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整合将成为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柱力量之一。海西经济区(福建省海峡西岸)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之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视察福建省时,也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寄予厚望。
近日,本刊记者就海西经济区建设的相关问题对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进行了专访。卢展工表示,未来几年内,福建将在“四个重在”(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上下工夫,利用与台湾的“五缘”(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优势,把握机遇,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构建和谐海西和实现祖國的统一作出应有的贡献。
海西经济区将大有作为
有人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比喻为“一架多引擎飞机”,要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起飞,就必须全速启动多个引擎。“十一五”计划之后,中国开始从省份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要求提升层次的必然产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举。
谈起目前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卢展工表示,中央正在加快纠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福建省在1995年就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2004年的“两会”期间,福建省正式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的概念,获得了中央高层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想,对促进中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确实如此,海西经济区概念提出的时间虽然只有两三年,但获得了广泛共识和认可。
海峡西岸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经济区域。这一独特经济地理位置,使福建可以实现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大增长极的对接,最终推动两个三角洲和环海峡经济圈的融合。不但如此,“福建与台湾之间有‘五缘’,福建的‘五缘’优势决定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更有作为的地区。”卢展工说。
一是地缘,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最近的距离只有1公里,现在两地正研究实施海底隧道项目的可行性,今后还可能把公路和铁路都通过去,两岸的交流将更加便捷。二是血缘,台湾同胞祖籍福建的占80%,台湾中、南部的广大民众,大部分是泉州、漳州一带闽南人后裔,台湾所有的县市都有福建同乡会、宗亲会。三是文缘,大多数的台湾同胞讲的是闽南话。四是商缘,目前,福建与台湾的合作交流正在有序地向纵深推进。“两岸往来,福建现在有更多招商优势。我们有中央批准的闽台合作试验区,如两岸试点的直航、台湾农民创业园等;旅游方面有两山、两湖的对接,非常的全面,非常的广,对企业产业方面的合作,福建现在的支柱产业与台湾是连在一起的。”卢展工说。另外,还有一个大缘,就是历史、政治上与台湾的关系,闽台两地关系特殊,3万年前还有一条陆路相通。1885年台湾建省称为福建台湾省,享受福建给的转移支付,在政治、法律上闽台之间法缘深厚。
卢展工还表示,“海峡西岸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即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前沿窗口。…福建人民对祖国统一大业又特殊的责任感”。一个繁荣和谐的海西经济区将有利于加强两岸的交流,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这也决定了海西经济区大有作为的空间。现实中,闽台区域经济、文化互动也是十分酣畅。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开通海上试点直航,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马澎直接往来,启动福建居民“金马游”,武夷山与阿里山、大金湖与日月潭双向旅游对接,台湾水果以零关税方式“登陆”,福建产品率先登岛办展,厦门增设为两岸春节包机航点……对台交往的诸多重大举措中,福建都走在了前头。
发展要把握“四个重在”
卢展工对海西经济区的发展也是充满了信心,“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从提出、实践到成为中央决策,都源于实干,今后还是要锲而不舍地埋头苦干,扎实推进。”“关键是做,福建未来将把握‘四个重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按下来,卢展工书记给我们深入地阐释了“四个重在”的内涵。
海西经济区的健康发展,重在持续
海西经济区的建设首先“重在持续”。持续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都要保持向上的持续,福建各级各部门要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加快发展,保证良好的发展态势能够很好地持续下去。现在的体制很好,包括国家的发展、福建的发展,形势都很好,两岸人民之间的往来、经贸之间的往来发展,总的形势也很好,所以要持续推进,保持这种好的形势。
从福建本身来讲,一是要有持续发展思路,遵循省委的总体战略部署,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及时跟进,以推进海西建设的实际成效检验一切工作。二是经济健康的发展要持续,要持续增长速度。按照省委提出的我省经济增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的要求,加强调控目标的监测,持续实施“十一五”规划;继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更高层面上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持不竭的增长动力;立足现实找办法,多从自身找出路,在持续有效解决矛盾中实现持续增长。三是福建人民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困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为了全局的发展要持续,不是急功近利,要着眼于长远。而发展最本质的内涵就是怎么能持续。通过持续发展氛围等,蓄积发展能量,争创新的优势,把已经形成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良好态势巩固和发展下去。
持续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能否保持持续发展,不是面子问题,而是责任问题。福建的发展能不能持续,关键不是现在,而是明年、今后,如果时刻保持一个持续的概念,保持一种一任接一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的责任、毅力和韧劲,那我们就能对中央、对全局、对人民有所贡献。
给海西持续发展增添动力,重在提升
讲持续发展,在原有水准上的简单持续是难以维系的,所以要不断在创新中提升,不断在转变观念中拓展思路,这样才有可能有真正的持续。
