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塑像是如何产生的?黄继光塑像是出自何人之手?日前,记者采访了今年已80高龄的郭振和教授。郭老曾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在没有黄继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他对照着黄继光的弟弟黄继恕历时两个多月,完成了黄继光的雕像任务,并成为以后媒体刊登黄继光形象的范本。当记者问及郭老雕塑英雄黄继光的经过,郭老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这段尘封六十多年的往事……
受命雕塑英雄
1955年刚刚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并留校任教的郭振和,接到学院党委指派的任务,雕塑黄继光的雕像。原来,辽宁省丹东市要建一座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希望将抗美援朝特级战斗英雄雕塑成雕像摆放在馆内,沈阳军区将雕塑特级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像的任务交给了鲁迅美术学院。学院党委经过认真讨论将雕塑黄继光的任务交给了郭振和。
为了雕塑好英雄形象,年轻的郭振和热血沸腾,他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将英雄的形象永恒于世间。
当郭振和向学院索要黄继光生前照片及其相关资料时,学院领导的回答让郭振和失望了。黄继光生前并没有照过像,也没留下任何个人资料,这样的雕塑任务让郭振和很为难,自己凭借什么将英雄雕塑出来?正不知如何是好的郭振和突然眼睛一亮,问学院领导:“黄继光有哥哥或弟弟吗?”很快,一个让郭振和兴奋的消息从沈阳军区传来,黄继光的弟弟黄继恕在锦州军校学习。
第二天,黄继恕就来到鲁迅美术学院,和郭振和如影随形在一起。为了准确地将英雄雕塑出来,郭振和非常详细地了解了黄继光的成长过程。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还成了村里的民兵。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1951年3月,中江县在征招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未被选中。然而,参军心切的黄继光天天缠着招兵部队首长,首长被黄继光的精神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时任营部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表示要消灭敌人的火力点。在战友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原名为黄积广
郭老对记者说,“黄继光原名叫黄积广,当时,战斗胜利后,黄继光所在连连长在电话里向上级报功时说:我们也有了自己的马斯特洛夫式的英雄(苏德战争期间,苏军士兵马斯特洛夫用身体堵住敌人机枪眼,保证了部队的最后胜利),接电话的记录员问,英雄叫什么名字?由于连长是南方人,将黄积广发音成了黄继光,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名字就这样喊响了。”
雕塑师在雕塑人物前,必须先将人物绘成素描像,最满意的素描也就成了雕塑人物的参照物。和郭振和吃住在一起的黄继恕,成为素描黄继光形象的第一手资料。经过连续一周的素描,当黄继恕手捧哥哥黄继光的画像时,久久凝视,潸然泪下。黄继恕本来叫黄积恕,为了继承哥哥的遗志改名黄继恕。
素描像绘制成功使郭振和非常兴奋,但郭振和并没有急于将黄继光的形象雕塑出来,而是反复揣摩如何将黄继光的英雄气慨表现出来。当时,沈阳各大电影院正在上映《上甘岭》,电影里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的英雄主义气慨,极大激发了郭振和的创作激情。
“像,是我的儿子黄继光”
郭振和又拉着黄继恕来到电影院观看《上甘岭》。黄继恕对郭振和说:“我哥平时不爱说话,圆圆的脸庞,耳朵长得和我差不多。”那天晚上,已前后看了二三十遍《上甘岭》的郭振和失眠了,《上甘岭》里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与业已成形的黄继光的形象在脑海里交织在一起,一幅向前扑冲的姿势清晰地浮现出来。对,这就是我寻找的英雄!郭振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创作激情,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把熟睡的黄继恕喊醒,一尊黄继光扑向敌人碉堡时那气势如虹的英雄塑象出来了。黄继恕看着栩栩如生的哥哥在郭振和手里“横空出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大叫一声“哥呀!”泪水便夺眶而出。早已全身心沉浸于创作之中的郭振和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声吓了一跳。此时此景,已被情绪感染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郭振和与黄继恕面对英雄塑像,搂抱在一起,啜泣起来。
郭老对记者说:“为了完成黄继光塑像的任务,我和黄继恕白天晚上都在一起,那可是两个多月啊,最后,一稿定锤,完成了黄继光向前扑冲的高80公分雕像。”
为了征询各方的意见,郭振和又将黄继光雕像拍成照片,寄给远在四川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半个月后,邓芳芝回信说:“像,是我的儿子黄继光。”郭老非常遗憾地对记者说:“由于多次搬家,邓芳芝的回信弄丢了……”
