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从新媒体“场景”出发,以“迟小秋程派艺术戏迷交流群”为例,通过网络民族志方法,对京剧戏迷微信群和线下活动的观察以及戏迷的深度访谈,探讨戏迷是怎样在微信中互动从而认同和传播京剧的,进而总结新媒体环境下京剧传播策略。
关键词 京剧;新媒体;传播策略;网络民族志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5-0077-02
1 绪论
1.1 背景
京剧于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载体,而迟小秋作为当今京剧程派艺术的领军人物,唱做俱佳,舞台功力深厚,享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造诣,她拥有较高的票房号召力和一批忠实的年轻戏迷。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广受欢迎[1]。为了深入探讨其演出所表达的京剧文化,喜欢迟小秋的戏迷建立了微信群和微博超话,在互动中京剧文化有了更多交流与传播的机会。
网络民族志意为在网络社区内进行一段持续时间的观察并参与互动讨论,描述虚拟社区(微信群、QQ群、论坛)中的群体及其文化现象的过程。
1.2 研究方法
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笔者本身就喜欢京剧程派艺术,以戏迷身份在微信平台进入“迟小秋程派艺术戏迷交流群”,选了两种代表性的受众:一是喜欢京剧3年以上的中老年戏迷;二是喜欢京剧时间不长但却经常在网络平台观看或讨论京剧的年轻戏迷。在2019年间笔者曾与5名戏迷一起去长安大戏院看迟小秋的戏,在微信群进行聊天并进行了深度访谈,观察受众对京剧文化理解与认同的最真实状态,了解京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情况。为了保护受访者资料,本研究所有的名称皆使用微信昵称替代[2]。
2 京剧受众在微信群网络互动分析
“迟小秋程派艺术戏迷交流群”包括笔者一共有498人,年龄在16岁到60岁之间,但以“80后”“90后”的年轻人为主,群成员身份复杂但因为喜欢程派艺术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迟小秋戏迷”,群成员发言也比较活跃,经常在群里通过输入文字、图片、实时语音和演出视频、微信公众号里文章的链接来进行社交平台的信息传播。
2.1 突破时空的信息共享
“来汪佳颖京胡演奏会了,迟团唱的《海港》选段燃爆了,录的视频发到群里了。”(群成员:和予)
根据官方报告,微信2019年前3个月的活跃账户数达11.12亿,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处于信息边缘群体有了参与对话的机会。社交媒体改变了以往京剧的传播空间(即戏院)的封闭性,受众群体不再因空间约束而依附于固定区域,同时群体成员也可以跨越时间进行资源共享,不论何时何地,你都能接收到群里发布的信息。在微信群中,成员均有发言机会,人们积极发表言论、分享迟小秋现场演出中拍摄的视频照片或京剧相关文章链接,在群体互动中京剧得以传播。正如柯林斯所言,“神经系统如果能够在远程产生连带作用,那么其效果无异于与亲身在场。”
如上,迟小秋的戏迷通过微信群共享演出资源及演出信息,官方微信公众号学习京剧专业知识,群里发布信息的及时性和海量性、共享性不仅增加了京剧宣传渠道,也拓宽了及京剧文化的传播广度。在社交媒体环境下,重构了受众信息接收场所或环境,京剧不再仅局限于舞台,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进行传播。
2.2 群内高频度互动加深京剧文化认同
“书品即人品,书贵有格,有格乃高”《锁麟囊》唱词具备了“有格乃高”这一特点,以其独特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播了“助人为乐”这一优秀的精神品质。在观看著名程派青衣迟小秋演绎的《锁麟囊》更是能人产生共情心理,感受到“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同时告诫自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群成员:Less is More)
微信传播的信息具有及时性,人们可以快速表达个人感受,并且可以带动群体热烈的讨论,激发集体情绪的高涨,群体讨论中产生对京剧文化的认同[3]。通过全面分析戏迷在“迟小秋程派艺术戏迷交流群”互动仪式中的文化认同形成的机制发现,在微信平台上群体成员间具有高互动及一定私密性,京剧信息可以在成员间,成员与群体,群体间进行传播,满足了自己及他人对京剧信息的需求,进而促进线下活动开展——走入戏院满足群体互动的“特定需求”。如上,京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给人带来视觉享受,又是群体成员在线上和线下文化共享过程。群成员间的及时沟通互动不仅能建构稳定的共同身份——迟小秋戏迷,也可以借助微信这个媒介建立和保持成员对京剧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我观察到迟小秋戏迷这一群体在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当中,正是随着群成员之间频繁的互动和戏迷身份的不断梳理,使得他们有意识地凝聚了京剧文化认同。迟小秋戏迷群的成员通过及时平等的交流保持对京剧文化的热情,在微信平台长期分享中加深对京剧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京剧文化传播边界不断拓宽,传播效果不断提升。
3 社交媒体时代京剧传播策略
3.1 坚守理念,创作精品力作
“打铁仍需自身硬”,京剧要想获得更多的受众,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结合自身艺术特点和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对某些骨子老戏节奏拖沓和陈旧思想进行调整,积极创作新戏,拍摄京剧电影和像音像、音配像等进行网络传播。各大京剧院团应坚持传承与创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真正的中国故事,抒写纯粹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传统的艺术表演中注入创新活力与时代气息。
3.2 加強社交媒体平台建设,提高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各大京剧院团和剧院应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等,发布京剧专业知识或演出信息,通过与社交媒体的合作,扩大自己的受众接触渠道,从而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应有专业工作人员与受众进行互动,通过受众的反馈不断完善平台的宣传策略。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京剧的数字化博物馆,通过立体展示,视频和音频等形式,让人们随时随地就能观赏了解京剧,感受京剧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更加便捷地獲取京剧的信息和知识。