我们现在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因此,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一要提升认识,要在思想上、观念上提升。要清醒地看到福建经济竞争力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在推动总量做大的同时,注重质的提升,努力做优、做精、做强。二是要在转变增长方式中提升,抓住技术升级这个关键,加快传统制造业装备更新、工艺优化、产品升级;依靠重组改造这个途径,积极靠优靠大靠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我省企业 把握集约发展这个根本,大力推动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推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节能水平。另外,还要在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上提升,只有这样,才有决策的提升、服务的提升、管理的提升,最后才有产业的、事业的提升。所有工作包括执政能力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包括城市工作、社区工作,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事业,都有一个提升的问题,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推进自主创新,是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因此,在福建省2007年的工作报告中指出:“着力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推动自主创新,继续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努力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把提升民营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吸引、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为民营经济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多年努力,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福建的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国第11位。
海西能否持续发展,重在运作
要让海西经济区能够持续发展,重在运作。中央现在讲的很清楚很明白,关键在于怎么做,讲好了不一定是做好了,怎么能够把中央提出的要求、举措和目标,通过努力工作落到实处和达成目标,这才是最重要的。
福建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部署,这就是运作,要把上级精神与本地本部门工作结合起来,而不是照抄、照搬、照传。要注重研究如何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很多方面的改进,实际上就是运作的改进;很多方面的成就,实际上就是运作的成就。越是研究运作,干部的水平和素质越是能够提高。运作体现责任,运作体现为民宗旨,运作体现党性、先进性,运作体现作风。除了切实增强运作的意识,福建还要提高运作的水平,健全运作的机制,通过实实在在的运作,化思路为举措,不断推出新政策、新办法,有效拓展发展空间。一是要政策驱动,注重政策的引导作用,使各类开发建设更加科学有序,使各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注重政策的调控作用,解决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确保每项政策做得到、做得好、有结果。二是要项目带动,要实行分级运作,形成完善的项目策划、生成、储备、跟踪、落地机制和有利于项目生成、转化、落地的政策环境要研究产业目录,重视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工作的领导。三是要部门联动,各级各有关部门既要分工、又要协作,共同推进重大举措落实。
实现海西区持续发展的目标,重在实效
上述所有的要求,所有的运作,都要落实到取得成效上。要用实效来保证发展的持续,用实效来保证工作不断地提升,用实效来检验运作,用实际运作的成效来真正取信干民,真正展示形象。也即是说,发展要重在实效。老百姓不满意,没有效果,做也白做,要改进作风,不搞形式主义,任何时候都要讲效果,对人民有利。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多做对海西发展有益之事,多做对祖国统一有利之事,多做惠及全体人民之事,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断迈向更高的层次。特别要把推进海西建设与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确保政府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实效。
这几年,在海西经济区的建设不断前进时,福建省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十五”末,福建GDP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排全国第22位提升到第11位;福建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7%提高到62.9%,高居全国首位;福建企业拥有全国驰名商标61件,位居全国第五;福建大型深水岸线总长47公里,深水岸线资源全国第一。 就2006年来说,虽然有台风“格美”、“桑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使福建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福建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努力拼搏,实现了“十一五” 的良好开局,生产总值增速为13.4%,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这是1998年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群众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06年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994元,连续10年居全国第六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83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246元,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七位。而且,福建显示出了强大的发展后劲,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工业高新技術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25%;一批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全省产值超亿元企业比上年增加358家,达到1620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按照产业政策导向,深化项目带动,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电力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可以说,福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要建设福建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建设人本福建。”卢展工解释说,应该以发展来求和谐,“不发展饭都吃不上,一块钱都要两个人来抢,谈何和谐?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如何满足人民的需要,如何实现和谐?”要有效、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要解决怎样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解决为民利民惠民发展的问题,而所有的这一切,只有把握好“四个重在”的实现。
