁;带管时间(72.92 ± 53.62)d。异位部位:59.62%(31/52)异位至颈内静脉,26.92%(14/52)异位至锁骨下静脉,11.54%(6/52)导管在上腔静脉反折,1.92%(1/52)异位至腋下静脉。症状描述:69.23% (36/52)出现症状,不同异位部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 ,P=0.67 ),其中回血不畅或抽不出回血和反复回血最为常见。导管结局:24例直接拔管,19例尝试复位(6例复位成功),9例将导管拉至锁骨下静脉在患者完成最后一次化疗后拔管。
结论回血不畅或抽无回血及反复回血是非单纯滑脱性导管异位中最为常见的征兆,护理人员需及时发现并根据具体场景,包括患者情况、异位情况及输液需求等对异位导管进行最合适的处理,预防后期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