3.3 贴近市场和受众,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戏院所能容纳的人数是有限的,而互联网平台下的传播具有海量性,京剧不仅要坚守在戏院,更要注重内容的数字化传播。通过京剧数字电影、像音像等匹配年轻用户需求的形式,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社交媒体进行二次传播,从而达到传播力的最大化。同时根据年轻人的接触喜好,制作京剧的微视频、微电影和创意动画,开发出有新意、有文化的京剧文创产品。
3.4 京剧名家建立品牌效应
通过在微信群的观察、深度访谈和线下约戏,发现迟小秋作为程派青衣拥有庞大且忠诚度高的年轻戏迷,不少戏迷慕“角儿”之名走进戏院或以发微信朋友圈、微博超话等形式宣传,无一不增强了京剧传播效果[4]。此刻“迟小秋”这样的京剧名家在京剧传播过程中就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程派名家迟小秋作为“意见领袖”有口皆碑,为京剧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戏目,社交媒体和其中的意见领袖拥有对京剧资源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拥有较多信息渠道等特点,对京剧口碑传播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可以鼓励其建立个人工作室,发挥其影响力,带动京剧品牌联动效应。
4 结语
综上所述,京剧是中国的符号,而新媒体平台是获取专业知识和交流分享京剧信息需要的重要传播场所。应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并通过线下仪式的操演——走进戏院看戏进一步升华京剧传播效果,讲好京剧故事,将中国精神传递下去。京剧戏迷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互动,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演出信息、学习专业知识,不仅加深了受众对京剧文化理解与认同,也拓宽了京剧文化传播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罗伯特·V.库兹奈特.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网络民族志方法实践指导[M].叶韦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2]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丽君,译.商务印书馆,2009.
[3]潘若婵,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交媒体使用与文化认同[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
[4]张媛,王丽霞,一种方法的反思: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民族志研究[J].民族论坛,2017(4):54-58.
关键词 京剧;新媒体;传播策略;网络民族志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5-0077-02
1 绪论
1.1 背景
京剧于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载体,而迟小秋作为当今京剧程派艺术的领军人物,唱做俱佳,舞台功力深厚,享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造诣,她拥有较高的票房号召力和一批忠实的年轻戏迷。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广受欢迎[1]。为了深入探讨其演出所表达的京剧文化,喜欢迟小秋的戏迷建立了微信群和微博超话,在互动中京剧文化有了更多交流与传播的机会。
网络民族志意为在网络社区内进行一段持续时间的观察并参与互动讨论,描述虚拟社区(微信群、QQ群、论坛)中的群体及其文化现象的过程。
1.2 研究方法
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笔者本身就喜欢京剧程派艺术,以戏迷身份在微信平台进入“迟小秋程派艺术戏迷交流群”,选了两种代表性的受众:一是喜欢京剧3年以上的中老年戏迷;二是喜欢京剧时间不长但却经常在网络平台观看或讨论京剧的年轻戏迷。在2019年间笔者曾与5名戏迷一起去长安大戏院看迟小秋的戏,在微信群进行聊天并进行了深度访谈,观察受众对京剧文化理解与认同的最真实状态,了解京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情况。为了保护受访者资料,本研究所有的名称皆使用微信昵称替代[2]。
2 京剧受众在微信群网络互动分析
“迟小秋程派艺术戏迷交流群”包括笔者一共有498人,年龄在16岁到60岁之间,但以“80后”“90后”的年轻人为主,群成员身份复杂但因为喜欢程派艺术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迟小秋戏迷”,群成员发言也比较活跃,经常在群里通过输入文字、图片、实时语音和演出视频、微信公众号里文章的链接来进行社交平台的信息传播。
2.1 突破时空的信息共享
“来汪佳颖京胡演奏会了,迟团唱的《海港》选段燃爆了,录的视频发到群里了。”(群成员:和予)
根据官方报告,微信2019年前3个月的活跃账户数达11.12亿,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处于信息边缘群体有了参与对话的机会。社交媒体改变了以往京剧的传播空间(即戏院)的封闭性,受众群体不再因空间约束而依附于固定区域,同时群体成员也可以跨越时间进行资源共享,不论何时何地,你都能接收到群里发布的信息。在微信群中,成员均有发言机会,人们积极发表言论、分享迟小秋现场演出中拍摄的视频照片或京剧相关文章链接,在群体互动中京剧得以传播。正如柯林斯所言,“神经系统如果能够在远程产生连带作用,那么其效果无异于与亲身在场。”
如上,迟小秋的戏迷通过微信群共享演出资源及演出信息,官方微信公众号学习京剧专业知识,群里发布信息的及时性和海量性、共享性不仅增加了京剧宣传渠道,也拓宽了及京剧文化的传播广度。在社交媒体环境下,重构了受众信息接收场所或环境,京剧不再仅局限于舞台,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或微信群进行传播。