近日,本刊记者就海西经济区建设的相关问题对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进行了专访。卢展工表示,未来几年内,福建将在“四个重在”(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上下工夫,利用与台湾的“五缘”(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优势,把握机遇,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构建和谐海西和实现祖國的统一作出应有的贡献。
海西经济区将大有作为
有人把中国经济的发展比喻为“一架多引擎飞机”,要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起飞,就必须全速启动多个引擎。“十一五”计划之后,中国开始从省份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要求提升层次的必然产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举。
谈起目前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卢展工表示,中央正在加快纠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福建省在1995年就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2004年的“两会”期间,福建省正式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的概念,获得了中央高层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想,对促进中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确实如此,海西经济区概念提出的时间虽然只有两三年,但获得了广泛共识和认可。
海峡西岸是指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对应台湾海峡,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的经济区域。这一独特经济地理位置,使福建可以实现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大增长极的对接,最终推动两个三角洲和环海峡经济圈的融合。不但如此,“福建与台湾之间有‘五缘’,福建的‘五缘’优势决定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更有作为的地区。”卢展工说。
一是地缘,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最近的距离只有1公里,现在两地正研究实施海底隧道项目的可行性,今后还可能把公路和铁路都通过去,两岸的交流将更加便捷。二是血缘,台湾同胞祖籍福建的占80%,台湾中、南部的广大民众,大部分是泉州、漳州一带闽南人后裔,台湾所有的县市都有福建同乡会、宗亲会。三是文缘,大多数的台湾同胞讲的是闽南话。四是商缘,目前,福建与台湾的合作交流正在有序地向纵深推进。“两岸往来,福建现在有更多招商优势。我们有中央批准的闽台合作试验区,如两岸试点的直航、台湾农民创业园等;旅游方面有两山、两湖的对接,非常的全面,非常的广,对企业产业方面的合作,福建现在的支柱产业与台湾是连在一起的。”卢展工说。另外,还有一个大缘,就是历史、政治上与台湾的关系,闽台两地关系特殊,3万年前还有一条陆路相通。1885年台湾建省称为福建台湾省,享受福建给的转移支付,在政治、法律上闽台之间法缘深厚。
卢展工还表示,“海峡西岸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即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前沿窗口。…福建人民对祖国统一大业又特殊的责任感”。一个繁荣和谐的海西经济区将有利于加强两岸的交流,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对祖国的认同感,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这也决定了海西经济区大有作为的空间。现实中,闽台区域经济、文化互动也是十分酣畅。福州、厦门港与高雄港开通海上试点直航,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马澎直接往来,启动福建居民“金马游”,武夷山与阿里山、大金湖与日月潭双向旅游对接,台湾水果以零关税方式“登陆”,福建产品率先登岛办展,厦门增设为两岸春节包机航点……对台交往的诸多重大举措中,福建都走在了前头。
发展要把握“四个重在”
卢展工对海西经济区的发展也是充满了信心,“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从提出、实践到成为中央决策,都源于实干,今后还是要锲而不舍地埋头苦干,扎实推进。”“关键是做,福建未来将把握‘四个重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按下来,卢展工书记给我们深入地阐释了“四个重在”的内涵。
海西经济区的健康发展,重在持续
海西经济区的建设首先“重在持续”。持续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都要保持向上的持续,福建各级各部门要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加快发展,保证良好的发展态势能够很好地持续下去。现在的体制很好,包括国家的发展、福建的发展,形势都很好,两岸人民之间的往来、经贸之间的往来发展,总的形势也很好,所以要持续推进,保持这种好的形势。
从福建本身来讲,一是要有持续发展思路,遵循省委的总体战略部署,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及时跟进,以推进海西建设的实际成效检验一切工作。二是经济健康的发展要持续,要持续增长速度。按照省委提出的我省经济增速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的要求,加强调控目标的监测,持续实施“十一五”规划;继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更高层面上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持不竭的增长动力;立足现实找办法,多从自身找出路,在持续有效解决矛盾中实现持续增长。三是福建人民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困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为了全局的发展要持续,不是急功近利,要着眼于长远。而发展最本质的内涵就是怎么能持续。通过持续发展氛围等,蓄积发展能量,争创新的优势,把已经形成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良好态势巩固和发展下去。
持续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能否保持持续发展,不是面子问题,而是责任问题。福建的发展能不能持续,关键不是现在,而是明年、今后,如果时刻保持一个持续的概念,保持一种一任接一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的责任、毅力和韧劲,那我们就能对中央、对全局、对人民有所贡献。
给海西持续发展增添动力,重在提升
讲持续发展,在原有水准上的简单持续是难以维系的,所以要不断在创新中提升,不断在转变观念中拓展思路,这样才有可能有真正的持续。