作品问世后,当时《东北画报》编辑被黄继光的造型震撼了,亲自找到郭振和访谈其创作时的感受,并将这座雕塑在《东北画报》上发表。
以后,社会上各种版本的黄继光画像或雕像,都是根据郭老的黄继光塑像翻拍而来。在雷锋遗留下的日记本里也夹着一张“黄继光照片”,那就是郭振和雕塑的黄继光雕像。
受命雕塑英雄
1955年刚刚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并留校任教的郭振和,接到学院党委指派的任务,雕塑黄继光的雕像。原来,辽宁省丹东市要建一座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希望将抗美援朝特级战斗英雄雕塑成雕像摆放在馆内,沈阳军区将雕塑特级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像的任务交给了鲁迅美术学院。学院党委经过认真讨论将雕塑黄继光的任务交给了郭振和。
为了雕塑好英雄形象,年轻的郭振和热血沸腾,他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将英雄的形象永恒于世间。
当郭振和向学院索要黄继光生前照片及其相关资料时,学院领导的回答让郭振和失望了。黄继光生前并没有照过像,也没留下任何个人资料,这样的雕塑任务让郭振和很为难,自己凭借什么将英雄雕塑出来?正不知如何是好的郭振和突然眼睛一亮,问学院领导:“黄继光有哥哥或弟弟吗?”很快,一个让郭振和兴奋的消息从沈阳军区传来,黄继光的弟弟黄继恕在锦州军校学习。
第二天,黄继恕就来到鲁迅美术学院,和郭振和如影随形在一起。为了准确地将英雄雕塑出来,郭振和非常详细地了解了黄继光的成长过程。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还成了村里的民兵。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1951年3月,中江县在征招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未被选中。然而,参军心切的黄继光天天缠着招兵部队首长,首长被黄继光的精神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时任营部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表示要消灭敌人的火力点。在战友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原名为黄积广
郭老对记者说,“黄继光原名叫黄积广,当时,战斗胜利后,黄继光所在连连长在电话里向上级报功时说:我们也有了自己的马斯特洛夫式的英雄(苏德战争期间,苏军士兵马斯特洛夫用身体堵住敌人机枪眼,保证了部队的最后胜利),接电话的记录员问,英雄叫什么名字?由于连长是南方人,将黄积广发音成了黄继光,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名字就这样喊响了。”
雕塑师在雕塑人物前,必须先将人物绘成素描像,最满意的素描也就成了雕塑人物的参照物。和郭振和吃住在一起的黄继恕,成为素描黄继光形象的第一手资料。经过连续一周的素描,当黄继恕手捧哥哥黄继光的画像时,久久凝视,潸然泪下。黄继恕本来叫黄积恕,为了继承哥哥的遗志改名黄继恕。
素描像绘制成功使郭振和非常兴奋,但郭振和并没有急于将黄继光的形象雕塑出来,而是反复揣摩如何将黄继光的英雄气慨表现出来。当时,沈阳各大电影院正在上映《上甘岭》,电影里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的英雄主义气慨,极大激发了郭振和的创作激情。
“像,是我的儿子黄继光”
郭振和又拉着黄继恕来到电影院观看《上甘岭》。黄继恕对郭振和说:“我哥平时不爱说话,圆圆的脸庞,耳朵长得和我差不多。”那天晚上,已前后看了二三十遍《上甘岭》的郭振和失眠了,《上甘岭》里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与业已成形的黄继光的形象在脑海里交织在一起,一幅向前扑冲的姿势清晰地浮现出来。对,这就是我寻找的英雄!郭振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创作激情,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把熟睡的黄继恕喊醒,一尊黄继光扑向敌人碉堡时那气势如虹的英雄塑象出来了。黄继恕看着栩栩如生的哥哥在郭振和手里“横空出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大叫一声“哥呀!”泪水便夺眶而出。早已全身心沉浸于创作之中的郭振和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声吓了一跳。此时此景,已被情绪感染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郭振和与黄继恕面对英雄塑像,搂抱在一起,啜泣起来。
郭老对记者说:“为了完成黄继光塑像的任务,我和黄继恕白天晚上都在一起,那可是两个多月啊,最后,一稿定锤,完成了黄继光向前扑冲的高80公分雕像。”
为了征询各方的意见,郭振和又将黄继光雕像拍成照片,寄给远在四川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半个月后,邓芳芝回信说:“像,是我的儿子黄继光。”郭老非常遗憾地对记者说:“由于多次搬家,邓芳芝的回信弄丢了……”
作品问世后,当时《东北画报》编辑被黄继光的造型震撼了,亲自找到郭振和访谈其创作时的感受,并将这座雕塑在《东北画报》上发表。
以后,社会上各种版本的黄继光画像或雕像,都是根据郭老的黄继光塑像翻拍而来。在雷锋遗留下的日记本里也夹着一张“黄继光照片”,那就是郭振和雕塑的黄继光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