2.2 群内高频度互动加深京剧文化认同
“书品即人品,书贵有格,有格乃高”《锁麟囊》唱词具备了“有格乃高”这一特点,以其独特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播了“助人为乐”这一优秀的精神品质。在观看著名程派青衣迟小秋演绎的《锁麟囊》更是能人产生共情心理,感受到“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同时告诫自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群成员:Less is More)
微信传播的信息具有及时性,人们可以快速表达个人感受,并且可以带动群体热烈的讨论,激发集体情绪的高涨,群体讨论中产生对京剧文化的认同[3]。通过全面分析戏迷在“迟小秋程派艺术戏迷交流群”互动仪式中的文化认同形成的机制发现,在微信平台上群体成员间具有高互动及一定私密性,京剧信息可以在成员间,成员与群体,群体间进行传播,满足了自己及他人对京剧信息的需求,进而促进线下活动开展——走入戏院满足群体互动的“特定需求”。如上,京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给人带来视觉享受,又是群体成员在线上和线下文化共享过程。群成员间的及时沟通互动不仅能建构稳定的共同身份——迟小秋戏迷,也可以借助微信这个媒介建立和保持成员对京剧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我观察到迟小秋戏迷这一群体在社交媒体的使用过程当中,正是随着群成员之间频繁的互动和戏迷身份的不断梳理,使得他们有意识地凝聚了京剧文化认同。迟小秋戏迷群的成员通过及时平等的交流保持对京剧文化的热情,在微信平台长期分享中加深对京剧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京剧文化传播边界不断拓宽,传播效果不断提升。
3 社交媒体时代京剧传播策略
3.1 坚守理念,创作精品力作
“打铁仍需自身硬”,京剧要想获得更多的受众,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结合自身艺术特点和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对某些骨子老戏节奏拖沓和陈旧思想进行调整,积极创作新戏,拍摄京剧电影和像音像、音配像等进行网络传播。各大京剧院团应坚持传承与创新,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真正的中国故事,抒写纯粹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传统的艺术表演中注入创新活力与时代气息。
3.2 加強社交媒体平台建设,提高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各大京剧院团和剧院应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等,发布京剧专业知识或演出信息,通过与社交媒体的合作,扩大自己的受众接触渠道,从而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应有专业工作人员与受众进行互动,通过受众的反馈不断完善平台的宣传策略。在社交媒体上建立京剧的数字化博物馆,通过立体展示,视频和音频等形式,让人们随时随地就能观赏了解京剧,感受京剧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更加便捷地獲取京剧的信息和知识。
3.3 贴近市场和受众,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戏院所能容纳的人数是有限的,而互联网平台下的传播具有海量性,京剧不仅要坚守在戏院,更要注重内容的数字化传播。通过京剧数字电影、像音像等匹配年轻用户需求的形式,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社交媒体进行二次传播,从而达到传播力的最大化。同时根据年轻人的接触喜好,制作京剧的微视频、微电影和创意动画,开发出有新意、有文化的京剧文创产品。
3.4 京剧名家建立品牌效应
通过在微信群的观察、深度访谈和线下约戏,发现迟小秋作为程派青衣拥有庞大且忠诚度高的年轻戏迷,不少戏迷慕“角儿”之名走进戏院或以发微信朋友圈、微博超话等形式宣传,无一不增强了京剧传播效果[4]。此刻“迟小秋”这样的京剧名家在京剧传播过程中就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程派名家迟小秋作为“意见领袖”有口皆碑,为京剧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戏目,社交媒体和其中的意见领袖拥有对京剧资源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拥有较多信息渠道等特点,对京剧口碑传播过程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可以鼓励其建立个人工作室,发挥其影响力,带动京剧品牌联动效应。
4 结语
综上所述,京剧是中国的符号,而新媒体平台是获取专业知识和交流分享京剧信息需要的重要传播场所。应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并通过线下仪式的操演——走进戏院看戏进一步升华京剧传播效果,讲好京剧故事,将中国精神传递下去。京剧戏迷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互动,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演出信息、学习专业知识,不仅加深了受众对京剧文化理解与认同,也拓宽了京剧文化传播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罗伯特·V.库兹奈特.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网络民族志方法实践指导[M].叶韦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2]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丽君,译.商务印书馆,2009.
[3]潘若婵,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交媒体使用与文化认同[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
[4]张媛,王丽霞,一种方法的反思: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民族志研究[J].民族论坛,2017(4):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