我们现在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因此,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一要提升认识,要在思想上、观念上提升。要清醒地看到福建经济竞争力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在推动总量做大的同时,注重质的提升,努力做优、做精、做强。二是要在转变增长方式中提升,抓住技术升级这个关键,加快传统制造业装备更新、工艺优化、产品升级;依靠重组改造这个途径,积极靠优靠大靠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我省企业 把握集约发展这个根本,大力推动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推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节能水平。另外,还要在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上提升,只有这样,才有决策的提升、服务的提升、管理的提升,最后才有产业的、事业的提升。所有工作包括执政能力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包括城市工作、社区工作,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事业,都有一个提升的问题,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推进自主创新,是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因此,在福建省2007年的工作报告中指出:“着力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推动自主创新,继续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努力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把提升民营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吸引、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为民营经济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多年努力,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福建的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国第11位。
海西能否持续发展,重在运作
要让海西经济区能够持续发展,重在运作。中央现在讲的很清楚很明白,关键在于怎么做,讲好了不一定是做好了,怎么能够把中央提出的要求、举措和目标,通过努力工作落到实处和达成目标,这才是最重要的。
福建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部署,这就是运作,要把上级精神与本地本部门工作结合起来,而不是照抄、照搬、照传。要注重研究如何说到做到,说好做好。很多方面的改进,实际上就是运作的改进;很多方面的成就,实际上就是运作的成就。越是研究运作,干部的水平和素质越是能够提高。运作体现责任,运作体现为民宗旨,运作体现党性、先进性,运作体现作风。除了切实增强运作的意识,福建还要提高运作的水平,健全运作的机制,通过实实在在的运作,化思路为举措,不断推出新政策、新办法,有效拓展发展空间。一是要政策驱动,注重政策的引导作用,使各类开发建设更加科学有序,使各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注重政策的调控作用,解决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确保每项政策做得到、做得好、有结果。二是要项目带动,要实行分级运作,形成完善的项目策划、生成、储备、跟踪、落地机制和有利于项目生成、转化、落地的政策环境要研究产业目录,重视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工作的领导。三是要部门联动,各级各有关部门既要分工、又要协作,共同推进重大举措落实。
实现海西区持续发展的目标,重在实效
上述所有的要求,所有的运作,都要落实到取得成效上。要用实效来保证发展的持续,用实效来保证工作不断地提升,用实效来检验运作,用实际运作的成效来真正取信干民,真正展示形象。也即是说,发展要重在实效。老百姓不满意,没有效果,做也白做,要改进作风,不搞形式主义,任何时候都要讲效果,对人民有利。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多做对海西发展有益之事,多做对祖国统一有利之事,多做惠及全体人民之事,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断迈向更高的层次。特别要把推进海西建设与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确保政府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实效。
这几年,在海西经济区的建设不断前进时,福建省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十五”末,福建GDP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排全国第22位提升到第11位;福建森林覆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37%提高到62.9%,高居全国首位;福建企业拥有全国驰名商标61件,位居全国第五;福建大型深水岸线总长47公里,深水岸线资源全国第一。 就2006年来说,虽然有台风“格美”、“桑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使福建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福建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努力拼搏,实现了“十一五” 的良好开局,生产总值增速为13.4%,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这是1998年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群众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06年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994元,连续10年居全国第六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83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246元,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七位。而且,福建显示出了强大的发展后劲,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工业高新技術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25%;一批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全省产值超亿元企业比上年增加358家,达到1620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按照产业政策导向,深化项目带动,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电力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可以说,福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要建设福建的和谐社会,就必须建设人本福建。”卢展工解释说,应该以发展来求和谐,“不发展饭都吃不上,一块钱都要两个人来抢,谈何和谐?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如何满足人民的需要,如何实现和谐?”要有效、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要解决怎样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解决为民利民惠民发展的问题,而所有的这一切,只有把握好“四个重在”的实现。